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 知识提纲
![教育学 知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7db839ded630b1c59eeb5e4.png)
第一部分教育学1孟子:《孟子·尽心上》最早出现了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了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3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此观点错误,代表人物是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也称社会起源说。
(5)生物、心理起源说的批判,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形成的1.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埃及。
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①夏代: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出现了“庠”“序”和“校”三种学校。
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等。
②西周: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影响最大。
④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⑤魏晋南北朝:建立郡国学校制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北魏献文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⑦宋代: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清: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格式,八股文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考试走向衰落。
1905 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e5ad768f5335a8102d22086.png)
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5 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 各历史阶段的典型实例、典型人物与代表7 教育学各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的起源2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3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4教育的三种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5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年代6“六艺”7班级授课制8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9终身教育的含义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社会功能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3 教育优先发展的涵义4 教育公平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决定论的批判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2学校教育结构3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4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5 义务教育6 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第六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涵义、类型2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3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5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第七章课程1课程及其类型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我国学校的课程改革4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章教学工作1 教学的概念2 教学的任务3教学过程的性质与基本规律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5 教学原则6教学方法7 教学组织形式8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 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九章德育1德育的涵义2 德育过程及其基本规律3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我国德育的内容第十章教师1教师的概念2教师的劳动特点3教师的任务和基本素质4 教师的专业结构5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十一章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2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4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建立途径与方法5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基本的教育主张。
教育学与教育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育法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76ac90658fb770bf78a5543.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生产与发展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育”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特点①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③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存在一定关系①根据教育形式划分程度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②根据教育的正规程度划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7 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在日常场景中进行,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没有专门的老师、学生、场所,没有阶级性,没有专门形态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称为庠、序西周以后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一体”的官学格局,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分科教育的开端斯巴达教育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印度教育特点宗教教育盛行,婆罗门教育主要内容是《吠陀》封建社会的教育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使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举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①教会学校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②骑士学校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吟诗)为主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
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8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民主性、制度化9 20世纪后教育的心特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同样的教育,追求教育自由化)、信息化(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研究)、国际化或者全球化、个性化10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1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2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0397923e26fff705cd170aa1.png)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7e488e99b89680203d82589.png)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七章(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原则?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第七章教学
七章(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2、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和良
七章(二节)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五章(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第六章 课程
六章(一节) 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5、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6、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7、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二章(四节) 教育相对独立性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章(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11、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610f476c175f0e7dd13747.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 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 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 年(1905) ,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https://img.taocdn.com/s3/m/d379c07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6.png)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3)教育方法:包括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2)应用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学: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关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2)近现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为代表,强调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
(3)当代教育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教育的外在价值: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教育的目的(1)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特色人才。
(3)终身发展: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4.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成长、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3)国家功能:培养国家公民、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主体(1)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
(2)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3)教育管理者:组织、协调、管理教育活动。
2. 教育内容(1)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2)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编写具有教育价值的文本。
(3)教学内容: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6349ea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6.png)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教育学复习提纲(合)
![教育学复习提纲(合)](https://img.taocdn.com/s3/m/6aa681649b6648d7c1c74672.png)
一、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概念: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经验汇编。
(P3)2、教育学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P4-P5)3、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弟子编撰的著作《论语》之中(P4)。
4、教育学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P4)5、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观点(P6)。
6、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P9-13)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
(P16)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P17-20)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
(P34)2、人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P33-34)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P44-P51)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P52)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P52-53)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教育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P53-55)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不同于生产、经济与政治的特点主要在于,它是一种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培养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bf39714b35eefdc8d333c7.png)
第一章教育基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6.系统性原则7.效益型原则8.动态性原则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2.法律原则 3.思想教育原则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档、报表统计)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理)3.政教处(德育思想政治)4.总务处(后勤提供经费物质保障)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6.年级组⏹(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的由来:《孟子尽心上》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活动中介)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a.继承性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 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人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按作用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计划性)隐性功能(非预期的)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本能生利息)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仿孟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a.具有一定的目的性b.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c.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d.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e.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f.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中国夏朝——痒序校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宗教教育古希腊斯巴达——尚武教育雅典——崇文教育3.封建社会中国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显学盛行隋唐——实行分科教学科举制宋朝——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清朝——学堂中体西用1905废除科举西方教会学校骑士学校特点: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 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中国《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道家道法自然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昆体良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创立阶段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归纳法”特点: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儿童本位教育观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经验活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人民教育家《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五条教学原则 a.高难度 B.高速度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美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德创立范例教学理论皮亚杰——瑞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人力资源理论)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决定着受教育权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b.教育促进民主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3.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7d3c4cc08a1284ac850430a.png)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要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在三个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制度化教育产生的标志: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时间17世纪(近代)制度化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形态依据实施机构划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形态依据历史存在方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主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雅典一向被看成“文雅教育”的源地。
我国“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世俗封建学校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夸美纽斯在提出“把一切知识教验一切人”的教育目标的同时,找到了班级教学形式。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的思想: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有教无类”,大办私学。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d00f1a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c.png)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一)教育学。
1.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研究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研究的主题.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XXX也支持此观点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题目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XXX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XXX、英国的沛.西能主要头脑: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植物没有分歧。
—1—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代表人物:XXX(美国,1869-1947)主要头脑: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仿照”。
这类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仿照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
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成心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XXX、XXX、XXX、XXX主要头脑: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成心识的举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资知识点总结文档
![教资知识点总结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98a3e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e.png)
教资知识点总结文档一、教育学概论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 教育学的任务和方法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4. 教育学的相关学派和流派二、教育哲学1.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2. 教育哲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3. 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4. 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三、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2.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4.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四、课程与教学论1. 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2.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3. 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4.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五、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 认知发展理论3. 学习理论4.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六、教育评价与测量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2. 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3. 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4. 教育测量的应用七、教育法规与政策1. 教育法规的基本概念2. 教育政策的意义和任务3. 教育体制和管理相关法规4. 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八、教育技术与信息化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2.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3.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4.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现状九、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2. 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3. 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4. 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十、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1.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2. 教师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3. 教师职业发展和自我修养4.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责任以上是教资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9f23f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c.png)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学提纲8K
![教育学提纲8K](https://img.taocdn.com/s3/m/ac4ca20d90c69ec3d5bb75fc.png)
教育学考试提纲第一章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三、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的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阶段、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共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①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学记》,它出现于春秋末年,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②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班级授课制)。
③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于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④此后还有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年)、法国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780—1790年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法》(1806年)、德国的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1826年)、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指南》(1835年)、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1861)、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1864年)、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等。
其中,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在以后被称为“传统教育派”,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理论主张被称为“现代教育派”。
⑤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是克鲁普斯卡娅,其代表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同时代的还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等。
⑥现代有前苏联赞科夫18年的《教学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发现法”),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等。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291b000eff9aef8941e06a9.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把教育划分为学校、社会和庭教育(三)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的教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三)现代教育形态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提纲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人力资本理论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二)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96910db52acfc789ebc95b.png)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纲《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梳理摘要)第一部分:教育学一、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知识的积累、政治统治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等条件的具备,学校——专门的教育机构开始产生。
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主要标志。
根据考证,人类最早的学校大约萌芽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
不过,叶澜等学者也明确指出,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埃及,而欧洲最早的学校也是出现于欧洲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希腊。
根据传说,中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雏形。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不过,有学者也指出,我国真正的学校正式出现于商朝。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此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据说孔门弟子三千,可见规模之大。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齐桓公时期有田齐主持创办的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促进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我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36e46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5.png)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学法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而教学法则是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和指导的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方法和规律等。
教育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体能和品德等方面。
同时,教育学也研究了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互动等问题。
而教学法则是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和指导的学科。
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的内容与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教学组织与管理等。
通过研究和实践,教学法探讨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问题。
教育学与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学科,教育学是为了研究教育的原理和规律,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而教学法则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方法。
教师需要在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和教学水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总之,教育学与教学法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
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主要思想: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页脚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主要思想: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
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联米丁斯基、凯洛夫主要思想: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历史发展脉络(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中国页脚孔子《论语》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教学容: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有恒、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教学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启发(第一个)诱导;因材施教;谦虚笃实;孟子“性善论”培养君子、荀子“性恶论”培养贤能之士或圣人;墨翟“兼爱”“非攻” 掌握文史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习传实用技术;道家老子主“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主培养上士和隐君子董仲舒: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学记》战国晚期乐正克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主: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式教育4)“学不躐等” 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黄宗羲、蔡元培、行知西方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培斯塔洛奇、赫尔巴特、福禄培尔、杜威格拉底“产婆术” 认为问答分为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政治“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教育》西方最早教育理论学习过程:模仿-理论-学习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 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页脚观点:1)教育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等2)教学制度-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即普及教育4)教学容-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卢梭《爱弥儿》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在大学教授,始于康德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与笃德》、《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主要思想: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主要思想:1)提出“白板说”2)主绅士教育赫尔巴特 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主要观点:1)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2)教师的中心地位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中心3)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齐勒)4)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页脚杜威《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1)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中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3)“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4)学校即社会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行知“人民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论三大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克鲁普斯娅卡《国民教育与主义》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初期教育有广泛影响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布鲁纳(美)《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创造力瓦根因舍《例教学原理》创立例教学理论能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目的: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发展学生智力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思想教育“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掌握学习理论: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2.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
页脚教育功能的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1)个体发展功能:①个体社会化功能②个体个性化功能2)社会发展功能:①政治功能②经济功能③文化功能三、(论述)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①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②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③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④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
我们要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个人素质,共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了解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调控功能、(三)评价功能、(四)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
页脚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人自身的发展需要③、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主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其具体观点是:(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主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
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
(三)教育无目的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围之,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3)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4)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页脚基本精神:(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学校。
(1)了解学校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