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七章 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8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
学案略语《〈论语〉选读》进入浙江教材,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论语》中提炼考题,已成为浙江高考语文命题的亮点之一。

考生在二轮复习时,必须完全掌握《〈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该背的背,对《论语》中所有儒家思想要做出总结。

另外,随着复习的深入,不妨利用高考题、模拟题做一诊断,了解情况,然后明确最新考向,熟悉题型,掌握方法,答题时做到观点鲜明、语言通顺、评析到位。

这样,我们既品读了经典,也提升了应试能力。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的学习观:先德后文,德文并举。

子夏的学习观:重在德行,以德为学。

(2)在学习上,都重视德行修养。

孔子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
文献礼乐文化,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德文兼修的学习思想;而子夏的学习观则是对孔子学习观的一种补充,一种强调,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修身就是学习。

从两人的学习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子罕》)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

”(《论语·八佾》) 注①麻冕:麻做的丧帽。

②易:铺张。

(1)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如何实践“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一方面强调“复礼”,一方面又主张摈弃“奢礼”,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要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归周礼;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寄希望于别人。

(2)并不矛盾。

“克己复礼”主要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纷乱社会环境提出
的。

而“麻冕”虽符合周礼,但较为奢侈,用“纯”替代“麻”做冕的材料,比较节俭,也并不妨碍哀悼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并没有违反礼的本质要求,孔子赞成众人的做法,表现了他为人处世的通权达变。

正是这一种变通,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不断的发展。

3.《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
你认为复习《〈论语〉选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略。

【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3题
问题一审题不准,顾此失彼
现场答案
剖析第二问的回答能注意到相似点,即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没有明确的词语表明是结合了《论语》和《朋党论》来分析的。

问题二记忆不准,概述答案错误
现场答案
剖析第一问答案错误,不属于《论语》中的原话,是考生现场编撰而成。

但第二问的回答建立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这两句话都诠释了一个道理”表明考生能注意结合两者进行分析,且分析基本通顺。

问题三语言表达不太通顺
现场答案
剖析该答案基本上能回答问题,且答案能体现《论语》对后人思想的影响。

但语言不是很通顺,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表达要通顺。

参考答案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求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首先明确欧阳修《朋党论》句子中所阐述的“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然后按要求从《论语》中找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句子,从而进一步分析它们表达的思想。

【破解之道】
《〈论语〉选读》复习应该从三方面入手: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上重点在于疏通,不一定深究特殊用法,但得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

这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评析孔子思想的前提,否则任何“评析”均无法有效展开和具体落实。

2.掌握并吃透《论语选读》十篇必读课文涉及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
(1)为政以德
孔子的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义。

(2)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3)“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
“义”——儒者立身处世的根本价值取向。

(4)仁者爱人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仁”在孔子心中——一以贯之,孔子身体力行仁道——近取诸身,孔子以仁心观世——尧舜弟子管仲。

(5)君子之风
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义利观。

(6)周而不比
孔子的交往观。

(7)诲人不倦
孔子论教育: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8)高山仰止
感人的师生关系。

(9)沂水春风
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10)中庸之道
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儒家哲学的精髓)。

3.认真研读每课后面的“相关链接”部分,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语》涉及的主要问题,积累文化知识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深刻领悟孔子的生命导向、社会理想和生命境界。

【趁热打铁】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无适”“无莫”是一种怎样的处世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回答子贡的问题和否定“乡原”等来看,孔子的这一思想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恪守“中庸之道”。

(2)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灵活的变通性,不是通常的“折中主义”。

在孔子看来,真正
的中庸并不是拘泥居中、放弃原则的老好人,因而坚决反对和批判“伪中庸”——乡愿。

同时,他还认为不能以众人(乡人)的“好”与“恶”来判断“善”与“不善”。

这些均表明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特点是在坚持原则下的“中行”而不“狂狷”,是一种“外柔内刚”式的处世哲学和生活姿态。

掌握《论语》选读题的答题模板
1.点出主旨。

读懂所给材料的含意,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观点或儒家观点。

2.阐释含意。

理解文本,探究儒家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摘抄题中相关材料或《〈论语〉选读》课本中的语句,具体阐释观点的含意。

3.辩证分析。

对材料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结合时代和现状(可以是社会的现状,也可以是考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辩证地思考其价值和意义。

边练边悟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
段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

注重自身(答“无言之教”或
“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为了培
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

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
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1)第一则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对待天命和人事的基本态度,用一句话来
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从君子的品格角度来考察,孔子更倾向于颜渊的而不是子路的价值取向,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天命,尽人事。

(或:敬畏天命,竭尽人事)
(2)颜渊的用行舍藏,就是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其一生,无论穷
达,都以仁为己任,是谓仁者;追求仁义,坚定不移,死而后已,是谓勇者;能进能退,圆融通达,变通自如,是谓智者。

子路鲁莽冒进,轻率就死,不是真“勇”;不知天命,不预胜败,可谓无“智”。

在孔子看来,颜渊具备了君子的最重要的三种品格,即“三达德”,故孔子更倾向于颜渊的价值取向。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论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第二章)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分别看出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治国之道?
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是指“庶人不敢议”还
是“庶人无可议”?请作比较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以礼(德)治国。

老子:无为而治。

(2)应是“庶人无可议”。

因为天下有道,天下太平,政权稳定,百姓相安无事,无所
指摘。

所以庶人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

当然,就是“议”也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使社会更加美好。

如果是“庶人不敢议”,那么这样的社会实行的是暴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无道”。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
(1)子贡引用《诗经》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孔子为什么会赞扬子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
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子贡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子贡能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2)无论“贫而乐,富而好礼”还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其精神都与“贫贱不能
移,富贵不能淫”相一致。

但两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倒霉,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裕、发了财,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很不错,但严格来说,做到这一步还只是
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

“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

现实意义: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能做到“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不错,但如果能更进一步做到“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高尚的境界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