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开篇】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到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文化遗产。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介绍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并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最早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那时人们开始耕种农作物,收获食粮。

夏商周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通过灌溉、兴修渠道等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农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农具、陶器等工具,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面貌。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采取积肥、轮作等方式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农作物的产量更高。

同时,农田的规模扩大,农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尤其从秦汉时期开始,手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铸铁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农具、兵器等实用品。

陶瓷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制造陶器、瓷器等。

此外,纺织业、丝绸业、造纸业等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开始形成独立的行业和组织,例如青铜器制作者、陶瓷匠、丝绸织工等。

这些行业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宋时期是中国商业经济的鼎盛时期。

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买卖日用品、奢侈品等,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唐宋时期,人们逐渐出现了商人、师徒、户主等商业群体,商业和手工业的协同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

10.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教案教材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是本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的内容。

主要学习十八以来我国取得的全方位的历史成就、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本框内容时政气息浓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也比较紧密,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涵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②理解我国确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原因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程。

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说明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历史性变革”、“开启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众参与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②通过对“新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待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了解十八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学难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教案。

学生准备:自主完成预学案(资料书),初步把握教材的原理和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学课教案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经济学课教案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经济学课教案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经济学课教案: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引言: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它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研究每个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本课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发展的历程,从而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意义1. 前提:稀缺性和需求- 导入稀缺性和需求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资源有限但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特点。

- 解释稀缺性和需求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 意义: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积极意义。

- 探讨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感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1. 传统经济阶段- 概述传统经济的特征:农业占主导地位、生产方式简单等。

-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2. 工业化阶段- 介绍工业化阶段的特征:工业化进程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化加剧等。

- 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3. 后工业化阶段- 概述后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信息技术革命等。

- 探讨后工业化对就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4. 知识经济阶段- 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经济的特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重视人力资本等。

- 探讨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三、各个阶段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规律1. 传统经济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深入了解传统经济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力配置等特征。

- 探讨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科技的关系。

2. 工业化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分析工业化阶段的工业生产模式、劳动分工等特征。

- 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3. 后工业化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探究后工业化阶段的服务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等特征。

- 讨论后工业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影响。

4. 知识经济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研究知识经济阶段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等特征。

2024秋形势与政策教案2024年上半年经济中国经济稳中有升未来增长可期

2024秋形势与政策教案2024年上半年经济中国经济稳中有升未来增长可期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 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 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
(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3、学生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 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教学对象 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
1
第二章中国经济稳中有升未来增长可期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其中,二季度外贸同比增长 7.4%,较一季度和2023年四季度分别提高2.5个和5.7个百分点,季度 走势持续向好。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保持就业和物价稳定是经济运行平稳的重要标志。2024年上半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 核心CPI同比上涨0.7%,保持温和上涨。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 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 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习近 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道路和价值取向,强 调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 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更好适应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更多用改革的办法推动 高质量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2.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3. 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4. 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批判思维和反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a. 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b.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c.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a. 国内政治、法律和制度环境;b. 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化趋势;c. 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d.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a.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b. 城乡发展的平衡和协调;c.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d.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4. 反思与批判:a. 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问题;b.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处;c. 探讨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难题;d.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实例分析:引入具体案例,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选择一本综合性的经济学或社会学教材,作为学生的基本参考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数据、报告和分析文章,为教学提供实时的信息支持。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考察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3. 期末考试:设计综合性的考题,考察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第1课时工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第1课时工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课时1 工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1。

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

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以及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理解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

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2。

工业类型以及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学们,大家能在我们的教室(学生互相观察彼此身上)找到哪些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都是哪些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承转)我国的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你对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部门知道多少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要来了解的内容。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承转)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我们以汽车为例来分析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1.汽车生产有几个阶段?(三个阶段:开采铁矿石、冶炼钢铁、生产汽车)2.各阶段的生产原料是什么?前后生产阶段有何联系?(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正常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生产,而非盲目生产)3。

铁矿石是来自于什么地方?(自然界)4.生产汽车对铁矿石进行了几次加工?(两次)(师问)谁来总结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生答)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

教师总结:针对工业产品的不同,对原料加工的次数也有多有少.提问:汽车的生产反映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教师总结:工业生产是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每个加工阶段都形成相应的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间又通过产品发生联系.有的工业产品需要多种零部件共同装配合成,所以往往与许多工业部门发生联系。

五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与经济优秀教案范本

五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与经济优秀教案范本

五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与经济优秀教案范本教案标题: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的事实。

2. 了解中国的主要经济特点。

3. 能够描述中国的主要经济发展成就。

4. 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

2. 中国的主要经济特点。

3. 中国的主要经济发展成就。

三、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的实际情况。

2. 掌握中国的主要经济特点和发展成就。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2. 图表分析:通过展示数据图表,让学生理解中国的主要经济特点和发展成就。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视频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事实,激发学生对中国经济的兴趣。

Step 2: 了解中国的主要经济特点(15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图表和数据,如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人民币汇率、外贸出口额等,并解读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经济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提问并回答教师问题。

Step 3: 分组小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的主要经济发展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一份小组展示报告。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查找有关经济发展成就的图片和数据,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展示。

Step 4: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评论。

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导学生对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提出有见地的问题。

Step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对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成就进行概括。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疑问和启发式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段极富挑战和变革的历史。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和改革,从封闭的社会转向开放与现代化。

这一时期涵盖了晚清王朝、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未来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1839-1842)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东印度公司以贩卖鸦片为借口攻击中国并取得胜利。

此后,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城市并割让领土。

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中国市场进入国际贸易体系的大门。

然而,由于西方列强在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并通过“洋务运动”垄断主导着新兴工业产业,中国的大部分财富流向了外国。

二、辛亥革命与共和主义的兴起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清朝时期的封建统治,为中国近代史带来了巨大变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和经济思潮开始在中国社会蓬勃发展,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被推行,包括土地改革、商业自由化、工业现代化等。

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启蒙思想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全面的社会变革。

三、农民问题与农地改革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因素是农民问题。

以绝大多数人口为农村居民的中国,在农业问题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到20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停留在落后和低效状态。

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大量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极小块土地可耕种。

这给当时政府带来不少压力,因为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石。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农地改革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广大农民。

尽管该政策并非没有问题和挑战,但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和收入。

四、计划经济与大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经济发展 —— 交通运输》教案

《中国的经济发展  ——  交通运输》教案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才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从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两个不同角度切入,从人们的需求出发,侧重人们对方式和线路的选择,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本课重难点主要确定为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认识我国主要南北、东西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其中的“三横五纵”铁路干线是本节的重点图像知识。通过设计虚拟旅行,让学生灵活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并培养从相关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交通运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段
初中
学科
地理
学校
执教
课题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分析说明我国铁路运输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原因。
2.运用地图了解我国铁路线的命名方法,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三横五纵”的名称趣,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任务1:运用地图自主阅读每一条铁路干线的名称,并说明是南北向还是东西向。
任务2:小组合作,由组长任意读干线名称,组员报出起止站点的城市名称。
提问:铁路线的名称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1.布置学习任务:
组长抽取城市名称,小组讨论从不同的城市出发去往拉萨,要经过哪些主要的铁路干线?(要求学生在课本P88图中描画出路线。)请小组代表回答。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组长抽取城市卡,组织组员进行讨论,按要求在图上画出相应的铁路线。
小组代表回答。
按照老师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画出“三横五纵”中的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
并用地图进行汇报。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代表上台利用地图进行汇报。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与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经济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和内部割据的局面,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与特点、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效果、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1.1 背景与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落后、社会动乱等因素所造成的。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封建统治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权割据和战乱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也存在着内外交融的复杂局面。

二、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效果2.1 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旨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

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改良主义,即在初期尝试通过部分制度和政策的改革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外,中国还实施了国家主义经济政策,即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施保护主义政策来培育本国产业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2.2 经济政策的效果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改良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商业和工业得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华北和长江流域地区。

国家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培育了一批本土产业,增强了国家的经济独立性。

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3.1 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应对外来的冲击和竞争,中国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一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工业化发展,提高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二是加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产出和品质。

3.2 产业发展的效果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教案

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比较、举例分析,培养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了解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特征。

难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特征。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歌曲《带你去旅行》引入“交通运输”。

师: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一一《带你去旅行》。

你出门旅行过吗?是怎么去的?生:去过,坐车、坐船、飞机........师:汽车、火车、船舶、飞机都是运输工具,通过这些运输工具把人或物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这样的过程是什么?生:交通运输师:是的。

你知道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吗?新科讲授结合教材P84正文部分第二段说一说从古至今交通运输的发展。

生:从人力运输、畜力运输到现代运输。

师:现代运输方式有哪些?生: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是主要的现代运输方式。

师: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构成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以铁路为例,并通过图4.4,总结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特征。

师: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我国交通运输线东西分布有何差异?为什么?生:东密西疏。

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铁路建设较早,发展速度比较快,铁路网密集;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城市、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铁路建设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慢,铁路网稀疏。

师: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也在不断完善。

通过观看视频“中国高铁”,了解蓬勃发展的中国高铁。

师: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可以从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说一说。

三大改造与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三大改造与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教案

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是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包括三大改造的实施。

本文将从三大改造和新中国国有经济发展的角度,撰写一份历史教案,帮助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1.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国有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三大改造的实施,了解国企和民企的区别,认识经济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意识到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1)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区别与联系;(2)三大改造的实施情况和影响;(3)经济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影响。

3.教学内容与方法(1)内容: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经济的发展;2)三大改造的实施以及其影响;3)改革开放以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

(2)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带领学生快速了解国有经济、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了解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对于国企和民企的影响;3)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国家改革开放的改革方案和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

4.教学过程设计(一)热身1.教师计划5分钟时间对新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大致了解;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和联系。

(二)主体1.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发展(1)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和视频等途径,快速了解国有企业的相关知识;(2)教师讲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传达重要的国企概念,例如经济命脉、国资流失等。

2.三大改造的实施(1)教师讲授三大改造,让学生明确它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意义以及改造的具体方案;(2)通过事例分析法,评估三大改造的成果,以及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3.经济改革开放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1)通过案例分析法,展示改革开放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2)让学生了解中国学有所标的相关内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迅猛转变。

(三)总结1.教师讲授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结果,展示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有所不同的进步路径;2.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比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经济第一节: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学习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的经济体制说起。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加强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调控。

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惊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节: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支撑。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产业:1.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2. 工业:中国工业生产发达,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电子产品、汽车、纺织品等。

3.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也快速发展。

服务业包括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第三节:中国的贸易与投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1. 进出口贸易:中国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进口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食品等。

2. 外商投资:中国鼓励外商对中国进行投资。

外商投资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促使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第四节: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异。

1.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这是因为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2. 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等。

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内陆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渐改善了经济状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3. 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4. 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就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政策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特点、历程、成就、发展战略和政策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政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成就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案例材料:收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关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特点、历程、成就、发展战略和政策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政策。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成就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拓展思考。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导入部分1.1 引入话题引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性,说明其对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1.2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特点,理解其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2.1 农耕经济时期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农耕技术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区别等内容。

同时介绍土地制度和封建主义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2.2 市场经济时期介绍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发展,涵盖丝绸之路、水陆交通等贸易渠道及其带来的文化交流。

还可以讨论货币制度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

2.3 工商业经济时期探讨手工业和工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手工工艺品的制作与流通、城市发展与商人阶级崛起等方面。

可涉及盐铁政策以及职业分工等内容。

2.4 都市文化时期介绍中国古代都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包括首都建设、官员阶层的扩大与改革、科举制度等。

讨论宫廷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和演变分析农耕社会中土地制度、封建主义对农民地位的影响,并探讨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案例二: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丝绸之路在推动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扩展活动4.1 组织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当地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观察相关文物和遗迹,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了解。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五、课堂总结5.1 知识回顾概括性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思考问题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用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节课讲授内容。

三年级新中国经济发展主题班会教案

三年级新中国经济发展主题班会教案

三年级新中国经济发展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2.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2. 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让学生学会分析经济现象,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基本状况,以及在国家初期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2. 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基本状况- 我国在初期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如“一五”计划等)第二课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2. 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设等)第三课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 教学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举措和新成就(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战等)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让学生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如数据、图表、新闻等。

2.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课堂教学1. 第一课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 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基本状况。

- 教师引导分析我国在初期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如“一五”计划等。

2. 第二课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教案

中国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教案

中国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教案。

一、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6亿,当时中国的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劳动方式的阶段。

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开始放缓,但总体数量仍继续增加。

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3亿,成为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人口数量庞大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城市化带来的压力等。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生产国家,中国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完备工业体系和现代城市的现代化国家。

经济增长速度一度位居于世界前列。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看到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这个发展成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经济的成功得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改革开放的精神和实践,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中国的市场规模之大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工资水平远低于西方国家,国际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这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

三、中国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瓶颈。

1.人口数量庞大的优势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中国的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

庞大的市场规模对于吸引国际投资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吸引的外资也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之后经济发展和对外合作的重要支柱。

此外,中国人口之多也为国家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为集中宏观调控和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人口数量庞大的瓶颈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负担也在不断加大。

六年级社会优秀教案范本学习我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

六年级社会优秀教案范本学习我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

六年级社会优秀教案范本学习我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六年级社会优秀教案范本:学习我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一、引言在六年级社会课程中,学习我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课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制度和经济特点,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进而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知识梳理1. 中国历史时期的制度变迁从封建时代到现代,中国的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

帮助学生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并重点讲解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制度变革,特别是辛亥革命对中国制度的影响。

2.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政治权利的保障等。

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3. 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学生将学习到我国经济领域的变革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要关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4.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讲解我国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努力和成就,包括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进步的意义和自身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制度变迁,掌握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制度变革,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关于中国制度发展的图片或者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中国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事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记住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能够分析交通枢纽应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4)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考虑的因素,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所给文字材料,亲身体验以及对活动(1)(2)的分析,明确交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通过读图4.1-3,明确我国的交通运输网东部比西部密度大。

(4)通过读图4.1-5及活动(3)(4),明确我国主要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干线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的分布。

(5)通过活动(5)(6)(7)(8),明确如何依据出行的目的及货物的性质等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快乐点击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

它可以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自行车、拖拉机、火车、汽车、飞机等都是运送人和物的工具。

交通运输自古有之,人们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多种多样。

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

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活动(1):认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历史上我国有四大“米市”。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一下它们当时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

(请参考图4.1-1)参考答案:①气候条件适宜,雨热同期,降水较多,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与许多支流以及京杭运河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人口密集,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活动(2):五岭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图4.1-2A和图4.1-2B分别概略地反映了该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面貌。

阅读下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①五岭县的自然条件怎么样?②五岭县有哪些自然资源?③A图与B图相比较,你认为哪方面变化最大?分析这个变化对五岭县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五岭县经济发展情况1985年人均年收入300元1995年人均年收入1000元④如何使五岭县进一步发展,大家纷纷向县政府进言献策。

a.引进人才b.发展旅游业c.再多修些公路d.扩大煤矿的发展规模e.加强对外联系f.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参考答案:①五岭县有山地、温泉、河流、平地。

②自然资源是煤③交通有了很大变化,促进了五岭县经济的发展,使其人均收人10年间增加了700元。

④再多修些公路。

因为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铁路线、公路线、水运航线以及航空线,就象人体中的血管一样,遍布祖国母亲的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这些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图4.1-3),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陆、海、空交通运输网发达;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小。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面貌将发生重大变化。

活动(3):为什么东部交通运输网密度比西部大呢?参考答案:①从人口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比西部地区多。

②从地形上来看,东部以平原为主,而西部地势高,地形复杂。

③从资源分布来看,资源的分布不均匀,资源分布不均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

我国东部地区1984年以来还建成了或正在兴建许许多多纵横的高速公路,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已建成的如:北京一天津一塘沽线,沈阳一大连,广州一深圳等。

请看下面的图文材料。

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祖国大陆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建于1984年,是上海一嘉定,全长19千米。

我国高速公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比较多,例如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总里程占全国(大陆部分)的80%以上。

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与物质基础。

还有一些地区,例如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也修建了高速公路。

另外,平坦的地形,没有大的山川阻隔,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地理条件。

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坚固、坡度和缓,没有急弯,来向和去向车道之间有隔离带,保证交通运输畅通无阻,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分布在全国各地,通向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海港、公路、河道运输相衔接,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因此,我们认识了铁路干线,就能认识全国的铁路网,进而认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

活动(4):学习“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图4.1-5)。

请看图认识我国南北向延伸的挪线五条(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一京广线、焦柳线、宝分成昆线)和东西向延伸的铁路线三条(京个—兰线、陇今—新线,沪杭一浙赣一湘黔一贵昆线),共八条主要鹏干线的起止点,挪线分布,沿途主要铁路枢纽。

我国主要的南北向铁路干线起止点连接铁路线沿途主要枢纽运输功能哈尔滨至广州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广线(北京——广州)沈阳、北京、郑州、株州最长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和北方的石油、木材、钢材、粮食、煤炭,南方的轻工产品和进口物资,以及粮食等为主要运输物资北京经天津至上海京沪线(北京—天津—上海)天津、徐州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干线,向南运输煤炭、钢材、棉花、木材,向北运输机械、轻工产品、茶叶等焦作至柳州焦柳线(焦作—柳州)与京广线平行的南北交通干线宝鸡至昆明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成都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促进西南地工的开发北京至九龙京九线(北京—九龙)商丘、南昌缓解南北铁路支输的紧张状况,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主要的东西向铁路干线起止点连接铁路线沿途主要枢纽运输功能北京至兰州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北京兰州向东运输煤炭、钢材和粮食,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连云港至乌鲁木齐陇海线(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徐州郑州兰州国内最繁忙的跳线之一,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有利于西北内陆地区开发贸易上海至昆明沪杭线(上海—杭州)浙赣线(杭州—株州)湘黔线(株州—贵阳)贵昆线(贵阳—昆明)株州与陇海线和长江航道大致平行,有利于南方地区木材、毛竹、粮食、钢材、有色金属和轻工产品的东西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活动(5):自行绘制我国铁路干线图,说出主要铁路枢纽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

参考答案:枢纽铁路干线枢纽铁路干线北京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包线徐州京沪线、陇海线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宝鸡陇海线、宝成线株州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成都宝成线、成昆线郑州京广线陇海线沈阳哈大线、京哈线活动(6):乘火车要注意火车运行的车次和时刻表铁路运输有自己的系统,火车行驶有规定的车次和时间。

铁路客运车次是成对编排的,有来和去两个方向、。

例如,由北京为起点开出的列车编为单次,驶向北京的列车编为双次。

其他跳线始发站的列车,远离北京方向的编为单次,驶进北京方向的编为双次。

我们乘火车,一定要注意车次,学会使用铁路客运时刻表。

2001年北京一南京一上海铁路客运部分简明时刻表1461次T21次车次T22次1462次普快特快自北京起(千米)列车种类自上海起特快普快北京北京始发站上海上海上海上海终到站北京北京15:1818:000北京14608:0811:5017:13↓147天津西1313↑10:0319:15↓376德州1084↑7:2021:3622:31494济南9663:215:262:24↓811徐州649↑0:287:48↓1157南京303↑19:1310:57↓1334无锡126↑16:2512:278:001460上海018:0814:35假设你准备利用假期去外地旅游,现在你有一份苗苗旅行社专门为学生安排的经济旅游线路计划。

你认为这个旅游计划线路安排得是否合理,并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不合理。

因为从北京出发沿京沪线,中途经南京,出现了路线重复,应先游览南京再乘船去上海。

3.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交通运输方式,人们也需要利用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人员、物资等的联系与交流。

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呢?这里面有不少学问。

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首先要明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还要考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的高低等。

活动(7):请你为下面几位当事人出出主意。

①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临时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到。

②河面郑州某公司的业务员小张,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签订一份合同。

③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

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行方案。

④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参考答案:①空运②铁路③铁路,水路④河运活动(8):根据下列情境,判断应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合理,并做简单归纳。

【例1】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

台北有一位志愿者捐献了自己的骨髓。

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从台北送到上海。

(飞机)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1)一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往城区。

()(2)送几百千克葡萄到市场出售。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产。

(3)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4)万吨海盐从天津的长芦盐场运往上海。

()(5)万吨大米从武汉运往上海。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

参考答案:(1)汽车(2)汽车(3)火车(4)轮船(5)江轮活动(9):制作一份寒假(或暑假)到外地的旅游计划。

要求:至少到达两个城市时间:一周交通费用:经济参考材料:交通图、列车时刻表、有关地区的旅游介绍等热点考点聚焦命题方向考点:(1)正确选择运输方式。

(2)选择最佳的行走或运输路线。

【例1】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在下表相应的空格中画“√”:导析:此题考查的考点相当明确,即根据客货运输的性质与需要,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选择运输方式重要的是从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间效益、交通线路布局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方案。

具体思路如下:(1)1000只羊属于大宗货物运输,从包头到北京没有水路,选择铁路既便捷又经济。

(2)1万吨煤从秦皇岛至厦门属超大宗、利润较低、沿海港口的远距离运输,当属海运。

(3)从拉萨—乌鲁木齐没有铁路,开会报到时间期限很紧,只能选择空运。

(4)10万吨原油的运输,数量庞大,用其他运输工具极不方便,只有利用现有的管道进行管道运输。

(5)5万吨大豆长距离运输,火车需要转运,而两地之间动河通达,选择河运是最佳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