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_端午粽说课稿一等奖

合集下载

最新部(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最新部(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

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精品《端午粽》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精品《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

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端午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7个生字;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端午粽》说课设计一、理论依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

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说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

《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四、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说教学设计将说教学目标确定为: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豆、节”等13个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说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说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说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

(2)学生观察,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精读课文《端午节的由来》的第二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端午节的由来》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章。

文章主要介绍了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感人故事。

从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的爱国事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通过比较、感受,把同一句话写具体。

情感态度目标:知道屈原的爱国事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三、说教学对象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只限于将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划、说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

人教版部编版一语下10端午粽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一语下10端午粽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40页
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诵,注意长句子是怎样朗诵。
第41页
课文解读
读一读
一直会
yí dào duān wǔ jié
wài pó zǒnɡ huì zhǔ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总锅会粽子,
hǎo yì ɡuō zònɡ zi
盼着我们回去。
pàn zhe wǒ men huí qù
“总会” 说明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我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识字练习到此结束
第39页
词语解释
【夜色】夜晚景色。 【清香】清淡香味。 【花样】花纹式样,泛指各种式样和种类。 【听说】据他人说;依据传说。 【美滋滋】形容很高兴或很得意样子。 【纪念】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思念。
拓展延伸
端午节由来
第53页
结构梳理
端午粽
材料 青青箬竹叶 白白糯米 味道 清香 又黏又甜 意义 纪念屈原
红红枣
第54页
课后作业 (1)会写本课生字,读熟课文。 (2)你知道哪些关于屈原故事,和同学说一说。
第55页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朗诵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朗诵指导: 课文经过描写端午粽,赞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总共
jiān

之间
第13页
ròu

肌肉
dài

彩带
第14页
zhī

知识


听说
第15页
niàn
念 纪念
第16页
分 fēn 分开
fèn 水分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

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第一课时说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朗读课文。

说教学难点:书写生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说教学过程一、借助,导入新课。

1.你们看,这是什么?2.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3.齐读课题。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读课题,学习生字和偏旁。

1.认读课题中的两个生字:“端”、“粽”。

2.这两个字中藏着两个新偏旁:“立字旁”和“米字旁”。

3.认识生字“米”。

(1)读词语:大米、小米、糯米。

(2)结合认识“糯米”。

4.观察并交流:“立”字和“米”字做了偏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5.再读读“端”、“粽”两个字,记住两个新偏旁。

6.再读课题:10 端午粽借助课题,识记生字,认识新偏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听清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

(1)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四、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1)读词语“节日”,认读“节”字。

(2)读句子,认读“总”字。

(3)再读句子,发现“一”在句子中的不同读音。

(4)借助认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5)朗读句子,认识“间”、“分”、“带”等字。

2.再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五、识记会写字,指导书写。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写好这七个生字,一起读一读:“午、节、叶、米、真、分、豆”。

2.自己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3.识记并书写“午、米、豆”。

(1)多种方法记字形。

(2)细致观察抓要点。

“午”字,撇从横中线左边起笔,长横压横中线,竖压竖中线,不要写出头。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教材分析: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说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说学情分析: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是读好长句。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

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说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重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难点:读好长句子。

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味外婆包的粽子。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一课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课件出示词语: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 了解粽子的形美味香。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味道怎样?(2)小组合作交流粽子的样子,味道。

10《端午粽》说课稿

10《端午粽》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

《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学习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3.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端午粽》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案设计说教学目标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说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说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说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说复习导入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

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

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作业设计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说板书设计端午粽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粽子各式各样花样多热爱思念〖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2】篇〗一、教材分析《端午粽》是部编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叙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了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端午的文化情怀。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总结法教学准备教学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2】篇〗题目:《端午粽》内容: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9端午粽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端午粽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端午粽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端午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课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少。

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都喜欢接受新知识,在《夜色》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通读、读懂长句子。

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缺乏耐心,所以在教学时要加入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巩固识记生字,会写“米、分、叶"3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并归类积累;采用“内容分解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体会作者对端午粽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体会作者对端午粽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看谁得到最多的小红花。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小作者一到端午节会吃什么吗?预设:粽子提问:谁包的粽子呢?预设:外婆那么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到课文里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课件出示端午、粽子等词语复习导入,用勇夺小红花的游戏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词语积累上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

二、学习第2自然段1.粽子的样子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预设:箬竹叶里包着糯米和红枣。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端午粽》说课稿尊敬的董校长、亲爱的师哥师姐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

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接下来我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

首先说学情分析: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

他们更青睐于游戏、活动的方式识字。

对于传统节日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房。

会写午、节、米三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美滋滋”等词语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会模仿着使用叠词写短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并仿写。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爸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认识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会模仿着写短语和句子。

本课教学中那个,教法是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又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多人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

而本课设计的学法则侧重于:玩中学、学中悟、悟中用。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 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了什么神秘礼物?对了,是粽子。

板书粽,粽是平舌音,一看字的左边,你就知道它肚子里面藏着什么了?粽子是糯米做的,粽字左右结构米字旁。

2. 我们会在哪个传统节日吃粽子呢?端午节。

板书端午,端左右结构立字旁,端的本意指站在圆弧形的山头上站得中正,引申义就直,哪位同学坐得最端正。

端午粽课件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端午粽课件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重阳
第26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今天你们很棒哦! 明天继续加油!!
第2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重点)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习俗与爱国主义诗人屈 原相关。(难点)
第2页
第一课时
第3页
新课导入
青团
月饼
第4页
新课导入
清明
中秋 第5页
《端午粽》
第6页
课文一共有几节?每一 节讲了什么事?
一共有4节,第一节是说外婆煮了 粽子;第二节是说粽子样子、味 道,第三节是说外婆包粽子好吃、 花样多,还让我们分给邻居吃; 第四节是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 纪念屈原。
想象一下外婆当初心情。 高兴、期待。
第19页
学习第二小节
画出描写粽子词语和句子 ,包含样子、颜色 、滋味 。
青青箬竹叶 ,里面裹着 白白糯米,中间有一颗红 红枣,飘出一股清香,又 黏又甜。
箬竹是竹子一个,箬叶就是指箬竹叶子,它是一个很好能够用来包粽子材料。 第20页
学习第三小节
学生找出外婆包粽子有 哪些花样?
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学生说说自己还吃过什么样 粽子?味道怎样?
第21页
学习第三小节
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 外婆就做了什么?
外婆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 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外婆要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 给邻居吃说明了外婆是个怎 样人?
善良、热情、大方等等。
第22页
学习第四小节
学生说说“我”长大后知道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什么?
第7页
认识生字


笔顺:
第8页
认识生字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端午粽【区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端午粽【区一等奖】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播放动画片认读“端”、“节”两个字。

2、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出示粽子图片,认读“粽”字
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听,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 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三.体会文意,学习生字
1、同桌互读,讨论问题:粽子是怎么包的呢
2、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用书中的句子来回答。

粽子的味道、种类、为什么吃粽子等等
3、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4、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5、给生字组词。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

豆的第一横要短3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端午粽
怎么包味道种类为什么吃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一年级1班张金辉。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

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020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2020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

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9端午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9端午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9端午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体会文中描述粽子的材料和顺序。

3.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由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复习字词,走进课文。

(1)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来了,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生字宝宝,快来和生字宝宝打个招呼吧。

(2)教师出示小粽子卡片,六张粽子卡片的反面都写着一个本课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又黏又甜......(3)谁能根据这些词语问一个跟课文有关的问题?二、诵读课文,品味内涵。

1.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齐读一下课题:端午粽2.有一个问题可把我难倒了,谁能帮帮我。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是因为什么呢(1)总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外婆在端午节煮好粽子后,外婆非常盼望我们回家、一家团聚。

(2)请生朗读,在读时要读出外婆的期待3.走进端午粽(1)粽子的材料①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粽子是用什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描写粽子的材料。

预设: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颜色。

完成填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拓展练习:说一说青青的()红红的()白白的()。

③你还可以说出两个这样的词组吗出示苹果和面条预设:青青的草地、白白的雪花、红红的太阳。

指导朗读:“()的()"这里的“的”要读得短一些,轻一些。

教师评价④为什么不说清的箬竹叶,白的糯米,红的枣呢?引导学生体会“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可以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

师生配合读,减小难度。

⑤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条理性。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我发现有很多方位词,之前学习过东南西北和前后左右,这里运用了里面,中间两个方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粽》说课稿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尊敬的董校长、亲爱的师哥师姐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

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接下来我将学情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

首先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

他们更青睐于游戏、活动的方式识字。

对于传统节日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第一课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房。

会写午、节、米三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美滋滋”等词语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会模仿着使用叠词写短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并仿写。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爸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认识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会模仿着写短语和句子。

本课教学中那个,教法是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又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多人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

而本课设计的学法则侧重于:玩中学、学中悟、悟中用。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了什么神秘礼物?对了,是粽子。

板书粽,粽是平舌音,一看字的左边,你就知道它肚子里面藏着什么了?粽子是糯米做的,粽字左右结构米字旁。

2. 我们会在哪个传统节日吃粽子呢?端午节。

板书端午,端左右结构立字旁,端的本意指站在圆弧形的山头上站得中正,引申义就直,哪位同学坐得最端正。

3. 午是要求会写的字,请举起手来和老师一起写。

两横平平,悬针竖。

白天12点为正午或者中午,在此之前称为上午,在之后称为下午,晚上十二点左右称之为午夜。

4. 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伊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用直观食物、联想法、组词法来识字,效果事半功倍。

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初步感知,趣味识字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联系认读生字。

此环节中,几个合体字可用部件加一加来识记。

如:间、分、念。

米、豆、肉、带通过联系生活实物图片来读一读相关词语记忆,如“大米、黄豆、牛肉、海带”。

强调“肉”的声母是“r”。

最后出示粽子图片,粽子有新词,开火车领取粽子,读错时帮忙纠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看谁能领到粽子,让课堂又一次活跃起来。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强调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并引导学生写“节”字,可画出节字的部件框,上宽下窄,上扁下长,然后再范写。

2.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带着盼望的心情再读第一段。

第四个环节:朗读长句,仿写应运
1.师读第二段,请学生出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生读后,师出示片,让同学们认识青青的若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然
后看图用上叠字说一说()的蘑菇,()的云朵,)()的草地。

3,再读句子,抓“里面、中间”方位词,得出作者是从外到内来描写粽子的。

4.请学生改一改,从里到外该怎么介绍粽子?
5.出示西瓜图片,同桌选择种顺序来描写。

如按从到里的顺序说:西瓜外面带着波纹图案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黑的西瓜子镶嵌其中。

端午粽样子的描写是本课重点,句子较长,读的时候通过分步理解,读通读懂的方式学习。

并训练语法()的()来挖掘不同的描写方法,抓方位词掌握描写顺序,体会作者写作手法,借仿写练习,加以提升。

第五环节: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午、节、米”三个。

2.完成作业本第二题词语闯关。

3.课后收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下节课我们将具体介绍粽子的香味、味道及端午粽的来历。

至于板书,简介明了,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10.端午粽
节米盼着农历五月初五
青青的箬竹叶
样子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