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社会比较与公平感
• 3、自己和他人的类似性 • 与自己相类似的他人存在时,能够增强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所以,这类人容易成为比较对象。 • 费斯汀格认为,能力的评价中也有同样情况:即 与自己有类似条件的他人相比较,才能明确地评 价自己的水平。比如,要想知道自己的驾驶水平, 若彤初学者比,或同职业赛车手比,都难以得到 准确的评价结果。
费斯廷格关于能力和观点的比较有以下几个观点: 1、当与那些被认为是与自己观点或能力十分接近的人能加以 比较时,那么,对自己观点或能力的主观评价是稳定的。 2、当与那些和自己观点、能力不同的人比较时,会产生改变 自己的观点或能力的倾向。 3、人很少将自己和那些与自己差异太大或过于疏远的人进行 比较。 4、在一个群体内,观点或能力方面的不一致,将会引发群体 成员为了减少这种不一致而行动。 5、停止与那些带有敌意或鄙视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因为再与 这些人比较就意味着不愉快,反过来说,停止与某人进行比 较,意味着观点方面的敌意或鄙视。但是,这个假设只适用 于观点或意见,不适用于能力的比较。
二、各种比较行为 1、态度的变化 2、群体内的竞争 3、对人喜欢或反感 4、群体的形成
三、社会比较理论的补充 1、不明确性和社会比较 2、关于社会比较的作用 3、与不相同人的比较 4、横向比较和群体间比较
第二节 分配的公平与公正 一、几种公正的形式 平等的分配 按需的分配 公平的分配 “公平”一词,广义的解释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 平、结局公平等三层意义。在讨论效率与公平的 关系时,“公平”一词是狭义的,仅指结局公平。
2、比较的标准:物理真实和社会真实 • 通过客观的、物理的手段来确认意见、能力评价的妥当性, 费斯廷格称之为物理真实性;通过和他人进行对照、比较 从而确认自己意见、能力评价的妥当性,费斯廷格称之为 社会真实性。 • 当很容易获得或存在评判自己能力、观点或意见的客观的 物理的标准时,即存在物理真实时,人们就不必通过将自 己与别人加以比较来评价来评价自己的能力观点或意见。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客观的、物理的标准往往不存在, 或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但在实际上不能使用,于是人们就寻 求社会真实。 • 如果有了物理真实性,尽管已能把握意见或观点、能力的 妥当性,但人出于“更完善、更优越”的动机,仍然会进 行社会比较,即同样需要社会真实性。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一)性别歧视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
女性的歧视。 (二)种族歧视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一)对抗刻板印象 (二)平等接触 (三)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 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能力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内-外群体效应的出现是相关联的,与 群体成员希望从所属群体中获得对自己更积极的认同有密切 的关系。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2.弱势群体的社会认同 有关弱势群体的研究,得出了与社会认同理论观点不
同的结果,即个体对某一外群体有更积极的刻板印象,褒 奖外群体(即外群体偏向),而对内群体却存有消极的刻版印 象,贬损内群体(即内群体贬损)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2.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男女两性在体力和
其他生理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出现 了男女两性的责任分化。最初的劳动分工,反复实践,成为 一种社会规范传承。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 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 刻板印象。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一)定义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第7章社会感情.
二、 情绪、情感与发展
(四)情绪成熟的指标
防卫机制
1、合理化 3、压抑
2、逃避 4、代替
5、表同
6、投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反向 9、升华
8、幽默
三、社会感情及其功能
(一)概念: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 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
三、社会感情及其功能
(二)功能:
1、动力功能:增力或减力 2、强化功能:巩固或改变行为和认知 3、信号功能:传递信息 4、感染功能:施加影响 5、迁移功能:爱屋及乌
(2)想象调节法
想象的力量有时超过意志的力量。用想象的方法来 对付挫折引起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也是很有效果的。 用想象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三种
①视觉形象想象法 使紧张和松弛相互作用的想象。闭眼,注意身体上 的紧张点;稍停。把你体验到的紧张或痛苦想象成某一 样东西,稍停。将松弛想象成另一样东西,稍停。让这 两样东西相互作用,使紧张消除(例如将紧张想象为一 块粗糙的冰团,把松弛想象为慢慢融化冰块的太阳)。
第四节 社会感情的调适
一、情感智商 二、情绪感知等级 三、情绪管理的方法
一、情感智商:D. Goleman
1、了解自我 2、驾驭情感 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二、情绪感知等级:C. Steiner
解读情绪的能力:感知自己、感知 他人、管理控制、弥补伤害、有效互动
100% 高
1发展出某些技巧以应付挫折情境2能重新解释与接纳自己与情绪的关系不会一直自我防卫能避免挫折并安排替代的目标3知觉某些情景会引起挫折可以避开并寻找替代目标以获得情绪满足4能找出方法缓解不愉快5认清各种防卫机制的功能6能寻求专家的协助四情绪成熟的指标1独立不依赖父母2增强责任感及工作能力减少对外界接纳的渴望3去除自卑情结个人主义及竞争心理4适度的社会化与教化能与人合作并符合个人良心5成熟的性态度能组织幸福家庭6增进适应避免敌意与攻击7对现实有正确的了解8具有弹性以及适应力四情绪成熟的指标防卫机制1合理化2逃避3压抑4代替6投射7反向8幽默9升华一概念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 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认知的主体
P
态度的另一个人
O
态度的某个对象
X
.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
关系,即肯定或否定态度。
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P
+ 表示喜欢
测量反应时
中性单词或不呈
没有呈现出启动
现启动刺激
效应
.
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呈现概念词 呈现属性词
联合呈现
实验结果
实验1 实验2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快乐意义词 (左)
非快乐意义词 (右)
非快乐意义词 (左)
快乐意义词 (右)
黑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高 建立在亲身经历、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态度 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具体态度
.
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
单一行为 or 多重行为? 及时行为 or 长久行为?
.
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
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 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自控能力的高低
.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白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白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 非快乐意 义词以同 一个键代 表;白人 名字—快 乐意义词 以同一件 代表,反 应时快。
.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七章社会态度本章学习目标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理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态度的测量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社会心理学的目的是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很关注态度问题的研究。
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
1936年,盖洛普民意测验不到1%的误差成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更强化了态度课题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地位。
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的奥尔波特(G.W.Allport)1968年指出,态度的概念可能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现代语言词汇中,“态度”(attitude)被用来指示一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这一词汇的概念涵义是多重的。
英语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其含义一般包含两种:一是“适合”或“适应”,指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二是指在艺术领域中,雕塑或绘画里人物的外在和可见的姿态。
前一种具有心理学上的涵义。
而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态度涵义的是赫伯特•斯宾塞(H.Spencer),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在有争议的问题上的判断依赖于所具有的态度和保持正确的态度。
在心理学中,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是朗格(nge)的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
20世纪初,伴随着托马斯(R.U.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态度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态度的定义尽管态度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态度的概念依然是众说纷纭。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的定义不下几十种,总的来说可分为这样几类:1.将态度视为认知和评价组织或倾向,如罗佩奇(M.Rokeach),他认为“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三、功能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
(一)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态度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行为主义强化论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28
(二) 个体的学习
1.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
2.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
3. 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
29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 2.信息的传播 3.被劝说者的因素 4.情境的因素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三)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法 (三)语义分化量表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3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 和不平衡关系。
A. B. C. D. 有关系 有关系 无关系 无关系 且 且 且 且 喜欢(平衡) 不喜欢(不平衡) 喜欢(不平衡) 不喜欢(平衡)
P
认知的主体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13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授课
系别:人文学院 年 级 : 2004 级
对 象 班级:心理专业
章节题目
本单元
课程
(章节) 3
学时数
类型
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大 课(√ ) 实验课( ) 讨论课( )
1、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 目的
2、熟悉态度的定义、成分及功能等; 3、掌握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方法。
述的地位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接近的关系。例:
根据自己的信念,我愿意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员
——做我女儿的男朋友
1
——同我女儿来往
2
——作为我的邻居
3
——不歧视他
4
——远远避开他
5
4、语义分析量表
用于测定态度对象对于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双极
形容词来制定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在适当的刻度上划圈,然后将每题所得分
实验的结果显示出两种有趣的现象: (1)同一个人,当他用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获得较好的评价。他用英语朗读时,
被判断为个子高、风度好,较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用法语时,则被认为有幽默感。 (2)法裔学生比英裔学生更高估用英语朗读的对象。 (3)这一实验清楚地说明,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态度的差别影响了
(1)开放式态度测量法。即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看? (2)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实验中常采用的方法 是让被试叙述一副模糊的图画,或是续完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被试在叙述的时候,不知不 觉就把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投射进去。 (3)语句完成法:事先准备好了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成的句子,让人们将其写完, 从中反映出他的态度。例如:假如我父亲。。。从所填的句子中,我们可推知他对父亲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掌 握 层 次
社会之人 相互交换 互相影响 促进懈怠 你我共有
第七章
第六章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 社会影响 从众 团体影响
理 论 分 析
交 换 规 律
实 践 应 用
定 义 与 来 源
社 会 影 响 的 差 异
定 义 概 述
顺 从 与 服 从
社 会 影 响 原 则
社 会 促 进
要性、 要性、他人的接近性
1、从众分析与影响从众的因素
(1)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过大则无效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线段试验 (2)影响从众的因素 团队规模3 团队规模3~4人; 情景因素:凝聚力; 情景因素:凝聚力; 社会支持降低。 社会支持降低。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抗 内在自我意识 保持自身独特性需求 个人控制愿望。 个人控制愿望。
2. 交换规律
重点
3. 实践应用:在实际生活的交换规则 实践应用:
3、实践应用:在不同情况下的交换 、实践应用:
内容概要
( 1 ) 囚犯两难情景:合作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囚犯两难情景: 合作 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是最佳选择 为前提。 任为前提。 疑犯A 疑犯A 不认罪 X 二人各判 一年 15年 A 判15年 B 释放 认罪 Y A 释放 B 判15年 15年 二人各判 十年
(1)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2)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3)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 (4)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合作受 指导) 指导) 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 (5)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自 信与谦虚) 信与谦虚)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特征:外表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影响:1,信息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合意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信息根底上评估联系在一起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消极否认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积极地信息与消极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认信息。
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对待策略〕a,讨好技术。
b,自我宣传。
C,威慑。
d,恳求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缺乏或防止使别人消极对待自己防御性策略〕:a,借口与辩白。
B,事先申明。
C.自我设障。
D,抱歉。
社会认知偏见偏见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信息来源为根底,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倾向,含有先入为主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历,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信息会留下深刻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
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拟固定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
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所作所为进展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
第七章情绪调节-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情绪调节-社会⼼理学第五章情绪调节第⼀节情绪调节的性质⼀、情绪调节的涵义什么是情绪调节(emotionregulation),不同的情绪⼼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对于情绪调节的定义,可以⼤致归结为三个⽅⾯:即强调结构或成分的定义、强调机能的定义和强调过程的定义。
强调结构或成分的定义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及其唤醒的抑制、加强、维持和调整,以实现个⼈预期⽬标的能⼒,这种能⼒涉及许多构成成分。
如艾森伯格(Eisenberg,Fabes,1992)等提出情绪调节是“抑制、加强、维持和调整情绪唤醒,以实现个⼈⽬标的能⼒”,情绪调节包括接近、抑制、转移注意、退缩⾏为等,包括⾃我激励和⾃我平静⾏为,也包括通过社会沟通来调节情绪等成分。
沃尔登和史密斯(Walden,Smith1997)指出情绪调节有四个领域:第⼀是个⼈的情绪主观体验经常受认知过程的指引;第⼆是情绪通过⽣理因素或唤醒⽔平有意或⽆意的变化⽽得到调节;第三是个体改变情绪⾏为表达的能⼒,例如⼀个⼈的⾯部表情和⼿势;最后,情绪调节可以通过结果⾏为或对情绪唤醒情境的⾏为反应进⾏观察⽽进⾏调节。
强调机能的定义认为情绪调节是⼀种管理、指导和调整情绪反应与情绪⾏为,以适应环境要求的能⼒。
如布瑞纳、莎洛维(Brenner,Salovey,1997)等认为情绪调节是管理情绪反应即情绪唤醒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能⼒,包括改变⽣理-⽣物化学系统、⾏为-表达系统、体验-认知系统等。
斯克迪等(Cicchetti,Ganiban,Barnett,1991)认为情绪调节是“有机体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因素,重新定向、控制、调整和修正唤醒了的情绪,从⽽使得个体在情绪唤醒情境中适应性地发挥作⽤”。
强调过程的定义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唤醒和表达进⾏监控、调整和修正的过程。
如坎培斯等(Campos,Barrett,1989)提出“情绪调节是通过⾃我和他⼈对情绪体验和表达进⾏控制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5、兴趣;6、需要和动机;7、期待的影响;8、个性特征
二、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2、知名度;3、自我表演;4、地位;5、被认知对象的外显行为
三、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2、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
2、总加量表:利克特,侧重态度的情感维度
3、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和苏西
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
相一致。影响因素: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或三维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一一
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三、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3、忽视一致性信息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斯金纳)四、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种类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沙莲香第三版第七章社会态度
C
认知
以认知为 基础
A
情感
对态度对象的 情感体验
cognitive
affect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 基础;情感成分对 B 爱都对象起着人际 行为 距离调整作用,喜 欢或不喜欢、接近 态度的 或疏远等;态度的 反应倾向 行动成分对行为具 有动力性和指导性 behavior (意动效应)。
生活中对态度的认识:
我的态度是…… 老师对我态度很好/老师对我态度很恶劣 这个领导对下属态度很好 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生活态度积极 人生态度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态度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 切……
态度到底是什么?
一、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念的提出 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 托马斯(A. Thomas)等人1918年的移民研究开 始的。他们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与个 人之间的关系,假定了态度这个概念。他们认 为态度是“动作的趋向”。 米德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发端” 法里斯认为态度是“一种未完成的动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社会态度变化理论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态度的界定、构成、功能、形成
认知理论(平衡论、协调论、和谐论),信息理论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第一节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的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成分。
(1) 态度的认知成分之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2)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3)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3.态度的维度(1) 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客体的态度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2) 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3) 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4) 向中度:也称向中性。
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 外显度:也称明显度。
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拉皮埃尔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即带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各旅馆入住,虽然大多数旅馆都接纳了他们,但是6个月后的调查却显示,这些旅馆的态度却是并不愿意接受中国人。
2.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往往证实了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也出现了调查机构。
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1) 社会心理学家威克尔得出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结论是:态度更可能与外显行为没有关系或关系甚微。
(2) 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于1983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提出三项原则:①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②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③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7):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7):态度及其改变第三节态度的形成1.学习经验学习理论者一般都相信,人们也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
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的经历,以及与这些经验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与发展。
强华是影响态度学习的重要原因。
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一种途径。
2.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1)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2) 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3) 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是被动的保护自我形象,而价值表现功能则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
(4) 认识功能。
人为了适应周围的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
第四节态度的改变一、态度转变的理论1.态度分阶段改变的理论凯尔曼(1) 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长期依从将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结构的变化。
(2) 认同:指个人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3) 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转变。
2.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杰(1) 该理论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2) 费斯廷杰指出,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情况:①逻辑违背;②文化机制冲突;③观念层次冲突;④新旧经验矛盾。
(3) 认知不协调的强度,是由不协调所涉及的两个或两组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4) 减少或消除认知不协调的主要途径:① 改变或否定不协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考古学者来说,它可能被认为是无价之宝,从而对其抱有强烈的态度;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就认为知识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石头。情感因素对态度有调节作用。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
西施”其实就是情感调节认知的力争。因为,在他或她的眼里,他或她是世界上最魅力的。
正因为态度包含有情感成分,所以,改变情感要比改变认知苦难很多。
经过分析,淘汰一些无区别性的题目,便成为一份正式的瑟斯顿量表。该量表常被用来测量
牵涉范围较广的主题,如战争、教会、犯罪等。
2、总加量表
又叫李克特量表。此量表由 20 个以上的问题所组成。对问题的回答分为五等。例:
我永远不和一个黑人结婚 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
3、博格达斯量表
又称单维量表。此量表多用来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每项陈
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孙时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授课教师:江琴
2006 年 4 月 19 日
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 2、熟悉态度的定义、成分及功能等; 3、掌握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方法。
数相加,可得被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例:
人生是
明朗的 —————————————————阴暗的 二、自由反应法
态度量表主要测量态度的情感因素,而自由反应测的则是其中的认知因素。这种方法 不向被试提供任何可能的答案,而是及时地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被试自由回答,以从中 推测被试的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B=f(P • E)P 是个性因素,E 是情境因素,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行为,同时取决于个人 内心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正是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使行为和态度有时会呈 现一致,有时又会不一致。
(三)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几个原则: 1、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但涉及到具体的事物时例外) 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大学生作出正确的社会性判断。态度就像一个筛选器,对外界的刺激先进行筛选,从而影响 了一个人的判断和选择。同时团体中少数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与价值,消除内心的不 安感,也往往采纳多数人共有的态度,例如有些黑人以采取与白人相同、蔑视黑人的态度来 提高自己的地位。
2、态度与学习效率 当学习的材料与个体的态度不一致时,态度是否会成为学习的障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曾就此问题做过一个实验,被试为美国南部白人大学生,他们被 分为两组。第一组平时的态度是反对种族歧视,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第二组为种族歧视者, 赞成黑人白人分校。实验中让被试者分别朗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为主题的文章,然后让 被试者尽量将读过的内容完整地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二组。 这说明,与既存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而与个体的态度、信念 相违背的材料,则被阻止和歪曲,态度具有过滤的作用。 3、态度与行为方式 态度作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会支配人们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什么行为。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测定宗教对大学生的耐痛力是否有影响。测定 的仪器是一个稍加改造的量血压计,即在空气袋前端安置一个尖硬的橡皮突起,将空气袋绑 在受试者上腕,逐渐增加气压,橡皮突起便刺人被试者手腕中,从而产生痛觉。气压愈大, 刺入愈深,则愈痛。实验目的在于测定不同条件(态度)下个体耐痛力的变化。试验对象经过 特别的选拔,即其中一半为基督徒,一半为犹太教徒,但被试者本身不知道这种安排。第一 次测完之后,告诉被试者,为了确定对大家的耐痛力的可信度,休息一会儿将做第二次测定。 然后利用休息时间告诉基督教徒的被试,“根据某一报告,基督教徒对于痛苦的忍耐力不如 犹太教徒强”,而对犹太教徒的被试则说:“根据某一报告,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 徒。”这样安排后,再做第二次测定,发现两组被试的耐痛水准都明显地提高了,而休息时 间没有告以任何消息的受试者,两次所测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这一实验证明,成员对自己所属团体(宗教)的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很大,由于个体
对团体的忠诚,提高了他们为团体的利益而克服肉体痛苦的忍耐力量。由此可见,态度能够 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4、态度与工作效率 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人际关系学根据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霍桑实验,提出高度的 工作满意感(有良好的态度)必然导致高的工作效率,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许多对工作持消极态度,感到不满意的人,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相反对工作比较满意的人 也可能工作效率很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学者罗伊菲尔德提出两点原因: (1)对一般人来说,工作效率并不是其主要目标,工作效率只是他借以达到其他目标(如 维持生活、尊重、自我实现等)的手段。 (2)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当个体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目标便会转移到社会性需要 上,如获得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不离群等。当个人的工作效率过高地超过同伴,可能被别 人指责为“出风头”而遭到排斥。故而,如果个体对工作满意且不愿意离开群体,他就会有 降低工作效率以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可能性。反之,那些对工作不满的职工,或为生活的需要, 或为不让他人小看自己,也有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能性。因此态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比 较复杂的,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实验的结果显示出两种有趣的现象: (1)同一个人,当他用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获得较好的评价。他用英语朗读时,
被判断为个子高、风度好,较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用法语时,则被认为有幽默感。 (2)法裔学生比英裔学生更高估用英语朗读的对象。 (3)这一实验清楚地说明,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态度的差别影响了
述的地位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接近的关系。例:
根据自己的信念,我愿意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员
——做我女儿的男朋友
1
——同我女儿来往
2
——作为我的邻居
3
——不歧视他
4
——远远避开他
5
4、语义分析量表
用于测定态度对象对于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双极
形容词来制定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在适当的刻度上划圈,然后将每题所得分
(1)开放式态度测量法。即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看? (2)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实验中常采用的方法 是让被试叙述一副模糊的图画,或是续完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被试在叙述的时候,不知不 觉就把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投射进去。 (3)语句完成法:事先准备好了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成的句子,让人们将其写完, 从中反映出他的态度。例如:假如我父亲。。。从所填的句子中,我们可推知他对父亲的态度。
引言 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对他人及各种社会事物产生认知活动,而且也会在认知的基础 上对人和各种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态度会影响人如何去对待事物,并也左右着人如何去行 动和取得何种社会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重视对方的态度,以预见后续的行为,也 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或影响别人的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 1、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总有一定的对象。 3、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4、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态度的成分: 1、认知:你对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2、感情:你对对象的情绪反应 3、行为意向:你对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比如一枚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对于一个专业
第五节 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 一、学习论
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 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 霍 夫 兰 等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 —— 斯 塔 茨
夫妇 例如,经典条件作用 刺激 1(樟脑丸)+ 刺激 2(到奶奶家)—— 愉快的感觉 刺激 1 (樟脑丸)—— 愉快的感觉 又如,操作性条件作用 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正向强化或惩罚—— 对态度对象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
三、情境法 根据人们在已知情境中的态度,去预测他们在另一类的情境中的态度,美国中央情报局 常常采取此方法测量人们的态度。例如,一情报小组在前进中遇到一条河,必须迅速搭桥过 河,但事先五准备,又无现成可用的材料。这时,可充分观察小组负责人对待困境的态度怎 样,从而推断他对突然出现情况的态度。
四、行为观察法 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其态度。这种方法由于在使用时可以不让被观察者发 觉,故可以准确地收集资料。行为和态度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由观察到的行为推断态 度,其可行性值得研究。
五、生物反应测量法 以测定被试者的生理变化,主要是皮肤电反应和瞳孔反应来测定其态度。
第三节 态度的功能 1、态度与社会性判断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等曾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对象是加拿大英裔 和法裔的大学生,实验开始时告诉学生,这次实验的目的是想了解大家只凭声音判断说话者 的个性特征的准确性,因此,请大家务必特别注意倾听说话人的声音与语调,而后让他们听 一段录音带,录音带上录有 10 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 5 个人用英语,5 个人用 法语。而实际上只有 5 个人朗读,每个人用两种语言,但学生不知道真相。当时加拿大英裔 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人,大学生们对英裔加拿大人的态度也优于对法裔加拿大人的态度,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授课
系别:人文学院 年 级 : 2004 级
对 象 班级:心理专业
章节题目
本单元
课程
(章节) 3
学时数
类型
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大 课(√ ) 实验课( ) 讨论课( )
1、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