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态度

当出现了认知失调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1.决策后失调
•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 •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未选择的
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一旦做出了决定, 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 厌其他的可能选择。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情感 情绪
行为倾向成分
意向



倾向

偏好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虚框中的为态度、态度≠外显行为
(二)态度与行为
• 拉皮尔(LaPiere 1934)的研究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 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在美国旅行。 结果在3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 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 后来拉皮尔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 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 待。很显然,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 结果:高奖赏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大多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低 奖赏组的被试大多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有趣的、愉快的。
• 撒谎的被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 ➢ 增加第三个认知以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性减少
➢ 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
• 认知失调论,能说明人们的行为及其态度的变化。这 比海德与纽科姆的理论模型所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 A喜欢B的程度 ➢ X对A或B的重要性 ➢ A、B因X而交往的频率 ➢ A和B对X的态度差异 ➢ A或B的自信程度
2.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 第4章 社会态度 考研笔记-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4章  社会态度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一节态度的一般概念(一)社会态度[态度][一级]态度就是主体内在的以对某一对象的评价为核心特征的心理反应倾向,这种心理反应倾向既有一定的持续性,也有一定的情境性,并且服务于一定的功能。

态度的种类主要有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与行为性态度。

(二)态度的基本特征[简述态度的基本特征][一级](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简述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川华南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

态度对个人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类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人的行为受态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反应人的态度。

但是,行为和态度并非一直统一,也会存在不一致情况,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即谈到了这一情况。

Q )影响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因素:心理学家阿吉增等人认为具体态度指向具体行为,因而对行为具有更强的预测力,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

理论认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要经过一个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决策过程,这种影响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①行为受一般态度影响不大,但受具体态度的影响。

②行为不仅受具体态度影响还受主观规范的影响。

③具体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要通过行为意图表现出来,行为意图指导行为,但又不能完全决定行为。

分为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与工具性行为有更密切的联系。

态度的情感成分与任务应付性行为有更密切的联系。

不同成分可以不同程度地预测不同类型的行为。

如果考虑态度的成分,对行为的预测力将大大增强。

强烈的态度比微弱的态度对行为更具有预测力。

影响态度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直接经验、态度客体中是否存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东西以及自我意识。

指人们提取具体态度并把它带入意识中的容易程度。

态度的通达性取决于态度与态度对象的联结联系程度。

有些人态度与行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有些人则不然。

这种个别差异与态度主体的人格变量有关。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演示文稿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演示文稿
第10页,共47页。
2. 态度的形成过程
① 态度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个人态度的形成过程也是其态度的转变过程。
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程序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 的。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满足采取一种固定的方式, 就逐渐会制约其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之后,使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 结构,从而对其行为会发生一定的倾向作用。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演示 文稿
第1页,共47页。
(优选)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 态度
第2页,共47页。
一、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1. 什么是态度 ① 定义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 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心理的内在结构。 它是一种有预先倾向的心理准备状态。
基本特征
对象性、内在性、持久性。
第3页,共47页。
转变人们的思想(包括态度),必须采用各种途径。团
体规定和劝说,双管齐下。
第30页,共47页。
3. 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
宣传者的威信
宣传效果与宣传者威信的关系:宣传者本身威信高则 其宣传效果好;宣传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 宣传者威信的高低与其效果是成正比的。这种正比 例关系发生在较短的时期内。
的人改变了态度。
第29页,共47页。
实验二
把产妇分为两组,用两种方式告知:一种是通 过医生的个别劝说,为了婴儿的健康,每天应该给 孩子吃鱼肝油和桔子汁;另一种是医院给大家规定, 回去以后必须给孩子吃上述食品。一个月以后进行 了检查,发现被医院规定的产妇几乎全都照办,而 被医生个别劝说的产妇却只有部分人照办。
第7页,共47页。
同一事物对人有无价值,具有什 么价值,这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人 的需要、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 向。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 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第四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概念的由来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培因率先使用态度概念,在他们看来,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奥尔波特认为,所谓态度是在经验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引向。

这个定义曾一度被社会心理学界认为是态度的经典定义。

(二)态度概念的各种界说第一种是侧重认知成分的界说,把态度看作是具有结构性的认知体系。

强调认知信息及其组织。

第二种是侧重情感成分的界说,视情感为态度的标志。

强调的是赞成、喜欢与否的表达。

第三种是侧重行为倾向成分的界说,认为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第四种是综合性界说,这类定义力图包容上述三类定义的基本内容,即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容纳于态度之中。

(三)态度的定义和态度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从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态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⒈主体内在性首先,态度总是一定主体的态度。

态度的主体既可以是社会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群体。

除了成员个人的态度之外,还存在群体共同的态度。

所以,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是态度的承载者,是态度的主体。

其次,态度具有内在性。

态度不同于具体行为,尽管它有一定的行为倾向。

因此,从人的外部行为中不能直接观察人的态度,而只能间接地从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知人的态度。

各种态度测量都要从态度的这个特征出发,否则就容易将态度测量和行为测量混为一谈。

⒉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有一定的指向对象。

这个指向对象就是态度的客体,它既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种思想、观点或信念。

而针对的人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还可以是一个群体。

态度的对象性使态度和价值观有别,价值观不涉及某个具体对象,相对来说,比态度更为抽象和更为宽泛。

社会心理学6偏见

社会心理学6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多数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却不知道自 己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多数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却不知道自 己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 求;
甚至45.96%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身高长相 有明确要求,“以貌取人”的现象较为突出;
第四章 社会态度
认知(cognition):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感觉 (affect):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或情绪反应
行为倾向 (behavior tendency):主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状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态度的认知成分: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态度的情感要素:偏见(prejudice)
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科雷尔的实验(2002) 格林沃尔德的实验(2003)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小组讨论中的贡献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生男生女一个样vs.全世界倾向生男孩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沙特女性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二、社会心理学对“偏见”的解释 (一)社会根源 1、 不平等的社会情境中,偏见可以帮助那
要比他人优越 内群体偏见 (ingroup bias)
以群体方式描述自己 更容易增加内群体偏见
M. Sherif的实验(1961)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掷硬币
同一天生日
哪怕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也会 增加我们社会统一性,产生内群体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1988年奥运会牙买加裔加拿大飞人本·约翰逊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1)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1)ppt课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与自己的文化态度一致的 信息的接受程度高于对与自己文化态度不一致的信 息的接受程度。
可编辑课件
20
期望——效价理论
❖ 人是积极主动的决策者 ❖ 个体常常会对劝说信息中的诱因作出反应,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就是衡量在某个问题上各 种可能的态度的利弊得失,并选择最佳态度 的过程。 ❖ 人们所持的态度是受态度的价值决定的,而 态度的价值则取决于期望——效价的乘积
❖ 态度表达是偶然的言语陈述,而行为才是我 们判断自己态度的最坚实的标准
❖ 行为与态度的失调是否真的导致令人不愉快 的紧张,取决于是否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 种紧张状态。
可编辑课件
18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theory)
❖ 个体会根据对自己的内在标准的觉察来判断 自己的态度倾向.
❖ 受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不协调和态度改变 越小
可编辑课件
12
选择(Linder,Cooper & Jones,1967)
可以选择是否写与自己原 必须写与自己原有观点相
有观点相反的文章
反的文章
高报酬
低报酬
高报酬
低报酬
出现失调, 出现失调, 无失调,态 无失调,态
态度改变小 态度改变大 度改变
度不变
可编辑课件
21
认知反应理论(Greenwald等)
❖ 个体在被劝说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对 他态度的改变与否产生影响
❖ 态度的改变取决于某信息引发的反驳论点的 多少和类型
❖ 双重加工(吝啬鬼还是策略家?——外周信 息加工还是中心信息加工?)
❖ 我们在面对说服或劝说性信息的时候到底有 多少理性的思维会影响我们的态度改变?
❖ 研究表明:信息的学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 如理论上认为地那么重要;情感迁移带来的 影响对不熟悉的态度对象比对熟悉的态度对 象的影响要明显。

社会心理学课件之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课件之社会态度

四、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 态度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 社会环境因素
– – – – – 大众传媒 家庭 学校 同伴 团体规范
• 自我控制因素 • 同化和内化的心理过程
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 1、三阶段理论(H.C.Kelman,1958) • 1) 服从(obedience):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按社会规 范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 励避免惩罚。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 2) 认同(identification):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态度,
使自己与他人一致。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依赖于他人对
个体的吸引力。 • 3)内化(internalization):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 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2、态度变化理论
(一)认知平衡理论 也叫P—O—X模型,由心理学家海德提出。 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几种评价态度或感情之间 有趋向一致的压力。认知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引 起一种满意的状态,而认知处于不平衡时就力求 趋向于平衡,或改变现存的某种认知因素,或添 加一种新的认知,以校正不平衡。
题序 分值 1. 4. 6. 9. 14. 18. 项目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持正义,战争是必要的 战争是没有道理的 战争通常是维护国家荣誉的唯一手段 战争徒劳无功,甚至导致自我毁灭 国际纠纷不应以战争方式解决 无战争即无进步
(7.5) (0.2) (8.7) (1.4) (3.7) (10.1)
B、 李凯特量表
– 情感(Affect):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体验。 – 行动倾向(Behavioural tendency ) :行为前的一种心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给被试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十分诱人(被试能够挣到可 能中30美金奖的彩票),而另一个却无聊且没有奖。要求 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安排给 别人。
20个人中仅仅有1人认为给自己安排有吸引力的任务是最 道德的,而尽管80%的人是这样做的。
接下来关于道德伪善的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一些硬币, 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通过私下抛掷硬 币的方法来决定任务的分配。即使他们选择了抛掷硬币。 但还是有90%的人把自己安排在好的任务中!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登门槛现象
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有效 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一登门 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被 证实十分有效。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其他实验
柏特里夏·普利纳与其合作者(Pliner & others , 1974 ) 发现,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多伦多郊区46%的住户会乐 意向癌症群体捐款。而如果在一天前让他们戴着一个翻 领别针宣传这项活动(他们都愿意这么做的话),那募 捐者的数量可能会是前者的两倍。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社会思维
• 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 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
•文化与生物从众的压力 •说服 •团体
社会关系
•偏见 •攻击 •吸引力和亲密关系 •助人
社会心理学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 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一)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解
(二)态度的作用 社会性判断、耐力、学习效果、工作效率
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 形成后起着更好适应环境的作用
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 到贬抑时来保护他们自己
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 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满意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 值
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价值就是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
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 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 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 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 利。 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
态度
attitude
主要内容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
(二)态度决定于价值
情感因素
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 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向因素
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 的准备状态
分析
三者发生矛盾,起主要作用?
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实 施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哈斯托夫
2、态 度 影 响 耐 力
兰伯特等
效忠态度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关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态度对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成为了经典研究课题之一。

态度理论以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为基础,探索了人的态度形成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进行概述和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在面对特定对象或情境时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是对于特定目标的评价和倾向性。

态度可以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可以是稳定的或是可变的,可以是表面上的或是潜在的。

二、态度形成的认知因素在态度形成中,认知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影响态度形成和变化的主要认知因素:1.认知不协调它指的是个体的认知与其持有的态度之间的矛盾。

当个体遇到与其认知不协调的信息时,其态度会受到影响。

2.自我协调这指的是个体试图维护其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因此会更容易支持与其已有态度相符合的信息。

3.认知一致性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一致时,其态度更容易得到保持。

三、态度形成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对于态度形成和变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情感因素:1.经验个体的经验和感知经验形成的情感印象会对其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2.社会性质社交场合中的信息和同伴的态度会影响个体的对于特定对象或情境的态度。

3.情感加权个体对于不同因素赋予不同的情感权重,这也影响了态度的形成过程。

四、态度的行为因素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即人的行为会受态度的影响,而态度也会随着行为的改变而转变。

以下是主要的行为因素:1.自主行为和惯性行为自主行为体现了个体的选择权力和自我决策,惯性行为则体现了个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行为。

2.协作和竞争个体在与他人合作或竞争时,其对于特定对象或情境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3.观众效应在人群中,因为个体的态度与其他人不同,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影响。

结论态度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深入探讨了人们的态度形成和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 态度

第四章  态度

如果P对O持肯定态度,其个人关系可以是平
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这取决于他们对 X的态度。如果P不喜欢0,其个人关系就是 非平衡性的。 认知平衡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态度的相似性对 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而根据认知平衡理论, 我们也更容易理解“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的含义,即我们会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敌人造 成伤害的人,即使在这个人缺乏其他可爱品 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为了能对特定的行为做出预测,1975年,费希伯恩 和阿泽恩在他们提出的合理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行动意图模式”。在他们看来,人会考虑到自 己行动的含义,大部分行动都是受意识控制的。因 此,一个人是否采取某一特定行动的最直接的决定 因素是意图。意图又取决于两种变量,一是行为者 对该行为的态度,二是行为者的主观行为规范,它 由个体所知觉到的特定的行为期待构成。“因此, 一个人的行为意图就被看作这样两个因素的某种函 授:他对于该行为的态度以及他的主观规范”。如 图
1、平衡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2、不平衡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平衡理论用简单的概念与图解揭示了个人态
度变化过程,而且强调他人对于主题态度变 化的作用,在理论上有重要启发作用。
我们对人的认知、态度都不应孤立地了解
和评价,而要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和 掌握,人们认识上的矛盾、人际关系上的 冲突,实际上常常与第二者、第三者或更 多的人有关。 海德平衡理论突出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 响。缺点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 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
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说:“态度这个概念在当代美
国社会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和不可缺少的 概念。……它已使自己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这座大 厦的拱心石。” 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纳尼斯基更干脆说:社会心理 学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今天,虽然社会心理学中开拓出了越来越多的全新 的研究领域,但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依旧吸引着社会 心理学家的视线。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第四章社会态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所谓态度,一直是两种传统社会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甚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曾经形成过研究态度的高潮。

其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进一步影响和完善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识,无论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或社会环境的解释,还是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各种反应,或多或少都与我们所持的态度有关。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界定(一)态度概念的提出最早把态度这个定义引人心理学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Spencer)。

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导引至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这种看法,后来在兰格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兰格在他关于反应时间的实验中发现,对某种事物的反应,事先有精神准备和没有精神准备是不一样的。

当被试者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即将做出的反应时,其反应时间就会比其他集中注意力于即将来临的刺激的被试都的反应时间要短。

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1919年托马斯(W·I·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开始的。

他们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假定了“态度”这个概念。

自此以后态度这个概念便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态度的定义由于人的社会态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理解对态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为了加深对态度概念的理解,有必要介绍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定义。

1、萨斯顿(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他强调态度是主观的心理状态。

某人对某种对象在情感上的亲疏、远近就是态度。

2、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这种定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他强调的是从兰格时代起就为人们所重视的行为反映的准备状态。

3、杜博(Doob)认为态度是“含蓄的、驱动力产生的,在个人交往中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种反应。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认知重组,人们可以自行调整认知不协调的带来的焦 虑,支配着人们的态度在复杂社会情景中的复杂的变化和顽 固化的进程。
自我知觉理论(Bem) (self-perception theory)
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只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中来推 断自己的态度。 态度表达是偶然的言语陈述,而行为才是我 们判断自己态度的最坚实的标准 行为与态度的失调是否真的导致令人不愉快 的紧张,取决于是否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 种紧张状态。
决策后的失调 (Jack Brehm,1956)
让女生评价自己对8种物品的喜爱程度。
一组女生可以在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和次喜爱
的物品之间选一种。(高失调组) 另一组女生在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与排名很后 的物品之间选一种。(低失调组) 之后重新评价他们对每中物品的喜爱程度, 发现:高失调组女生明显拔高了自己选择的 物品的分值。

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
P + O + P + O + X + O + X + O
平衡状态 P -
P +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 P O X X
- X O - X 不平衡状态 P P + + X O + X
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
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
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它导致心理紧 张,要求达到一致的状态。 如果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人们会通过改变态 度来解决不一致问题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theory)
个体会根据对自己的内在标准的觉察来判断
自己的态度倾向. (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P116)
其他的一致性原则

选择(Linder,Cooper & Jones,1967)
可以选择是否写与自己原 必须写与自己原有观点相 有观点相反的文章 反的文章
高报酬 低报酬 高报酬 低报酬
出现失调, 态度改变小
出现失调, 无失调,态 态度改变大 度改变
无失调,态 度不变
不能变更的承诺
(Dicherson,Thibodeau ,Aroson & Miller,1992)
被提醒淋浴时可能浪费了 很多水
公开承诺节 约用水 态度改变, 节约用水 无公开承诺 节约用水 态度不变
没有被提醒淋浴时浪费水
公开承诺节 约用水 态度不变
无公开承诺 节约用水 态度不变
可预见的后果 (Goethals, Cooper & Naficy)
事先告知被试所 做的扩招新生的 演讲会提交招生 委员会,并影响 其决策。 态度改变 事先告知被试所 做的扩招新生的 演讲会提交某团 体,但不告知有 何影响力。 态度改变 事先没有任何告 知
关于态度的理论
学习理论(Carl Hovland)
态度的获得与其他行为习 惯的获得没有差别,都可 以经由条件反射的方式进 行。 联结的方式、强化和惩罚 的方式对于态度的学习都 是适用的。


你是否赞成把右边的小东 东做成“黑豆闷O肉”?
信息与情感对态度学习的影响
态度学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是信息
态度无改变
对后果的责任和努力的程度
人们越是相信自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事后
的结果负责,越是会使态度向着与后果一致 的方向改变。
努力程度越高的行为,越能够迫使我们对其
作出内归因,进而降低失调,强化和维护对 该行为的积极的态度。
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改变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因素。 减少选择感。
的学习,二是情感的迁移
研究表明:信息的学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
如理论上认为地那么重要;情感迁移带来的 影响对不熟悉的态度对象比对熟悉的态度对 象的影响要明显。
认知一致性(平衡)理论(Heider)
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中,我们喜欢和自己喜欢的人在 态度上保持一致,而和我们不喜欢的人在态度上不 要一致。 不平衡的结构会受到向平衡结构转化的压力,直到 系统平衡 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选择的原则 是“最小努力原则” 我们不喜欢另一个人时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一 个人时的平衡压力小,因此面对不喜欢的人的不平 衡,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结束关系而不是改变态度 来达到新的平衡。
20美元组: 1美元组: 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 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 不喜欢。 不喜欢。 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 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 很有趣。 很有趣。 3、我获得了1美元的奖赏。3、我获得了20美元的奖 赏。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
为人莫做官,做官都一般!
常在岸边走,哪能不湿鞋? 既来之,则安之! 一不做,二不休!
失调的类型
决策后的认知失调: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坚守决定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没有充足辩护理由的行为导致更 大的态度改变 威胁:受到威胁的行为更不容易导致态度的改变 选择:只有在个体认为自己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与态度不 一致的行为才能导致失调 不能变更的承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为有不能变更的 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 可预见的后果:人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预见自己的决定会造成 不良后果,失调才会发生 对后果的责任: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应该对行为的后果负责的时 候,无论后果是否可以预见,失调都会产生。 努力:一个人花了越多的精力去做一件有负面后果的事情,就 会产生越多的失调。
决策后的失调
《当预言成空》:一个不同寻常的团体预言
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当在这天世界末日并没 有如期到来的时候,他们是放弃了自己的预 言,还是坚持世界末日仍然会马上到来,只 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而“推迟了几 天”?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的经典实验 (Festinger & Carlsmith,1959)
威胁(Aronson & Calsmith,1963)
禁止孩子们玩某个他们最想玩的玩具,之后 让孩子们自行玩所有的玩具。之后再评价他 们对玩具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受到严重 威胁的孩子对最喜欢的玩具的评价没有什么 变化,而受到轻微威胁的孩子则降低了对该 玩具的评价。 受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不协调和态度改变 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