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一、环境因素识别识别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的第一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
以下是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1.收集信息:通过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如调查问卷、采访、观察等方法,收集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
2.整理信息:将收集到的环境因素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建立数据库,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价。
3.分析信息:通过对收集到的环境因素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对企业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
二、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对识别到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以下是环境因素评价的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环境因素的指标,如污染物浓度、资源利用率等,以量化地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
2.收集数据:收集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监测等手段获取。
3.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环境因素的评价结果。
4.评估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三、环境因素控制环境因素控制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环境因素控制的步骤:1.制定环境政策和目标:制定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和目标,为环境因素控制提供指导。
2.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根据环境政策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环境因素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3.实施环境控制措施:根据环境管理计划,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如减少排放、优化资源利用、加强环境监测等。
4.监测和评估:对环境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环境因素控制的效果。
5.持续改进: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环境管理计划和环境控制措施,实现环境因素控制的持续改进。
总结起来,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个循环过程,通过不断地识别、评价和控制环境因素,企业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程序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也需要企业与政府、社会各界等相关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识别和评价其经营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
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各种风险和机会的出现,而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企业才能有效地应对变化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该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环境因素识别:企业首先需要确定识别的范围和重点,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因素上。
常用的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SWOT分析用于评估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而PESTEL分析则用于评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2.环境因素评价:在识别了重要的环境因素后,企业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价。
评价需要包括对因素的影响程度、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机会的分析。
例如,如果一个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很高,且呈现出负面变化趋势,那么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其风险;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很高,且呈现出积极变化趋势,那么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以获得更好的业绩。
3.环境因素控制:基于对环境因素的评价,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应对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等。
例如,如果一个环境因素是竞争对手的威胁,那么企业可以采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营销策略等内部管理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环境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增长,那么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渠道、增加生产能力等。
4.监控和调整:环境因素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监控和调整机制,以便在需要时对控制措施进行及时调整。
这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以及持续改进等方法实现。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有效的识别和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经营环境,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降低风险并抓住机遇。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前言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和《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GB/T15498-2003进行编制,全面识别公司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评价不可接受的或重大的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根据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实现对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若本标准的内容与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相抵触,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或标准执行。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ML223·20001.14-201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各层次、相关部门、基层单位)的职责,确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等过程控制的一般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对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涉及的所有活动、所有设施、所有人员的危害因素、环境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更新与控制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职责与权限3.1 安全监察处3.1.1 负责建立公司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清单。
3.1.2 负责根据公司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定期和及时评审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并及时更新。
3.1.3 负责各分公司、项目部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情况监督检查。
3.2 机关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本系统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培训、检查、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3.3 分公司3.3.1负责本单位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一种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程序。
通过对企业的运营过程、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物质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与评价,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工作环境和员工的安全性,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概率,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营。
1.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通过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运营过程、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物质材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评估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潜在风险程度。
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概率分析、风险矩阵等。
3.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潜在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方面,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4.执行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
5.监督与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和改进。
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内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应该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考虑。
内部环境主要指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状态、物质材料的使用等因素;外部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
2.风险等级:对于不同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应该评估其潜在风险的等级。
根据等级的高低,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安全管理计划。
3.法律法规: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
总之,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企业为了提高工作环境和员工安全性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化的程序。
通过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该程序旨在识别和评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然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降低潜在风险,确保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一、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1.初步辨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潜在危险源及环境因素。
2.评估辨识:对初步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详细评估,并确定其对员工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
3.优先辨识:将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根据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二、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评价1.风险评价:针对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包括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影响范围评估等。
2.风险管理措施评价:对已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评价,评估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三、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控制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根据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控制。
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验证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4.定期复评:对已评估和控制过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定期复评,检查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修正和完善程序。
以上是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培训,提高其对潜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能力,共同建立和维护安全的工作环境。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运行控制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有效识别、评价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特制定本管理程序。
2、适用范围本管理程序适用于公司各单位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控制。
3、依据性法律法规及上级公司文件3.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3.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3.7《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3.8《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3.9《国家危险废物名录》3.10《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3.1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3.12《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3.13《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3.14《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4、职责4.1安全技术部负责公司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各单位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工作;负责编制本程序并监督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物的排放、固体废物等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负责排污费缴纳;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分析和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定期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练和处置。
4.2综合部负责公司办公生活垃圾处置;负责环保纠纷、信访事件的调查处理;负责委托社区服务中心对厂区生活区生活污水进行管理。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负责污染防治管理,控制能源资源的消耗,施工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公司科学文明检修及其他相关要求。
5、工作程序本管理程序包括的工作事项有: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环境法律法规管理,环境运行控制,环境监督检查管理,环境事故应急管理,环境因素的更新。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一、目的
为了识别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期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及评价具有和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管理。
三、职责
1、质量安全管理部负责本公司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实施和汇总。
2、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并协助质量安全管理部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四、工作程序
1、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1)本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包括所有相关部门及所有场所。
(2)相关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可识别的环境因素。
2、环境因素的识别步骤和方法
(1)质量安全管理部向各部门发放《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登记表》,各部门负责识别出本,部门的环境因素。
(2)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覆盖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工作危险环境因素指的是工作场所中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企业需要进行工作危险环境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以下是一套完整的控制程序,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1.识别:首先,企业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识别。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调查、检测等方式,确定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化学物质、机械设备、噪声、高温等。
并将这些危险因素记录在危险源清单中。
2.风险评价:接下来,企业需要对每个识别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包括确定危险程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伤害和损害后果。
评价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如使用风险矩阵、风险评估矩阵等工具。
3.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消除危险源:对于能够消除的危险源,企业应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更换有毒化学品为无毒化学品,引进更安全的机械设备等。
b.风险的替代:对于无法消除的危险源,企业应考虑采用替代方式来降低风险。
例如,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操作,减少工作人员的暴露。
c.控制风险的工程措施:企业应通过工程措施来减少危险源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例如,设置防护设备、改善通风系统等。
d.制定安全操作指导书:为了确保员工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工作,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指导书,并进行培训和宣传。
e.个体防护措施:如果无法通过上述措施完全消除危险源,企业应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例如防护眼镜、耳塞等。
f.健康监测与职业卫生控制: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企业应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卫生控制措施。
4.实施控制措施:在确定了控制措施后,企业需要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并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此外,企业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场所的卫生和防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5.监测与评估:企业需要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工作危险环境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因素。
识别这些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套控制程序,以帮助企业进行工作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一、识别危险环境因素1.收集相关信息: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及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收集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例如危险源、事故记录等。
2.巡视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巡视,寻找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例如高温、高压等。
4.查阅文件记录:查阅文件记录,例如工作指导书、操作规程、检查报告等,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风险评价1.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暴露时间和频率、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等,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评估风险值:根据风险等级和概率进行定量评估,计算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值,风险值越高,代表风险越大。
3.评估风险后果:评估危险环境因素发生事故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4.评估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对降低风险的效果,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三、制定控制措施1.制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控制目标,即降低风险的程度。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设备维护、操作规程等。
3.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和管理可行性,确保措施的可操作性。
4.设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进行监控和评估。
5.组织培训和宣传: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认知和遵守度,增强安全意识。
6.不断改进: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随着社会进展和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点挑战。
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因此,管理者应当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要性,并订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
下面将认真介绍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的实在内容和若干案例。
一、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是环境管理的第一步,它的目标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找出对环境存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竞争、经济条件、政策法规等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方面,而内部环境则是指企业的资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体系等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工具来进行环境因素识别:1. SWOT分析SWOT分析是评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劣势,发掘机会和威逼等,使企业了解自身情形,以便因势利导、订立正确的经营策略。
2. PEST分析PEST分析是评估企业外部环境的一种方法,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
通过PEST分析,企业可以了解政府政策、市场情况、社会文化以及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找出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因素。
3. 环境评价报告环境评价报告是各种大小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紧要工具。
环境评价报告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安全评估、污染物排放情况等,是一份全面了解企业环境情形的介绍材料。
二、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因素识别结果进行分析,以明确企业的环境影响和风险,并订立所需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评价是企业长期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基础,是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的依据及紧要途径。
1. 环境影响评价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可以结合其生产过程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对环境进行评估,包括对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得出对应的结论。
2. 环境安全评估环境安全评估是评估企业长期环境管理的紧要方面。
它是评估环境安全等级的标志,评估结果一方面可以用于订立现场操作引导手册和应急预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便利企业开展环境整治计划和进行花费预估。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识别出公司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3.职责3.1最高管理者(工厂厂长):核准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2EHS:汇总并确认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3各相关部门主管:组织识别和评价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4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负责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工作。
4.内容4.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更新4.1.1应从公司的产品、服务等活动中识别环境因素。
4.1.2识别的环境因素包括可以控制的或可以施加影响的所有环境因素。
4.1.2.1可控制的环境因素是公司自身的可以管理、处理、处置的环境因素。
如公司的经营、办公活动、业务活动、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环境因素。
4.1.2.2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是指公司不能直接加以管理的,但可通过提出环境保护要求等来施加影响。
这些主要是指公司的相关方,包括供应商、运输公司等。
4.1.3识别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4.1.4 识别的环境因素因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4.1.5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以下十种类型4.1.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a)过去:以往的环境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泄漏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
b)现在:正在进行或产生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
c)将来:活动在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
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涉及的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异常事件产生的环境因素等。
4.1.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a)正常:日常的连续运转状态,如公司运营过程中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废弃。
b)异常:可以合理预期并发生的非正常状态。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为识别、评价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以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的所有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和更新。
3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领导工作及批准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2安全监察部部长负责审核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3安全监察部负责组织和指导公司各部门/车间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工作,并汇总评价各部门/车间上报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
3.4各部门/车间负责本部门/车间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上报安全监察部。
3.5各部门/车间负责人批准本部门/车间《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 工作程序4.1环境因素识别4.1.1识别范围环境因素识别要考虑生产以及采购、销售、服务的全过程。
4.1.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的状态、时态和类型:a)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b)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c)几种类型: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辐射、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对社区的影响及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4.1.3环境因素识别方法以生命周期分析和污染预防为指导思想,采用过程分析、查阅文件或记录、专家咨询、调查、监测、现场观察等方法识别环境因素。
4.1.4环境因素识别步骤a)各部门/车间负责进行本部门/车间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并将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填写在公司统一格式的《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中,报安全监察部。
b)安全监察部负责组织对各部门/车间上报的环境因素识别的准确性进行核实、汇总。
4.1.5 2 环境因素的评价和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4.1.6 2.1评价流程分析调查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评价影响程度一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是指一套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程序。
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并预防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的步骤和内容。
步骤一:辨识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在这一步骤中,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收集信息:收集各种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流程、设备和工具、物质和化学品、工作场所布局等。
2.观察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观察,了解员工的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和操作流程。
同时,还要观察是否存在可能造成危险的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
3.分析工作任务: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分析任务的特性、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完成。
步骤二: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在这一步骤中,要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评估风险: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识别可能造成的伤害和病害、估计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评估其对员工的影响程度。
2.评估影响:评估辨识出的环境因素对员工的影响程度,包括对健康、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3.分级评估:根据风险和影响的程度,将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级评估,以确定哪些是高风险、高影响的因素。
步骤三:制定控制措施在这一步骤中,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员工的风险和影响。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设计或设备的配置,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产生或释放。
2.行政控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程序,限制或规范员工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暴露。
3.个体防护措施:对于无法通过工程和行政控制消除或减少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要选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进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环境问题对企业的进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成为了企业的必要步骤。
下面,本文将从环境因素识别、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掌控三方面进行认真探讨。
一、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的重要任务是了解企业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可能受到到的环境影响。
通过对企业四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确定企业所处的环境类型,以及重要环境影响因素。
在环境因素识别过程中,需要实施以下的工作程序:1.环境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企业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对大气、水、地下水、土壤、噪音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2.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企业的环境问题,包括评估环保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3.环境因素的评估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评估环境历史和环境操作,以及现有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的推测和评估,以此为基础订立环境管理掌控程序。
二、环境评价环境评价的重要任务是定量、定性地评估企业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而确定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方案。
环境评价的程序包括:1.环境影响的规模和范围评估企业可能对四周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包括对大气、水、土、声音、脱臭设备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2.评估环境风险对企业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标准策略和非标准策略。
3.评估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掌控框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掌控框架,包括排放标准、废弃物处理、产品设计等方面。
三、环境管理掌控环境管理掌控的重要任务是保持企业自身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削减环境威逼,建立环境管理代码、规范和流程,保障企业将来可持续进展。
环境管理掌控的程序包括:1.环境管理政策的订立确定关于环境保护、削减对环境的负担、监督和管理的政策和方针。
2.环境管理计划的订立建立环境管理计划,包括削减污染的方法和规定,监测与记录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环境管理执行的实施执行环境管理计划,包括环境风险识别与管理、环境污染掌控方案的订立和实施等方面。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是一项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其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的过程。
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则是基于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防控措施,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得到及时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程序。
本文将从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类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环境数据,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环境评估报告、环境法律法规等,进行整理和归档,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1.2 环境影响评估在收集和整理环境数据的基础上,对各类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其中,需要重点关注可能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变化等。
1.3 影响评估结果的汇报和沟通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后,需要将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汇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讨论。
通过汇报和沟通,可以全面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是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细化和规范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过程。
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危险源辨识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调研和分析,辨识出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人为因素等多种类型。
2.2 风险评价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评估其对员工安全、环境保护和企业生产运营的潜在风险程度。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哪些危险源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程序
1范围为了识别出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本公司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的过程、要求、方法及形成的记录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全过程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管理。
2引用文件
GB/T 24001-2004/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3术语
本程序采用GB/T 24001-2004/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所规定的术语。
4职责
4.1管理者代表是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控制和管理的主管领导;
4.2安全环保部是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单位实施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重要环境因素的消减控制措施。
4.3各部门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主管区域的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工作,制定重要环境因素的消减控制措施。
5管理内容与要求
5.1环境因素辨识
5.1.1环境因素辨识及评价前的资料收集
a)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图和水、电、气、风等能源消耗资料;
b)与公司生产、办公相适应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现有监测数据,相关方的情况,现有的环境管理措施、方法等;
c)公司生产设备及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及管理办法;
d)原(辅)材料、化学品的使用和废弃情况,包括使用种类、使用量、废
弃量等。
e)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水、废气、烟尘、噪声、固体废弃物)等。
5.1.2辨识范围:
a)公司的所有活动;
b)公司活动中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c)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5.1.3为全面识别环境因素,避免发生遗漏,在辨识范围内辨识时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八个方面”。
a)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过去:是指过去存在的环境因素,其
遗留的环境影响现在依然存在。
现在:是指现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
将来:是指计划中的活动、服务或产品中存在的将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
b)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正常状态:指生产或设备无故障
运行状态。
异常状态:是指设备开、停、检修、放散、除尘装置清理等非正常运行时的状态。
紧急状态:是指不可预见的、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如发生煤气
泄漏、火灾、爆炸、环保设施失灵等特殊情况时的状态。
c)八个方面:
——向大气的排放;
——向水体的排放;
——向土地的排放;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能源使用;
——释放的能量(如热、辐射、振动等);
——废物和副产品;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5.1.4环境因素辨识的方法
为了更全面、更细致的开展环境因素辨识工作,将本公司作业活动划分为
若干作业过程,以作业过程为单位展开辨识。
本公司环境因素辨识以工艺流程
分析法为主,并辅以现场排查法。
工艺流程分析法,也叫物料衡算法,就是对
每一作业过程进行物料平衡、能源消耗的计算,找出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产
品、服务及产生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然后分析各个产品、服务与环境发生的
相互作用时存在的环境因素。
现场排查法,也叫经验法,就是对于无法进行物
料平衡、能源消耗计算的作业过程,采用经验和现场实地查看,找出作业过程
中使用的产品、服务及产生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然后分析各个产品、服务与
环境发生的相互作用时,存在的环境因素。
5.1.5环境因素辨识的步骤
公司所有的活动可分为:管理活动、生活活动、作业活动。
(活动定义
参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策划程序》)5.1.5.1管理、生活活动
辨识:
各单位负责人组织本单位管理人员以现场排查法对管理、生活活动中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并填入本单位《环境因素清单》。
管理活动辨识应着重考虑采购、销售等能够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管理活动。
5.1.5.2作业活动辨识:
a)将本单位作业活动划分为若干单个作业过程;
b)根据划分的作业过程,以工艺流程分析法为主,结合现场排查法,开
展环境因素辨识;同时,以现场排查法对每个作业过程中涉及的单体设备运
行、维护、检修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将确定的环境因素填入《环
境因素清单》;每个作业过程的工艺流程分析要形成分析过程,宜采用上一年
的物料、能源实际消耗数据;
c)各单位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审核、汇总本单位《环境因素清单》,并为环境因素评价做好准备工作。
5.2环境因素评价
5.2.1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
a)相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环境影响的范围、影响的严重程度、发生频次、控制情况;
c)公司的实际情况(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能力、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等);
d)相关方的要求。
5.2.2环境因素评价方法
5.2.2.1消耗类环境因素评价公司对于消耗类环境因素(能源、资源、原材料)采用直观判断法和类比法相结合进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1)直观判断准则消耗类环境因素凡是属于下述情况的,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a)列入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对比,达不到该指标的;
b)国家或地方禁用、限用、限期替代使用的材料、能源的使用。
(2)类比法判断准则
a)列入考核指标的,与历史(纵向)对比,消耗指标和历史对比有上升趋势的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b)消耗指标与同行业(类似工艺)先进指标对比或同行业(横向),凡属于指标落后且有挖潜潜力的可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2.2.2排放类环境因素评价
公司排放类环境因素首先采用是直观断法进行环境因素的评价,然后采用多因子打分法进一步评价。
(1)直观判断准则
排放类凡是属于下述情况的,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a)违反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因素;
b)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预测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
c)政府高度关注或相关方存在合理抱怨的环境因素。
(2)多因子打分法的准则
a)确定环境因子考虑:
—发生的频率
—影响范围
—影响程度
—控制措施
—公众关注程度
b)确定评分标准:见《环境影响评分基准表》。
c)对每一个环境因素根据《环境影响评分基准表》规定的评价因子,每个因子打一个分值,5 项因子分值之和即为该环境因素的总分值(即:K=A +B +C+D+E。
当分值K≥20时,直接被列入重要环境因素;分值20>M≥17 时,经讨论后决定是否列入重要环境因素;当分值K<17 时为一般环境因素。
5.2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
对已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按如下原则进行控制:
5.2.1不满足国家或地方污染排放标准要求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制定并实施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加以控制,以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5.2.2其他的重要环境因素,考虑有无改进的可能或需求,可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方案加以改善。
5.2.3对已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加以改善的重要环境因素,必要时应制定相应的运行控制程序(包括应急程序)对相关的活动或运行程序给予控制。
5.2.4对未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制定相应的运行控制程序(包括应急程序)对相关的运行活动加以控制。
5.3.3环境因素评价的步骤
a) 各单位责任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以“直观判断法”、“类比法”和“多因子打分法”对本单位《环境因素清单》中的环境因素逐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将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填入《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消耗类环境因素评价要有评价的过程并保留相关证据;
b) 各单位责任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本制度5.2 条款要求,对本单位《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的重要环境因素,逐条制定消减控制措施;
c)各单位将部门领导审核、批准后的《环境因素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上报安环部;
d)安环部对各单位上报的《环境因素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进行最终确认,编制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4环境因素的更新
5.4.1每年年底由安全环保部组织各单位对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识别与评价。
5.4.2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更新重要环境因素:
a)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较大变化时;
b) 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c)当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d)环境因素识别有遗漏时。
5.4.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6 形成文件及记录
《环境因素清单》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环境因素清单
汇总: 审核: 批准: 时间: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单位:
汇总: 审核: 批准: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