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持-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 二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简答题1.阴生叶和阳生叶的形态结构差别?答:阳生叶的叶片厚而小,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孔较密,栅栏组织原角质层较厚,叶表面有蜡质或绒毛,阴生叶则相反。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答: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3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答:光合作用的光普范围只有可见光其中红橙光主要是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有效辐射,而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实验表明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4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普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是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等影响是不同的,发现紫色薄膜对茄子有增长作用,蓝色薄膜下草莓产量有所提高,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有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不同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5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温度与生物的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生理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的"三基点"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国学者从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结出有效的积温法则。
6水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具有影响。
7生物是怎样对水因子适应的?答: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水,下叶片很薄切多分裂成带状陆生植物的分湿生,中生,旱生性植物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增加水的摄取,叶特征分化成刺状针状气孔下陷叶表有角质或绒毛页面卷曲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陆生动物在形态结构行为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完整版)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复习资料
一、绪论1、生态学:a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美,生态学家,E。
P。
Odum1956) b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俊)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7、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8、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篇一:生态学期中考】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1)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
2)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3) 按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
4)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常数等恒定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又可分为两类:周期性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主要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
2、生物因子的作用特征(5点)(课本12~13)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光照不仅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会导致土壤的温度、湿度、蒸发量等的变化。
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不等于各种因子同等重要,而是有主次之分,即有主导因子、生存因子和一般生态因子之分。
如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就属于主导因子。
3)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且生态因子具有互补性,如增加co2的浓度,可以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植物光合强度降低的效应;锶元素大量存在是可减少钙元素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如水域条件对蟾蜍幼体必不可少,但变态为成蟾后可生活于潮湿的陆地。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 二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简答题1.阴生叶和阳生叶的形态结构差别?答:阳生叶的叶片厚而小,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孔较密,栅栏组织原角质层较厚,叶表面有蜡质或绒毛,阴生叶则相反。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答: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3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答:光合作用的光普范围只有可见光其中红橙光主要是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有效辐射,而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实验表明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4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普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是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等影响是不同的,发现紫色薄膜对茄子有增长作用,蓝色薄膜下草莓产量有所提高,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有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不同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5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温度与生物的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生理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的"三基点"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国学者从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结出有效的积温法则。
6水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具有影响。
7生物是怎样对水因子适应的?答: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水,下叶片很薄切多分裂成带状陆生植物的分湿生,中生,旱生性植物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增加水的摄取,叶特征分化成刺状针状气孔下陷叶表有角质或绒毛页面卷曲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陆生动物在形态结构行为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温度的生态学作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
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环境中其她生态因子的改变。
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纬度: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度大,太阳辐射量也大,辐射量的季节分配要比高纬度地区均匀。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这种递减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可用此来划分相应的植被气候带。
地形特点: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布也不均匀,一般南坡比北坡大,封闭的谷地和盆地,往往会出现逆温现象。
积温: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形态方面的适应:植物: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盒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动物: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球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小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生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生理方面的适应:植物: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和在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
行为方面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
迁移:可躲避低温环境。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O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
A.奥德姆B .海克尔C. 达尔文D . 高斯2、在诸生态因子中B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B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C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 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A. Odum B . Haeckel C. elements D. Tansley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 .实验生态学B .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 .草原生态学三、多项选择题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 .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 .实验C.理论四、填空题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于1866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4. 请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 请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答案: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包括了食物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
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更准确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复杂食物关系。
6.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从光合作用开始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消耗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热能的释放。
而物质循环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
例如,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外不断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7.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答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干扰时很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8.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答案: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自我修复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PDF)
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辐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生态学 第二版 (杨持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 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 .Leibig 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温度的生态学作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
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环境中其她生态因子的改变。
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纬度: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度大,太阳辐射量也大,辐射量的季节分配要比高纬度地区均匀。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这种递减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可用此来划分相应的植被气候带。
地形特点: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布也不均匀,一般南坡比北坡大,封闭的谷地和盆地,往往会出现逆温现象。
积温: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形态方面的适应:植物: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盒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动物: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球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小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生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生理方面的适应:植物: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和在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
行为方面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
迁移:可躲避低温环境。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杨持 生态学大题及答案
2.种群的基本特征?答:a、数量特征,个体的生生死死使种群大小不断变化。
b、空间特征,种群不仅有分布区域,也有在生活空间中的布局。
c、遗传特征,种群内个体可以相互交配,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与其他物种。
3.生命表的类型及各自特点?答: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这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和所有个体进行存活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
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4.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基本特点?答:(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1、3两类之间。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3).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5.存活曲线的类型和特点?(存活曲线直观的表达了该同生群的存活过程)答:Ⅰ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
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许多鸟类接近于Ⅱ型。
Ⅲ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
6. logistic方程和J曲线(1)J型曲线假设:种群世代重叠,增长率不变,以连续的方式增长微分方程:dN/dt=rNR是一种瞬时增长率N是种群数量r >0,种群上升;r =0,种群稳定;r <0,种群下降(2)Logistic方程(S型曲线)假设: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t =K时,种群为零增长(dN/dt=0)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按比例降低积分式为:Nt=K/1+e a-rt式中:a—截距,反映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习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什么是生态系统?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土壤、水、空气等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 什么是食物链?答: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由食物网中的不同层次组成,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反映了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
5. 什么是生态足迹?答: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它通常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资源来表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可持续性。
6. 什么是生态位?答: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生态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可以减少竞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7.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答: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这包括了提供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景观美化等方面的服务。
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8. 什么是生态位模型?答:生态位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生态位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生态学需要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下面是《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等。
3. 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包括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4.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5.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7.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部分。
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5.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包括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演替1.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初始阶段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
2. 初始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高级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持-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 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可概括分为两大类,即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13.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是主要特征是什么?(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3/2自疏法则特征: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14.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意义:(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5.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16.什么是生态位?试举例说明。
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7.什么是生物群落,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特征:(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见得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群落的边界特征18.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
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
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带加以管理。
19.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1)生物因素:竞争(引起生态位的分化);(2)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3)干扰: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扰对群落种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
(4)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5)岛屿:广义上的岛屿是指一类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围而成。
岛屿的面积大小、隔离程度均对岛屿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20.何谓波动?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替代。
原因: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机变化21.简述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演替类型:(1)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2)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3)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4)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5)按照群落代谢特征划分为: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22.什么是演替顶极?(1)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会朝着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极演替,即气候顶极。
除气候顶极外,还有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
(2)多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只要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极群落。
(3)顶极---格局学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23. 简述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和单位(1)我国的植物群落以“群落生态”为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均做出相应的反映。
(2)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分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一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
(3)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
根据该分类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24.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
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C、H、O、N、CO2及各种无机盐等。
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2)生产者(producers):主要指绿色植物:自养生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3)消费者(consumers):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
25.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2)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4)由于生态系统中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划分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即生态金字塔。
26.什么是负反馈?自然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自我调节的?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这种稳态是靠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
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进行的。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出现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使其变化减弱或增强,这种过程就叫反馈。
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等等。
前者在第三节种群部分已有叙述。
生物组分之间的反馈现象。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
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
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
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
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