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心理 B。
社会行为 C。
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
1897 C。
1908 D。
1924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A。
定性研究B。
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B、本能C、模仿D、强化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 )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B、历史学C、人类学D、传播学6。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A。
个体层面 B。
人际层面 C。
群体层面 D。
社会层面7。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
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
群体层面 D。
社会层面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
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
团体过程9。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A.麦独孤 B。
冯特 C.弗洛伊德 D。
荣格10。
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
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
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11。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 )转向应用研究。
A。
纯理论研究 B。
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
哲学思辨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A。
很难做到的 B。
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
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完整课后习题答案(亲自鉴定)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完整课后答案(亲自鉴定)乐国安李磊汪新建等主讲南开大学一、社会心理学绪论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
这属于()。
CA、民族社会化B、个体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角色扮演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
D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B、群体的社会化C、个体的成长D、个体的社会化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
DA、社会组织结构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教育理念D、社会文化环境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
CA、组织B、社会C、群体D、他人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A、应用社会心理学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D、社会心理认知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BA、吴江霖B、乔治米德C、潘菽D、迪尔凯姆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
AA、生理B、角色C、心理D、身体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1.2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
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光环效应A、怎样去认识自然B、怎样去认识社会C、怎样去认识自己D、怎样去认识动物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
D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利他与侵犯行为D、角色扮演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笔记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社会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总称。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关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与行为(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认知、归因和认知失调;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际与群体心理与行为(与群体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遵从和服从;击性和亲社会行为;……)群体过程(群体过程和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定义的含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特征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
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
一个人为了有效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一套行为模式,这种认知来自于他人的期待。
角色知觉是角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社会心理学习题
绪论部分练习题1.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下述定义中最合理的是( C )A 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根据的科学。
B 在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根据的科学。
C 在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根据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D 一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 相关社会现象B 社会心理现象C 人的社会行为D 前三者3.不属于社会心理学三个研究层面之一的选项是( D )。
A 个体层面B 社会—大众层面C 群体层面D 国际社会层面4.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麦独孤B 罗斯C 奥尔波特D 冯特5.经验社会心理学的集大成者之一是( B )。
A 奥尔波特B 冯特C 罗斯D 阿希6.社会心理学作为经验科学,诞生于( C )。
A 1908年B 20世纪初C 1924年D 19世纪末7.社会心理学作为实证科学,诞生于( C )。
A 1908年B 20世纪初C 1924年D 19世纪末8.社会心理学作为经验科学,其诞生标志是()。
A 《社会心理学导论》B 《哲学与心理学词典》C 《社会心理学资料和论文集》D 《精神发展的社会与伦理观——社会心理学研究》9.学者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出相关的命题或思想,这些命题或思想无须或无法通过实验检验,这种方法特点所属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 B )。
A哲学思辨 B 经验科学 C 实证科学 D 后现代10.根据生活经验专心于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仍以定性描述为主,这种方法特点所属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 B )。
A哲学思辨 B 经验科学 C 实证科学 D 后现代11.在研究方法上强调数据测量或实证研究,这种特点属于()。
A 质性研究B 经验方法C 后现代主义D 科学主义12.认为只有测量、实验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这种特点所属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 C )。
A哲学思辨 B 经验科学 C 实证科学 D 后现代13.提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这种特点所属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 D )。
社会心理学
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
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冴
1949年以前的初步发展阶段
1931年赵演翻译《社会心理学》 陆志韦1924年著《社会心理学新论》 孙本文1948年出版《社会心理学》
1949-1980的停滞与空白阶段 1980年的起步与发展阶段
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 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是其它自我的载体。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 生理自我 的层面;躯体、性别、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方 面的认识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 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1981年,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 学术座谈会,是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标志。 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分类 社会化的途径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社会化概述
是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 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和个体两 方面:
归因理论
内归因 :一个人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 与自己有关,如人格或态度。 外归因 :一个人之所以表现出某种行为,与他 所处的情境有关,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都 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的起因是由于个人特质。 至于情境,由于难以看见并加以描述,因此可 能被忽略。”
——Fritz Heider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1 2 3
个体社会心理 社会化 自我意识 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 社会态度 社会交往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深度分析社会心理学现状
深度分析社会心理学现状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等方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起源于20世纪初。
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逐渐揭示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社会心理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揭示社会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在组织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五、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社会心理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社会心理学将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深层次规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六、结语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希望社会心理学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pdf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和思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它探讨了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表象等心理过程。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人们致力于探讨个体是如何感知和认知他人的行为、态度和意图的。
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社会心理学家们可以深入理解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认知过程,并揭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主要研究了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行为和情绪变化的。
社会心理学家们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程度,以及个体是如何感知和应对这些影响的。
在社会影响的研究中,人们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从众、服从、归因和态度等行为。
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往往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社会态度指的是个体对于他人、事物和事件的总体评价,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
社会心理学家们致力于探讨个体是如何形成和改变社会态度的,以及社会态度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通过社会态度研究,社会心理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揭示社会态度与个体行为、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社会态度研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总结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和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研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社会心理学为人们揭示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原创实用版)目录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3.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4.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正文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以及应用领域。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详细介绍: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记忆和应用社会信息,包括对他人的印象、态度和信念等。
(2) 社会情感: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恐惧和羡慕等。
(3) 社会行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包括从众、顺从、服从和合作等。
(4) 群体心理:群体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和群体影响等。
3.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形成了多种理论体系,如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等。
4.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教育、健康、工作和政治等。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绪论(专)
第一章绪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学科特点;2、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阅读法三、教学课时:4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在当代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两个“重镇”。
社会和现实的需要,使社会心理学从曾经的边缘地位最终进入现代心理学的核心,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个体现科学价值的学术领域。
何谓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诸如此类问题,将在这一章逐一予以回答,它为以后各章具体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国内国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认知和经验出发,各自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定义。
1982年,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从1937—1980年的45年间的文献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定义30条,归纳为社会互动、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和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四类。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几种主要观点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现代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奥尔伯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从人际影响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潜在的、隐含的、想象的和实际存在的。
以奥尔波特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目前美国乃至国家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和最持久的经典式理解。
(研究的是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78)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包括一切人际相互作用领域及各种社会影响。
其研究范围既涉及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又涉及他人如何对个体的行为作出反应,以及个体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社会心理学概论
可编辑ppt
11
(二)经验描述阶段
(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1、英国本能心理学: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非言语交流,情绪心理,微 观生物还原论;②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
2、德国民族心理学:①拉扎鲁斯等主编(1859)《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 志》;②谢夫勒(1895)首次在现代主义上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 ③冯特历20年(1900-1920)出版十卷“民族心理学”(宏观社会层面)
3、法国群众心理学(中观群体层面)社会学视角;①塔尔德 (1890) 《模仿律》 用模仿解释社会行为;②迪尔凯姆(1895)《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整 体——结构观;③列朋 (1895)《群众心理学》论群体意识。
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 5、美国社会心理学罗斯《社会心理学》(1908)
可编辑ppt
12
(三)实证分析阶段
干预 预测 解释 描述
可编辑ppt
4
心理学要做的四件事
▪ 描述心理现象(心理事实,用心理学的语言描述) ▪ 说明(对心理现象的说明,用科学的理论说明。 ▪ 预测行为或现象。 ▪ 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到心理治疗和教育中。
可编辑ppt
5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F.H.A11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 意识的学科”。
可编辑ppt
7
研究范围:四个层面
▪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印象 形成、归因、态度、社会学习、社会动机等等
▪ 人际层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如人际沟通、人 际关系。
▪ 群体层面:群体结构、类型、心理氛围、凝聚力、个 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
社会学家的观点:解释群体互动
社会学家G.麦考尔和J.西 蒙斯:社会心理学“关注于 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 强调的重点是各种“塑造 群体”的因素,如社会自 我与社会化;
尹恩·罗伯逊:“社会心理 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 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我看来“人类行为主要 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 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3)
王康:“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 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孙晔、李沂等人的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 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 学。”
并列使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两个概 念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 心理视为内隐过程,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 但是,它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份。而我们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种从内隐
首先,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 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换言之,社 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 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其次,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 的“连续统”,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 性。在这里,内在的体验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狭 义的心理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狭义的行为过程) 的基础、潜在状态,或曰准备阶段。
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
尽管除吴江霖、时蓉华的 著述外,大多数学者都认 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 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 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 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 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 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
与此相应,在上述著作 中,用来说明社会心理 现象的基本概念都与个 人特征或个人内在的人 格与心理倾向密切相关, 人格和自我、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社会判断、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行为与他人一样或相似现象
模仿意义
模仿是学习根底;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模仿率主要内容
模仿是根本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创造就是模仿;下降率: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倾向;几何级数率:模仿以几何级数增长;先内后外率:优先模仿外乡文化
吸引力
高吸引力传递者容易说服别人
沟通信息
信息差异
差异越大越不容易转变
畏惧
中等强度畏惧能到达较好说服效果
信息倾向性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好;对文化水平高信息承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信息,说服效果好
信息提供方式
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效果较好
承受者或目标
原有态度与信念特性
内化了态度,已成为既定事实态度,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态度不易转变
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定量、应用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
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
人们之间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一种交换。人在交换中按照趋利避害原那么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共有五个命题
布劳
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互惠根底上人们自愿活动
符号互动论
詹姆斯米德
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
暗示概念
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等对他人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承受暗示者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方式去活动。
社会感染概念
一种较大范围内信息与情绪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一样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有双向性、爆发性、承受迅速性
爱情、婚姻与家庭相关知识
爱情和喜欢区别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
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
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
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
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没有成为社会主流。
(二)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其代表性观点有:第一,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第二,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第三,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里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注:他论述的重点是个体如何在社会条件中生活并受其影响和塑造的,即个体在贯串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心里活动的变化发展就是其全部体系的逻辑主轴)从中国学者的观点来看,基本上都属于心理学研究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注重的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中国学者的一些定义看起来富有见地,但却没有或者无法在具体内容的阐释中展开自己的逻辑体系。
(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
上述国内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种种不同观点,是由于研究者对社会观察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各异、各国的国情有别等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充分表明社会学对象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就有一个正确把握的问题。
1.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但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2.大部分人都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产学研包括内隐的过程也应包括
外部事件,即包括人对各种社会刺激所作的全部反应或活动。
3.大部分研究还局限于对个体(至多是小群体)的社会行为的探索上,心理学取向的尤为明显。
概括的说: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极其规律。
参考书目:
1.孙文本著:《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第五章“社会心理学的源流与派别”,商务印书馆,1946。
2.[美]F.H.奥尔波特著,赵演译:《社会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