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2需要、动机与行为⏹§3 价值观与行为⏹§4 知觉与行为⏹§5 态度与行为⏹§6 个性与行为⏹§7 意志与行为⏹§8 情感与行为一、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1、完全理性人2、有限理性人3、主观理性人二、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主要内容:⏹1、人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依靠外力的强制。
⏹4、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5、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管理方式:⏹1、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
⏹2、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
⏹3、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
⏹4、用金钱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假设与管理方法⏹该假设认为:⏹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
⏹领导者应当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作效率会随着职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
⏹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应该关心人,体贴人,爱护、尊重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士气。
⏹应当尽量采取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三)自我实现人假设⏹主要内容:与经济人假设相反。
⏹管理方式:⏹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职能应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激励方式应从外在激励改变为内在激励为主。
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1、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和智力。
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地组成个体心理。
2、人格。
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了个体独有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个体差异与群体行为。
主要探索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体心理差异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二是群体中个体行为差异的原因,它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群体的行为。
4、社会影响,即把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着重研究个体与群体如何受到他所在的团体或其它群体的影响,以及如何接受和运用这些社会影响。
5、问题解决。
对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实验法进行探讨,重点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倾向性、灵活性、策略选择等特征。
6、态度。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7、个性,包括气质和性格,前者是指人的动力特征,后者是指人的心理特征。
3、个体差异与群体行为1)研究个体的心理差异与行为特征。
研究个体差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2)文化(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等);(3)个体(性别、文化、职业、受教育程度、民族、经历等);(4)群体(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地位、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5)智力水平(智商、非智力因素);(6)情绪情感特征(情绪体验、情感特征);(7)性格特征(气质类型、性格结构、性格类型、性格特征);(8)社会支持和社会影响。
2)探讨个体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影响”?其次,是谁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途径来“影响”?最后,明确哪些人是影响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4)寻求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原因。
首先,弄清是什么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其次,找出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再次,如何促使个体心理与行为朝向预期目标。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简介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个体心理研究个体内在思想、情绪、动机等心理过程,而个体行为则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个体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的构成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内在的思维、情绪、动机和认知等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情绪情绪是个体心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
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等可以提升个体的积极心态,而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等则可能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行动和行为目标。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欲望,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个体的动机程度和效果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表现。
认知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和处理过程。
认知能力能够影响个体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个体进行逻辑推理、语言理解、学习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
个体行为的表现个体行为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现。
个体行为包括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个体根据自身心理的内在驱动主动采取的行动。
个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等。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个体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一种行为形式。
言语行为可以通过语言的选择、语速、语调等方面表达个体内在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言语行为常常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是个体通过非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一种行为形式。
非言语行为可以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更加准确和细腻的信息,有时甚至能够表达出口头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主动行为是个体基于个体心理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主动采取的行动。
第二讲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动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动机水平不仅因人而异,同一个个体 的动机还因时而异
Page 21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三类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 目标行为 间接行为
需要一定产生 动机吗?
动机一定导致 行为吗?
刺激
需要
意向
愿望 驱动力
动机
行为
一种主观状态 需要多种多样 需要有时空变化 需要结构
Page 14
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奥德费的ERG理论
二、需求、动机与行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需成 要长 性
缺 要失 性 需
安全需要
Page 16
生理需要
主要观点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 即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
评价 与奖励
Page 4
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个 体 行 为 的 心 理 学 基 础
Page 5
理个 因性 的 素心
心理倾向
心理特征
需要、动机、 态度、兴趣、 理想、信念
能力、气质、 性格
社 因会 素心 理
社会知觉
价值观 角色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2.1
2.2 2.3
关于人的理论
需要、动机与行为 价值观与动机各种各样 动机强度 动机方向性 动机的坚持性 个 体 行 为 模 式
Page 22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 行为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 推动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 甚至错误的行为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部积极 的行为所掩盖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 引言1.1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心理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而个体行为则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受到个体心理的支配和调节。
可以说,个体心理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行为则是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
1.2 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意义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来说,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意义包括:1.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有助于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组织效率。
3.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和谐。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个体心理概述:分析心理的定义与分类,探讨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梳理个体心理的主要理论。
2.个体行为概述:阐述行为的定义与分类,分析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总结个体行为的主要理论。
3.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联:从情感、认知和意志三个方面分析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探讨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5.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在教育、管理和社交等领域中的应用。
6.结论:总结研究意义与价值,指出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按照以上结构逐一展开论述。
2.1 心理的定义与分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是指个体的思维、情感、意愿等内在体验和活动。
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认知心理:研究个体如何获取、处理、存储和使用信息。
•情感心理:研究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
•意志心理:研究个体的决策、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
•社会心理:研究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发展心理: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关注的是关于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研究,探究个体内部动机、认知、情感以及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首先,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而个体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状态。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他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烦躁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将会进一步影响他的行为,如他可能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表现出敌对的态度,或者对待工作缺乏积极性。
这个例子清晰地展示了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次,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个体的行为表现不仅受到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面临赞美和批评的不同观点时,他的言行表现也会随之不同。
当他受到夸奖时,他可能会表现出更自信和积极的行为,而当他受到批评时,他可能会表现出更消极和防御的行为。
这表明个体的行为行动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决策行为、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行为表现与个体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成功的实现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反之,消极的心理状态和不当的行为表现常常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人关系的破裂以及生活的困扰。
因此,了解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体调适和提高个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于社会的秩序、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13
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对自己或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 色行为与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认识。
14
(3)社会知觉的特性
知觉行为的选择性:对于客观事物的不 同的知觉倾向. 知觉行为选择性的因素:与刺激物本身 的强度有关(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强度, 而是物体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 的大小,是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5
2.认知的特性
(1)选择性:认知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有 选择性的感知过程。这种选择的影响因 素表现在: ①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认知对象的强度和出现的频率。
6
②主观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个体的需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 以往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注意程度; 其他相关因素,如与个体自己的关系等。
44
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 访谈法:电话访谈 接待访谈 拜访有关人士 角色扮演法;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45
二、态度
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 价以及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46
(一)态度的成分
态度是在对事物的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它只是 一种评价,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一个人的态度并不能直接观察到,我们只能从一些外 在的语言或动作中去推测了解。 态度这个心理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 情感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喜恶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意向因素(行为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 为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三者既可是协调的,也可是矛盾的。
17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 一贯性标准:一贯的行为表现如何; 普遍性标准:与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 致; 特殊性标准: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可以解 释。
论证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论证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一、前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动机、性格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二、认知规律1. 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感知过程中存在以下规律:(1)选择性注意:人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2)近似原则:人们在感知物体时,会根据其形状和大小进行近似判断。
(3)上下文效应:人们在感知物体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 记忆记忆是指将外部信息加工储存起来,并能够回忆出来的过程。
记忆过程中存在以下规律:(1)编码效应:对于同样的信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编码,其记忆效果也不同。
(2)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记忆在短时间内会迅速衰退,而在一定时间后则会趋于稳定。
(3)干扰效应:新的信息会与旧的信息相互干扰,导致记忆出现错误。
3. 思维思维是指对外部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思维过程中存在以下规律:(1)概念形成:人们通过将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形成概念。
(2)创造性思维:人们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和产生新的想法。
(3)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规律,演绎则是从一般规律推导出具体结论。
三、情感规律1.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指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状态。
情感表达存在以下规律:(1)本能反应:人们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情感反应。
(2)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某些情感表达方式的接受度不同。
(3)非语言因素:除了语言外,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等非语言因素也能够传达情感信息。
2. 情感调节情感调节是指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帮助来改变自己的情感状态。
情感调节存在以下规律:(1)认知重构:通过重新评估某个事件,来改变自己对于该事件的情感反应。
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内容进行总结
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内容进行总结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认知、情感、记忆、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选择和加工来自外界的信息;认知是个体对信息进行理解、解释和加工的过程;情感是个体对事物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方面;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回忆;思维是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2. 心理发展: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变化和成长。
心理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各个阶段,并探讨各个阶段的特点、发展任务及影响因素。
3. 个体差异:个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文化差异、人格差异等。
性别差异指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同;年龄差异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不同特点;文化差异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人格差异指个体在个性特质和心理结构上的差异。
4.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交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幸福感;而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功能、行为和情绪等方面发生了异常的状态。
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精神疾病,以及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
总体来说,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心理过程、心理发展、个体差异、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因素(来自知觉者)
兴趣爱好 需要与动机
个性 知识与经验
客观因素(来自知觉对象) 形状 强度
动态与静态 重复频率 新颖性 熟悉度等
知觉
wp
情境因素(对比、适应) 工作情境 社会情境 时间
? 接近律 ? 相似律 ? 闭锁律 ? 连续律
wp
知觉归类规律
社会知觉
? 含义
? 指对人、群体、社会组织的知觉,即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wp
第二节 价值观与行为
? 价值观内涵
? 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 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 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父母行为 相关群体 教育 民族文化 社会舆论等
? 特点
?相对稳定 可以改变 因人而异
wp
价值观分类
? 斯普朗格尔的分类
? 理性价值观
?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
? 唯美价值观
? 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
? 政治价值观
? 以权力和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
? 社会价值观
? 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
? 经济价值观
? 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追求经济利益
? 宗教价值观
? 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对宇宙和自由的了解
? 孟子
? 人性本善 ? 仁义礼智 ------圣人境界
? 荀子
? 人性本恶 ? 人性充满懒惰(经济人假设)
? 杨朱
? 人对四种事物的追求:寿、名、位、货
? 诸葛亮“知人之道”
?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 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 千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wp
工具价值观
雄心勃勃 襟怀开放
能干 欢乐 清洁 勇敢 宽容 助人为乐 正直 富于想象 独立 智慧 逻辑性 博爱 顺从 礼貌 负责 自我控制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 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员工和群 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引导
? 致力建设组织文化,建立员工和公众共同认可的价 值观体系
? 与时俱进地发展价值观
? 近因效应
? 指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影响
? 对比效应
? 指知觉过程中,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的,会与最近接触的其他人的表现作比较而得出
? 投射
? 指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以为别人也会有同样想法
? 定型效应
? 指人们对某知觉对象形成固定印象,对其以后的认知产生影响
原因源
内部 ∨
? 社会人假设
? 人是受社会需要所激励的,人们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追求集体归宿感 ? 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很大
? 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 一般人天性勤奋,如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 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 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承担责任,还会主动寻求责任 ? 人群中蕴藏着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 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wp
罗可齐的价值观分类
? 终极价值观
? 指的是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 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 工具价值观
? 指人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wp
终极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 振奋的生活 成就感 世界和平 美丽的世界 平等 家庭安全 自由 快乐 幸福 内在和谐 成熟的爱 国家安全 救世 自尊 社会承认 真挚的友谊 睿智
? 最大利润价值观 ? 委托管理价值观 ? 生活质量价值观
wp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 感觉与知觉
? 感觉指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 知觉指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在人脑中的 综合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的形成是 有选择的wp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wp
个体行为
wp
凯利的归因模型
差异性 一致性 一贯性
高 外因
低 内因
高 外因
低 内因
高 内因
低
外因
维纳的归因理论 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还是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 难度、运气; 这四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内部、外部)、稳定性、可控性
归因的三种维度与归因类别
归因 类别
能力 努力 工作难度
? 类型
? 对他人的知觉 ?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 自我知觉 ? 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wp
社会知觉偏见
? 首因效应
? 指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次发生的知觉
? 晕轮效应
? 指通过获得知觉对象的某一特征的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知觉对象整体特征的认知活 动(以偏概全或以点带面)
组织行为学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魏萍
wp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 第二节 价值观与行为 ?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 第五节 个性与行为 ? 第六节 能力与行为
wp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 人性假设理论
? 经济人假设—X理论
? 多数人天生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 ? 多数人无雄心大志,不愿承担责任 ? 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为取得经济报酬
希望自己身体和情绪免受伤害,既得 利益不再丧失的需要
wp
社会需要
包括情感、归宿感、被接受、 友谊等需要
wp
尊重需要
包括内部因素,如自我尊重和成 就感需要;外部因素,如被认同和 追求社会地位需要。
wp
自我实现需要
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 并获得成就的需要
wp
中国关于人性理论的探讨
wp
归因理论
? 何谓归因
? 将观察到的行为归咎于某种原因的过程,称之为归因
? 凯利的归因理论
? 分析行为的产生究竟是内因引起还是外因引起 ? 判断内外因的标准有三个
? 一贯性:不同的时间里个体是否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 一致性:其他人面对同样情境时是否有相同的行为 ? 差异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 复杂人假设
? 体现权变思想的人性观 ? 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人、同一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动机和需要 ? 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种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wp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wp
生理需要
包括衣食住行的基本身体需要
wp
安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