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演化及影响因素_李小瑛

合集下载

雇佣关系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雇佣关系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雇佣关系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雇佣关系是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雇佣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雇佣关系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创造了就业机会。

企业和雇主通过雇佣劳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进行。

就业机会的增加能够有效地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活跃,降低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率,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雇佣关系也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雇主通过雇佣劳动力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而劳动者则通过提供劳动力来换取薪酬。

这种供求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雇佣关系的基础。

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供求关系的差异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波动,例如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导致高薪工作岗位的增加。

然而,雇佣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其中之一是劳动力的不稳定性。

由于竞争激烈,雇主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选择雇佣非正式工或临时工,而不是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常常面临工作不稳定和薪资低下的问题,容易陷入贫困和社会边缘化,进一步影响社会的稳定。

此外,雇佣关系也涉及到劳动力的权益和待遇问题,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劳动力的权益保护是确保劳动力市场稳定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

一些雇主可能会违反劳动法规定,剥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劳动力市场失去公平竞争的基础,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为了解决雇佣关系带来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各方的合作与协调。

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通过立法和执法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雇主也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合理的劳动报酬。

同时,劳动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雇佣关系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稳定产生着复杂的影响。

它既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又存在劳动力的不稳定性和权益问题。

劳动经济学第二讲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第二讲劳动力市场

一般说来,在Ⅰ级劳动力市场中,大、中型企业、 公司、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 等)及政府高级官员(如厅局级及以上干部等)在 职业上属于“金领”;而大、中型企业、公司、机 构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如部门负责人等)、政府机 构内的中层人员(如处科级干部等)以及科研院所 的教授和专家等职业则属于“白领”。在Ⅱ级劳动 力市场中,企业、公司和机构中的一般管理人员、 政府内的一般公务员等职业属于“灰领”。在Ⅲ级 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公司和机构中的普通员工所 从事的职业属于“蓝领”;而像建筑工人、环卫工 人、养路工等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和收入低的职 业则属于“黑领”。
1.多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⒉职位竞争理论 它是瑟罗和卢卡斯 等人提出的 ⒊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 (一)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 1.产业结构的影响 2.制度和工会势力的作用 3.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分化 (二)其它分割原因 1.种族造成的分割
2.性别造成的分割 3.职业造成的分割 4.国籍造成的分割 5.教育造成的分割 6.家庭出身造成的分割 7.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分割
1.孕育阶段 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最早出 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 美国劳动经济学家莱斯特(Lester, 1948)和理论经济学家L·G·瑞纳尔兹 ((L·G·Reynolds,1951),在研究工 资级差及其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关 系时,指出了传统的工资理论与厂 商理论的局限性,这为人们开拓视 野去探索新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供 了重要启示。
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历史特点
• 1、在劳动力供求上,早期主要是研究劳动需求, 近四十多年来主要是研究劳动力供给。早期的研 究文献较多地关注决定劳动力需求等市场因素, 发展并完善了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这些 研究成果主要是由马歇尔(Marshall,1890)、克 拉克(Clark,1900)、卡特(Cartter,1959)等经 济学家完成的。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分析 研究成果主要与劳动力供给有关。有二项研究成 果颇具开创性。第一项研究成果源于贝克尔 (Becker)、兰卡斯特(Lancaster)、马斯 (Mut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 提出的家庭是劳 动力供给行为决策 理论; 第二项研究成果是人力 资本理论,其关注的基点是劳动力素质等问题。

当前我国劳资关系失衡问题探析

当前我国劳资关系失衡问题探析

劳资关系是社会组织中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关系的总称,是依存于雇佣劳动私有制的一种社会关系。

它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职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随着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劳资关系日益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当前的劳资关系,由于形成的时间较短,劳资双方都不太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表现为强资本弱劳动的劳资关系失衡总体格局。

劳资关系失衡不仅影响到了效率,也影响了公平,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探究转型期劳资关系失衡的表现与影响、劳资关系失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当前劳资关系失衡的表现及影响劳资关系失衡总体表现为强势的资方对弱势的劳方的利益的侵占,资方依赖其掌握资本的优势,加强对劳方的压榨,使劳方更多地承担了风险。

具体表现为:一是资方以牺牲工人的安全来降低生产的成本。

为了降低生产的成本,资方恶意减少各种非生产性的投入,导致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应有的劳动安全保护,致使工人的工伤事故频发,中毒现象和职业病成为普遍现象,给工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

二是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工人的劳动力成本。

以产品质量或其他条件为标准,任意克扣工人的工资,或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三是逃避责任,拒签劳动合同或随意撕毁合同。

资方为了最小化其成本,减轻自身负担,规避风险,拒绝和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普通的而未有技术优势的工人,即使有的企业和工人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会根据自身的生产状况随时撕毁劳动合同,或使用其他手段迫使工人放弃劳动合同,使劳动合同流于形式。

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工人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失业而未得到合理地补偿就是印证。

四是不给劳动者上社会保险。

资方为了减轻自身的负担,拒绝给劳动者上社会保险,致使工作环境恶劣的弱势工人无法抵御面临的社会风险。

关于雇佣关系演进的博弈分析

关于雇佣关系演进的博弈分析
因徒 2
坦 白 抵 赖
从 委 托 代 理 的 角 度 来 看 ,雇 佣 关 系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契 约 关 系 。 . .lh n于 18 年 就 指 出 , A AAci a 98 企业 的本 质 在 于它 是一 种 团 队生 产 或 长 期 契 约 的集 合 , 企 业 的 团 队本 质 又 表 现 为 人 力 资 而 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长期依 赖 。 雇用 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建 立联 系 , 彼此交换 有关价 格和人员 素质的信息 , 当双方取 得一 致之 后 , 要签 订某种契约 , 内容包括 劳动报酬 、 作条件 、 需 其 工
职业保障 、 契约期 限等 。 契约的签订意味着 雇佣关 系的确立 , 也
意味 着 雇 用 双 方 就 是 否遵 从 契约 条款 进 行 博 弈 的开 始 。 据 对 根 弈者之问的协调程度 , 博弈可简要划分 为非合作博弈 和合 作博 弈 两 种 基 本类 型 和形 式 。 合 作 博 弈 是 指 对 弈 各 方 均 按 各 自最 非
这 里 所 设 想 的 是 被 逮 捕 并 分 别 在 不 同 的 房 间 受 审 的 两 个 罪 犯 如 果 两 人 均 坦 白 , 察 将 可 以成 功 地 对 他 们 进 行 起 诉 , 警 但 目前 , 博弈论对微观经济学某些领域 有着与合理预期理论 会 建议对他们从宽判 决。如果两人都抵赖 , 可能只能对他们按 对宏观经济学~样的影响。博弈论( a e h o 又称对策论 , 照 轻 罪 处理 。如果 一个 人 坦 白 , 另 一 个 人 抵 赖 , 白者 将 会 得 G m el T y) 而 坦 主要研究决策 主体行 为存在 相互 作用时 , 为主体如何利用所 到极轻的判决 , 行 抵赖者将受到极重 的处罚 。我们将坦 白或抵赖 掌握 的信 息进 行决策 , 以及这 种决策 的均衡 问题 , 它反 映 了博 的行动组合称 为一种策略 。图 1给出了两人每种选择可能得到 弈 局 中人 的 行 动 及 相 互 作 用 间 的 冲 突 、 争 、 调 与 合 作 关 系 。 的支付 , 当指 出的是 , 竞 协 应 不管 囚徒 2怎 么选 择 , 囚徒 1来说 , 对 个正式 的博 弈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要 素 :1 对弈者 (l es , 坦 白都 比抵赖 好 ; () pa r) y 同样 , 对于 囚徒 2来说 , 不管 囚徒 1怎么 选 又称局 中人或 参与者 , 是指博 弈 中的决 策主体 , 据 自己的利 择 , 白也 是 他 的最 好 选 择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坦 白 , 白 ) 仅 根 坦 ( 坦 不 益 要 求 决 定 自 己的 行 为 。对 弈 者 可 以是 自然 人 , 可 以 是各 种 是纳什均衡 , 也 而且还是一个 占优策 略均衡 。 就是说 , 也 无论对方 社会组织 , 如企业 、 家庭 、 团及政府 等。( ) 社 2 信息 (n weg ) k o l e , 如何选择 , d 个人 的最 优选 择是坦 白。虽然每个人 的占优策略都 指有关博弈的知识 , 如关于其他 对弈者的特征 、 行动等知识 , 很 是 坦 白 , 现 了纳 什 均 衡 , 坦 白 将 会 给他 们 带 来 一 个 帕 累 托 实 但 显 然 , 弈 中对 弈 者 可利 用 信 息 的 多 少 是 影 响 其 策 略 行 为 的 一 次优的结果 。 博 那么 , 他们 为什么不 同时抵赖 呢?囚徒 I 与囚徒 2 个重要 因素。( ) 3 策略(t t i )是对弈者在给定信息集 的前 都很愿意接受这一建议 , sa g s, re e 于是 他们击掌 为誓 。 此后 , 他们分别受 提 下 的行 动 规 则 , 定 了对 弈 者 在 每 种 可 能 情 况 下 要 采 取 的行 到审讯 。 决 尽管他们达成 了口头协 议, 但并未改变各 自的收益 , 换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变化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全球化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在世界各地就业和工作。

移民和留学生的增加使得各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受到国内经济状况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行业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的转型都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影响。

二、劳动关系的变化1. 雇佣关系的灵活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长期雇佣关系逐渐被雇佣关系的灵活化所取代。

现在越来越多的雇主更愿意采用临时工、合同工和兼职工,以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降低用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2. 自由职业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自由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通过线上平台或者自己创业从事工作。

自由职业不受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限制,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3. 技能要求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基础技能不再足以应对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新兴技能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受到更多关注。

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4. 劳动力保护的增强劳动关系的变化也引发了对劳动力保护的关注。

由于灵活雇佣关系的增加,一些劳动者的权益可能受到侵害,例如工资低、工作时间过长等。

因此,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了对劳动力保护的监管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

总结: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变化是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的结果。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和灵活化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的自由。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劳动力保护等。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劳动关系的公平和劳动者的权益。

关于雇佣制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关于雇佣制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知识 经 济 时 代 的 来 临 ,人 力 资 本 成 为企 业 核 心 能 力 的源 泉 。 成 员 国 遵 循 和 采 用 。 同 年 英 国 发 表 雇 佣 政 策 白皮 书 》 ,将 完 因此 .如何 留住 优 秀 的人 才成 为企 业 促 进 核 心 能 力 的 关键 所 在 。 全雇 佣 制 度 ” 作 为 政 府 的 主 要 政 策 之 一 加 以规 定 。
此 一 阶段 雇 佣 制 度 的 实施 对 缓 和 劳 工 矛 盾 促 进 资 本 主 义 经济 增 区 的政 治 经济 和社 会 因素 发 生 变 化 时 ,雇佣 制度 也 可 随 之 进 行
长起 了极 大的促进作用 。
随着 第 一 次 世界 大战 的来 临 ,西 方 国家 面 临 着 经济 衰 退 和 失
调 整。本部分 以美国和 日本这 二个典型 国家来加以说 明。
1 美 国 雇佣 制 度评 述
业率飙升等一系列 问题 。为了缓解劳资激化的; ,促进经济发 中突
美 国是世界上主张积极雇佣制度的典型的市场经济 国家 。从
展 .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开始在公共事业领域 和一些地方州制 二战后到 2 世纪七八十年代很长一段 时期 . 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0 美 定和实施 一系列失业和保险制度。13 年美国频 布了专 门针对解 是正规的专职工作 ,通常劳动者终生只为一位雇主效力 。主导美 5 9 决失业问题的 社会保 障法》 一方面积极进行经济 改革 ,通过 国劳动力市场 的雇佣模式有两种。一种被称为产业工会模式。在 政府增加公共财政投资等扩大需 求的政策 减少和消除非 自发性 这一体 系中 ,确定工资时年资 比个人的业绩更为重要 。工作职责 失业 ,促进充分就业 .另一方面对失业者进行救 助。美国在雇佣 在雇佣合 同中规定得非常 明确 : 另一种模式被称 为竞争雇佣模式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影响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影响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由劳动者和雇主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

它的结构和影响因素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市场的运行状况。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它受到人口数量、教育水平、技能培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人口数量方面,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劳动人口的供给量大小的制约。

在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方面,受教育程度高、技能熟练的劳动者通常更受雇主青睐。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

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时,通常会考虑到市场需求、经济增长预期以及技术升级等因素。

例如,当一个行业发展迅猛时,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

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产业会逐渐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但同时,新的技术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需要不同技能的劳动力。

3.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培训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

受过高等教育、获得专业技能的劳动者通常更容易找到工作,且工资相对较高。

4.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对劳动力供求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当政府提供一系列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将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5.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再加上生育率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减少。

三、劳动力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1.就业率和失业率: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程度。

劳动力市场发展过程

劳动力市场发展过程

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过程1、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平等主体的劳动力供求双方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的综合,是价值规律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功能和外部表现。

外部表现指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体系、服务手段等市场载体,内部表现为市场机制。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

劳动力市场的叫法比较多,在我国改革前主要有“劳务市场”和“劳动市场”两种叫法,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

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即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即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

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领域中,按照市场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的机构。

2、劳动力市场基本特征1. 市场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劳动关系;2.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3.通过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4.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主体提供保障条件;5.通过建立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体系,为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劳动力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提供社会服务。

3、 劳动力市场的历程从建国到改革前30年中,中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个存在、缩小直至消失的过程。

1949~1952年中国存在劳动力市场;1953~1957年劳动力市场由缩小到基本消失;1958~1978年劳动力市场完全消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也成为劳动力市场复苏的契机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逐渐兴起,并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原来僵化的劳动力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劳动力市场悄然兴起。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是雇主和员工之间进行谈判时要就工作报酬达成的共识。

然而,工资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因素,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 教育水平和技能教育和技能是影响工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相对稀缺,因此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市场价格也较高。

例如,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相较于仅拥有初中学历的工人而言,通常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

此外,与具备科技技能的人员相比,缺乏相关技能的人员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工资水平也会相应较低。

2. 劳动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有可能上升,反之亦然。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经济增长可能导致需求增加,从而提高工资水平。

此外,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给相对稀缺,例如高技能工人、医生和律师等领域,他们通常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3.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也是决定工资水平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高的员工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因此他们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薪水。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高薪职业,如经理和工程师,往往要求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

此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实现,这间接地影响着工资水平。

4. 经济环境和行业特征经济环境和行业特征也会影响工资决定。

当整体经济景气度高时,公司通常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支付员工薪水,因此工资水平有可能上升。

此外,一些行业拥有更高的利润率和产值,也可能为员工提供更高的薪酬。

例如,在科技行业,由于技术进步的加速和企业的高增长性质,工资水平可能相对较高。

5. 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工资水平。

一些职业,如医生、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对专业人员的需求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工资水平也会相应提升。

而一些体力劳动者和低技能工作的工资水平则通常相对较低。

总之,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并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忠教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忠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忠赵忠教授基本情况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学位。

加入人民大学前,赵忠是德国劳动研究所(波恩)(IZA,Bonn)的高级研究员(SeniorResearchAssociate)。

他还曾在云南省财政厅和北京大学工作过,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荷兰丁伯根研究所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过访问。

赵忠的研究兴趣包括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社会项目评估、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ReviewofIncomeandWealth和EconomicsLetters 等国内外期刊上。

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社会项目评估、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教育和工作简历1、教育经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1996年9月—2001年8月经济学博士,2002年5月经济学硕士,199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1987年9月—1991年7月国际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学士,1991年7月2、工作经历2008年12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09年1月—ResearchFellow,IZA2005年1月—2008年12月ResearchAssociate和SeniorResearchAssociate,IZA2008年1月—2008年12月副主任,IZA转型和新兴国家研究项目2005年10月访问学者,荷兰TinbergenInstitute2001年9月—2005年12月讲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1月—2004年5月客座助教授,南加州大学(USC)经济系1991年7月—1996年8月公务员,云南省财政厅3、社会服务2012年—AssociateEditor,IZAJournalofLabor&Development2010年—芝加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家庭经济学国际研讨会组织者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德国劳动研究所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组织者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双周论坛组织者2011年和2012年德国劳动研究所—世界银行第六次、第七次就业与发展研讨会学术委员会成员2009年—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会主任2009年欧洲经济学会第24次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8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8年欧洲经济学会第23次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7年国际西部经济学协会第7次环太平洋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2005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4年—2005年度理事,留美经济学会4、匿名审稿人AmericanEconomicReview,Biometrika,ChinaEconomicReview,ComputationalStatisticsandDataA nalysis,ContemporaryEconomicPolicy,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eChange,EconomicSyste ms,EconomicsofTransition,EmpiricalEconomics,HealthEconom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 er,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JournalofEconometric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Journalof LaborEconomics,JournalofPeaceResearch,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JournalofRegionalScien ce,LabourEconomic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ResearchinLabor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ofEconomics,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学术论文1、期刊论文“V ouchersandCaseworkersinTrainingProgramsfortheUnemployed,”EmpiricalEconomics,已接受,(与UlfRinne和ArneUhlendorff合写);“Urban–RuralDisparitiesofChildHealthandNutritionalStatusinChinafrom1989to2006,”EconomicsandHumanBiology,已接受,(与刘宏和方海合写); “EvaluatingContinuousTrainingProgramsUsingtheGeneralizedPropensityScore,”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第175卷第2期,2012年4月,(与JochenKluve,HilmarSchneider和ArneUhlendorff合写); “TheFertilityEffectofCatastrophe:U.S.HurricaneBirths,”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第23卷第1期,2010年1月,(与RichardEvans和胡颖尧合写); “Earnings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IndianWageEarners,1987-2004,”ReviewofIncomeandWealth,第55卷第s1期,2009年7月,(与OlivierBargain,SumonKumarBhaumik和ManishaChakrabarty合写); “SensitivityofPropensityScoreMethodstotheSpecifications,”EconomicsLetters,第98卷第3期,2008年3月;“HealthDemandandHealthDeterminantsinChina,”JournalofChineseEconomicandBusinessStudies,第6卷第1期,2008年2月;“Migration,LaborMarketFlexibility,andWageDeterminationinChina:AReview,”TheDevelopingEconomies,第43卷第2期,2005年6月;“TheShort-TermImpactsofSARSonChineseEconomy,”AsianEconomicPapers,第3卷第1期,2004年冬季,(与海闻、王健和侯振刚合写);“UsingMatchingtoEstimateTreatmentEffects:DataRequirement,MatchingMetricsandMonteCarloEvidenc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第86卷第1期,2004年2月;“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外出、回流还是再迁移,”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与王子成合作);“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11月,(与陈玥合作);“城镇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12年9月,(与李小瑛合写); “中国高校毕业生收入预期的动态变迁和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11年3月,(与张珂合写);“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12月,(与曲兆鹏合写); “使用自评健康数据度量我国健康的不平等,”中国劳动经济学,第2卷第4期,2006年4月; “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公共卫生与传染病中的经济学,”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来自截面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2005年10月,(与侯振刚合写);“健康卫生需求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方法,”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2004年4月;“再谈卫生保健市场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第17卷第10期,2003年10月,(与王健和石光合写);“勤工助学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4月;2、专著章节“AnalysisofHealthandLongevityinOldest-OldPopulation:AHealthCapitalApproach,”载HealthyLongevityinChina:Demographic,Socioeconomic,andPsychologicalDimensions,YiZeng,Du dleyPoston,DeneseAshbaughVlosky和DananGu主编,Springer出版社,2008年4月;“农村移民的特点和经济分析,”载《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蔡昉和白南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经济因素对高龄老人死亡率与健康的影响,”载《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曾毅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学术著作《健康、医疗服务与传染病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科研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2014年,“我国劳动合同的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微观数据的证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2012年—2013年,“EuropeMeetsChina:ImagesofContemporaryChina”(中方负责人;合作单位德国IZA,捷克CERGE-E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2015年,“我国儿童健康状况与健康不平等的经济学分析,”(课题负责人,与刘宏合作);北京市教委,2010年—2012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人口、社会与就业可持续发展子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2012年,“我国农村移民的劳动力市场行为研究”;加拿大国际贫困网络,2010年—2011年,“我国农村移民收入不平等由2002年至2007年的演化,”(课题负责人,与曲兆鹏合作);学院或学校情况2012年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杰出访问学者(UniversityofCanberraDistinguishedVisitor)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联系方式地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邮编:100872电话:+86-10-82502205传真:+86-10-62513427信箱:mr.zhong.zhao@。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知识点总结~~1品熊梁劳动力市场1.劳动力需求及影响因素2.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1银念与特征2.市场结构3.效率工费和晋升竟赛,供给总里2.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3.家庭劳动力供给与周期性劳动力供给1.市场均衡及变动2.市场非均衡及影响因素3.劳动力市场政策方动力供给知识点:劳动力市场概论一、劳动力市场概念与特征(-)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交易的一种要素市场。

>〉宏观:各种局部性或单一性劳动力市场构成。

>>微观: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在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的合约时所处的市场环境。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特殊性>>不版离劳动者而存在。

所有权并没有转移,转移的只是便用权.>>劳动力存在知识、技能和经验差异,不能替代或不能完全替代,劳动力市场价格不同。

3.不确定性大量雇佣合同是在无形市场达成。

>>分散性和难以辨认性使劳动力供求双方匹配困难。

4.交易对象的象以衡以性劳动者能力很难通过学历、年龄、性别等可见要素衡量。

一交易的易缓性>>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被固定了卜.来.6.交易条件的复杂性工作环境、条件等要素都影响交易最终完成。

7.出售者地位的不利性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L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越稀缺,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就越高,劳动力供需受地域限制的可能性就越小,形成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地区性劳动力市场>>通常是技能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劳动者。

(二)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1.外部市场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大量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市场。

2.内部市场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

(三)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L优等劳动力市场特征>>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工作保障性强。

全球化时代下的雇佣关系演变研究

全球化时代下的雇佣关系演变研究

全球化时代下的雇佣关系演变研究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潮流之一,它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全球市场的扩展,雇佣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全球化时代下雇佣关系的演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全球化使得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企业进一步扩张和国际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得以出现。

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跨国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跨国寻求就业机会。

然而,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国内劳动者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性。

由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造成大量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

二、新兴形态的雇佣关系全球化时代的雇佣关系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全职雇佣形式。

随着外包和合同工的兴起,更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短期合同或者特定项目的工作形式来雇佣劳动力。

这种雇佣形式灵活且适应市场的变化,对企业尤其有利。

同时,通过外包和合同工的方式,企业可以降低雇佣成本,并依靠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满足项目需求。

然而,这样的雇佣关系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劳动者容易面临收入不稳定、工作保障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在制定合同和管理外包人员时也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源与精力。

三、全球产业链下的雇佣关系全球化使得分工与合作更加紧密,产业链也日益全球化。

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将业务外包至全球各地的供应链中。

然而,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对雇佣关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下,企业对供应商的要求更加注重效率、质量和可靠性。

这些要求也影响着雇佣关系的形成和稳定性。

与此同时,劳动力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

为了适应全球商业的发展,劳动者被要求具备更高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以应对更复杂的生产环境。

四、全球化时代下的劳动者权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劳动者的权益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竞争的激烈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劳动者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

全球产业链的延伸和外包模式的普及使得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更加普遍。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

劳动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1.【6716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劳动力市场理论)。

2.【92265】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6697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相比,(后者大)。

4.【67028】根据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资本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那么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则越大。

5.【67171】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市场性要素)。

6.【67084】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7.【67027】如果在一个坐标轴中分别划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以及商品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那么两者的位置是(前者在后者的上方)。

8.【67131】我们在劳动需求一章中讲"短期"、"长期",其真正含义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长短,来不及调整资本要素的时段都称为短期,否则称为长期)。

9.【67085】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家庭工作时间;市场商品数量)。

10.【67055】根据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来判断,人们在哪个年龄段最不应该选择频繁地游山玩水?(中年)11.【67011】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2.【67167】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市场工资率)。

13.【67144】我们在劳动需求理论和劳动供给理论中均提到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这两个名词说的是(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指劳动与资本替代,后者指工作与闲暇替代)。

14.【92266】(劳动年龄人口)包含的范围最大。

15.【67137】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一条先向右上方倾斜但不久又转向左上方弯曲的曲线)。

16.【66980】如果把闲暇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对于某个劳动者而言它的单位价格是(该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

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 对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雇用与劳动力转移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分 析能够比较容易地说明。但是,一旦劳动力的分配和转移、工资决定等 被纳人到企业组织内的雇佣关系中,仅仅简单地用价格机制来说明就不 那么恰当了。因为训练、配置、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介人企业的 长期规划、用人习惯、工资制度和劳动关系的各种决定中。
• 式中,L为劳动投人量:N为雇用人数:H为劳动时间;X为产出量;△表示变化;*为最佳目标值;t 为观测时点。
• 这个函数式的含义是: 以劳动投人量表示的雇用调整,是由雇用人数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
离、劳动时间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离以及反映生产变动的需求变动所规定的。
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
对劳动力所投入的人力资本会因解雇而失去。相反,必须对新录用人员进行教育、训练
等人力投资,在人员调整中企业要承担这种人员的费用。但是,因对产品需求的停滞或
诚退,在劳动力成本上给经营带来显著的压力,威胁企业生存的情况下,以及用延长劳
动时间适应不了需求大幅增长,因而可能失去获取利润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即使付出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二)岗位的特殊性 (三)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四) 工会的作用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的“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认为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是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中,劳动力替换成本被界定为三个方面:
高额调整代价,一般也要进行直接的人员调整。最佳目标雇用量和现实雇用量的差距扩
大到超越一定的临界点时,企业就不得不进行人员调整了。
• 使现实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过程中,出现组织调整的某些阻力是常有的事,调

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决定人们生计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

在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源进出、工资收入、职业生涯、企业经营等问题直接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这篇文章将从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形成、种类、受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形成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指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形成的一套体系。

市场机制将劳动力看成是一种商品,它影响着劳动力的定价和分配。

劳动力市场机制是由竞争、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市场竞争注重先是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再是劳动力的供给量。

在市场上,高需求低供应的情况下,劳动定价趋于高位,相反地,低需求高供应的情况下,劳动定价则趋于低位。

此外,供求关系的变动也会对劳动力市场机制产生影响。

例如,技术革新会增加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最终导致两类劳动力之间的价差减小。

全球经济波动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和供应,进而影响劳动力的定价和分配。

二、劳动力市场的种类在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市场有多种形式和种类的分类方法。

按照工作划分,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蓝领、白领、金领等多个细分领域。

按照劳动力供应单元,市场又可划分为个人和企业两种类型。

按照劳动力流动性,市场可分为正现和非正现市场。

正在市场是一种有规律的流动模式,双方都享有机会公平和市场活力,而非正现市场则是一种非正规流动模式,以黑市、灰市、非法雇员和雇主为主。

三、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变化等都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

这些因素的影响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市场需求和供求的关系。

2.文化因素教育、宗教、家庭等文化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市场。

文化因素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工作环境、职业选择、技能提升等。

3.法律因素国家法律、劳动合约和劳动法规等,不仅规定了员工合法的工作权利,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劳动定价和市场流动率。

机器人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技术—技能”重塑机制的解释

机器人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技术—技能”重塑机制的解释

-100-一、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所引领的工业革命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a 在全球生产力增长普遍滞缓的当下,机器人和智能化技术无疑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据普华永道预测,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智能自动化将在2030年为全球GDP 带来高达15万亿美元的贡献。

b 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将产生“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即在创造和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伴随着对旧的生产组织方式的瓦解重组,c 其引致的失业问题正在触发社会焦虑情绪。

有研究表明,工厂车间大规模引进机器人生产线,将导致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下降2.6个百分点。

d 可以说,当今机器人浪潮正在引发工作岗位*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工会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对技术升级路径的影响研究:微观机制与实证检验”(7187304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创新和生产率影响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6A0303102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余玲铮,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福建 泉州,362021);张沛康(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魏下海,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福建 厦门,361021)。

a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07页。

b 普华永道:《全球AI 报告:探索人工智能革命》,2017年10月12日。

c [美]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d 程虹、陈文津、李唐:《机器人在中国:现状、未来与影响——来自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 )的经验证据》,《宏观质量研究》2018年第3期。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基本内容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结合波兰尼和马克思的思想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但是,同时也要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劳动法 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基本内容
其次,对于雇佣关系的变化,我们应该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用工方 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要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 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企业 采用不正当手段侵害劳动者的权益。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 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
克思的视角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劳动力 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也引发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 对此进行探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以波兰尼和马克思的相关视角来分析这一 主题。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对于这种现象,波兰尼和马克思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波兰尼认为,劳动力商 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他也指出,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受到 侵害、社会不公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在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同时,应注重对劳 动者权益的保护。
基本内容
对于这种现象,波兰尼和马克思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波兰尼认为,劳动力商 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他也指出,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受到 侵害、社会不公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在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同时,应注重对劳 动者权益的保护。
基本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推行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其中劳动力市场改 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中,劳动力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 开始更多地参与市场交易,成为了独立的商品。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许多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比逐渐提高。这种 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劳动力自身的发 展和进步。

劳动力市场与雇佣关系

劳动力市场与雇佣关系

劳动力市场与雇佣关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和转型。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雇主和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在快速变化,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大大变化。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素质也在经历着相应的变化。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严重失衡。

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中,还出现了一系列复杂而多元的现象。

例如,工资分配不公、工龄歧视、就业歧视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们的观念和制度体系、法律法规等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如何优化和调整劳动力市场,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监督,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雇佣关系的转型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职业选择和雇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目前,以自由职业者和合同工为代表的新型雇佣模式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新兴模式。

自由职业者,是指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独立接受市场委托和订单的职业人士,其工作内容涉及诸如艺术、设计、编程、营销等多个领域。

这种雇佣关系的诞生,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应关系失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分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

合同工是指在规定的时间里为雇主工作的临时工,其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通常低于正式员工。

这种雇佣关系的普及,既有其优点,如能减轻企业用工压力,提高工作灵活性。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合同不明确、工作权益难保障等。

三、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光阴荏苒,迎来的是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和展望,具有多维度和复杂性。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1.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国家政策部门应积极应对,开展相关的合理化改革和政策创新,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等。

新_劳动合同法_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_李小瑛

新_劳动合同法_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_李小瑛

新《劳动合同法》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李小瑛Richard Freeman*内容提要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该法明确规定企业应该与工人(包括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增强了对工人的劳动保护,加大了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

本文采用新法生效前后对珠三角农民工开展的调研数据,利用农民工第一次签订书面合同的回顾信息,分析法律实施对农民工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保险覆盖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新《劳动合同法》的施行提高了农民工的书面合同签订率,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覆盖率,降低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发生率,与此同时,农民工工作企业的工会覆盖率也有所上升。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农民工劳动权益一前言过去三十多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

从1980年到2010年,大约有1.6亿农村户籍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市①。

*①李小瑛,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电子邮箱:li.xiaoyingcq@;Richard Freeman,哈佛大学经济系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电子邮箱:rbfreeman@ 。

本论文曾在第11届国际经济学会全球大会(IEA2011)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劳动关系杂志》50周年全球大会上进行报告,感谢与会者的修改意见。

论文得到了Cheung Yan家庭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BJY044)、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303266)、粤科基办字(2013)3号的资助。

文责自负。

关于农民工数量,不同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估计,1.6亿农民工的数据来自Li(2008b)。

国家原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2011)给出的估计是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多达1.6亿,而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21亿。

Li(2008a)根据国务院研究室的报告得出的是2亿的数据。

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估计的农民工总数为2.5亿。

*受本身的技能水平限制以及法律保障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

我国城镇地区的雇佣关系与收入差距研究-中山大学岭南

我国城镇地区的雇佣关系与收入差距研究-中山大学岭南

(初稿,请勿引用)我国城镇地区的雇佣关系与收入差距研究(李小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本文利用2007年的家户调查数据,对城镇地区不同雇佣关系工人的收入决定机制和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类终身雇佣、长期雇佣、短期雇佣和无合同雇佣四种类型拥有不同的收入决定机制。

采用Juhn-Murphy-Pierce分解方法对不同分位数的收入差距的分解结果显示,总体而言雇佣关系带来的市场分割效应十分明显。

在不同收入阶段,变量解释部分和系数解释部分的相对重要性有显著的变化,但系数解释部分代表的市场分割对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始终高于变量解释的部分。

关键词:雇佣关系,收入差距,市场分割,JMP分解一、前言雇佣关系代表了工人和雇主之间动态的社会、经济、心理和政治的关联,是工人通过劳动法保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根据;雇佣关系连接宏观劳动力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其变化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转型(Baron, 1988;Abbott,1993;Kalleberg,2008)。

全球化竞争、技术进步和劳动市场制度变革引起了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持续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工业化国家不稳定雇佣关系增长快速(Kalleberg,2008)。

发展中国家的雇佣关系灵活性也不断增加①,中东欧、中亚的转型国家也都经历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和非正规化的过程(卡则斯和纳斯波洛娃,2005)。

近2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及雇佣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与工人之间长期稳定甚至终身制的雇佣关系日渐萎缩,被多元化的更加灵活的雇佣关系所替代。

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使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终身制”②的固定工。

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③,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演化及影响因素*李小瑛赵忠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跨度为二十年(1988年到2007年)的微观家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镇地区雇佣关系在经济转型时期从单一固定工向多元灵活雇佣关系转变的过程。

将我国城镇地区的雇佣关系分成四种类型,探讨了雇佣关系构成从1988年到2007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分析发现,从1988年开始,我国的雇佣关系构成中灵活雇佣比重开始逐步上升,到2002年,短期雇佣、无合同雇佣等灵活雇佣形式的比重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进入2007年,稳定雇佣关系的比重略有回升。

扩展的Oaxaca-Blinder 分解所得结果表明,从1995年到2002年,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主要受到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等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进入2007年,稳定的雇佣关系比重略有回升,放松管制和市场深化的效应逐渐释放殆尽,特征变量对提高雇佣稳定性的作用开始显现。

关键词:雇佣关系劳动力市场扩展的Oaxaca-Blinder 分解*李小瑛,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mr.zhong.zhao@gmail.com 。

本文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山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珠三角劳动力市场研究”(批准号:12BJY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数据(CHIP )和中国农村-城市移民调查(RUMiC )。

CHIP 数据由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提供给作者使用;RUMiC 数据由德国劳动研究所(IZA )、澳大利亚ARC /AusAid 、福特基金会和我国人保部共同资助,由IZA 提供给作者使用,上述单位的帮助使本文得以完成。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深化的过程往往带来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上升。

在宏观层面,灵活性指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经济冲击或劳动力市场变化对雇佣数量和工资水平做出快速调整,这被称为外部灵活性;在微观层面,灵活性指企业内部工作和岗位之间低成本的转化,这被称为内部灵活性。

雇佣关系连接了宏观劳动力市场制度、企业雇佣管理制度和微观经济主体,与工人的工作类型、议价能力和个体特征相关。

雇佣关系构成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转型(Baron ,1988;Abbott ,1993;Kalleberg ,2008)。

不同的雇佣关系中,合约期限越长、企业的调整灵活性越低,工人的就业稳定性越高;合约期限越短、企业调整灵活性增加,工人的流动性也提高。

从全球范围看,劳动力市场中的雇佣合约期限呈现出缩短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显著增强;兼职、临时工、自我雇佣等灵活就业形式比例提高(Kunda et al.,20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工业化国家不稳定雇佣关系增长快速(Kalleberg ,2008);发展中国家经历了非正规就业平稳快速的上升过程(ILO ,2002);中东欧、中亚的转型国家也经历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和非正规化的过程(卡则斯和纳斯波洛娃,2005)。

有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在新兴部门非正规就业比重高达85%,且非正规就业对城镇新增就业贡献逐年增大(胡鞍钢和赵黎,2006;吴要武和蔡昉,20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府逐步放松对资源配置的管制,依靠行政指令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式逐渐被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取代。

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58国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诞生、发育到逐步深化的过程。

与此相适应,雇佣关系也呈现出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僵化走向灵活、从高稳定走向高流动的特点。

已有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研究以静态研究和理论分析为主,动态的研究和系统的经验分析依旧不足。

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静态时点的研究难以把握劳动力市场的演化特征。

本文采用1988年至2007年二十年的微观个体调查数据,对我国的雇佣关系的动态演化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关系的构成和雇佣灵活性的变动情况。

后续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二部分介绍雇佣结构演化背景和已有研究;第三部分是数据及描述统计;第四部分分析雇佣关系构成的变动趋势;第五部分考察影响雇佣关系及其变动的因素;最后是结论。

二、我国雇佣关系构成演化的背景和已有研究成果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经济转型过程密不可分,本节将从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变迁、需求和供给结构的变化出发,引出研究的问题及背景,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的劳动力配置也由计划与行政方式走向市场。

在此大背景下,下面三股力量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雇佣结构演化: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发流动对劳动力供给结构形成冲击;第二,以企业改制和建立劳动合同制度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变革提高了企业雇佣工人的自主权;第三,全球化竞争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和贸易改变了工人和雇主之间的相对谈判地位。

三股力量共同作用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供给和需求结构多元化、非正规就业比重增加、灵活就业形式增强的特点,对应到雇佣关系上则表现为雇佣关系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僵化走向灵活、从高稳定走向高流动的特点。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主要由排他性的全面就业制度和分割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制度构成(蔡昉,2009)。

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采用“统包统配”方式使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终身制”的固定工,国有部门是主要就业渠道,一旦就业就鲜有机会流动,也没有被解雇的风险。

与此同时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劳动力资源配置依靠行政和计划手段,不存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劳动力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图1勾画了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大事件。

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端于农村,城镇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农村,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程逐渐加快。

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发《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在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中推行劳动合同。

1991年试行全员合同制,终身制劳动关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改制将国有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管理者代替国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

1995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劳动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将劳动合同引入企业和劳动者的雇佣关系,改变了旧体制下的终身雇佣制度①,要求用人单位与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消除“正式工”与“临时工”之别。

雇佣关系合约化打破了“铁饭碗”,解除了企业调整劳动力成本的制度约束。

近年来,随着劳资关系矛盾凸显,政府进一步依托法律提高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2008年1月1日以来,以新《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①该法产生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未覆盖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者。

68实施①,从而在立法层面规范了雇佣关系,提高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图11978—2008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变化示意(二)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的变动需求结构变化源于需求主体的变动。

改革伊始,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我国正式设立经济特区,后进一步开放港口、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城市,并就引进外资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三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以来,国有企业部门的改革加快,大型国企改制和小型国企重组进一步加速,前所未有的大批“下岗”工人需要新的工作,部分曾就职于公有部门的个人脱离了原有体系进入私营部门。

与此同时,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地位得到认可,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中雇佣主体的多元化。

如图2所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的工人比重出现了大幅下降,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和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就业的工人比重快速上升。

1985年,在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的工人占总就业工人的比重接近100%,到2009年,在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的工人的比重降至30%,在私营和个体经营企业就业的工人占总就业工人的40%以上。

图2不同所有制企业就业比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尽管不同学者和机构采用的数据来源和定义口径的不同会带来估计上的差异,但这不影响学者对农民工总体数量的基本判断。

卢锋(2011)的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总量从1985年的6700万增加到2000年的近1.5亿,到2010年已经达到2.4亿。

农民工总量不断增长。

进入2004年以来,农民工群体中外出务工数量增速下降,这与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互相印证,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出现了局部的结构性的短缺(新华网,2012)③,但农村外来务工者仍是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78①②③《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会议报告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按产权清晰、权责分开、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好大的,放活小的。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视点:来自六大区域关于“民工荒”的调查报告http ://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2—02/07/c_111495597.htm 。

(三)雇佣关系构成分类和已有研究成果按照合约期限的长短,本文将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雇佣关系划分为类终身雇佣①、长期雇佣、短期雇佣、无合同雇佣四类,分别对应无固定期限合约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工、一年期以上固定期限合约、一年期以下固定期限合约,以及没有签订雇佣合约的情形。

各种雇佣类别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图3所示。

相对已有文献中按照合同期限、正规和非正规就业的划分方式,本文对雇佣关系的分类覆盖了整个受雇者群体,有利于了解雇佣关系的具体构成,并获得雇佣构成演化的详细信息。

四种雇佣关系一方面包含雇佣合约期限的信息,另一方面包含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变动的情况,因此本文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研究与雇佣合约期限文献,以及就业类型文献紧密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