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1、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和智力。
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地组成个体心理。
2、人格。
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了个体独有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个体差异与群体行为。
主要探索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体心理差异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二是群体中个体行为差异的原因,它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群体的行为。
4、社会影响,即把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着重研究个体与群体如何受到他所在的团体或其它群体的影响,以及如何接受和运用这些社会影响。
5、问题解决。
对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实验法进行探讨,重点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倾向性、灵活性、策略选择等特征。
6、态度。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7、个性,包括气质和性格,前者是指人的动力特征,后者是指人的心理特征。
3、个体差异与群体行为1)研究个体的心理差异与行为特征。
研究个体差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2)文化(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等);(3)个体(性别、文化、职业、受教育程度、民族、经历等);(4)群体(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地位、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5)智力水平(智商、非智力因素);(6)情绪情感特征(情绪体验、情感特征);(7)性格特征(气质类型、性格结构、性格类型、性格特征);(8)社会支持和社会影响。
2)探讨个体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影响”?其次,是谁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途径来“影响”?最后,明确哪些人是影响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4)寻求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原因。
首先,弄清是什么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其次,找出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再次,如何促使个体心理与行为朝向预期目标。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简介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个体心理研究个体内在思想、情绪、动机等心理过程,而个体行为则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个体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的构成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内在的思维、情绪、动机和认知等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情绪情绪是个体心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
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等可以提升个体的积极心态,而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等则可能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行动和行为目标。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欲望,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个体的动机程度和效果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表现。
认知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和处理过程。
认知能力能够影响个体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个体进行逻辑推理、语言理解、学习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
个体行为的表现个体行为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现。
个体行为包括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个体根据自身心理的内在驱动主动采取的行动。
个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等。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个体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一种行为形式。
言语行为可以通过语言的选择、语速、语调等方面表达个体内在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言语行为常常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是个体通过非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一种行为形式。
非言语行为可以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更加准确和细腻的信息,有时甚至能够表达出口头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主动行为是个体基于个体心理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主动采取的行动。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如:甲:工作负责,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但能力平平性情内向。 乙:性情开朗,待人和蔼,但较为自私。…
13
2.个性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 ——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关键 时刻舍己救人的英雄,平时也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个性也会 有所变化。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个正常人,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协调的。
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 的动机所支配。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正常的,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叫“二 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共同性和个别性 ——在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阶级的共同生活 中,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会 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共同性。但人与人之间, 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又不尽相同,存在个 别差异,这是个别性。每个人的个性总是与他人不同的。
“圣人之治国也,固有恃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 之以爱为我也。”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故明主之治国也, 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 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 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5
(二)西方现代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 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 型代表。 泰勒制的核心思想: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 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 引言1.1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心理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而个体行为则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受到个体心理的支配和调节。
可以说,个体心理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行为则是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
1.2 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意义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来说,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意义包括:1.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有助于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组织效率。
3.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和谐。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个体心理概述:分析心理的定义与分类,探讨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梳理个体心理的主要理论。
2.个体行为概述:阐述行为的定义与分类,分析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总结个体行为的主要理论。
3.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联:从情感、认知和意志三个方面分析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探讨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5.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在教育、管理和社交等领域中的应用。
6.结论:总结研究意义与价值,指出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按照以上结构逐一展开论述。
2.1 心理的定义与分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是指个体的思维、情感、意愿等内在体验和活动。
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认知心理:研究个体如何获取、处理、存储和使用信息。
•情感心理:研究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
•意志心理:研究个体的决策、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
•社会心理:研究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发展心理: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关注的是关于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研究,探究个体内部动机、认知、情感以及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首先,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而个体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状态。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他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烦躁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将会进一步影响他的行为,如他可能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表现出敌对的态度,或者对待工作缺乏积极性。
这个例子清晰地展示了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次,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个体的行为表现不仅受到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面临赞美和批评的不同观点时,他的言行表现也会随之不同。
当他受到夸奖时,他可能会表现出更自信和积极的行为,而当他受到批评时,他可能会表现出更消极和防御的行为。
这表明个体的行为行动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决策行为、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行为表现与个体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成功的实现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反之,消极的心理状态和不当的行为表现常常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人关系的破裂以及生活的困扰。
因此,了解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体调适和提高个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于社会的秩序、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13
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对自己或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 色行为与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认识。
14
(3)社会知觉的特性
知觉行为的选择性:对于客观事物的不 同的知觉倾向. 知觉行为选择性的因素:与刺激物本身 的强度有关(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强度, 而是物体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 的大小,是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5
2.认知的特性
(1)选择性:认知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有 选择性的感知过程。这种选择的影响因 素表现在: ①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认知对象的强度和出现的频率。
6
②主观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个体的需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 以往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注意程度; 其他相关因素,如与个体自己的关系等。
44
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 访谈法:电话访谈 接待访谈 拜访有关人士 角色扮演法;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45
二、态度
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 价以及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46
(一)态度的成分
态度是在对事物的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它只是 一种评价,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一个人的态度并不能直接观察到,我们只能从一些外 在的语言或动作中去推测了解。 态度这个心理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 情感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喜恶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意向因素(行为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 为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三者既可是协调的,也可是矛盾的。
17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 一贯性标准:一贯的行为表现如何; 普遍性标准:与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 致; 特殊性标准: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可以解 释。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 实现终极性价值观的手段和途径。
一、价值观的含义与分类
(三)工作价值观 1. 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工作价值观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休珀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指 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 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国内研究者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指人们在求职过程中用来衡量各种职业优势、意 义和重要性的内在尺度,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2. 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变量
界定问题所在
确定决策标 准
给各项标准 分配权重
开发所有的 可行性方案
评估备选方 案
选择最佳方 案
2.有限理性模型
西蒙认为,人是追求理性的,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但是由于个体信息加 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时间和资金等资源的有限性,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个体只 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活动。该模型遵循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要点
• 认知的含义及其规律 • 归因过程与相关的理论 • 决策的基本理论 • 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的思想 • 价值观的含义与类型 •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 态度与工作态度 • 能力与人格 • 工作场所的人格 •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 情绪智力与情绪劳动 • 工作压力及其应对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化汲取丰富营养,否则
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 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二)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第一,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带上一
种独特的色彩。 第二,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 质,使之服从于社会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的内容特征
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构成物,性格由多个不
同方面的特征构成。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主要体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
(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等)、 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 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 心理活动指向性(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 有的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气质是一个人活动的“风格与节奏”
一般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
较为密切和直接,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
(二) 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传统的气质类型主要从以下几个特性来考察:
(1)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 (4)可塑性 (5)情绪兴奋性
1.胆汁质
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反
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型明显,情绪兴 奋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早期表现 2. 中年成才 3. 能力的晚期表现,又称“大器晚成”。
1.
(四)能力的性别差异
基本一致的结论有两方面:
三、能力的差异
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和
个体主观努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 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有一般能力类型差异和特殊能 力类型差异。 1. 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 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 2. 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除了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 动时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途径之外,还表现在完 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
• 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 重要的
• 例如,甲、乙两位管理者都认为公平 是管理员工的基本准则,这表明二人 在价值观的内容属性方面基本一致。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化汲取丰富营养,否则
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 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因源(内因-外因)维度
可控性(可控-不可控)维度
影响归因 的因素
维纳进一步提出,个体对自己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会对今后的行为方式产生重 大的影响。
三、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理论
(一)决策的含义
什么是决策?
采购经理决 定向哪个供 应商采购?
财务经理决 定是否支付 一笔款项?
研发经理决 定开发什么 新产品 ?
组织行为学关于价值观的研究侧重于个体层面,强调组织中的个人在工作中 所看重或追求的东西。毫无疑问,个人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也脱离不了历 史和传统。恰恰相反,个人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历史、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 现。对于我国的组织管理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 传统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无论是知觉、归因还是决策都属于个体意识层面 的范畴,它们的内容受到个体生理条件、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阶级地位等客 观存在的影响。
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内容进行总结
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内容进行总结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认知、情感、记忆、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选择和加工来自外界的信息;认知是个体对信息进行理解、解释和加工的过程;情感是个体对事物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方面;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回忆;思维是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2. 心理发展: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变化和成长。
心理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各个阶段,并探讨各个阶段的特点、发展任务及影响因素。
3. 个体差异:个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文化差异、人格差异等。
性别差异指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同;年龄差异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不同特点;文化差异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人格差异指个体在个性特质和心理结构上的差异。
4.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交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幸福感;而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功能、行为和情绪等方面发生了异常的状态。
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精神疾病,以及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
总体来说,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心理过程、心理发展、个体差异、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
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一、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二、常用研究方法1。
自变量观察:即记录单独变化的现象,通过对单独变化的分析来发现其中蕴藏着的心理规律和特点。
2。
因变量观察: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或实验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混合设计:即将自变量与因变量结合起来考虑,设计调查表,由调查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选择、组合两者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特点
1。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2。
研究设计不同于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
观察研究是在可控制条件下,对自然情境中的行为加以观察;而实验研究则是人为地干预或控制一定条件下的自然情境,从而去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3。
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必须经过大量事实资料的检验才能被证实。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
优点(1)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在研究心理现象时,要求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保持一致,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2)可以把心理现象作为客观存在来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可以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去预测未来,去探索未知世界,从而开拓新的领域,丰富心理学的内容。
2。
缺陷(1)心理现象复杂多样,要想把它们完全纳入心理学的范畴有较大的困难。
(2)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无法了解个体的内心状态,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话;信件;报告;某 ;网络聊天;电话
些会议;某些不重要 聊天;网络游戏
但又迫在眉睫的急事
三、社会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是人对他人的个体属性、群 体属性的主观反映。
比如通过观察他人的外表、言谈举止等 ,对其社会和心理属性等进行推断;通过 对他人的国籍、出生地、社会阶层等对其 性格、价值观等进行推断。
一)形状知觉与管理:
二维形状 知觉
空间知觉
三维立体 知觉
相似法则 接近法则 闭合法则
相似法则
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心理学家们将此种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 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似法则。
接近法则
接近法则(law of proximity)
心理学家将此种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 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
思考:
参考答案:
如果克里斯希望成为一个好员工,并且 日后晋升为管理者,她就必须了解组织是 怎样运作的,必须了解人的行为,学习如 何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学会处理在 工作中与他人的关系。而这些方面,组织 行为学的知识对她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目 标会有重大帮助。
重要启示
心理活动的三部分
-个性倾向性 -(动力系统)
心理活动的内部和 外部的推动力
-心理 -过程
-个性 -心理特
征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能力 气质 性格
需要 动机
兴趣
心理活 动的
动力 系统
理想
信念
价值 观
需要、 兴趣等
认识 活动
意志 行动
情绪 活动
理想、信念、 价值观等
能力:智力 和特殊能力
性格:包括 意志力
情绪智力
激励问题
个体差异性问题
心理活动的逻辑体系示意图
任务一 心理过程与管理
一、心理过程认知
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意志行动和情绪过程。 组织行为学关心行为,但也关心行为背后的内在
心理历程。
例如: 员工辞职行为
认识活动
认知活动可以进一步细分,包括获得信息 的感觉和知觉,包括存储信息的记忆,包 括处理信息的思维和想象。
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主要是根据 个人行为的目标,依 据认识活动的帮助, 采取行动、实现目标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即人们在感知外部事物时, 不是对所有的外部事物进行反映 ,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 行选择性的信息加工,形成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知觉的实际经验超越了部分刺 激相加的总和。
知觉的整体性是一种心理作用。有 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其本身也是 零散的,而由之所得的知觉经验,仍 然是整体的。
的过程。
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人们从认识和行为结果 中获得的体验或感受(也包含行动
过程中的感受)。 一般来说,人们追求愉快的感受,
而回避消极和痛苦的感受。
特点一:
主观的判断影响和控制着人的行为。
思考:
特点二:
认识活动的不同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感知影响记忆和思维,记忆和思维也影响
感知。
例如: 实验:将质量等级相同的烟丝贴上不同价 格的标签,让人们品尝香烟感觉的好坏。
闭合法则
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
知觉刺激物本身的条件并不闭合,也不连 接,是观察者把它们看成完整的黑色的圆 盘。如图所示,观察者把很多不连接的白 色线条,在心理上连起来,闭合而成一个 白色立方体,此种现象为闭合法则。
特点四: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中 ,受主观经验的影响,知觉还呈 现出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 恒常性特征。
记忆对感知的影响:
CT
TE
二、形状与时间知觉
不论对待事还是人,知觉结果直接影响人 们后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按照知觉的内容将其分成两类:物质知觉 和社会知觉。
物质知觉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包括 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属性的反映。
社会知觉则是对人的属性的主观反映。
特点三: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受事物 本身的影响,也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 约。
比尔.盖茨的时间管理名言:
能够站着说的就不要坐下说,能够 在办公室说的就不要到会议上说。
表2—1 事件与时间管理
紧急
不紧急
重 要 第一象限:紧急状况 第二象限:准备工
;迫切问题;限期完 作;预防措施;
成的会议或项目,准 计划;协调人际关
备活动
系;提升能力
不重 第三象限:访问;电 第四象限:看报纸
知觉的理解性
人 普查
34
大
东去
76
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们的感知活动受到高级 认识活动如记忆和思维的影响。一 旦人们对某个事物有了特定的理解 ,就会对事物进行选择性的感知。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变 化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 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 觉的恒常性。
例:在不同的地方观看篮球
这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克里斯满心困扰,辗转难眠。 几周来她在工作中留意观察,许多问题萦绕脑海: 为什么一些同事会比另一些更加成功? 在主要用电脑来交流的今天,当我们走出家门走入工作时, 怎样才能像一个团队一样共同合作? 怎样才能学会应付完成销售额的压力? 当我叫同事卡丽帮忙的时候,她为什么不跟我合作? 为什么经理征询我的意见,但随后又不理睬我的建议? 新的IBM文化和旧的有什么差别?它为什么总在不停地变化 ?
个体心理与行为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主要教学目标
技能要求:
能根据个体行为的 普遍规律正确解释个 体的心理和行为。
知识目标:
1、重点掌握心理活动的 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2、掌握态度的分类和态
度改变理论;
引导案例:
克里斯·霍夫曼的烦恼
克里斯·霍夫曼从大学毕业,情绪高涨地开始了她的 新工作――IBM的销售代表。最初的几个月,她忙得不可 开交,参加了大量的正式职业培训,了解她将负责销售的 产品,还要费力去理解她那个高深莫测、性情多变的上司 。
二)错觉与管理 :
由于大脑的局限性,许多情况下,人们 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是歪曲的。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就称为错觉。
错觉类型
空间大 小错觉
重量 错觉
条纹 错觉
颜色对 比错觉
三)时间知觉与管理: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反映。时间知觉的线索很多,内部线索 有人的生理活动特点,比如饥饿、睡眠规 律、心跳等;外部线索有计时工具、日月 变化、潮汐、温度变化等。十分重要的则 是人们工作、活动本身的内容的影响。 例如: 无聊的等待与精彩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