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见是双向的,经常由强势群体加诸在 弱势群体身上,也被弱势群体加诸在强势 群体身上。
.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
三、产生偏见的原因
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社会化: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熏染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权威人格、投射
.
四、偏见产生的结果
.
四、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X的 后果的信念
对行为X的 规范性信念
对行为X的
态度
完成

行为
X的

有关行为X的 意图
X
主观规范
.
第三节 现实性社会态度:偏见
✓什么是偏见? ✓你对他人存在着偏见 吗? ✓偏见会导致怎样的后 果?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消 除偏见呢?
.
一、定义
偏见(Prejudice)指的是对某一个人或团 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 的态度。
测量外显态度的方法:
➢ 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行为观 察法
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 启动、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
量表法:博格达斯量表
又称单维量表,测量人们与其他群体的 人保持什么样的态度。
根据自己的信念,我愿意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员
——做我女儿的男朋友
1
——同我女儿来往
2
——作为我的邻居
实验结果: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比拿20美元报酬 的被试更积极地评价了这项工作。
.
被迫依从实验的解释及应用
费斯汀格的解释: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失调的程度 要高于拿20•美元报酬的被试,所以, 他们改变态 度的可能性就更大。
应用:没有充分理由却从事一件事时,最容易改 变态度;在学习中,不给予很多物质奖励,更容 易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高 建立在亲身经历、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态度 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具体态度
.
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
单一行为 or 多重行为? 及时行为 or 长久行为?
.
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
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 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自控能力的高低
.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孝道究竟是否还存在? 如果还存在,它又经历了
怎样的变化?
.
孝道的演变
传统孝道
现代孝道
他律性的 家族延续 重孝轻慈
→ 自律性的 → 无此涵义 → 父慈子孝
.
第二节 态度和行为
一、拉皮尔的挑战
带着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
现场研究
生夫妇环美旅行,184家饭 店和66家汽车旅馆,一家
拒绝他们
问卷调查
六个月后,给光顾过的饭 店寄调查问卷“你愿意在 你那里接待中国人作客 吗?”结果91.5%的旅馆和 92.6%的饭店表示拒绝。
3
——不歧视他
4
——远远避开他
5
.
量表法:等距量表
瑟斯顿于1926年提出“态度能够被测量”, 1929年首创等距量表。
该量表被用于测量对战争、死刑、宗教、 少数民族群体的态度。
缺点:编制过程非常繁琐。
.
.
量表法:李克特量表(总加量表)
李克特在1932年创立,编制方法:
✓ 收集与所测态度相关的条目 ✓ 预测验,用于筛选条目 ✓ 信度、效度检验 ✓ 形成正式量表
奉养双亲
顺从双亲 谏亲以礼
思慕亲情 娱亲以道
爱护自己 为亲留后
事亲以理 继承志业
使亲无忧 随侍在侧
葬之以礼 祀亲以礼
.
孝道的来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
严父。……父子之道,天性也。”(孔子《孝 经·圣治章》)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
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生也。夫妇 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子生
_ 表示不喜欢
O
X
.
例如:
+- +
1、说服O不要踢足球 2、改变对O的亲密关系 3、说服自己改变对足球的态度
海德认为,P-O-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 种情形,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 复平衡关系。
.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定义: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 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 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 为。”
.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有三:
✓ 改变行为 ✓ 改变认知 ✓ 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每天要吸一包烟” 之间存在认知失调,如何缓解?
.
“被迫依从”实验
实验过程:让被试从事一系列枯燥无味的工作, 接着诱使他们撒谎告诉别人工作很有趣,付给被 试的报酬或者为1美元,或者为20美元,最后询 问被试是否喜欢这一工作。
白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白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 非快乐意 义词以同 一个键代 表;白人 名字—快 乐意义词 以同一件 代表,反 应时快。
.
第五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 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家庭、同辈群、
.
二、态度和行为一致的证明
盖洛普民意测验
1936年成功预测了罗斯福 总统的当选,至2012年为 止的18次预测中16次成功。
.
态度预测行为的三个原则:
总态度预言总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越短,态度与行为的 一致性越高。
.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从个体持有某一种态度的角度来看
.
量表法:语义分化量表
由奥斯古 德、苏西 和塔南鲍 姆在1957 年创制。
.
问卷法
问卷在编制时不需要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问卷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可以和量表结合起来使用。 量表要围绕一个心理特质,问卷可以围绕多个心
理特质。
.
投射法
图画测验、画人测验、语句完成法
行为观察法
以选择座位的距离作为观察指标
✓社会对所谓特定种族的劣等人的制度化的法律与 规章。
.
1994-5-26,黑人 总统曼德拉当选;
1996-5-8,南非 新宪法通过,15 章“不分性别、种
族、宗教,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于 12-10日生效。
.
现实性的偏见:性别主义
性别主义的基础是性别,与种族主义一样, 性别主义也具有两个层面:
.
(四)态度与工作效率
✓ 提问:热爱工作的人,工作效率一定高吗?
✓ 学者罗伊菲尔德的解释
.
六、孝道: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 生也。”
——孔子 《孝经·开宗明义章》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
(一)孝道盛行的原因
✓ 经济原因:
家庭作为主要的生产单位
✓ 思想原因:
儒家对孝道的极力申扬
.
三、与相关概念辨析
调节、影响
信念
价值观
态度
对人、对事、对物以 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
非真假的认识
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 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 价与抉择的标准
.
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我是反对暴力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 的吧? 以两种形式存在:
外显态度:有意识,报
告法
内隐态度:无意识,实
验测量
.
五、态度的功能
团体的影响
➢ 个人的学习:联想学习、强化学习、模仿和观
察学习
.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学习理论:立足于行为主义的立场 功能理论:立足于精神分析立场 认知理论:立足于传统格式塔心理学立场
.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涉及一个认知对象和两个态度对象
之间的三角关系。 P
+ 表示肯定
认知的主体
_ 表示否定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 其改变
.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二、态度的维度 三、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四、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 五、态度的功能 六、孝道:社会态度与社
会行为的组合
.
一、态度的定义
“这个概念在当代美国社会 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 和不可缺少的概念。……它已 使自己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这 座大厦的拱心石。”
——G.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
(一)定义:
态度(social attitude):是指个体 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C. T. Hoveland 和 M.J. Rosenberg的态度三要素 定义(1960):
作为刺激和反应间的中介因素,由三要素组成:
.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 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
A)不相关: B)协调: C)不协调:
例如: ❖ 认知不相关(吸烟危及健康,今天上课) ❖ 认知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不吸烟) ❖ 认知不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吸烟)
.
认知失调程度取决于:
✓ 每一种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 ✓ 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 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认知的主体
P
态度的另一个人
O
态度的某个对象
X
.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
关系,即肯定或否定态度。
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P
+ 表示喜欢
生理反应法
皮肤电、脉搏、瞳孔、心跳、呼吸、血压等来测 量
.
启动(Priming)
启动刺激(阈下) 目标刺激 300ms
实验结果
实验组 控制组
与种族相关的单 词或图片 形容词(要求
启动negro时, 被试判断贬义 词的速度更快,
Negro/white
判断褒义词? 存在内隐刻板
people
贬义词)
印象
(一)态度与社会性判断
✓ 社会现象:狗眼看人低?谄媚有钱人?人靠衣装 马靠鞍?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研究
.
(二)态度与学习效率
✓ 生活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的实验
.
(三)态度与行为方式
✓ 传奇故事:江姐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故事; 个别宗教人士自焚抗议的报道。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实验:宗教对大学生 耐痛力是否有影响
自我实现预言 形成各种各样的现实偏见:种族偏见和性别偏

疏离
.
五、偏见的消除
消除刻板印象 增加平等的、个体间的接触 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
现实性的偏见:种族主义
美国民权委员会的定义:“任何根据一个人
的肤色而将其看作劣等人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
构。”
✓个体对特定种族成员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孝道的内涵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
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也
就是说,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 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
孝知(认知部分)、孝感(情感部分)、 孝意(意向部分)、孝行
.
以父母为对象的孝道的实际内涵:
敬爱双亲
显扬亲名
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王充:《论衡·物势论》)
.
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不
存在父子关系,只存在母子及其代替父子关系的 舅甥关系。
杨国枢认为,孝道态度决定孝道行为,孝 道态度取决于社会化的方式和强度、父母的性
格和行为、子女的性格和行为三类因素。
.
孝道在中国的演变
1 认知(Cognition)因素: 2 情感(Affection)因素: 3 意向(Behavior)因素:
也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
三个要素的关系:
认知
独立程度高
情感
意向
占主导地位,比认知更 能影响行为
.
二、态度的维度
指向(direction ):肯定 or 否定 强度(strength ):程度 深度(intensity) :卷入水平 向中度(centrality) :接近核心价值程度 外显度(salience) :外露程度
个体对特定性别的人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
社会对所谓特定性别的劣等人的制度化的法律和 规章。
.
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国男人们现在临
到了一个难言,便是他的选择妻子,摩登女子与 旧式女子二者之间孰优。最好的标准妻子有人说
过:要有新知识而具旧德性的女子。”
.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不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不协调程度=────────────────
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
认知失调理论的两大基本假设:
“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 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 的。”
“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 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些不协调增加的 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测量反应时
中性单词或不呈
没有呈现出启动
现启动刺激
效应
.
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呈现概念词 呈现属性词
联合呈现
实验结果
实验1 实验2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快乐意义词 (左)
非快乐意义词 (右)
非快乐意义词 (左)
快乐意义词 (右)
黑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