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 第2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铰合部:贝壳的背缘较其它边缘厚,在 此部分内产通常有齿和齿槽,当贝壳闭 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在 一起,构成铰合部,齿和齿槽的数目、 位置、排列方式为鉴定种类的特征之一。 如蚶的铰合齿一致,数目较多,1或2列, 帘蛤类数目少,分为壳顶部的主齿和前 后两侧的侧齿,有少数种类,背缘平滑, 无铰合齿。
2.副壳
• 某些两壳不能完全闭合,外套膜非常封闭而具 水管的种类,常在壳外的突出部分产生副壳。 1)不属于贝壳独立者 分五种:原板、中板、后板、腺板、水管板,如 笋的的贝壳,1-5片,船蛆和管贝的石灰质管 2)副壳与两壳互相愈合而连成一壳者,如筒蛎 的双壳与石花质管完全愈合在一起,双壳附在 副壳上(石灰质管)。 另外,船蛆水管自由端的左右二侧还生成二个石 灰质片。
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一个角质或 石灰质物,称厣,是一种保护器官,当动 物缩入壳内时,可用其将壳口盖往,大小 和形状多与壳口一致。在前鳃类中,除圆 柱螺属外,在发生期间都有厣,但在成体 时有些种类无,如鲍科、鹑螺科、宝贝科、 竖琴螺科等,后鳃类发生期间均有厣,肺 螺类的成体,除网纹螺科外,几乎都无厣, 有些高级的种类甚至在发生期间也无厣。
第二章贝类的外部形态
• 第一节贝类的贝壳 • 一、无板纲 • 无贝壳,但体表被有角质并带有石灰质针、 棘外皮
二.多板纲的贝壳
• 由八块石灰质板组成,壳板 的形状、大小和花纹由种而 异,壳板自前向后作覆互状 排列。按期形状和位置可分 为三类: • 头板:位于最前面呈半月形 • 中间板:六块基本相似 • 尾板:元宝形 • 嵌入片:头板前方腹面、尾 板后方腹面,中间板后方二 侧存在,常有齿裂。 • 缝合片:中间板、尾板前方 两侧的光滑片状物,伸入至 表皮内,不与表皮相连,使 身体可蜷曲 • 壳板的结构:盖层(上)、 连接层(下)
三.单板纲
• 一个,扁平帽状,形似帽贝 • 贝壳薄而脆,分三层,与其它同
四.双壳纲的贝壳
有左右各一个壳,为外套膜所分泌 1.贝壳的各种形式 (1)一般左右对称,亦有不对称的,如牡 蛎、扇贝,左右两壳相等或不等 (2)两侧相等与不等,即指以壳顶为界贝 壳前后两侧长短是否一致,多数不等, 少数(海湾扇贝)相等 • 贝壳一般有扇形、长方形、椭圆形、圆 形、心形、三角形等
• 5)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有深有浅,螺 层数目=缝合线数十1 • 每一螺皮上常生有生长线、突起、纵肋、横肋、 棘和各种花纹,有些种类表面还生有壳皮和壳 毛。
6)壳口
动物身体外出的口,体螺层基部。 壳口形状与动物的食性有关,草食性种类壳 口不具沟或缺,称连续型或完全壳口,如马蹄螺, 肉食性种类,壳口前端或后端有缺刻或沟,这种 具沟的壳口称不完全壳口,有些种类前沟发达, 形成贝壳基部的一个大形棘突,或成为吻伸出的 沟道,如骨螺,后沟一般不发达。
腹足类前后及方位的判别:
• • • • • • 按动物行动姿态来判别 后端:壳顶端上方 前端:相对的一端 (前—后:壳高) 腹面:有壳口的一面 背面:相反面 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双察者,壳口在 右方的称右旋,壳口在左方的称左旋 • 壳高度:壳顶至基部的距离 • 壳宽:螺层左右两侧最大的距离
2.厣
贝壳各部位名称:
• 贝壳分二部分 1)螺旋部:一般分许多层,多容纳动物内脏 囊部分; 2)体螺层:贝壳的最后一层,一般最大,容 纳动物的头和足,体螺层与螺旋部大小比 例不一定,有的螺旋部极小,体螺层极大, 如皱纹盘鲍,宝贝,有的体螺层很小,知 笋螺和锥螺。
3)壳顶:螺旋部最上一层,动物的胚壳,有的 尖,有的呈乳头状,有些种类常常磨损。 4)螺层:贝壳每旋转一周称一个螺层。 螺层的数目在不同种类相差很多,如笋锥螺可达 20层以上,鲍只有数层。
2.外套腔
在左右两只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有广 大的空隙,称外套腔,生活时依靠纤毛摆 动使水流不断从其中经过,入水孔进,出 水孔出,鳃进行气体交换并滤食,将食物 送入口中。
3.外套膜中的肌肉
• 附着在贝壳的内面。 • 1)环走肌(外套膜 缘肌) • 为外套膜边缘而环 走的肌肉纤维,附 在贝壳内面边缘, 并用以收缩外套膜 边缘,环走肌在壳 内面所印的痕迹称 外套痕。
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为外套腔
• 内脏囊不对称的种类,外套膜被引伸至内脏囊的右侧或前 方,腔中有鳃、肛门和生殖、排泄孔,不同种类,外套膜 大小,形状,均不同。如在原始腹足类中,外套膜缘不呈 连续状,其中央线上有一或长或短的裂缝,如翁戎螺科, 这个裂口位于直肠的末端,可使粪便迅速排出,这个裂缝 的两边可以有一点或数点愈合,使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 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的孔,如钥孔虫戚和鲍。 • 有的种类外套膜的边缘显著扩张,如宝贝科和琵琶螺科, 在运动时外套膜从贝壳的腹面两侧伸展于背方,把贝壳整 个包被起来。
2.贝壳分区及部位名称
• 壳顶:是贝壳最老的部分,一般比较突 出,多数种类壳顶略向前弯曲,由此可 推断贝壳的前后端。 壳面结构: 1)小月面:壳顶前方常有一凹陷,(文蛤 或蛤仔)称~ 2)木盾面:壳顶后面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
3)壳耳:壳顶两侧的耳突起。存在于牡蛎、扇贝、珍母 贝等壳顶前后方,前端称前耳,后端称后耳。 4)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与腹缘平行,贝壳表面的环形 生长线,有时凸出,伸出鳞片或棘刺状突出物。 5)放射助: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排列的 条纹。 生长线和放射肋在不同种类变化很大,壳面还可 以表现各种彩和纹。有的种类在贝壳表面被有带毛外 皮,有的则光滑。
7)螺轴:螺壳的旋转中轴,在贝壳的中心 8)脐:螺壳旋转时在基部遗留的小窝称~,各种 类深浅不一,有的覆盖而不明显,有些种类内 唇向外卷转,形或假脐。 9)内唇:壳口靠螺轴的一侧为~,常向外卷帖于 体螺层上,其上常有褶,如笔螺, 10)外唇:内唇相对的一侧,随动物的生长逐渐 加厚,有时亦具齿或缺刻。
五、掘足纲的贝壳
• 呈牛角或象牙状,壳两 端开口,粗端为前端, 其开口称头足孔,细端 为后端,开有小孔,称 肛门孔,壳表具生长纹 和纵肋,壳侧凹方为背 面,凸方为腹面。
六.腹足纲的贝壳
1.贝壳的形态及各部分名称 • 通常具一螺形贝壳,仅少数有双壳(双 壳螺),也有些种类,成体时贝壳消失 (裸鳃类),大多为外壳,少数为内壳 (如拟海牛)。 • 虫戚科的贝类不成螺旋形,如扩张的伞。 • 腹足类贝壳形状多变,有塔形(马蹄 螺),锥形(锥螺),球形(玉螺)等 形状。
具水管的种类
• 一般潜入泥沙中生活,生活时水管伸出滩面,由水管带入 或排出呼吸和摄食所必需的水流。 • 进出水管有完全分离者(斧蛤,双带蛤),有基部愈合、 末端部分分离者(蛤仔等),有两管完全愈合者(蛤蜊, 海螂,海笋),水管有时特别发达,长度超过身体其余部 分的总长,如象拔蚌、船蛆(鳃在水管内)。
双壳类贝壳方位的判别
• 首先前后,再瓣左右和背腔,前的判别; P30 • 贻贝特殊 • 口接近于壳顶 • 相对一侧称后端为腹,相对为背,
1)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 2)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 3)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 4)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 5)具一个闭壳面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 端为后端‘ 前后决定后,壳顶向上,前向前,后向观察者
1.外壳:四鳃类鹦鹉螺
• 在一个平面上作背腹旋转,壳内 壁上具许多隔壁,将壳内腔分为 若干壳室,壳口最后一室最大, 称住室,为软体部所在部,其它 各室都充以空气,称气室,具减 轻体重而浮游于水中的功能。 • 每一隔壁中央开有一小孔,是为 隔颈,自住室至最原始内方的初 室由一膜质的小管穿过隔壁上的 孔连贯起来,此管叫通管或串管、 室管。
2.内外壳
二鳃亚纲的始种 类,如旋壳乌贼,贝 壳向腹面作游离状螺 旋,壳内部结构与鹦 螺不同,壳大部分埋 在体内,少部在体后 端背腹面裸露。
3.内壳
1)石灰质内壳 • 海螵蛸。向前形成背木盾, 向后形成顶鞘 • 十腕目中,闭锥和顶鞘退 化,而背木盾发达,几乎 占壳的全部。
2)角质内壳
枪乌贼和耳乌贼, 为角质羽状壳,薄而 透明,中央有一纵肋, 由其发出极细的放射 纹。
4.假外壳
船蛸的贝壳退化, 雌体具一个二次性~, 假外壳不由外套膜分 泌,为两只特化的背 腕分泌而成的石灰质 壳,雌体的卵产于壳 内成为孵卵袋。
第二节 贝类的外套膜
外套膜为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 分褶壁延伸而成,从切面观察由内、外表 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量肌肉纤维组成。 通常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囊和足部,分泌 贝壳和保护、呼吸作用等。
横纹肌、平滑肌的功能不同
• 在异柱目中随贝类生活类型及生活环境不 同,此两种肌内与闭壳肌的比例也不同, 种类不同比例不同,如扇贝有些需作快速 游泳,需快速收缩贝壳而运动,故闭壳肌 中横纹肌比例较大;同一种贝类环境不同, 比例也不同,牡蛎,浊水中的,经常要排 出多量的污物,贝壳的关闭动作比较旺盛, 故横纹肌也较发达。
外套膜游离边缘 三层:
• 生壳突起:分泌贝壳 • 感觉突起: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司感觉 作用,牡蛎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扇贝和 鸟蛤还有外套眼分布。 • 缘膜突起:肌肉纤维较多,靠肌肉的伸展 和收缩,能控制水流动进出。
1.双壳类外套膜的类型
• 1)简单型,除背面愈合外,无愈合点,如蚶、扇贝等 • 2)二孔型,在背部后面有一愈合点,形成二孔型,如 牡蛎 • 3)三孔型,有二点愈合,在第一愈合点腹侧形成第二 愈合点,如船蛆,海笋等,真瓣鳃类。 • 4)四孔型,有三个愈合点,在足孔与鳃孔之间,形成 腹孔,作用是水管收入体内时,作为水流进出的孔道。 • 鳃孔和肛门孔,有些种类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 “水管”,肛门孔伸出者称出水管或肛门水管,鳃孔 伸出者称入水管或鳃水管。
4)副闭壳肌
• 在有水管的种类,外套膜在分隔鳃孔与足 孔时,常出现交叉肌肉束,自左壳的边缘, 斜走到右壳的边缘,形成副闭壳肌束,例 如斧蛤,截蛏等,都有这种肌束,为控制 贝壳开闭大小之用。
四.腹足纲的外套膜
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着整个内脏 囊,其游离边缘常在内脏囊和足的交接处, 周围环绕成领状。
2)水管肌
• 由环走肌后部特化而成,是牵引水管的肌 肉纤维,水管肌附着在贝壳内面所印的痕 迹,叫外套窦。 • 有水管的一般均有外套窦,但海笋等水管 不能收入壳内的也无外套窦。
3)闭壳肌(肉柱)
• 为外套膜分化而成,为连接左右外套膜及两壳的横行肌束。 • 前闭壳肌:口前侧背方,常退化,如贻贝,扇贝,牡蛎, 成体退化,异柱目。 • 后闭壳肌:肛门前方腹侧,在前闭壳肌退化或消失的种类 大,或偏后侧,移至中央。 • 有些贝类贝壳完全粘贴在筒状的副壳上(如筒蛎)不能运 动,因此,其肉柱完全消失。 • 闭壳肌和贝壳的内面一般或垂直方向,但也有倾斜的。 • 每个闭壳肌通常由二种结构不同的肌肉组成,即横纹肌和 平滑肌 • 前者能迅速关闭贝壳,后者运动较迟缓,但可使贝壳紧紧 关闭,闭合力比横纹肌大。
6)韧带:
• 铰合部的一种几丁质物一般为黑褐色。带 有弹性,连接两壳和背缘,起到连结与开 启贝壳的功能,与闭壳肌相反分外、内韧 带两种,外韧带在壳后侧,内韧带位于壳 顶内部。只有少数种类,如海笋和船蛆种 种类缺乏。
壳内面:
• 一般光滑,具光泽,可见外套膜环足肌、闭壳 肌、水管肌、足肌留下的痕迹, • 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痕,位于贝壳内而边缘 或向内 • 外套窦:水管肌痕迹,是外套痕末端向向弯曲 的部分,随水管的发达程度而深浅不一,水管 发达深 • 闭壳肌痕:闭壳肌痕迹。一个或2个前,后是 肌痕:前足肌痕多在前闭壳肌痕附近,后还肌 痕多在后闭壳肌痕附近。
• 在厣的表面生有环形或旋状的生长纹, 生长纹有一核心间,核心部有时接近中 央,有时偏向侧方或上方。 • 在肺螺类柄眼目中有一些种类虽无厣, 但可分泌一种膜将壳口封闭以越夏和越 冬,如蜗牛。
七、头足类的贝壳
仅在四鳃亚纲的鹦鹉螺具外壳,在 进化的种类退化,包埋于外套膜内,形 成内壳或完全退化,如十腕目中的大部 分种类,贝壳全部或少部分被外套膜包 被,成为内壳,八腕目贝壳极度退化或 完全消化。
一、多板纲的外套膜
石鳖的外套膜很简单,覆盖整个身体 的背面,围绕壳周围一圈,其上生有许多 棘、鳞片与针束等。
二.单板纲的外套膜
• 覆盖在体的背面,边缘环绕着动物体的周 缘,并可伸至贝壳的最外缘。
三.双壳纲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外套膜
位于左右两壳的内面,其身体两侧包 被内脏囊的薄膜,外套膜在背面与内脏囊 皮肤相连,外套膜边缘较厚,背缘及中央 部分则较薄,有些种类如贻贝生殖腺伸入 外套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