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量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学的奠基人。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者爱人”、“君子克己复礼”等思想,形成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儒学”,并广泛传播开来。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
同时,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也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拓展,提出了“性善论”和“兼爱”等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推广与发展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同时,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儒学与天命相结合,对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与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儒学经历了分化与复兴的过程。
儒学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即“气学”和“理学”。
气学强调天人之间的气的交流与变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而理学则强调理的本体和运动,注重理性思辨和学术研究。
南朝宋代儒学家程颐和程颢提出了“理学复兴”的主张,使得儒学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4. 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巅峰与挑战在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2年),儒学达到了巅峰,并面临着新的挑战。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朱子学派”,成为后世儒学的主流。
儒学发展历程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就像长江注入大海那样,在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了深厚的内涵文化。
从汉代被立为正统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一、儒学起源儒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
《周礼·天官》云:“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
”在西周初年,儒已存在,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
以此得知,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
《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生活手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正在走向瓦解崩溃,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强大起来的诸侯们互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社会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含义很广泛,几乎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尔后孟子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增加新的内涵发扬光大。
二、受到打击秦朝的时候,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统治阶段了,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青睐,非但如此,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江山,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三、成为正统所幸的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被推翻了,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
西汉初年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强盛起来了,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于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然后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中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1. 先秦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君主的德行。
2. 汉朝:经学的兴起在汉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经学的兴起。
经学是以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主要研究经书中的经典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等。
经学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他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道学与理学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道学和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道学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是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和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
他们主张“归根于道”,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理学则是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的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他提出“理”是宇宙的本原,通过对理的研究来实现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管理。
4.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推广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坚(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重视儒学,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
唐朝的文化繁荣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5. 宋明清:理学的传承与变革宋明清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学派,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代表人物有程颐(公元1018年-公元1074年)和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第一阶段:儒家学说的起源与形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儒家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人们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以及个体的道德行为。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仁爱之上,通过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
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强调个体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一些弟子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儒家学派。
这些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他们通过书写和记录,将儒家学说的思想传承下来,形成了《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
第二阶段:儒家学说的繁荣与发展(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学说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儒家学者将儒家学说与政治治理相结合,提出了“君子治国”、“仁政”等理念。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者还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丰富的儒家学说体系。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进一步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
第三阶段:儒家学说的批判与复兴(20世纪至今)在20世纪以后,儒家学说经历了一段批判与复兴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冲击和挑战。
儒家学说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判,认为其过于保守和僵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创始人是孔子,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鼻祖。
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即“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孔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五经”、“六艺”和“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学在孔子逝世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分为多个派别,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思想上有所差异,但都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儒学的发展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到了汉代,儒学成为了中国的国学。
当时的汉朝皇帝采纳了儒学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将儒家经典列为国教,使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要学术思想。
在汉代,儒学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儒学家,如东汉末年的王充和西汉末年的扬雄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在唐朝时期,儒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进一步加强了儒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唐代的儒学家陆羽提出了茶经,将茶文化与儒学相结合,成为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宋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儒学家朱熹在此时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并与其他学派相互交融。
明代的儒学家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的直觉和良知的重要性。
清代的儒学家顾炎武则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将儒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
近代以来,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传统的儒学思想受到了质疑。
新儒学的兴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寻找中国的出路。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割据乱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他的思想,力图通过道德伦理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强调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并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提倡孝道和家族纽带的重要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纪律非常关键。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提倡君主制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贤能,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追求道德美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教育与知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是最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并且他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哲学。
公元前1152年,周代先贤开始撰写中国第一部著作《易经》,这是中华所有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皆为周易的学生。
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
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
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
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
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本次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梳理主要由时间、阶段和代表人物思想组成。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的起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影响。
1. 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思想是以仁、礼、义为基础的道德伦理观。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为了儒家学派。
2. 先秦儒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孔子的弟子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为了一系列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这些经典成为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依据。
同时,其他儒家学派,如荀子、墨子等也在思想上与儒家有所争辩和发展。
3. 儒学的兴旺与衰落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儒学受到压制,进入了低谷期。
但随着汉朝的兴起,儒学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
汉朝设立了太学,招收学子,推崇儒学,使得儒学成为官方的教育和思想体系。
汉朝儒学的代表人物有东汉的董仲舒和西汉的董仲舒等。
4. 儒学的传统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传统和经典,如程朱理学和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宋明理学则更加注重经世致用和实践,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强调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结合。
5. 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儒学又得到了重新关注和研究。
现代儒学学者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6. 儒学的影响与价值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等,也对其他东亚国家产生了影响,如日本、韩国等。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通过教育和思想体系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与形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思量逐渐增多。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爱”、“礼制”、“中庸”等核心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兴旺与发展阶段(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儒学思想仍然存留于人们的心中。
汉武帝时期,儒学重新得到重视,经学被列为官方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学家开始编纂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
3. 儒学的正统与异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多种流派和学派,形成为了正统与异端的对立。
其中,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成为儒学的正统,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论的探讨;而以王弼为代表的道教影响下的王学则偏重于个人修养和自然观察。
这种正统与异端的对立,使得儒学的发展浮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唐宋明清时期)唐宋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朱熹的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派,强调理论的研究和经典的解读。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为了多种学派,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
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儒学开始浮现了一些变革和创新。
5. 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回升。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儒学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儒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批评,如“封建思想”、“僵化教条”等。
现代儒学学者通过对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和理论的创新,试图使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道德伦理、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源头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源头是什么?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化思想体系,对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化产⽣了重⼤影响。
很多⼈哪怕是没读过儒家的经典,但现在⼈们的很多思维⽅式,礼仪习俗,道德规范都深深地印刻着儒家的思想烙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到中华⽂明的历史轨迹,⼩到每⼀个中国⼈的成长和⽣活。
打开想看资讯查看更多精彩图⽚儒家思想体系庞⼤⽽深厚,这⾥暂且不多谈。
那么儒家思想的源头来⾃何处,为何⽽诞⽣,诞⽣的⽬的是什么,我们来⼀⼀分解:很多⼈都知道儒家的创始者是孔⼦。
其实,儒家思想真正的源头,是周礼,即成、康,也就是周成王和周康王制定的周礼。
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性情暴戾,贪婪奢靡,导致国家昏聩动乱,民不聊⽣。
周武王继承⽗亲周⽂王的遗志,联合西⽅各部族征伐商都朝歌,在牧野⼤败数倍于⾃⾝军队数量的商朝军队(实际上是商军倒⼽了),战胜了殷商,纣王⾃焚,周朝建⽴并崛起。
周成王是周武王之⼦,周朝的第⼆任国君,继位时由于年幼,由其叔周公旦摄政,成年后,周公还政于周成王。
周康王是周成王之⼦,周朝第三任国君。
在成、康两位国君执政的这⼏⼗年⾥,⼤分诸侯各⾢,制作礼乐典章,使社会长治久安,被称为'成康之治'。
这便是商末周初的历史进程,在这⼀历史进程的过程中,成、康两位国君制定了⼀整套维护巩固周王朝稳定发展的礼乐典章制度,即周朝的法律和⽂化价值观,也就是周礼。
虽然周朝之后也经历了西周东周,以及三家分晋为节点的春秋和战国,但总体来说周朝发展出了伟⼤灿烂的⽂明,其国祚享⼋百余年,为此后中国历朝历代圣明君主⼼中的梦幻王朝,⽽⽆不以周礼为国之基,其可见周礼对中华⽂明的影响之盛。
那么,周礼是什么了?在黄帝、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和夏、商的初期王朝时代,其国家社会⽂化都是巫祝⽂化,即拜神⽂化,按当时的⽣产⼒和科技⽔平也可以理解,毕竟在⼀个靠天吃饭的环境⾥,主观唯⼼的创造出⼀个神或许多神来让⼤家崇拜,去组织规范⼤家的⾏为和⽣活,从⽽在残酷的原始⼤⾃然环境中让⾃⼰的部族,部落联盟,国家能够⽣存下去,可以起到很好的政治组织作⽤。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过程,涵盖其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思想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儒家学派。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他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儒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儒学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汉朝时期重新兴起了儒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家学者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 唐宋时期:唐朝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
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儒学的经典体系。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儒学仍然是国家的官方学说,但在清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其中,仁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义强调公正和正义,礼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仪式。
智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信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价值。
四、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
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儒教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起源于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并延续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儒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的思想碰撞: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伦理学家孔子被视为儒教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修养和礼仪,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法家等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
2.儒家经典的形成与发展:儒家经典的形成是儒教发展的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被编纂和传世,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些经典强调了人伦秩序、君臣礼仪、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儒教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秦汉儒学的兴起与变革: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为国家思想,对儒家进行了打压。
然而,汉高祖刘邦上台后,重创法家思想,推崇儒家思想,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儒家学者被提拔为官员,儒家的经典成为国家的标准教材和考试内容,儒家学说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4.唐宋儒学的繁荣:唐宋时期,儒家成为了国家官方的教育体系和统治思想,尤其是宋代。
儒家学者在文化、教育和政治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
新儒家强调理性和道德的培养,提出君臣、父子、夫妇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符合天理,并强调儒家思想和实践在社会和政治稳定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儒教形成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思想争论、经典形成与编纂、政治影响力的变化和学派的兴起。
儒教的核心思想包括人伦秩序、修养、道德和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就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儒家思想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孔子提倡礼仪之道,认为通过尊重祖先、恪守传统礼仪来维系社会秩序。
他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行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孔子的学说被传承和发展,进入战国时期,形成了多种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了人性的善,认为人性本善,只需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发挥出善良的品质。
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天命思想,认为君主必须以德治国,顺应天命,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荀子则注重人性的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化和权力的制衡,才能约束人性使之遵循社会规范。
第二次发展儒家思想的重要时期是汉代。
汉代儒家学者推崇孔子,遵循孔子的教化方式和道德观念。
他们致力于将儒家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通过儒学教育来培养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汉朝,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然而,儒家思想在晚清时期遭受到现实社会变革的挑战,它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教条主义受到了质疑。
面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传入,一些儒家学者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并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他们尝试将儒家思想与科学、民主、平等等西方思想相融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0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许多儒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以应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他们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的理念,并将其与社会主义、人权、环境保护等现代价值相结合,提出了新的儒家学说。
总之,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孔子的提出到今天的复兴,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派,其思想内容涵盖了人伦、礼治、道德、政治等方面,广泛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其起源、发展、衰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所创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丘,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先贤之一。
他推崇礼治、道德、仁爱,主张“君子”德行的倡导,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深远。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者爱人,是“仁爱之心”的支配下完成的。
而“礼”是实现仁爱的手段,以强调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建立和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工具。
而“君子”指的是具备高尚品德、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人,是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除孔子外,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孟子提倡以“仁政”为核心,倡导“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天下所有,人民至上,天道与人道一致,权利与义务相称的思想体系。
荀子则认为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人性本恶的工具,倡导严格约束、礼法秩序和严密教化的思想体系。
而韩非子则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试图通过强权政治、权术斗争等方式建立秦统一的国家体制。
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秦末汉初,儒家思想得到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支持,并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如东汉经学、郑学、程门立雪等。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董仲舒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汉代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新儒家”思想成为后世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三、儒家思想的衰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个时候,佛教、道教、法家思想等思想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古人称为"原儒",近人称为"说儒",其义则一。
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古今各种有关"儒"及儒之起源的说法,反省其立论的方法;第二部分选取周代的教化传统与儒之起源的关系这一侧面,以进一步了解本世纪学者原儒说的得失从汉儒到近代学者,对"儒家"的起源与发生,有所论断,而二十世纪学者对此争论尤多。
以下按历史的次序,将古今各家之说加以叙述。
(一)古人论儒《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襁褓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输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股周室、辅翼成王。
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析,指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
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这个看法是认为儒者之学由继承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传统而产生的,因此,整个周文与周道是儒者之学的根源。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通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史记》虽未言儒之所从出,但强调从"六艺"了解儒家,对后世颇有影响。
《汉书·艺文志》提出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其论"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太史公对"儒"的了解以"六艺"、"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为主,可谓得其要。
《汉书·艺文志》以儒家源于司徒之官,其说出自刘歆《七略》,盖在《周官》一书流行之后。
而刘歆此说,提出由王官之学失其守而降于民间,导致儒家与诸子之学的产生;这一看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儒,柔也。
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这是说儒字的本意是柔,而作为一个名词,则是指术士。
段玉裁在"柔也"下有注曰: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
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玉藻》注曰:舒儒者,所畏在前也。
段氏在"术士之称"下又有注曰:术,邑中也,因以为道之称。
《周礼》"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注云"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按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谓六行六艺,曰德行道艺。
自真儒不见,而以儒相垢病矣。
许慎以柔释儒字的本义,郑玄承之,而又求以引申之,且提出儒与濡通,对今人仍有影响。
清人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内篇提出,诸子百家之学,本原所出,皆不外于《周官》之典守(易教下);古代官师合一,官师守其典章(诗教上),如《周易》本春官之典守(礼教)。
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官师分离,官有政,师有教;六艺失其官守,赖于师教而传:至于官师既分,处士横议,诸子纷纷著书立说,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尽出于典章政教也。
儒家者流,乃尊六艺而奉以为经。
(经解上)这是认为诸子的产生有一大的背景,即制度官师合一、治教合一转为官师分职、治教分途的变化,政务官员不再承担教化职能,教化的职能由民间的学者来承担,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刘歆的说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对近代学者也有较大的影响。
不过,仅就儒家的问题而言,章氏的所谓典守,似与刘歆以儒家仅出于地官的说法有所不同。
(二)近人说儒章太炎曾著《国故论衡》,内中有《原儒》一篇,依据墨子把"名"分为达、类、私三种三作法,提出"儒有三科"之说,即"儒"有达名之儒、类名之儒、私名之儒三种意义。
他说:达名为儒:儒者,术上也(《说文》)。
章氏论证说,秦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可见儒即术士。
又说"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
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他引述庄子等书,认为可以证明"灵星舞子吁以求雨者谓之儒"、"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调其多技,故号遍施于九能,诸有术者悉该只矣"。
虽然章氏认为在最广义上(达名)"儒"指一切有术之士,但他的论证则特别把达名之儒理解为知晓天文气候、作法求雨的术士,这种术士实即祝史、史巫,因此,在这种理解中,术士的"术"即广义的法术,而这种达名之儒实际上是法术之士。
他又说: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
《天官》曰"会以道得民",说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地官》曰"联师儒",说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此则躬备德行为师,效其材艺为儒。
达名之儒包括一切有术有能之士,是一个最广义的名称。
类名之儒比达名所指范围为小,是指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授人民的入,这是把术士的"术"限制在六艺的一种理解c他又说: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周之衰,保氏失其守,史藕之书,商高之算,蜂门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传。
……及《儒行》称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艺也,其科于《周官》为师,儒绝而师假摄其名。
私名所指的范围更小,私名之儒,其学不及六艺,仅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这就是《周礼》中所述的"师氏。
"归结起来,章氏三名说.可以说皆由许氏'"术士之称"一语出发,而区分为广狭三种意义。
章氏还有《诸子学略说》文,谓"古之学者,多出王官",说明他受刘歆的影响很大。
他的看法多未出传统国学的范围,其新见特识,惟在以古儒为史巫类术士。
章氏以国学大师立言,学者受其影响颇大。
二十年代末,傅斯年作《战国子家叙论》,谓"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认为"儒家者流,出于教书匠"(引自冯友兰《原儒墨》)。
傅斯年此说比《七略》及《汉书·艺文志》有所改进,不说诸子直接出于王官,而认为诸子出于职业,他所说的职业显然不是官职,而近于民间职业,如说儒家不出于地官,而出于教书匠。
这个看法应与他对西周春秋的历史演变的认识有关。
从传统上看,与章学诚的说法亦可相合。
稍后,钱穆在《古史辩》第四册序提出:"柔乃儒之通训,术士乃儒之别解",这是对《说文》的解释作进一步的分疏。
他又说:"儒为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通习六艺,即得进身贵族,为之家宰小相,称陪臣焉,孔子然,其弟子亦无不然。
儒者乃当时社会生活一流品。
"钱穆不取章太炎达名之说,他的六艺说看似近乎类名之儒,但儒并非以六艺教民者,而以六艺为一种职业的训练,以求进身贵族社会。
所以,他所说的"流品",虽然可以说就是傅斯年所说的"职业",但所以为职业的内容有所不同。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论儒之起源,大抵与上文相同。
1934年胡适作《说儒》一篇,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
胡适早在哥伦比亚后期,即曾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对当时学者皆从章太炎而主于九流出于王官的说法,深致不满。
他认为,九流出于五官说,"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其言全无依据"(《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卷》,591页),认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同上,第591页)。
《说儒》是胡适平生论学文当中特别优美而富于想象力之作。
他首先从《礼记·儒行》载孔子"冠章甫之冠"、《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两条材料出发,依据《士冠礼》"章甫,殷道也",断定最初的儒都是殷的遗民,穿戴殷的旧衣冠,实行殷的古礼。
认为被称为儒的这一部分殷人,是从殷的祝宗卜史转化而来,在西周及春秋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然后他结合《说文》"儒,柔电,术士之称"的古义,认为作为殷遗民的儒,以柔逊为特征,乃由亡国状态所养成。
胡适此说很大程度上似由比较文化史获得启发,他认为,与希腊智识分子从奴隶变为罗马战胜者的老师,罗马教士成为北欧野蛮民族征服者的教师类似,殷末的祝宗卜史在西周几百年间自成了一个特殊阶级,是贵族阶级有用的清客,是新统治阶级的下层,又是自己民族殷礼的保存者和教老师。
他从"基督教不抵抗训条出于亡国犹太民族的哲人耶稣"引出结论,殷人在亡国状态下养成柔逊的遗风,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教老师"儒"上,用以解释何以这些保存殷人古礼的人被称为"儒"胡适《说儒》发表之后,冯友兰即作商榷,冯说中有几点辩驳颇有力,第一,针对胡适以冠章甫为殷遗民特征之说,冯友兰指出章甫虽起源于殷,但亦为周制所用,故西周春秋人戴章甫之冠,不必与殷有关。
正如马褂为满清之便礼服,而亦为民国时便礼服,不能因民国时某人穿着马褂便断定其为怀念满清的遗老。
第二,胡适引"公孟子古服"的故事来证明最早的儒者以保守殷文化自任,冯友兰则指出,《墨子》书中这一段故事还有下文,即墨子对公孟子的批评:"墨子曰:子法周而不法夏,非古也。
"因此公孟子的古言服是被墨子作为"法周"的现象加以批评的,说明公益于的古言服乃是周言周服。
冯友兰肯定儒冠章甫为法周,而从周的孔子与法周的公孟子是不能当做殷的文化遗民的。
他还指出: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儒家与儒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
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派。
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原儒墨》,《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吸收了傅斯年的职业说,认为儒家出于儒,而儒在春秋以前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职业。
关于儒这一职业的内容,他综合了傅斯年的教书说和胡适的相礼说: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