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共30页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PPT文档32页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PPT文档32页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 态度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 态度PPT课件
3、相对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 时间、不易随便改变。(是一种持续的心 理状态,带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相对稳定: 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程度上不发生变化)
(二)态度的成份(知、情、行)
1.认知(Cognition)成份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
理解、判断与评价。认知成分一般是指带有评价意 味的陈述,如:赞成还是反对。通常具有偏见的性质: “日本人”、“黑人”
社会心理学
--态度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 临床心理科 姜桂兰
第五节 态 度
“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托马斯) 心理学家F.H ·奥尔波特说:“这个概念在
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 和不可缺少的概念。……它已使自己成为美 国社会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拱心石 态度(attitude)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问题 是最核心的问题。 主要内容:
态度形成 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 时所持有的、具有评价性的、稳定持久的 心理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 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人的社会化 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态度的习得。
2、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 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在 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 (服务行业对待顾客的态度,取决于个体和利益的 要求:“微笑服务”)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 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 焦虑,转移情绪冲动。(有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 突和保护自尊,如:一个工作能力低的人常抱怨 领导和同事,以此掩盖自身的不足)

社会心理学——态度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态度PPT课件
欢还是讨厌?是尊敬还是鄙视? 3、行为倾向成分:行为的准备状态,例如是
想要避开还是靠近? 一般而言,三种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但
有时会发生三种成分不一致的情况,这个时 候,其主要作用的是情感成分。
3
2020/2/21
(三)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 1、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功能
不同的态度给他人造成不同的印象, 直接影响了人际关系。
2020/2/21
1、沟通内容的真实性
实验:改变烟民的抽烟态度
高恐惧组:宣传内容为吸烟一定导
致肺癌,用电影播放患肺癌者的手术过
程,烟民能看到患者的肺叶和胸腔全部
糜烂
中恐惧组:宣传内容为吸烟有害健
康,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看了些患者肺 部的X光片
36.4%,68.8%
19
2020/2/21
2、劝说内容的组织
5
2020/2/21
3、对人际关系的防卫功能 当面临内外威胁时,态度具有自我
防卫的功能。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 后采取一定的行动。
例如,晏子使楚,“使狗国者,从 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其傲然、不屈的态度和巧妙的言语维护 了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
6
2020/2/21
二、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2)威望指专业性和可靠性
专业性:权威性、学历、职业等
例如,高露洁“我的爸爸是牙医”;佳洁士“中华医 学会权威机构认证”
可信性:说服者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 时的信心、态度等
若既有专业性又有可信性,说服效果会很好, 14
例如高露洁中小强的爸爸
2020/2/21
3、说服者的身份和动机 马路上的推销者;熟人推荐
9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2.
态度维持和改变的一些似规律性的设想: (1)要想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尽量避免他做 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 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 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2)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 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 态),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 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1)单成分说,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2)双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3)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 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故 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以上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 的基本特征。因此,人们也常以感情表现(表情) 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很多人倾向于赞成三成分说, 但应将行为的形成或改变的机制提供
了一种新的说明线索,其平衡态与不平衡态所 引发的情感体验也获得后续研究的一些支持的 论据。但人们也评论其不足之处是(1)在几 种关系中只有正负的体验方向指标,而无强度 指标,因而无法说明P在不平衡态时何以会对 某一方(如X)而不是另一方(O)采取改变 态度去恢复平衡状态。(2)人际关系和态度 的形成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绝不会只 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
(二)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 间存在三种情况:(1)相互一致和协调的、(2) 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3)无关的。由于认知冲突 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现象。 恢复平衡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个或同 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 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 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 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23
•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 • 逻辑的矛盾: • 文化价值冲突: • 观念的矛盾: • 新旧经验相悖。
24
•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 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罗夏墨迹测验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三、行为反应测量
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人们的一些生理指标来 了解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态度。比如我们可以用皮电 反应来看一个人的紧张程度,也可以用脑电P300来看 一个人有没有说谎。现在很多测谎设备就是利用这些 生理指标来认定被测者是否说谎。
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意义。
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 留面子,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就可能反 其道而行之,故意和父母闹别扭,以显示自己的 尊严和力量。所以,要有效的说服别人,就必须 给别人留面子,维护他们的尊严和价值。
29
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是禁止反而会激发人 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被禁食的果子特别甜,被禁止的事情偏有人 做,这就是禁果逆反。
•探究未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
30
•禁果逆反
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而对事情简单的禁止, 那么该事物会对个体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某些电影、书籍越禁越畅销,就是禁果逆反 的巨大作用。
土豆在法国的引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31
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
18第二单元态度的转变一态度转变的模型信息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情境威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立场信息倾向性原有态度重复吸引力信息提供方式个体心理倾向威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立场信息倾向性原有态度重复吸引力信息提供方式个体心理倾向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见下页19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是否操纵受方说服者吸引力双方信息差异受者心理防御畏惧不能过强信息倾向性单一信息正反两面信息信息提供方式口头优于书面受者态度难变预先警告受方使受方改变正反效果受者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个体心理倾向面临压力逆反心理心理惯性分散受者注意正反效果信息重复率中等频率较好可信差距信念意图警告人格畏惧分心补充资料20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一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heider1958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 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认知的主体
P
态度的另一个人
O
态度的某个对象
X
.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
关系,即肯定或否定态度。
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P
+ 表示喜欢
测量反应时
中性单词或不呈
没有呈现出启动
现启动刺激
效应
.
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呈现概念词 呈现属性词
联合呈现
实验结果
实验1 实验2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快乐意义词 (左)
非快乐意义词 (右)
非快乐意义词 (左)
快乐意义词 (右)
黑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高 建立在亲身经历、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态度 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具体态度
.
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
单一行为 or 多重行为? 及时行为 or 长久行为?
.
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
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 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自控能力的高低
.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白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白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 非快乐意 义词以同 一个键代 表;白人 名字—快 乐意义词 以同一件 代表,反 应时快。
.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ppt课件
14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ppt课件
15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ppt课件
29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ppt课件
30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ppt课件
31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ppt课件
6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ppt课件
8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ppt课件
9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_态度与态度变化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_态度与态度变化
10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态度的主要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还在不同的民族 、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展露不同的特点。 形成后影响个体对外界事物和他人的反应。
态度的对象性
任何态度都是针对某一对象的,或一个人或一 种事物,因此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 态度可能会是双向的,并且态度主体和态度客 体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25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总加量表:学生人际关系量表

+1.我在校内有许多好朋友

非常 同意

同 意

不 一 定

不 同 意

非常不 同意

+2.只要我需要,我相信大多数同学会帮助我
态度的意向影响行为
由于速溶咖啡滞销,美国心理学家海尔对于 速溶咖啡进行了一项研究。
购物单1 1听发酵粉 2块面包、一串胡萝卜 1磅雀巢咖啡 1.5磅碎牛肉 2听桃子 5磅土豆
9
购物单2 1听发酵粉 2块面包、一串胡萝卜 1磅新鲜咖啡 1.5磅碎牛肉 2听桃子 5磅土豆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这张购物单被分别出示给两组主妇去看, 评判开出菜单的购物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看了购物单甲的主妇认为:该购物者 是一个懒惰的,生活没有计划的人(48%) ,一个挥霍浪费的人(12%),她不是一个 好主妇(10%)。 看了购物单乙的主妇没有人将购物者指责 为挥霍浪费者和坏主妇。
29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量表法
语义分析量表
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所创立 用于测定态度对象对于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两极形容词 来制定量表,量表中,成对的两极形容词被写 在线段的两端,线段上有5或7个刻度,分别代 表个体对某对象的几种态度水平,要求被试根 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在适当的刻度上划圈,然 后将每题所得分数相加,可得被试肯定或否定 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十六章 劝导和态度改变

社会心理学 第十六章 劝导和态度改变
意维持他们的自我价值。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一)认知反应路径 基本假设: ①接收者主动地将说服信息与他已有的相关知识与态度产
生联系,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认知反应; ②态度改变是以这些认知反应为中介的; ③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是由与信息的内容和立场相关的
认知反应效价决定的,认知反应分积极支持、负性反对的和 中立三种;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 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
图16-1 霍夫兰劝导模型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三)信息呈现方式 (四)重复 (五)论点的有效性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一)分心 (二)情境的强化作用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二、预先警告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一)自我防御倾向 (1)抗拒反应 (2)心理惯性 (3)保留面子 (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7. Philip G. Zimbardo & Michael R. Leippe. (2019).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启发加工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而非仔 细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

态度及其改变 ppt课件

态度及其改变  ppt课件

ppt课件
19
预言自我实现
股市传出消息:明天某只股票将会暴跌。持有
这只股票的股民们相信了这个预言,就会纷纷 抛售股票,造成该股暴跌,预言自我应验
ppt课件
20
(3)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一般是协调
一致的。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 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会采取措施, 回归到平衡状态 费斯廷格认为,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 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 变态度。而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 谐状态,个体会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称之 为认知失调 采取措施包括: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寻找合 适理由(合理化)
年在耶鲁大学做了大量的关于沟通和态度改变 的研究,提出了劝说情境的模式 任何态度改变都是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 差异造成的,差异会产生压力、冲突、不协调、 不平衡、不一致等 为缩小差异,减 少压力,个体采取的方式包括: 第一、接受外来影响,改变自己原有态度;第 二、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维持原有态度
我发现他 也有优点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认知协调状态
ppt课件 24
解决认知失调的方式
我很讨厌 他 个人发展 取决于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增加新的认知 元素
我很讨厌 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讨好不喜 欢的人也 很正常啊
ppt课件
重新评价某一 种认知元素的 重要性
25
(4)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有关人
或被动 传播对象反应:信息本身说服力、问题排列顺 序
ppt课件
17
(2)预言实现理论
罗森塔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6、1968)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物质的精神的手段均可以使特定 的态度发生改变——巩固加强或 削弱衰减。
3、学习理论 态度的改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S OR
h
26
在他上课的两个小时内,妈妈抓紧时间 去城里的超市采购家人所需的生活用品。一 边买着东西,一边看着钟表,惟恐耽误了接 他的时间。
中午12:00,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小A 在做英语作业。因为下午2:00他要上新概 念英语班,上周布置的作业他还没有完成。
下午2:30,小A在英语班上昏昏欲睡, 老师罚他站着听课,小A感到非常难看。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 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 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 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 断而形成的态度。
h
4
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 1.家庭的影响 ①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小儿童态度的 形成起决定作用
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h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 第二节 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
h
2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 过程。
h
3
一、态度形成的阶段
服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 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 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 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文化水平高效果好
②传播渠道
文学的,书面的
图片,图象
一般生动的图片效果好,多种途径联合 优于单一途径
③信息传播时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h
14
3、被劝说者的因素
①原有态度:内化的,根深蒂固的, 难以说服
②人格特点: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的,社会赞许期望高的易被说服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三)态度形成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三)态度形成与改变

越难以被说服。原有态度越模糊、微弱、自 我卷入程度越低,越容易被说服。
被说服者的反驳过程和全盘否定倾向
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
被说服者的可说服性个性
可说服性个性与自尊和自信有关 可说服性个性与智能有关:高智能的人对强
调理解的信息更敏感,低智商的人对强调顺 从的信息更敏感。
被说服者的心理免役
另一份评价之后,让被试再 来评价这9节诗歌。结果见 右表:
态度改变多 态度改变少

身份认同还是道义认同?
说服者的可靠性

说服者的可靠性是指说 服者的可信任程度。
可靠性沟通风格 可靠性人格 可靠性利益立场 可靠性参照群体(内群 体偏好) 睡眠效应

当“罪犯”说 他支持强化执 法机构的力量 时 或者当“地方 检查官”说他 支持削弱执法 机构的力量时
高可信度的人的信息哪怕与 我们之前的信息相差巨大, 我们依然相信他。
“诺贝尔奖 获得者”说 一个人只需 要1个小时 睡眠时间时 (相比5小 时和3小时)
听众产生最 听众产生最 大的态度改 大的态度改 变 变
信息的情绪性

信息的情绪性是指信息能否唤起对方的情绪反应。
低能力和低动机的说服对象对情绪性信息更敏感。 “心境一致性效应”
专业性
说服者
可靠性 吸引力 相似性 信息的差异性 信息的情绪性 信息的组织性 信息的重复性 原有态度 人格特征 心理免役
强化
信息内容
情境
预警 分心
被说服者
说服者的专业性

说服者的专业性:又称权威 身份,指身份为说服者带来 的权威性影响力。

出示“著名 出示“密西 诗人爱略特”西比州立师 的高度赞赏 专某学生” 让被试评价9节现代诗。选 的评价 高度赞赏的 择被试评价最低的一首晦涩 评价 难懂的现代诗,向被试出示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第14页,共74页。
(一)孝道盛行的原因
✓ 经济原因:
家庭作为主要的生产单位
✓ 思想原因:
儒家对孝道的极力申扬
第15页,共74页。
(二)孝道的内涵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
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也
就是说,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 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
第31页,共74页。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第32页,共74页。
三、产生偏见的原因
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社会化: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熏染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权威人格、投射
第33页,共74页。
四、偏见产生的结果
自我实现预言 形成各种各样的现实偏见:种族偏见和性别偏见 疏离
✓ 社会现象:狗眼看人低?谄媚有钱人?人靠衣装马靠 鞍?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研究
第10页,共74页。
(二)态度与学习效率
✓ 生活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的实验
第11页,共74页。
(三)态度与行为方式
✓ 传奇故事:江姐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故事;个 别宗教人士自焚抗议的报道。
二、态度的维度
指向(direction ):肯定 or 否定 强度(strength ):程度 深度(intensity) :卷入水平 向中度(centrality) :接近核心价值程度 外显度(salience) :外露程度
第7页,共74页。
三、与相关概念辨析
调节、影响
信念
价值观
态度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实验:宗教对大学生 耐痛力是否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