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1)如果婴儿早期不能同一个稳定的对象建立依附关系,并从其身上实现基本需要的满足,则儿童很
难确立对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后也很难成功地同别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
2)交往过少,机体的调整方向是促使人们与人交往。
而交往过多,机体的调整方向则是促使人们逃
避别人,增加自己的独处时间。
虽然,不同的人交往需要和独处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但无论是
谁,都存在着这两种相互对立的需要,并且必须使二者维持在某种水平的平衡状态。
3)心理研究还证明,过多的社会接触常常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即可导致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
和依赖的情感被破坏,使人变得不能容忍别人、不合作直至敌对和冲突。
4)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濒恼、悲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俱、惊奇或气
愤。
5)不老练的说谎者撒谎时会低头或躲避别人的视线,老练的说谎者则可以有意识控制这些慌乱行
为,说谎时不仅不脸红,低头,还能有意识地以安详的表情迎接别人的目光。
但是,说谎时,声
调提高却是不自觉的,可以有效地透露说慌者言不由衷的心态。
6)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
个丰富环境中的时候,它的大脑发展也能获得提高。
7)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一个更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细胞因刺激
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
那些经常用脑的人大脑不易老化。
8)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迷信做过某种事情。
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
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如用某种方式摇骰子)被偶然地强化了《如掷出一个好点数》一次、两次或几次。
这种强化与特
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
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
9)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
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
10)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时,并小是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重构。
罗夫特斯的研究证明,重构式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遗
漏的结果。
所以回忆并不代表真相。
11)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或者比它们更强烈。
12)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会引起他的不快,并危害他的身体状
况,那么提高人的控制力量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
有成就的人。
13)在生活中,当人们必须做出某种重大的内在心理调整,以适应某种外部变化时,其患病几率将相
应地上升。
我们将这些外部变化称为生活应激。
所谓的调整是指在现有的稳定状态的基础上的调整,而不是在心理意义、情绪、社会愿望上的改变
14)研究告诉我们,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将有所改变以与行为保持一致。
当
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
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
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
进而,这种不适
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这么做了,或是因
为环境的压力太大),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
1 / 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15)越是将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你的认知失调就会越严重。
当个体的认知失调很严重时,
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幅度将是最大的。
设想一下,假如某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公开支持某种你
原本反对的观点,而且你也同意这么做。
再假设另外一个人向你提出同样的请求,但只给你一小
笔钱,虽然这看起来完全不值得一做,但不管怎样你还是答应了。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
失调会更大呢?从逻辑上讲,在钱较少的情况下,你将经历更大的认知失调,这是因为你没有充
足的理由为你那违背自己意愿的言行辩护。
16)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相反的话,
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17)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
18)研究发现人们对某事或某人的态度并不总预示着他们对此事或此人的行为;究竟在什么时候,态
度测量才能成功地预测行为呢?最近有一项研究试图对导致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进行挖掘。
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下面五类:
a)态度的强度:你对某人或某种情境的感受越强烈,你就越有可能在真正遇到他们时按你的感
受去行动。
另一方面,微弱或矛盾的感受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大或不产生任何影响。
b)态度的稳定性:这个因素解决态度如何随时间而改变的问题。
稳定的态度要比那些随时间而
变化的态度能更好地预测行为。
在选举举行的三周以前测量投票人对候选人的态度,也许不
能说明三周后的投票行为将会如何。
最理想的是,要得到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准确联系,最好
的方法是在同一时间测量态度和行为。
c)行为与态度的相关:如果以某个人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来预测一个人多久参加一次体育活动,
其准确性是很差的。
这意味着,如果所测量的态度恰好与某种行为相关,那么态度对行为的
预测效果就比较好。
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一项研究中,主试向一组女大学生询问她们对于计
划生育的态度,又向另一个相似组询问她们在随后两年中是否会使用避孕药。
在接下来的两
年中,主试对第一组进行测量发现,其态度与实际使用避孕药行为之间的相关是0.08(不显
著);但是后一组的这一相关系数则为0.57(非常显著)。
d)态度的显著性: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态度非常明确,那么它便具有显著性、重要性,
容易从记忆中提取。
态度越明确,它就越能预测个体的行为。
假设你对献血行为持一种积极
态度,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或是家庭成员最近动了外科手术,要输许多血,这时你对献血的态
度就会比平时鲜明得多。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主动献血,即使态
度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
e)情景的压力:有时候,在某种特殊的情景中外在压力很大,以至于使人们的内心想法对行为
丝毫不产生任何影响。
例如,最近在你家附近的马路拐角处要安装一个红绿灯。
你认为这个
红绿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周围几条街道的车辆很少,而且在任何一个方向都能看清过往的
车辆。
对你来说,这个红绿灯真是多此一举,所以你通常不看红绿灯就直接行驶过去。
然而,这个礼拜,每天都会有警车停在拐角处。
于是,你对红绿灯的内心想法一下子失去了全部的
力量,你的行为在这种情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每次在这儿遇到红灯你都会完全停下来。
19)心理学家谈到从众性时,他们指的是当某一个体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时,其行为常追随团体的某
种行为模式。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