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蚕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家蚕病毒病(即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的发病症状、病程、传染途径,并提出了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蚕病毒病识别防治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

文献标识码 A

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3种:即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这3种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为害最大的蚕病,约占总发病比例的80%,在我国各个蚕区的每一蚕期都有发生,特别是夏秋期尤为严重。

1家蚕病毒病的病症

1.1体腔型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各龄都会发生,但多见于3龄后,尤其在5龄中期到熟蚕前后。蚕患病后,一般都表现狂躁爬行、体躯肿胀、体色乳白(在腹部、腹足基部及气门周围更为明显)和皮肤易破等主要症状。有的病蚕在环节中间拱起;有的在靠近环节间膜处高突;有的病蚕环节间膜前节向后节褶套。病蚕严重发作后,常狂躁不安,在蚕座中不停地爬行。此时皮肤极易破裂,流出乳白色的脓汁,所过之处多留有脓汁痕迹。常爬至蚕座边缘坠地流脓而死,不久后尸体溃烂发黑。如在各龄催眠期发病,则出现不眠蚕,这些蚕皮肤紧张发亮,不吃桑叶,不断爬行直到流脓死亡。5龄后期感染,有的也能结茧化蛹,病蛹体色污暗,一经振动皮肤极易破裂,流出脓汁,污染茧壳,而成为烂茧。由于感染病毒的时期与数量不同,蚕的病症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不眠蚕。发生在各龄的催眠期。病蚕没有绕脚丝,皮肤紧张发亮,迟迟不能入眠。随着病情加重,急躁爬行,流出乳白色脓汁。死后尸体灰黑而腐烂。

1.1.2高节蚕。在4~5龄发生较多。病蚕各环节节间膜肿胀,呈乳白色,如竹节状,又叫竹节蚕。气门周围的乳白色深浅不均匀。病情严重时停止食桑,急躁爬行,流脓而死。

1.1.3脓蚕。上蔟前发生较多。病蚕环节中央拱起,身体异常膨大、体壁紧张发亮。皮肤较难破裂,有时死后尸体发黑时才见皮破流脓。

1.1.4黑斑蚕。病蚕的几对气门周围或背管两侧产生黑色病斑,且左右对称。在3~4龄眠前发病,常在腹足基底部分出现环状病斑,甚至整个腹足呈焦黑状。

1.2中肠型脓病又称胃肠型脓病、质型多角体病。感染蚕发育迟缓,身体瘦小,食桑不旺,行动迟缓,常爬到蚕箔边缘,呆伏不动。群体发育不整齐,

大小开差明显。体色发黄,病蚕常散伏在蚕座四周的残桑中。随着病情的发展,食桑减少,逐渐停止食桑。胸部空虚较健蚕小,与腹部开差不大。在各龄就眠时,病蚕即成为迟眠蚕或不眠蚕。发病轻的虽能缓慢人眠,但有的死在眠中,有的在蜕皮后呈起缩下痢症状而死。在5龄后期发病,形状如熟蚕,但无丝缕,俗称假熟蚕,临死时伴有吐肠液的症状,在尸体周围的蚕座上有污液痕迹。有些病蚕虽然能通过眠期,但在饷食后1~2d内即严重发作,停止食桑,身体越来越缩小皮肤多皱,体色灰黄:尾部被粪严重污染。中肠型脓病病蚕一般都有下痢症状,呈绿色以至白色,特别是白绿混杂的黏液较多,常污染肛门。

1.3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浓核病。与中肠型脓病相似。在蚕座中,常头胸昂起,很容易被发现。表现为空虚、起缩、下痢和群体发育不齐等。发病严重时整个肠腔内没有桑叶和粪便,通体透明;病轻时排出软粪,随着病情加重排出褐色污水。

毒性软化病发病比中肠型脓病快,大蚕期更加明显。出现空胸、下痢后很快死去。临死时常吐出许多肠液,污染尸体周围的蚕座。

2家蚕病毒病的病程

2.1体腔型脓病属于急性传染病。当蚕儿感染病毒后,小蚕一般经3~4d 死亡,大蚕经4~6d死亡。温度越高,死亡越快,

2.2中肠型脓病潜伏期或发病期都较长。一般1龄感染的在2~3龄发病;2龄感染的在3~4龄发病;3龄感染的在4~5龄发病;4龄感染的在5龄发病;5龄蚕感染中肠型脓病后,一般在熟蚕前不发病。病程的长短与温度和感染病毒的毒力、数量有关。

2.3病毒性软化病感染后一般经7~12d死亡。蚁蚕食下病毒较多时,当龄就表现出蚕体大小不齐,至2龄中就大量发病。3~4龄感染的,一般在5龄期才发作。如小蚕期发生少量病蚕,不及时除去,或3~4龄期技术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5龄后期爆发本病。蛹、蛾期不发生该病。

3家蚕病毒病的传染

3.1病毒来源体腔型脓病蚕的脓汁及尸体,中肠型脓病蚕和病毒性软化病蚕的肠液、粪和尸体,都含有大量的病毒。在养蚕过程中,常到处扩散,污染蚕室和蔟室地面、屋顶、四壁及尘土,也污染养蚕和上蔟用的所有蚕具及周围环境。此外,桑园中的野蚕、桑蝗等昆虫的病毒病常通过桑叶等渠道与家蚕互相感染。

3.2传染途径

3.2.1食下传染。生产上发生的桑蚕病毒病,大多由于食下病毒而引起。蚕食下病毒多角体后,即被强碱性肠液所溶解,释放出被包含的病毒,这些病毒虽然能被杀灭一些,但如果食下的病毒数量较多,或毒力较强,就会引起感染发病。

体腔型脓病的食下传染率较低。在生产上,如果消毒不彻底,往往造成经常感染微量病毒的机会,同样会引起严重发病。

3.2.2创伤传染。桑蚕的3种病毒病都可通过皮肤创伤而引起传染,以体腔型脓病的传染率最高,即使接触到很少量的病毒,也能引起100%的感染。

4防治方法

病毒病对养蚕生产的危害虽然比较严重,但是只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采取综合措施,就能有效控制其发生和蔓延。

4.1做好蚕室、蚕具的消毒严格进行消毒是预防病毒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消毒时,一方面要根据病毒的特性,选用恰当的消毒药物及方法。常用的消毒药剂主要是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和2%石灰浆。同时要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做到全面、彻底扑灭一切病原,并防止病毒通过各种渠道污染桑叶而引起蚕发病。

4.2隔离病原患病的蚕一般发育缓慢,表现迟眠迟起。做好提青分批有利于使健康蚕和病蚕隔离开来,减少蚕座感染。淘汰的病蚕不能随便丢弃,要及时丢到消毒钵里,集中后进行深埋。使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是防止病毒病发生和蔓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易发病的夏秋季,从3龄开始,每天使用1次石灰粉作蚕体蚕座消毒,可以大大减少发病,或用防病一号消毒,效果亦很好。及时防治桑园害虫,避免病原污染桑叶。

4.3饲养抗病力强的蚕品种根据不同季节及饲养水平,选择适合的蚕品种,以保持蚕体一定的强健度,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减少发病。

4.4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气象和营养条件在饲养过程中,选用优质桑叶,做到精心饲养,操作要细致,动作要轻,防止蚕体创伤,以减少创伤感染的机会。创造适宜于蚕生长发育的优良环境条件,注意饲育中温、湿度的调节和保持空气新鲜。防止接触不良气体和有毒气体,更要防止蚕食下任何有毒物质。

4.5添食药物添食氯霉素对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卓尚坤,中草药治疗蚕体腔脓病[J],农技服务,2004,21(11):42。

[2]闫巧风,浅谈家蚕病毒病高发的原因及综合预防对策[J]北方蚕业,2007,28(4):35-36。

[3]彭云武,胡必利,楚渠,等,家蚕新品种“金丝一号”在农村的饲养效果[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