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
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 久远?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 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 与世隔绝。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 “皆叹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 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桃花源: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 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似有若无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作业布置
1
2.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 源,请展开想象,描述一个特定 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 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 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 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 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 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 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 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 现的空想。
而今的中国,与东晋时代相比,已经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有诗 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 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 ,经过百般付出和刻苦努力是可以实 现的。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敢于幻 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 能消极避世。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 心目中的桃花源而努力拼搏吧!
发现桃花林
渔人进出桃花 源的行踪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 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静 安乐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 对自由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含 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写法探究
学到这里,我们都清楚了桃花源是虚构的,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意图?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人生有梦 生活会更美好,今天重 读经典,我们有新的感受。
陶渊明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 内容。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 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在咱们这篇文章哪些看出这是 一处安乐而优美的地方呢?请同学们 划出来并加以总结。
景美
社会环境安 定和谐(生 活安定幸福)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细心地同学会发现,文章的开头结尾写的简略, 中间写的详细,为什么如此安排?
突出文章的中心,详细表达自己的 社会理想。
拓展延伸
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 自己的世外桃源,试动笔写一 写。(注意200——300字)。
总结
发现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林:
《桃花源记》
所见
进入
所闻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 叹惋。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 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 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 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刘子骥计划寻找,结果“寻病终”。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
人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 特点?
风景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平等、 人人劳动、安居乐业、宁静祥和 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的确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 安定和谐,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 客,真是一处宜居之地呀,不过同学 们考虑一下在东晋末年南朝宋年间,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状下,可能 存在这样的理想社会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