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评价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评价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评价
摘要:
一、材料一: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评价
二、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消极评价
三、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的客观评价
正文: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自实行以来,受到了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首先,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评价。

材料一提到,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一点从侧面证明了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必要性。

然而,根据材料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王安石变法的消极评价。

材料二中提到,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这一观点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根据材料三,我们可以看到对王安石变法的客观评价。

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加重百姓负担、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等。

这表明,对于王安石变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该从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必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积极方面: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派所制定的政策、制度都为手工业、商业、航海、税收等方面的经济发展开拓了道路。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2.消极方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通过更加严格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削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变法派官员的腐败和执行政策的失误,加上部分官吏的阻挠破坏,变法进行得十分艰难。

总体来说,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从长远来看,虽然其部分政策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导语: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评价王安石变法,欢迎阅读!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一、古代官史的评价: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干将蔡京、蔡卞,在徽宗时期继续推进变法,最后北宋亡国了。

二、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专门为王安石作传,于年后全面推崇王安石,视其为一代完人。

三、建国后的评价基本肯定的评价,即: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

四、近年来的评价高度赞扬其“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仔细分析以上评价,我们会发现如下现象:五、古代官史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北宋亡国的元凶。

作为徽宗的后人们,亡国的责任肯定不在徽宗,只能在奸臣身上找原因。

于是,蔡京这个大奸臣就不得不来顶这个罪。

蔡京是王安石选出来的,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亡国之根必然在王安石这里。

六、梁启超的评价,在于王安石的变法最终被老太后们终止了。

这与维新变法何其相似?作为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肯定王安石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古自今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人们是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从真正历史人物的特定历史条件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

因此,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我们很可能是被遮住了双眼。

下面抛开历史评价,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1、为什么会有奸臣?昏君时代才出奸臣。

所谓的奸臣,在政治清明时,可能就是能臣良相。

因此,北宋的灭亡,根子出在昏君身上,而不是在臣子身上。

2、王安石的变法好不好?好经也会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司法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提到的:1)本来帮助农民的青苗法,变成了官府向农民征收利息的工具。

2)本来用于平抑价格的市易法,变成了官府与民争利的工具。

这一些可能都是真实的。

官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加了,但老百姓却被害惨了。

3、蔡京的运气不好。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精选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精选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进,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开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防止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根底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根底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开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那么为大利;急而成之,那么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那么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王安石变法与文人反对的原因与态度

王安石变法与文人反对的原因与态度

王安石变法与文人反对的原因与态度引言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的变法政策以"新法"为主要内容,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引起了许多文人士大夫的反对。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安石变法受到文人反对的原因与态度。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在正式进入话题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军事压力、财政困难和社会问题等多重挑战。

王安石上台后,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推动轻装备兵制度、实行均田制、设立保甲、创办方田般地租等。

二、反对者的理由1. 社会阶层利益冲突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直接影响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分配。

尤其是贵族地主和士大夫阶层认为新法削弱了他们的特权,而将更多的权力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因此,他们对变法持有反对的态度。

2. 影响传统文化与制度王安石变法不仅仅是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也涉及到社会文化方面。

例如,推动新式教育制度、儒学改革以及《新五经》等文化改革举措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反感。

他们认为这些改革破坏了传统儒家思想和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具有负面影响。

3. 政策实施效果争议王安石变法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其中某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譬如,均田制和货币改革引发了土地兼并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使得百姓生计受到影响。

这些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变法政策的争议性与不稳定性。

三、文人的反对态度1. 文人士大夫的集体抗议由于新法直接威胁到文人士大夫的利益和地位,许多知名的文人纷纷表达了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态度。

他们通过创作诗词、写文章等方式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

2. 文化与学术批评变法王安石变法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经典是否应该改动以及如何评价其价值的争论。

以程颐为代表的传统派别强烈指责变法政策使得儒家经典失去了历史连续性与整体性,并坚称应当保留传统制度与价值观。

浅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

浅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

浅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1【摘要】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新发”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优,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整个社会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为重,从经济上、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非常有远见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然而变法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派内部分裂以及变法靠山(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等。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为“富国”而推行的新法(一)均输法王安石在任参知政事的前几天,曾和司马光争论理财问题时,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富国”方针,均输法就是贯彻这一方针的第一个新法。

原先的发运使根本不管开封的物资储存和需要情况如何,只要把诸路“上供”的“定额”物资,督运到开封了事。

所以“丰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能赢;年俭物贵,难于供亿而不敢不足”。

由于供求关系脱节,经常是化了巨额运输费用,却运来了许多过剩物资,只得在开封“半价”抛售。

而遇上军事或其他重大开支时,“则遣使刬刷(收括),殆无留藏”。

各路官吏又“往往巧为伏匿”,不报告物资的实有情况,并且为了所谓预防“年计之不足”,采用“支移”、“折变”的办法,进一步剥削民户,以至民户纳税“倍其本数”。

宋王朝调用物资时,又根本不管该地是否生产这种物资,是不是生产季节,一味强征。

所有这些,都为大商人屯积居奇、控制市场提供了方便,民户则深受其害。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均输法,命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发运使薛向推行新颁布的均输法。

拨给钱五百万贯、米三百万石以供周转之用,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令预先知道首都开封的库藏情况,以及一年开支的数量和所需物资的情况,使“得以从便变易蓄买”,并可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节省购价和运输费用。

这是王安石想用调整供求关系,将东南地区的物资有条不紊地供应首都开封的皇帝、官僚和大量军队的消费,以达到“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

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和评价说到王安石变法,大家可能都会想起“青楼失业”这样的词,但实际上,这个变法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风波呢。

别看王安石那个时候也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他的改革提案可不是简单的“好像是改点什么就行了”那种想法。

想想看,一个年年发愁财政入不敷出的国家,王安石能不急吗?这时候,他站出来提出变法,动真格的,想着把国家经济搞活,官僚制度给点修补,也就是想让天下百姓活得更好一些,反正,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何不试试别的路?很多人可能就会想:“这王安石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一手遮天?”其实他也没那么狂,他变法的出发点还真的是想为国家出点子,能给人民带来点好处。

比如说他提出来的“青苗法”,就针对了那些年年收成不好,百姓根本没钱还债的困境。

青苗法就是相关部门借钱给百姓,等收成时再还,那些不安定的农民,也能暂时挺过这个难关。

这个想法一出来,反响两极,支持的觉得这是个救急之法,不支持的觉得这不过是“吃大锅饭”罢了。

反应可不小。

还有那个“市易法”,意思就是改变原来的商业和交易规则,让商人有更多的机会,减少垄断,鼓励市场活力。

听起来不错对吧?就是要让那些大佬们少捞点油水,小商贩们能活得更好,市场经济能健康发展。

可这看着挺美,实际操作时却难度不小。

商人怎么可能不反对,毕竟他们原本靠垄断才富得流油。

大家都知道,改革有时好像是“招蜂引蝶”,变革一动,很多旧有利益集团就得开始担心了,反对的声音自然也就跟着来了。

不过,别看当时的王安石变法得罪了不少人,但如果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确实是有点前瞻性。

像“募役法”,通过合理征税和劳务工作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比起以往靠剥削百姓,反倒是给百姓带来了些许福利。

可是,再好听的法案,总会有一些人不买账。

那些老百姓习惯了原有的安逸生活,突然被要求缴税、服役、借钱,还得面对各种繁琐的手续,心情自然不好。

哎呀,哪里有“完美”的呢?不过要说王安石变法的难处,也得提提当时的官僚体制。

他想通过改革改变传统的官僚体系,这本来是为了让政务更加高效,可这下官员们都开始紧张了。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8400字(论文)》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8400字(论文)》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目录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 (1)摘要 (1)一、变法失败原因 (1)1、相权弱化 (1)2、吏治改革妥协退让 (4)3、新法实施中出现失误 (5)4、改革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 (7)二、历史教训 (8)1、改革的推行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权利 (8)2、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 (9)3、及时调整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9)4、改革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 (9)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进行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主要从“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推行,总共持续了17年。

虽然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失败的命运。

本文主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相权弱化、吏治改革妥协退让、新法实施中出现失误、改革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出经验教训给今后的改革以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历史教训一、变法失败原因1、相权弱化(1)台谏合一牵制宰相权利相对于前代诸朝的文武兼治,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更加偏重于任用文人治理国家,这就使得文人士大夫极大的参与到了政治建设中。

不可否认这种文人政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政局,管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对相权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宰相在政治上稍有差错就会受到以台谏力量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的猛烈攻击,相权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在北宋的政治架构中,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共同构成了北宋中央官僚政体的三个支点,在君主官僚政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台谏始于北宋,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

在此之前,御史台与谏院是两个相互独立而职能迥异的机构。

自秦始皇始,设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百官。

此后各朝大多沿用。

唐时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负责监察。

宋承唐制,设御史台掌监察,然而御史台却长期处于“无定员,无专职”[2]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履行监察职能。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结果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结果
烈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的是( A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
5.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B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王安石变法评价 及 结 果
一、变法的评价
1、进步性 (积极作用) :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பைடு நூலகம்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问题大胆改革,这种 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消极作用): (1)变法是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它不可能 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
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D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 )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 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 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命运--结果失败
1、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守旧派反对
②用人不当 ③改革措施存在缺陷 ④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⑤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

浅谈“王安石变法”

浅谈“王安石变法”

浅谈“王安石变法”摘要:我国封建社会在北宋中叶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多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改革也势在必行。

该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本文的内容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王安石变法在针对宋朝当时的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国情,但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变法还是失败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历史事件,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时代背景;措施;影响1.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我们首先来谈谈变法的时代背景。

在经济上,百姓对土地的占有比例不一,大部分的土地往往掌握在地主阶级中,尤其是在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仅仅占有了一小部分的土地。

这导致了中小阶层的地主阶级以及广大农民较大的不满。

北宋中叶不仅存在着农民阶层与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当时的赋税也是十分繁重的。

可见,当时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改革十分必要,一方面,统治者要缓和阶级矛盾来巩固自己统治;另一方面,中小地主阶层也希望通过改革遏制大地主阶层的势力,从而稳定自己的经济地位,农民也希望通过改革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在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扩大了科举选官的范围、增加了科举名额,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还提高了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因此士大夫阶层也就迅速的崛起。

然而在北宋的中叶,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兴起,该阶层的政治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开始对皇权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开始成为和皇权共治天下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由于宋朝非常重视文人,对文人的待遇也非常优厚,政治地位非常高,这种社会背景也鼓励了许多仁人志士提出改革的要求。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对王安⽯变法的认识 ⼀、⽆庸质疑,王安⽯变法存在不少“⽑病”和“缺失”,有的可能还⽐较严重。

这正是那些反对王安⽯变法的⼈津津乐道的。

但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

世上没有⼗全⼗美的⼈,也没有能做得⼗全⼗美的事。

尤其是改⾰,⼀般都是⾛前⼈没有⾛过的路,要求当事⼈做事不出⼀点问题、不⾛⼀些弯路是根本办不到的。

⼀个⼈吃鱼,刚吃⼏⼝,就被鱼刺卡了喉,于是就说吃鱼这种做法不对,就把剩下的鱼摔在地上,从此再不吃鱼了,这种做法虽然爽利,但愚蠢的⼈才会这样做。

⼀个⼈学包饺⼦,包得⽪⼉⼜僵⼜厚,馅调得也很难吃,你吃了有点像咽药,于是你就对这个⼈的⾏为⼤加鞭挞,从此再不许他包饺⼦了。

——那你就等着光吃馒头吧。

⼆、王安⽯变法展现了王安⽯勇于⾰新勇于实践的吃苦耐劳的勤政精神。

变法期间,王安⽯⽇理万机,多⽅操劳,常常忙得脸都没空洗,⾐服都没时间换,⼀天到晚⼀副蓬头垢⾯的样⼦。

他是为了什么?反对派躲在⼀个地⽅⼀个劲的挑变法的⽑病,说变法这不好,那不好,可是他们⼜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国家⾯临的困境,于是只要守成抱旧,维持现状,等待国灭。

司马君实提出了个“节流”说,但是怎么节流呢?是减少官员的薪⽔,还是减少官员的数量,还是搞其他别的节能降耗。

也没弄出个⼦丑寅卯来。

单说减少官员的薪⽔⼀项,你看哪个官员愿给⾃⼰降⼯资,甭说⼀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是现在,你降降官员的薪⽔试试,不给你打破脑袋才怪。

说到降待遇,是你想降⼯资,还是他想把⾃⼰现成的⼲部⾝份⾃⼰取消掉?——所以说司马光的主意更不切合实际、更难办,更是说了⽩说。

事实上司马光执政后也没有⼲这件事,他知道这件事根本⼲不成。

三、王安⽯变法体现了他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深性、穿透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体现了是他看清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盾,并着眼于这个主要⽭盾⽽提出的⼀揽⼦解决当时国家困境的⽅案和措施。

北宋当时固然有许多⽭盾,有官民之间的⽭盾,有民民之间的⽭盾(豪强地主与佃户贫民之间的⽭盾),有兵民之间的⽭盾,但更重要的还是宋朝与辽夏之间威胁和反威胁、侵掠和反侵掠的⽭盾。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千年之前,王安石举起变法的大旗,引发了北宋社会的巨变。

秉承着以史为鉴的目的,本文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解读,分析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归纳王安石变法对于当代社会改革的启示,以期能为社会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标签: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现实启示一、王安石变法事件概述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时期,是北宋历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最为重大的改革之一。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在冗员、冗兵、冗费强化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外敌入侵、农民运动叠起而形成的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由于各种障碍的存在,王安石变法最终走向了失败。

历来,各学者对于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但是也不可否认其存在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首先,从变法主体来看:王安石变法真正的核心主导其实不是王安石,而是当时北宋王朝最高的统治者宋神宗。

在改革中的一切大事和政策的决策,其实都是由宋神宗拍板决定的。

在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的改革意志不坚定,一方面希望通过变法图强,另一方面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希望变法激起地主豪强的内部分裂。

在改革派的内部,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

由于王安石变法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反对派的抵制,加入到变法集团的成员大多都有自己想法和利益诉求,有的为了升官、有的为了扬名,这些由利益关系组成的变法团体,在受到朝廷政策的巨大冲击时,不能够聚集在一起组织起来,而容易被分化瓦解,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临阵倒戈。

另外,变法主体中在朝廷具有较强话语权的成员不多,整个变法集团成员在全国形成的影响力不能超越反对派,这就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变法集团经常受到反对派的打压。

其次,从变法策略来看:一是方法不当,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太过于自信,对于反对派群体占多数这个事实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而是一味排斥政见不同的保守派,最后导致矛盾愈加激化,彼此的双方力量配比也越来越悬殊。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引言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变法政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北宋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加之辽国的威胁,使得北宋政府亟需改革。

王安石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方案,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变法措施1. 民生政策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推行了青苗法、免役法等农田改革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产出。

同时,他还实施了均输法,通过减轻地方负担,提高了财政收入,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资金支持。

2. 教育改革王安石非常重视教育改革,他推行了新学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提高了官员的能力和素质。

他还创办了国子监,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措施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经济改革王安石在经济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他实行了青苗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农田的产出。

他还实施了保甲法,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他还推行了铁钱法,改善了货币流通状况,促进了商品交换。

4. 军事改革王安石认识到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他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推行了募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实行了军屯制度,加强了边防防御能力。

这些改革对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保卫国家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王安石变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产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他还推行了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些措施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3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失败原因及启示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3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失败原因及启示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失败原因及启示
1.变法的评价
(1)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变法不足在于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积极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失败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强烈反对。

(2)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决心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3)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5)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3.变法启示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充满艰险,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

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下

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下

二、从具体实施上来讲,王安石变法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王安石变法以青苗法为主,而青苗法又以青苗钱为主。

熙宁三年正月,散青苗钱,禁抑配。

散青苗钱主要是为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给农民,到秋季的时候收取,若是遇到旱涝灾害,可以延期收取,既“春散秋敛”,防止富户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也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

但在具体的做法上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按民户等级来给予贷款(北宋的户籍制度中,主要有主户、客户之分,住户依据财产主要是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划分为五个等级,三等以上包括了地主阶级中的各个阶层和富裕的农民,通常称之为上户,四、五等以上则是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通常称为下户)五等户通常贷款不得超过一千五百文、第四等三千、第三等六千、第二等十千、第一等十五千。

这就造成了急需用钱的农户只能贷到少数的钱,而大户、富户却可以贷到足够的钱,而有物作抵押的人家和三等以上之人却正好是那些盘剥农民的人,“乃从来兼并之家也”[6](P619),他们多得借钱,而四、五等户以下之人却不能。

并且四、五等户贷款需要三等以上有物者作担保,还要花钱请文书来写凭证。

如果在遇到贪官污吏,那就更不得了。

这样下来,农民向官府所贷之钱的利息就高利贷的盘剥。

竟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使得农民不敢给官府贷钱,也使得人声鼎沸。

然而,在熙宁变法出台之前,王安石在知鄞县的时候就以青苗法利民了。

“新苗法之行,始见于鄞县时,贷觳出息,俾新陈相易,而其民便之。

”[1](P324)蔡上翔先生说,熙宁间新法(其法犹是昔年为令之法也,其心则犹是昔日欲利其民之心也。

)那为什么在知鄞县时可行,而当新法颁布行于全国时就会造成诸多不便了呢(朝野上下,惶惶恐恐也)这是因为“一县小而天下大也,以天下之大行之,则必有抑配之患”。

[1](P60)在鄞县推行新法时,王安石亲自决策并亲自领导实施,一切都根据他的意愿而行之,当推行于天下之时,虽然他仍然是主要的决策者,但是具体实施的人就会鱼龙混杂,少不了有欺下瞒上,阴奉阳为的官吏。

“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

“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

112 “失败”与“探路”: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雷 博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由于变法争论引发党争,为北宋亡国埋下了祸根。

这是学界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

然而,王安石变法真的失败了吗?失败在哪里,为什么会失败?很多研究者和讲述者并没有深入辨析史料细节,而是受到当时和后世一些评价的影响,建构出一个片面的历史叙事。

此外,王安石变法当时虽然没有成功,然而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今后的历史进程,并形塑了中华文明的理性气质。

今天,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各国国内的制度调整,还是全球治理的继续推进和变革,都迫在眉睫。

重新回顾和检讨王安石变法的逻辑与得失,或可为未来的探索提供参照。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新法”,始于宋神宗即位之后的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熙宁七年,他第一次被罢相,之后不久又复相。

熙宁九年第二次被罢相后,王安石隐退于金陵,宋神宗独立主持变法,至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逝世。

神宗死后,反对派奉太皇太后高氏,打着“以母改子”的名义推翻新法。

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看法。

根据第一种观点,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国家统制经济,造成国进民退,破坏了民间的经济活力,引发激烈反弹。

这种观点比较符合现代自由经济的理念,觉得国家管控和自由市场之间必然是对立关系,只要政府出手,那就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

然而,在经济管理中,“政府”和“民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国家进入经济领域并不必然导致“国进民退”或“国富民穷”。

宋代的经济数据在史料中有大量保存,且数据的质量比较高。

到宋神宗元丰时期,无论是土地开垦面积、市场繁荣程度、人口户数,还是国家财政的盈余状况,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还[关键词]王安石变法皇权政治北宋政治在经济管理中,“政府”和“民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国家进入经济领域并不必然导致“国进民退”或“国富民穷”。

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

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

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王安石是谁,想来现代人都不陌生。

受过教育的人,对其更是耳熟能详。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王安石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以及散文都被收录在教材,或者是课外补充读物当中,以供学生们学习阅读。

在历史课本上,王安石又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以及思想家,他与他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经济必学的内容之一。

古往今来,人们认识王安石大多数是从他的文学与改革两方面来说,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是褒贬不一的。

自北宋当时到近代,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评价贬低为主流,宋朝几位皇帝为其追封的爵位及谥号,到了后来都被废除了。

甚至许多人认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甚至是导致靖康之耻的根本原因。

到了现代的时候,则以褒扬为主,历史课本上对于他大多数都是赞扬之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呢?大概是在于时代的不同吧!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一场以经济改革为主,兼涉政治、军事等的改革。

当时北宋国库空虚,官员冗杂,每年还要向外族缴纳一定数量的岁币,这一切都要从国库中出钱。

因此使得国库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宋朝立国之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出了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改变国家如今出现的情况。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为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大致为农民向国家借款购买秧苗,待丰收之时再行归还。

均输法,则为人们缴纳赋税每年平均,不论丰年歉收之年。

免役法即为,每个人都需要为国家服劳役,但是官僚富商等人要是想免除劳役,可以缴纳免役钱,由政府代为雇人充当。

市易法,是由国家出面平衡粮食物价。

方田均税法,就是对漏税耕地和田赋清查和整理。

这几项改革,在现今看来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问题不大。

就如如今一样,由国家和经济两只手来进行调节。

但是在当时以农业为本的宋朝,这些思想无疑是超前的。

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不足以达到这些条款施行的目的,于是便必须加大政府的力量来强制推行。

而正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推行,使得改革的初衷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最初设想的不夺民一利而富国,因为各层官僚的强制剥削,变成了从农民身上争利。

王安石变法利大于弊辩论稿

王安石变法利大于弊辩论稿

王安石变法利大于弊辩论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
今天我要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利大于弊”这个话题,谈一谈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在北宋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战争频发,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处于衰败状态。

王安石作为当时的宰相,他认为必须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和民生。

他推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包括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等,旨在加强中央政权和地方管理,调节社会经济秩序,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北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然而,王安石变法也面临着很多批评和反对。

一些人认为这些措施过于激进,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均输法对于民间农业生产造成的压迫和损失、青苗法对于中小地主的困扰等。

另外,一些地方官员和贵族阶层也对这些变法措施不满,认为其破坏了他们既得利益。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好处是大于弊的。

尽管这些变法措施存在问题和争议,但其始终以挽救国家和民生为出发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推动当代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感谢评委和各位同学的聆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赵倩 08历史学 08504022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从变法开始至今900多年,人们对变法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与国情的变化,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南宋20世纪评价自元佑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迄今,王安石变法已经过了九百多个年,在这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①”;而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②”;80年代又出现了“抑王扬马”的观点③。

纵观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迭荡起伏、毁誉不一,也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九百多年的“社会气候”④,从中也可分析出对其不同评价的原因。

一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急于求治,希望出现国富兵强的局势,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在这时上书神宗,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就遭到众人的反对——无论是主张变法的还是不主张变法的。

赵汝愚辑录的《宋诸臣奏议》集中荟萃了熙丰至元祐时期反变法派的奏议。

仅就司马光一人的奏议就达146篇,约占1630 篇总数的9%,其他人如韩琦32篇、王岩叟45 篇、吕诲45 篇、范祖禹42篇、刘挚34 篇、吕公著36 篇、苏辙26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0页。

②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

③王家范:《评近几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得失》,《光明日报》1986—06—04。

④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篇、苏轼23 篇①。

最反对变法的当是司马光,他历来被认为是顽固派的代表,在他执政之后就废除变法的全部内容,他曾一再声称,青苗法“广散青苗使民负债日重”,免役法“免上户之役,教下户之钱”,“置市易司与细民争利”,保甲法“疲扰农民”②。

曾巩在变法前与王安石的思想立场基本一致,都主张更新朝政,他一生提出过不少革新主张,但在变法之初,曾巩与王安石之间,在政策、方针、方法等间题上,似乎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结果是各执己见,不欢而散。

曾巩曾忿而作诗:“结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

直道诅非难,尽言竟多连。

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③”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推行变法由劝阻而哀怨,由哀怨而绝望。

由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甚而是仅仅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就被王安石冷落、排斥和打击的人,比比皆是。

王安石倒是铁面无私,根本不考虑他与这些人的关系如何。

从吕公著、欧阳修、苏辙、程颐、刘挚,到反对市易法时的曾布,都曾是王安石的良师益友,但他先后统统排斥。

变法之前,司马光并不认为当时一切皆好,用不着改革更新,他也曾对时政提出过不少革新意见和设想。

这一点,如今已经被许多宋史研究者所承认。

但也无可否认,司马光所主张的改革,他的改革设想,既没有超越当时士大夫们的一般看法,更缺乏系统的总体设想。

他强调从人治的角度,加强宋朝的政权建设。

而王安石则偏重于从法治的角度,更新法律法规,加强宋朝的统治。

因此,他俩在改革什么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

而这种分歧,集中表现在如何解决北宋的三大公害即冗官、冗兵和冗费上。

或者说,由于司马光和王安石对如何解决三大公害的想法不同,使他俩的分歧表面化。

就冗官而言,宋代的官员,从景德时的近万员猛增到变法前的二万四千员④,六十年间增加了三倍,这种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宫僚队伍,给北宋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王安石却不仅反对“罢官而止俸”⑤,没有把重点放在整顿机构、精简官员方面,反而认为“增创官司所以省费”⑥,在变法期间增设机构。

这种看法和做法,与司马光的设想南辕北辙,因而司马光强烈反对另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且公开指责王安石“设官则以冗增冗”⑦。

北①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与发展》,《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

②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90,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影印本)。

③曾巩:《曾巩集》卷4,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洪迈:《容斋四笔》卷4,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王安石:《王临川全集》卷62,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4,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⑦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卷7,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中期,普遍认为“今官冗兵多,民力不勘①”,面对这种冗兵的局面,王安石主张改募兵为征兵,并且推行“兵农为一”的保甲法,而司马光却反对兵农合一的保甲法,他批评这种新法,是使农民“舍耕桑,事战阵,一身二任”②。

面对宋朝庞大的财政开支,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的公开争论,围绕着如何解决目前的财政困难进行。

司马光认为“方今国用窘竭,非痛裁省浮费,不能复振。

”王安石却认为“窘乏非今日之急,得善理财者,何患不富?”司马光起来反驳:“善理财者,不过浚民之膏血耳。

”③北宋赋税繁重,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缎钱千六百佘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

”后来“月增岁广,至熙丰间……所入乃至六千余万”④。

司马光对于增加农民的负担,极为反感。

他看到“乡村农民,少有半年之食”,主张“轻摇薄斌”⑤,因而当王安石反对节用,提倡理财,财,司马光便认为是加重农民的负担,侵吞百姓的青血,激烈地反对了。

曾巩虽赞成变法,但他更多的是站在农民的角度上考虑,他有浓重的重农重民思想。

他看到了“今刑日烦,而民愈薄,利愈竭,而用不足,人益困,而敛未休,可谓太息。

⑥”他不但反对加重百姓负担,而且主张“民赋少省”,减轻负担,担,减少税收。

而变法中的免役法和青苗法,却是“想尽一切办法,巧立各种名目,向地主、商人和农民,甚至小贩及寺僧等增加税收⑦”,甚至连欧阳修都指斥斥青苗法“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⑧”。

所以曾巩尽管主张变法,却还是反对对王安石变法。

二到了南宋时期,“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开始成为绝大多数史学家评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观点,并且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晚清。

而从南宋开始出现的这种观点是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宋末年,面对金的战争,宋徽宗匆忙让位于当时的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宋钦宗为了争取民心,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7,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卷1,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3,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

④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4,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卷8,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⑥曾巩:《曾巩集》卷52,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⑦顾全芳:《曾巩与王安石变法》,《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⑧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1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挽救危机,首先就贬斥了祸国殃民的蔡京集团。

大臣崔鶠上章论蔡京误国,同时把矛头指向了王安石,“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①”,理学传人杨时亦上疏“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蠢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莫听所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故推尊王安石,加以王爵,配享孔子庙庭。

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钦宗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解除了元佑学术禁令;四月,复以诗赋取士,禁用庄、老及王安石《字说》;五月戊辰,“罢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降为从祀;六月,下诏:“群臣庶士亦当讲孔孟正道,察安石旧说之不当者,羽翼联志,以济中兴。

”③自此,王安石新学丧失了独尊的官学地位。

宋廷南渡后,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就是救亡图存,在救亡图存之前,当然要先检讨造成危机的原因,来确定由谁来承担历史罪责。

于是,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及其新法,并通过改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把蔡京祸国与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宋徽宗一人,就是宋神宗至徽宗的皇帝、皇后也都脱去了“国事失图”的干系了,由误国的权奸之臣承担现实和历史的罪责,保持帝后的圣明形象,这样做既可表明“人思宋德,天眷赵宋”,又可引导人们如何思考“国事失图”之因。

自此,王安石及其新法遂成替罪羊被宋高宗所弃,此乃南宋初年的基本国策④。

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不仅是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也是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⑤。

在中国古代,义利之争是每个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出发点,直接关乎着封建国家治国的主导思想、用人标准、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王安石变法中的“理天下之财”却正好触碰了这一准则,而受到了反对派和南宋以后儒家传统经济教条保卫者的一致反对和批评。

南宋理学家们认为“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⑥”,就连连较为进步的思想家对王安石的“理天下之财”也大多持批判的态度,丘濬在批①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崔鶠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脱脱等:《宋史》卷四百零七,《杨时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③脱脱等:《宋史》卷二十三,《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④田馀庆:《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⑤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⑥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

评青苗法时说,“尚其以义为利,而毋专利以殆害哉?①”;顾炎武也赞成批评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的说法②;王夫之更在《宋论》一书中对王安石的批判贯穿了由义利之辨衍生出的“华夷之辨”和“君子小人之辨”的指导思想:“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执此以察其所守,观其所行,而君子小人之辨昭矣”,“故王安石之为小人,无可辞也”③。

上面说过,宋高宗为了使自己的先人与“国事失图”摆脱干系而重修《神宗实录》,虽然修著者在处理《神宗实录》时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但编纂的主导思想仍是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的。

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如“安石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道也,岂非万世之罪人哉④”,“使宋室斲丧,而其身列为千古罪人⑤”,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如据传初编于南宋后定稿于明代的话话本小说《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就是以“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⑥”为基准,把王安石描绘成为一个稔恶误国、刚愎自负、不近人情、猪犬不如的佞臣,可知他们的影响传播得多么广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