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情境法 根据人们在已知情境中的态度,去预测他们在另一类的情境中的态度,美国中央情报局 常常采取此方法测量人们的态度。例如,一情报小组在前进中遇到一条河,必须迅速搭桥过 河,但事先五准备,又无现成可用的材料。这时,可充分观察小组负责人对待困境的态度怎 样,从而推断他对突然出现情况的态度。
四、行为观察法 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其态度。这种方法由于在使用时可以不让被观察者发 觉,故可以准确地收集资料。行为和态度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由观察到的行为推断态 度,其可行性值得研究。
教学内容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的测量 三、态度的作用 四、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五、态度形成及改变理论 六、态度改变的方法 教学互动(问题讨论)
重点(△) 难点(○) 疑点(?)
时间 分配 (分 钟)
10
举例/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0
10

20
△○
30

30
讨论: 1、回忆一下你最近在电视和杂志上看到的广告。你能举出一些针对不同类型态度的广告吗?它 们是怎样的?根据它们试图改变的态度类型,你认为这些广告能取得成功吗?为什么? 2、你是否有过或见过劝说人改变态度的经验?成败如何?原因何在?如果今后要进行这项工作 应怎样利用本章所述知识?
大学生作出正确的社会性判断。态度就像一个筛选器,对外界的刺激先进行筛选,从而影响 了一个人的判断和选择。同时团体中少数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与价值,消除内心的不 安感,也往往采纳多数人共有的态度,例如有些黑人以采取与白人相同、蔑视黑人的态度来 提高自己的地位。
2、态度与学习效率 当学习的材料与个体的态度不一致时,态度是否会成为学习的障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曾就此问题做过一个实验,被试为美国南部白人大学生,他们被 分为两组。第一组平时的态度是反对种族歧视,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第二组为种族歧视者, 赞成黑人白人分校。实验中让被试者分别朗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为主题的文章,然后让 被试者尽量将读过的内容完整地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二组。 这说明,与既存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而与个体的态度、信念 相违背的材料,则被阻止和歪曲,态度具有过滤的作用。 3、态度与行为方式 态度作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会支配人们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什么行为。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测定宗教对大学生的耐痛力是否有影响。测定 的仪器是一个稍加改造的量血压计,即在空气袋前端安置一个尖硬的橡皮突起,将空气袋绑 在受试者上腕,逐渐增加气压,橡皮突起便刺人被试者手腕中,从而产生痛觉。气压愈大, 刺入愈深,则愈痛。实验目的在于测定不同条件(态度)下个体耐痛力的变化。试验对象经过 特别的选拔,即其中一半为基督徒,一半为犹太教徒,但被试者本身不知道这种安排。第一 次测完之后,告诉被试者,为了确定对大家的耐痛力的可信度,休息一会儿将做第二次测定。 然后利用休息时间告诉基督教徒的被试,“根据某一报告,基督教徒对于痛苦的忍耐力不如 犹太教徒强”,而对犹太教徒的被试则说:“根据某一报告,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 徒。”这样安排后,再做第二次测定,发现两组被试的耐痛水准都明显地提高了,而休息时 间没有告以任何消息的受试者,两次所测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这一实验证明,成员对自己所属团体(宗教)的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很大,由于个体
对团体的忠诚,提高了他们为团体的利益而克服肉体痛苦的忍耐力量。由此可见,态度能够 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4、态度与工作效率 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人际关系学根据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霍桑实验,提出高度的 工作满意感(有良好的态度)必然导致高的工作效率,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许多对工作持消极态度,感到不满意的人,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相反对工作比较满意的人 也可能工作效率很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学者罗伊菲尔德提出两点原因: (1)对一般人来说,工作效率并不是其主要目标,工作效率只是他借以达到其他目标(如 维持生活、尊重、自我实现等)的手段。 (2)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当个体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目标便会转移到社会性需要 上,如获得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不离群等。当个人的工作效率过高地超过同伴,可能被别 人指责为“出风头”而遭到排斥。故而,如果个体对工作满意且不愿意离开群体,他就会有 降低工作效率以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可能性。反之,那些对工作不满的职工,或为生活的需要, 或为不让他人小看自己,也有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能性。因此态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比 较复杂的,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B=f(P • E)P 是个性因素,E 是情境因素,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行为,同时取决于个人 内心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正是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使行为和态度有时会呈 现一致,有时又会不一致。
(三)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几个原则: 1、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但涉及到具体的事物时例外) 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授课
系别:人文学院 年 级 : 2004 级
对 象 班级:心理专业
章节题目
本单元
课程
(章节) 3
学时数
类型
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大 课(√ ) 实验课( ) 讨论课( )
1、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 目的
2、熟悉态度的定义、成分及功能等; 3、掌握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方法。
经过分析,淘汰一些无区别性的题目,便成为一份正式的瑟斯顿量表。该量表常被用来测量
牵涉范围较广的主题,如战争、教会、犯罪等。
2、总加量表
又叫李克特量表。此量表由 20 个以上的问题所组成。对问题的回答分为五等。例:
我永远不和一个黑人结婚 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
3、博格达斯量表
又称单维量表。此量表多用来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每项陈
实验的结果显示出两种有趣的现象: (1)同一个人,当他用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获得较好的评价。他用英语朗读时,
被判断为个子高、风度好,较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用法语时,则被认为有幽默感。 (2)法裔学生比英裔学生更高估用英语朗读的对象。 (3)这一实验清楚地说明,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态度的差别影响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
1、瑟斯顿量表
又叫等距离两表,其测量法是用一组对某个问题的简单、直接而混合编排的陈述去询问
被试,然后,把结果加以总结。编制瑟斯顿量表首先要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所测量的态度,然
后提出大量的关于态度对象的简单陈述,再把陈述分给许多审定者,让他们评定每个陈述的
量表值。最高为 11 分,最低为 0 分。评分后进行复杂的计算,得出每道题的量表值,然后
第五节 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 一、学习论
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 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 霍 夫 兰 等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 —— 斯 塔 茨
夫妇 例如,经典条件作用 刺激 1(樟脑丸)+ 刺激 2(到奶奶家)—— 愉快的感觉 刺激 1 (樟脑丸)—— 愉快的感觉 又如,操作性条件作用 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正向强化或惩罚—— 对态度对象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
的考古学者来说,它可能被认为是无价之宝,从而对其抱有强烈的态度;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就认为知识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石头。情感因素对态度有调节作用。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
西施”其实就是情感调节认知的力争。因为,在他或她的眼里,他或她是世界上最魅力的。
正因为态度包含有情感成分,所以,改变情感要比改变认知苦难很多。
述的地位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接近的关系。例:
根据自己的信念,我愿意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员
——做我女儿的男朋友
1
——同我女儿来往
2
——作为我的邻居
3
——不歧视他
4
——远远避开他
5
4、语义分析量表
用于测定态度对象对于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双极
形容词来制定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在适当的刻度上划圈,然后将每题所得分
数相加,可得被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例:
人生是
明朗的 —————————————————阴暗的 二、自由反应法
态度量表主要测量态度的情感因素,而自由反应测的则是其中的认知因素。这种方法 不向被试提供任何可能的答案,而是及时地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被试自由回答,以从中 推测被试的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五、生物反应测量法 以测定被试者的生理变化,主要是皮肤电反应和瞳孔反应来测定其态度。
第三节 态度的功能 1、态度与社会性判断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等曾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对象是加拿大英裔 和法裔的大学生,实验开始时告诉学生,这次实验的目的是想了解大家只凭声音判断说话者 的个性特征的准确性,因此,请大家务必特别注意倾听说话人的声音与语调,而后让他们听 一段录音带,录音带上录有 10 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 5 个人用英语,5 个人用 法语。而实际上只有 5 个人朗读,每个人用两种语言,但学生不知道真相。当时加拿大英裔 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人,大学生们对英裔加拿大人的态度也优于对法裔加拿大人的态度,
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孙时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授课教师:江琴
2006 年 4 月 19 日
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 2、熟悉态度的定义、成分及功能等; 3、掌握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方法。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行为吗? 1934 年理查德·拉皮尔曾作过一项著名研究:他与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周游了整个美 国,行程一万多英里,曾于 66 个旅店和 184 个饭店落脚。虽然当时美国特别歧视东方人, 但他们在几乎所有的旅馆和饭店都没遭到拒绝。只有一家旅馆的老板对他们说:“我不接待 日本人。”旅途中,这对夫妇还单独光顾了几家旅店和饭店,也从未被拒绝过。六个月后, 拉皮尔给他们停留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寄去了一份问卷,基本问题是:“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 中国人作客吗?”对此,81 家饭馆做出了回答,其中 75 家回答不愿意,另外 6 家说得看情 况;有 47 家旅馆做了回答,其中 43 家回答不愿意,4 家说要看情况,只有一家回答愿意。 可实际上中国留学生夫妇在旅游中并没遇到什么麻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态度与行为 问的不一致呢?拉皮尔认为是因为态度与行为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因而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 精力去研究态度及其规律。 (二)态度与行为一致与不一致的原因 关键在于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引言 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对他人及各种社会事物产生认知活动,而且也会在认知的基础 上对人和各种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态度会影响人如何去对待事物,并也左右着人如何去行 动和取得何种社会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重视对方的态度,以预见后续的行为,也 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或影响别人的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 1、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总有一定的对象。 3、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4、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态度的成分: 1、认知:你对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2、感情:你对对象的情绪反应 3、行为意向:你对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比如一枚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对于一个专业
(1)开放式态度测量法。即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看? (2)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实验中常采用的方法 是让被试叙述一副模糊的图画,或是续完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被试在叙述的时候,不知不 觉就把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投射进去。 (3)语句完成法:事先准备好了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成的句子,让人们将其写完, 从中反映出他的态度。例如:假如我父亲。。。从所填的句子中,我们可推知他对父亲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