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与知行合一

合集下载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王守仁是自己敬仰的思想家,一直认为阳明先生将中国历史的传统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关键在于行字,因为阳明先生之前,中国的传统思想局限在知上。

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为了生存,在于行。

下面是抄录的有关网友对心学四训的解释。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乃王守仁的"心学四诀"。

据说,理解了这四诀,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逢凶化吉,可以遇难成祥;可以帮人走出困境,可以助人平步青云。

网友的理解是:一个人生来是没有善恶的区分的,但当人们的思想一产生,就有了善恶。

如果一个人能够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么这个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知道了善恶,但能够让自己为善去恶的话,就需要思考探究了。

从第二句我们可以看出,既然人们有了思想之后就有了善恶,也就是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完全在于人的思想。

但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就不一样,那么也就模糊了"善""恶"之间的界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回忆一下,是否有过为某一件事情的对错进行过比较激烈的争论?那么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争论?根源不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不一样吗?现在请你再想想当时,是不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呢?既然我们觉得我们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争论是非对错呢?我们尽管按照我们的"标准"做不就行了吗?时间自会有公论的。

那么,请让我们再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标准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其实很简单,人对外界事物的标准,来源于自己所吸收的知识、经验等。

现在,让我们对以上两段进行合并,"心学四诀"的精髓就出来了。

那就是,要用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指导我们的行为,用我们的行为去外化我们内心所想到的,将"知"和"行"结合起来,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教学内容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教学内容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解读在王阳明之前,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得出自己的认识就是格物致知。

通过不断地认识,从而形成天理,人一生的目标就是遵守和执行好天理的运行,消灭个人的私欲,达到个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的论述本无问题。

但是他的论述只是个人发展、实现价值的一种途径。

当这种论述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形成思潮的时候,这种论述就成为社会人人认同并推行的社会学说。

这时候格物成了天下共同格的物,知也就成了天下共同的知,理也就成了天下共同遵守的理。

而社会的氛围甚至律法也就共同倾向这一致的天理,灭一致的人欲。

这就是天理单一化教条化,使人欲成为人所不欲、共同鞭笞的恶行。

事实上,做好格物的自然界还好说,作为格物的社会。

社会是所有人的集合,这个集合是不断转化和变化的,是有适应一时的天理,而无恒久不变的天理。

如皇帝贵为天子这是一时的天理,但作为昏君一样可以推翻,这则是天理的变化。

如孝顺这是天理,但父母虐待子女,那还要固守这天理吗?所以朱熹的学说将社会推向的呆板教条死气沉沉的一面,甚至是扼杀人性的牢笼。

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有简单的反对朱熹。

他认为朱熹的大道是正确的,但是次序和方法错误。

他的著名言论“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等,在我看来,这是对朱熹学说的扬弃。

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知”,一方面指知识,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

而这个信念并非可以通过单纯的学习可以达到,只能通过去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

所以知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信念会有很多种,在实践过程中要挑选有利自己的,也不违背社会准则的作为信念的内涵,即是致良知。

这一个良知就是心的基础,也就是个人的独特的准则,或者说是天理。

然后实现古人推崇的“穷理尽性”,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将天理重归个人。

而社会的内涵则是规范与协调,使人各安本分,各尽其用。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在个人发展中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我推演了很久。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抓耳挠腮地对着作业本发愁。

一旁的爸爸看着我笑了笑,说:“别着急,慢慢想。

你知道王守仁吗?”我摇摇头,爸爸便开始给我讲起了王守仁的故事。

王守仁小时候也是个很爱思考的孩子呢。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耍,看到一只鸟在树上叫。

王守仁就好奇地问小伙伴们:“这只鸟为什么会叫呀?”小伙伴们有的说因为它高兴,有的说因为它饿了。

王守仁却不满足于这些答案,他想要知道更深刻的原因。

随着爸爸的讲述,我仿佛来到了王守仁生活的那个时代。

我看到王守仁认真读书的样子,看到他为了弄明白一个道理而苦苦思索的神情。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太懂。

爸爸耐心地解释道:“就像你学习知识,不能只是知道了就完了,还要去实践呀,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就是知行合一呀。

”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嘛,就像我做数学题,光知道公式不行,还得实际去做才能学会呀。

我突然觉得王守仁好厉害呀,他能想到这么深刻的道理。

我问爸爸:“那我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爸爸笑着说:“你呀,就从认真做好每一道题,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呀。


我重重地点点头,心里想着:我也要像王守仁一样,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

我拿起作业本,认真地思考起来,这一次,我不再觉得题目那么难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去行动,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我觉得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知识的大门。

我也要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王守仁(11551213)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知行合一”道德教育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表现中,思想和行为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即知行必须相一致,理念要实践于行动,为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奋斗。

他认为,人只有把知识融入行动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他还认为,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准,真正做到有所心存,有所行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要求人们要把自己的理念融入行动中,还要求行为必须符合法律和伦理规范,并要求人们要有责任心,贯彻自己的价值。

从社会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比如,通过知行合一,个人可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能够让其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以较高的效率和质量完成相关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其业绩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是综合的实践教育,它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中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理念跟行为能够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2)加强实践教育:要让孩子们在日常实践中加强认知,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实践教育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培养社会责任感:要让孩子们学会懂得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具有责任心,不断完善自我,铸就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明代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明代

王守仁是一个很绝的人,他总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见, 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后却都被证实是正确的。
他的这种可怕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哲学,就如同吃饭的筷子和挖 地的锄头,随时都可以用,随时都有用处。
21
缓兵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王守仁将在这里 举起平叛的大旗,准备最后的决战。吉安的知府伍文定 第一次军事会议: “他必定会进攻南京。” “所以必须让宁王在南昌再等我十天。” “我自有办法。”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蔽月山房》 十二岁。这也是他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后世有人称之为辩证法
5
报国
“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 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 出关去开开眼界。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 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 鞑靼!” 据查,发言者王守仁,此时十五岁 。 “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 样破灭了
五百伏兵从后面发动突然袭击。
上千士兵埋伏在敌军两翼 事后战果合计,叛军阵亡两千余人。
25
策略
王守仁善用兵法,诡计多端,在那个时代,他的智慧几 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他意志坚定、心如止水,无法收买 也决不妥协,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弱点的人。 “因为我有一样王守仁没有的东西。”钱。冲锋赏千金 ,负伤也有百金 正德十四年(1419)七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战斗开始。 朱宸濠先攻。 战斗结束,此战朱宸濠战败,阵斩二千余人,跳河逃生 淹死者过万。
很多乱贴乱画的告示:我有十六万人,很快就要来打你,希望 你好好准备。
特殊的蜡丸,内有机密信件-------留在洪都,哪里也不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

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

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

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近郊的小村庄,1910年,陶行知先生考入南京的金陵大学,在校期间,他开始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信奉“知行合一”。

他还将自己的笔名取为“陶知行”,目的就是为了发愤求知。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 。

这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用他所信奉的“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表达。

因此说,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认识了“知行合一”,认识了教育的功能,才使得他走上教育之路。

1914年秋,陶行知先生自费赴美留学。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

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关于王守仁教育心得体会(3篇)

关于王守仁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深入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后,我深刻体会到其教育心得的独到之处,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德育,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王守仁认为,教育首先要注重德育,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

1. 教育要以德为先。

王守仁认为,教育应以德为本,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的人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王守仁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道德观念。

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道德观念,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王守仁强调,德育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王守仁主张教育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全面发展。

1. 尊重学生的个性。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激发学生的潜能。

王守仁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王守仁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社会实践能力等。

三、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王守仁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编者按: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

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

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学术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

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

他又明确地宣称平生讲学,专在“致良知”三字。

他以“良知”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

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主张教学重在引导学者“各得其心”。

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外心以求理”,同时猛烈抨击朱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循章摘句”、“支离决裂”的恶劣风气,明确破除当时的迷信,独树一帜,另立体系,是时代的勇者。

他所倡导的、所身体力行的,就是一条以内圣带动外王的路线,其中包含了一种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复兴的要求,以及对宋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潮流的一种反抗。

正文:[原文]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

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

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云“知茛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

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加是。

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先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论

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论

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论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论摘要:“知行合一”是王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本文把知行合一论问题放在整个宋明理学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结合王明致良知学说来探讨知行问题,同时揭示出知行合一论对于朱熹理学的修正。

论文关键词:王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谥文成,浙江余姚人。

他是继朱熹之后,宋明理学又一影响深远的思想巨匠。

王明的学问宗旨是“致良知”,其学问的主要特色即体现为知行合一。

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知一般被认为是道德知识,行则是道德践履,是以知行问题是绾结着道德来论及的。

最早论及知行问题应为《尚书》:“非知之艰,惟行之艰”。

朱熹在其哲学体系中大量讨论知行问题,此问题遂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大体上来说,朱熹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知行的,即先后与轻重: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废。

······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熹讲知先行后,是就道德上来说,即致知与力行的先后关系,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晓道德原则,才能够在行为上合乎道德原则,践履道德行为,成为道德的人。

这是就先后来说,落实在行上,则有轻重之分,只有真正去践履孝弟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他是孝弟的。

客观地来说,朱熹的知行观是圆融周备的,他既看到了主体认知与力行方面的内在关系,又从效果方面揭示出力行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朱熹的学说蕴含着二元的机制,其后学在申说朱学宗旨时,往往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难免造成支离的弊病。

随着朱子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逐渐当成士人获取功名的敲门砖,该学说本身内蕴的'批判精神与开放精神日益消失殆尽。

再加上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功利主义渐成泛滥之势,整个社会出现士风不竞、道德沦丧的局面。

王守仁实践教学(3篇)

王守仁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学,主张“知行合一”,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王守仁实践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王守仁实践教学的理念1. 知行合一王守仁认为,知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王守仁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他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王守仁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王守仁实践教学的方法1. 示范法王守仁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展示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2. 案例分析法王守仁提倡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王守仁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实践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王守仁主张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生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三、王守仁实践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1. 课堂教学改革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借鉴王守仁实践教学的理念,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王守仁思想被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将前人关于心学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发展并结合了禅学的精华部分,从而产生了心学,一个比前两者更加细致完整的学说。

这一学说是相对于朱熹的理学而存在的。

王守仁心学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部分内容。

“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即可。

“良知”不仅仅是指自身内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

王守仁认为每一个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而“知行合一”则是指知要与行相互依存,两者不可分离。

“知”是指认知,知善知恶知万物。

“行”则是一个人在“知”的基础上保留善去除恶。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有关于某一种事物善恶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遵循自己内心的认知,将行动付诸实践。

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将其的心中的认知付诸于行动,那么简单来说就是他并没有达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

从该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

而“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准则,两者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没分离知与行两者的关系,认为只要两者相结合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这也是其思想成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里,心学对我们认识自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守仁知行合一被后人敬称为王文成公、阳明先生的一代大儒王守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心学,他一生对心学这一明代主流思想的贡献良多,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学除却“致良知”,“心即理也”等一系列精华思想外,更有“知行合一”这极具深刻含义的理论。

在王守仁的认知中,从来没有将“知行合一”这一精华思想中的“知”和“行”分开过,一直从根本上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有认知就会有行动。

这一思想观点在现今看来更是有着极大地借鉴意义,在其著作《传习录》中有一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浅析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浅析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浅析
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源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儒家关于治国理念的最好体现。

“守仁”是指端正自己的行为,坚持正义道德,以仁德礼义正直地维护正义;“知行”是指思想与行为的统一,理论贯穿于实践之中;“合一”是指将“守仁”与“知行”融合在一起,“守仁”不只是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理解和应用,将它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去,与环境统一,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可以说是孝BIK君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信念,也是构筑政治社会的基石,是儒家的根本理念。

孔子云:“但诚守仁而已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用仁德打动民心,而仁的实践,则是循序渐进般的,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才能把仁政覆盖到天下。

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在立国兴邦的过程中,古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比如汉武帝派遣青衣使到各省宣讲仁政,民间也因此而拥有幸福安定的生活;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此而编纂了《守仁》书,李自成、李鸿章等将其作为治国理念,维护了封建盛世;到现在,很多尊重传统文化的人士,还将“守仁知行合一”作为保护百姓的理念,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从宏观和微观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是维护正义的重要理念,也是社会乃至国家建设的基石之一,它把知行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宣扬一种理性而积极的价值观,是带给我们无穷精神力量、智慧与成功的指引。

王阳明(王守仁)推崇的知行合一的内涵本质

王阳明(王守仁)推崇的知行合一的内涵本质

王阳明(王守仁)推崇的知行合一的内涵本质“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深刻的影响。

这个概念强调知识与行动之间的统一,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在于将其付诸实践。

以下将从“知”和“行”的定义入手,详细探讨“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本质。

一、何为“知”“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知识、认识、理解等多个层面。

具体来说,“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这是最基本的知识层面,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道德伦理等领域的知识。

比如,了解法律规定、心理学原理、经济学概念等。

道德认知:这是关于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理解。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倡导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经验知识:这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工作实践。

经验知识往往比理论知识更具实用性,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反思与自省:真正的“知”不仅仅是掌握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反思与自省。

通过对自身行为和外部环境的审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何为“行”“行”则指行动、实践和行为。

它包含以下几个层次:具体实践:这是指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到某种管理理念后,领导者将其应用于团队管理中。

日常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品德、价值观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举止上。

这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以及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

社会参与:行动不仅限于个人的行为,还涉及到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等,都是“行”的体现。

持续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更高的目标。

这种动态的过程体现了行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知识的实践性:真正的知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理论中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和完善。

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如果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不结合实际案例,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总之,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因人而殊,不能用同一方法。他坚决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儿童,需主张通过教学发展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1)"诱之诗歌":他主张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育儿童,这样有仅能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他们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也能解除儿童内心的愁闷和烦恼,使他们开朗活泼起来,并能适度地表达其情感。
2、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亦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
1、顶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稿矣。"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总是喜欢嬉游,百怕拘束与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应它就会发展,摧残它就会衰退。所以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依据这个特点来进行,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才能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就好像春风时雨被及于草木一样,盎然生意,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关于王守仁成语。

关于王守仁成语。

关于王守仁成语。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成就被后人以多种成语概括,包括:
1. 知行合一:王守仁提出的重要思想,意指认识和行动应合一,不可分离。

2. 格物致知:出自王守仁的《传习录》,意指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

3. 切肤之痛:原意是亲身经受的痛苦(强调“切肤”),比喻感受深切。

出自王守仁《传习录》中卷。

4. 删繁就简:意思是去掉删除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

出自《论语·雍也》。

5. 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的意思,多指文学艺术作品受人欢迎。

出自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6. 一隅之见:意思是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角落,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出自王守仁《传习录》中卷。

7. 坐享其成:意思是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

出自王守仁《与顾惟贤书》。

8. 诚意正心:王守仁提出的修身之法,强调应真诚待人,端正心态。

9. 改过迁善:指改正错误,追求进步。

10. 循序渐进:强调做事应有条不紊,不可急躁。

11. 明哲保身:指明智的人会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2. 鞠躬尽瘁:指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3. 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4. 忍辱负重:指能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冷静和坚韧。

15. 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宽容和同情心待人。

王守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

王守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院刘芳(1974—),女,学士,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医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新闻;毛志荣(1974—),男,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务和思想政治。

王守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刘芳1,毛志荣2(1.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304;2.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王守仁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心学开创者。

王守仁因龙场悟道而开创阳明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也是从实践而来的方法论。

文章围绕“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核心思想的中心内容,阐述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对今人的道德提升和价值观引导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知行合一;致良知;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2-0138-02总第506期Vol.506大学(思政教研)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2021年3月Mar.20211506年是为正德元年,首辅刘健、少傅谢迁向明武宗奏请诛杀干政宦官刘瑾未成,致仕回家。

给事中戴铣、李光翰等二十余人上奏,想让刘谢二人留任,反遭逮捕。

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守仁(号阳明)上疏论救却遭连累,被打了四十大板后降职远调到贵州龙场驿,当了个不入品的驿丞。

在龙场驿,王守仁没有下属、编制和办公场地,他召集随从修房,开设书院教苗族民众读书、写字、学理,受到爱戴。

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在龙场驿继续格物穷理,顿悟之后为中国哲学立起一座里程碑———阳明心学。

学界普遍认为,王守仁思想的发展,以龙场悟道为分界线。

台湾学者蔡仁厚提出龙场悟道之前的阶段是王守仁“自我发现”的过程,后一阶段是“自我完成”的过程[1]。

张立文也说:“从笃信朱熹格物穷理的‘照着讲’,到中年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的‘接着讲’,王守仁从自己格竹子之理的失败中,孜孜追求,或出入释老,或泛滥辞章,其生命的跃动,永不停息,终于经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炼,而得来龙场悟道。

王守仁教育方法(一)

王守仁教育方法(一)

王守仁教育方法(一)王守仁教育简介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华夏先哲”。

他的教育思想总结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知识与行为相统一。

教育方法以下是王守仁教育中的具体方法:1.格物致知“格物”即观察物质、现象,通过实践获取知识。

“致知”则是对所观察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分析。

这种方法注重实践和感性认识,在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性觉悟获得知识,并进一步提炼、领悟和理性推论。

2.传统文化教育王守仁主张在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认为学生应该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及其内涵,进而全面深入了解人类文明。

他推崇儒学、佛学、道学等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3.知行合一知识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知识应该为实践服务,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与行为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方法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目标王守仁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和思想素养、独立思考能力、责任感和品德修养的新型人才,鼓励学生在新思潮和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总之,王守仁教育是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培养独立思考、责任心、素养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

在今天,将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价值。

实践应用王守仁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贴近实际教学。

其教育方法与目标已在现代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1.创设实践机会为了贴近“格物致知”教育思想,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例如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领悟知识。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学校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并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生活中。

知道与做到统一的人物事例

知道与做到统一的人物事例

知道与做到统一的人物事例例子一知行合一的典型代表就是王守仁了,明代著名大臣,心学的创办者,和孔孟朱并称的圣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

王守仁从小有当圣贤的志向,即使不被重用也一直刻苦追寻所谓的理”,即使面对一切困苦也坚定前行,可朱嘉的一句”存天理、去人欲困扰了他多年,’“欲"在心中,那理”在何处?最终历经沉浮的他幡然醒悟,天理即是人欲,从此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的心学诞生。

王守仁用一生阐述了他的知行合一: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传奇。

他的高风亮节被世人所传唱。

例子二通过陶先生改名,我们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论认识论的转变b。

从盲目到知行合一”到“行知论”。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

例子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

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

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他的*行知认识论对于我们的现实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而且我们可喜的发现了一些改变。

其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有些学生已经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学习。

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学生不再是听老师在那枯燥乏味的讲,而是自己亲自做试验得出结论。

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其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上课不再是填鸭式的,不再是按照讲授一接受的模式上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人,他们已经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

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

我们教师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守仁(1472—1529) 简介: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

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

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他出丑。

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

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

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

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

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谥文成。

成就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

”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

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

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

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

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他写的《忆龙泉山》: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

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

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记功碑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

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

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

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

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

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

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

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

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

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

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

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

"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人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评他"销行以归知"。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

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

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

”“致知在格物。

”《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

常说“穷极物理”。

《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

”“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

“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

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

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当然,一般见到这几句话,如果不是放在中国古代哲学上考察的话,就是一种讲学习的套话,常见于一些学校的校训。

如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格物穷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编者按: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