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以下是对这一领域重要考点的全面汇总。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明确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如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教育与社会发展掌握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等。
3、教育与人的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并能分析它们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如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教育制度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熟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包括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等。
二、中学课程1、课程概述理解课程的概念和类型,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了解课程理论流派,如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和社会中心课程论。
2、课程目标与内容明确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和取向。
掌握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如直线式、螺旋式和纵向组织、横向组织等。
3、课程实施与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熟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如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CIPP 评价模式。
三、中学教学1、教学概述理解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教学的任务,如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等。
2、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等。
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全部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旳产生与发展1教育旳涵义(掌握)广义旳教育:但凡增进人旳知识和技能、发展人旳智力与体力、影响人旳思想观念旳活动。
它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旳教育:指以人旳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旳旳社会活动,重要指学校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旳规定,有目旳、有筹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旳工作,对受教育者旳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盼望方向变化旳活动。
2教育旳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旳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旳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旳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旳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当学习旳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旳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旳手段,是教育活动旳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旳纽带,重要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旳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旳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旳关系和矛盾3教育旳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旳旳培养人旳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旳主线特性,是教育旳质旳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旳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旳社会或者同一社会旳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旳性质、目旳、内容等各不相似);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旳政治经济等因素旳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旳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她社会意识形态旳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旳来源与发展教育旳来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来源说: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旳桑代克、英国旳沛西·能。
觉得人类教育来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旳生存本能活动,觉得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旳本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旳界线。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广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负向功能显性、隐形功能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的总和〕3、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体形态〕4、教育的起源:5、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奴隶社会初期:庠、序、学、校;始于4000年前的夏朝西周以后:有“国学”和“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私学大兴孔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宋代:程朱理学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古代埃及: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罗马:以学习文法为主古代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学校,骑士教育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7、20世纪后近代教育的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9、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墨翟:兼爱、非攻【强调互爱互利、不要相互攻击】墨家、儒家并称“显学”道家:无为、道法自然、强调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就好《礼记》中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的著作。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面,XXX被视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他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同时提倡克己复礼、诲人不倦。
XXX则是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XXX,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人平等和道德自觉。
XXX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教育来向善。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和仁义,回归自然和本性。
XXX被XXX称为“人民教育家”,他先后创办了多所学校,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西方教育名家方面,XXX、XXX、XXX、XXX、XXX、XXX、XXX和XXX等人都对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XXX首次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XXX则是近代第一位提出教育学著作的教育家,XXX则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XXX则在教育领域表达了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XXX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三乐之一。
XXX则认为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XXX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XXX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因此,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活动,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和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的生产、娱乐和自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则是指学校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可以从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三个方面来考虑。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生物本能推动的,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结果;劳动起源说则认为教育是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中学教育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教育中,涉及众多的知识与能力要点,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整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社会发展功能则表现在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相互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对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育也具有传承、创新和融合文化的功能。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中学课程1、课程类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管理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是课程的预期结果,它决定了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课程评价则是对课程的价值判断,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三、中学教学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等环节。
2、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
2.教育目标的特点和分类:教育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按照发展层次的不同,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个体发展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人生发展目标等。
3.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方式,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包括智力发展、情绪与行为管理和学习动机等。
5.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准确评价的过程,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
二、教育方法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参与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4.教育沟通:教育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包括有效倾听、积极表达和善于引导等技巧。
5.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课堂秩序和学生行为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自律和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管理1.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结构,包括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委员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对学校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分配的过程,包括教师资源、资金资源和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3.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教育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等。
4.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合作是指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包括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和家访等。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教育学的概念、对象、任务、原则、特点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手段,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等。
2.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3.教育制度与管理教育制度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和作用,如中小学教育制度的基本架构、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理论等;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解决等。
5.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控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目的、内容和方法,如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程序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程序,如教育质量监控的评价对象、指标和方法等。
6.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基本概念、目标、内容和设计原则,如课程的结构、分层教学、跨课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如教师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7.教育的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伦理的基本概念、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如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职业行为准则等。
8.学校文化与校本管理学校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如学校文化的内涵、核心价值观等;校本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如校本管理的目标、内容和程序等。
9.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如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10.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程序和技巧,如教育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数据收集和处理等。
以上是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的知识点的总结,考生在备考时应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提高自己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中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生产性、长期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2)教育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原则: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②因材施教原则③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记》的观点(1)《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2)教学原则:①教学相长;②藏息相辅;③豫时孙摩;④启发诱导;⑤长善救失。
3.西方教育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第一步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部助产术。
(2)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学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4.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①《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②“泛智”教育;③教育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④提出并全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代表作品《爱弥儿》,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3)斯宾塞:19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教育代表作有《教育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4)赫尔巴特:①《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②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③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5)杜威:①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②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③教育无目的论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生产力水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3.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个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与准备考试。
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3.教育的性质、本质和功能,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4.教育家的品质与素养,教育传统与创新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培养5.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教学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设计1.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2.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的可行性分析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4.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实施的影响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2.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3.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4.教育评价与学科评价的关系,教育评价的要求五、教育法律法规1.近年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2.《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3.教育与人权的关系,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教育与权力的关系4.基本教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六、教育事业管理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2.教育行政组织与决策体制,学校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3.教育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教育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提高4.教育管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管理中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希望对考生复习与备考有所帮助。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完全按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
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4.教学的任务(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式教育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有英国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2)实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
(2)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5.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
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美体劳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有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总结【打印版】讲解学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和*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和中介。
◆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但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易网教育有着渊源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现:教育落后于**,教育对其有阻碍作用;教育超前于**,教育对其有催生作用。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a.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b.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c.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
4.学校教育(主导)
a.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四、义务教育
1.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知识点考点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知识点考点梳理专题八教学◆考点 1: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势教育(17 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其他略)◆考点 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其他略)◆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考点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考点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考点 9:教学原则 1. 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2.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3.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4.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5.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8. 巩固性教学原则著作教育思想《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本文将对中学教育中的知识点与能力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语文知识与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包括:1.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应该具备正确、流利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他们需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来清晰地传达信息。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来理解并分析其中的意义,包括文章的主旨、观点以及作者的态度等。
3. 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他们需要运用正确的写作结构和技巧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并清晰地表达观点。
二、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是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包括:1. 算术运算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四则运算、分数、百分数等基本运算,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 代数与方程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使用代数表达式和方程式来表示和解决问题,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3. 几何与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几何概念,掌握几何证明方法,并能够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数据分析与统计能力:学生需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并能够正确地解读统计结果。
三、英语知识与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与能力包括:1. 听力理解能力:学生需要能够听懂日常对话、新闻报道等不同类型的英语录音,并能够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理解。
2. 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需要学会正确地发音,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对话。
3.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英语文章来理解并分析其中的意义,包括主旨、观点等。
4. 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英语作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4.教学的任务(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式教育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有英国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2)实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
(2)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5.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
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美体劳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有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的本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具体变现为: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的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即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4.认识的引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5.认识的简捷性: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能够尽快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1)含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i.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ii.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辨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i.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认识方法的启示。
ii.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其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
即认识能力的高低。
iii.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条件):a.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知识。
b.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c.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d.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1)含义: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i.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ii.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iii.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I.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道德的提高依赖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
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活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II.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将学生的学习同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III.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还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
另外,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教育史上的人物: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三段学习法。
3)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4)席勒: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5)杜威:困难(发现疑难)、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做出假设)、验证(推断假设)、结论(检验假设、获得结论)五个阶段。
6)凯洛夫: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新教材,形成观念和概念,知识的巩固和复习,知识的运用与形成技能技巧,知识,技能技巧的检查。
(二)目前教育界对教学过程的划分: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主要依靠:①所学知识本身具有吸引力②要强调学生的活动③要考教师的引导,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2)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①感知教材: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地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相应的能力。
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②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两种思维途径: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已知到未知,不必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是必要环节。
必要性:①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
②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和巩固。
4)运用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
运用知识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5)检查知识:检查知识的目的在于,①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少年宫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一)含义: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二)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3)设计教法: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2.写好三个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列出本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的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2)课题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3)课时计划(教案):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各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二、上课(一)含义: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三)课的类型1.教学任务不同: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2.所完成任务的类型不同:单一课、综合课3.教学方法不同: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四)课的结构1.概念: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2.由五部分构成1)组织教学: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2)检查复习:包括口头问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3)教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的方法5)布置课外作业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一)课外作业的意义:1)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2)通过作业的检查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3)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二)课外作业的形式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如:复习、预习教科书等2)口头作业口头答案,如:朗读、阅读、复述等3)书面作业,如:作文,绘图,练习题等4)实际作业,如: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3.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当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四、课外辅导(一)含义: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