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与人口问题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政策,它不仅在人口数量控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种群生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结构、种群动态、生态平衡等方面深入解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一、人口数量控制我国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1979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数量,有效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1 人口密度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我国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城市的人口拥挤,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密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1.2 资源利用人口数量的控制,对我国的资源利用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人口结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
2.1 芳龄结构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芳龄结构发生了变化。
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性别比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
这一现象对种群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种群动态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的种群动态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的变化、种群大小和密度、繁殖力等方面。
3.1 人口数量的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我国人口的数量增长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种群数量动态得到了一定调整。
3.2 种群大小和密度在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下,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分布发生了一定变化,种群大小和密度得到了调整和平衡。
四、生态平衡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数量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1 生物多样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和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在现今社会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人类活动逐渐侵蚀了自然环境,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因此,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现今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空气、水、土壤等因素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维系着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
但是,人类活动却常常扰乱了这种平衡。
例如,通过开垦荒土,人类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耕作土地,但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的农药、化肥、水资源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的养分流失,甚至造成土壤中有毒物质的积累,从而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为生态系统带来了挑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扩张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并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碳、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从而引发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造成干旱、洪涝、风暴等天气灾害,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消极的。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和保护可以促进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
例如,野生动物园就是通过模拟动物生存环境、保护动物栖息地和生态环境等方式来促进动物物种的保存和增长,并向公众传达生态保护的意识。
此外,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和节约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消耗和污染,降低生态破坏的风险。
生态旅游、自然公园等旅游项目也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从而推动了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和实践。
总之,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蚀也愈加严重。
对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和趋势
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和趋势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与环境互动的科学。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断增加,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和趋势。
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
例如:城市化使得土地利用变得更加集中,大量森林、湿地因为建设而被清理,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许多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稳定性的下降。
而气候变化则加剧了这种情况,例如:全球变暖加速了海面上升、冰川消融,威胁到了极地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还导致了种群迁移、滞留等现象,也极大地影响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三、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许多生物物种都在生物循环、土壤形成、水净化等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生态系统也是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平台。
例如:河流可以提供给人们水源,而森林可以提供木材等资源,这些都是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体现。
因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成为了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四、基因组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基因组学也逐渐成为生态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基因组学可以帮助我们解析生物多样性,阐明物种适应性和抵抗力等问题。
例如: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更多的生物物种资源;在环境监测方面,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检测各种环境污染物等有害因素。
因此,基因组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了最近的一个新趋势。
总之,随着人类问题的日益紧迫,生态学不仅关注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也在关注人类社会的安全、发展与福祉。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
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
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第一篇: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
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
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1-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人类生态学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类生态学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 20世纪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散失等愈发严重,水土流失、森林消减、土地荒漠化、水体和空气污染、淡水资源短缺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类陷入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旨在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关于人类生态学原理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引言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相对于当时人类生产的需求而言,数量巨大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几乎是无限的。
正是经历、习惯了这一漫长的时期,在人们的视野中几乎都不存在关于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载体,其作用和地位随着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逐渐凸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现如今,随着全球物质文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散失,如水土流失、森林消减、土地荒漠化、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严重,这使人类陷于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即使能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但是人类同样又面临着重新恢复和发展已退化生态系统的迫切任务。
为此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态恢复活动,旨在为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生态学概念最初的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源自生态学。
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体和它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自然科学中,例如植物学和动物学,用这个术语普通生态去指动物,植物和它们临近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921年,Robert Park和Ernest Burgess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最初含义。
人口研究方法
人口研究方法人口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人口现象和问题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和工具,包括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创建与此标题相符的正文:1.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是研究人口现象和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描述人口的特征、趋势和分布。
统计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人口普查、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等方面。
2. 社会学方法:社会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人口研究方法也涉及社会学领域,通过研究人口的社会组织、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揭示人口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例如,社会学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人口的迁移、城市化、文化多样性等方面。
3. 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社会和文化的学科。
人口研究方法也涉及人类学领域,通过研究人口的个体差异、行为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揭示人口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例如,人类学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人口的性别、年龄、种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4. 生态学方法: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学科。
人口研究方法也涉及生态学领域,通过研究人口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人口问题的生态学基础。
例如,生态学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人口密度、城市化、污染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生态系统效应。
5. 政治学方法: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学科。
人口研究方法也涉及政治学领域,通过研究人口的政治行为、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等方面,探讨人口问题的政治基础。
例如,政治学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人口的投票行为、政治参与、政治倾向等方面。
人口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口现象和问题的基础和重要工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能够揭示人口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口问题
・0 ・ 2 7 璇 戴春勤 (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甘肃 兰州 7 0 5 ) 30 0 摘 要: 生态文 明是人类文明形 态和文明发展 的重 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 的基 础因素是人 口, 口问题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有 人 着重要影响。合理调控人 口过快增长、 高人 口素质 以及建立健 全相 应法律机制 , 提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 关 键 词 : 态文 明 ; 口 ; 施 生 人 措
o e g o t o o u ai n mp o ig p p l t n q a i ,p re t g t e lg l me h n s a e t e n c s ay me s r s f r t e d v lp n f v r r w h f p p l t ,i r vn o u ai u l y e f ci h e a c a im r h e e s r a u e h e eo me to o o t n o
Ab t a tE o c vl ai n i n i o tn r g e s o u n cv l ain fr a d d v lp n .P p l t n s o e o h a i a — sr c : c — ii z t s i o a mp ra t p o rs f h ma ii z t o m n e eo me t o u ai i n f t e b s f c i o o c t r f Ec — ii z t n d v l p n ,w i h e e t a i o tn n u n e n t e d v l p n o c - i i z t n o s o cv l ai e e o me t h c x r n mp r t i f e c o h e eo me t f e o c vl a i .Rain l r g l t g t e o i o a l i o t a e u ai h o n
人口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
人口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摘要: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不适当活动,特别是人口的激增。
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多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
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生态学问题。
关键词:人口环境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不适当活动,特别是人口的激增。
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多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
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生态学问题。
一人类发展与环境人和环境组成的大系统,是一个有着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可以概况为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关系。
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中。
人的生产是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该总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通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
人口过程反应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反应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决定人口增长的快慢。
而自然增长率主要由人类自身的生物潜能和环境阻力所决定。
自人类进化成现代人类后,除上述因素外,人口数量同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
高中生物 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过降低出生率,延长世代长度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 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 有限)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 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5)呈典型的“J”型曲 线增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 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 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 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 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 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
4. 右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 图,识图作答: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 中输入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 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________________战略。
压力太大,造成环境容纳量下降,从而使人口增长呈现c曲
人口生态学
世界上,有的地方居民非常稠密,有的十分稀少,甚至是荒无人烟。
另外,原来无人居住的荒野地区,在短时期内移来大批居民,城市迅速拔地而起;而有些原是人口密集,生产发达的地方,却走向衰落。
这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呢?人们选择某个地方定居,而不选择其他地方,这又是什么思想在支配着人们的决择呢?地理学家早已发现,地理环境的各种因素对人口的分布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人口的密度,而且还通过人们在某种环境中长期生活形成的环境感知,影响人们在选择新的地方定居后的种种决择。
人口的多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各地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些问题都属于人口生态学的范围。
下面分别从环境影响、环境感知以及人的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三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环境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矿藏以及交通条件等。
一般说来,人口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矿藏丰富,以及交通便利的地区,其密度就大;反之,地势崎岖,气候严峻,土壤贫瘠,矿藏缺乏,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的地区,其人口密度就小。
1.地形因素影响人口密度。
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是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平原地区。
今天,世界上的农业区、工业区、以及大城市也大都集中在平原地区。
这些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
如果把世界人口密度图与地形图相对照,就可看出,平原与人口高密度区相一致的现象。
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等都是我国人口比较密集地区,如江苏省人口密度达600人/平方公里。
与此相反,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成为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人口密度仅1人/平方公里,两者之间的反差十分惊人。
但在炎热与干旱的地区,某些地势高的局部地区,气候比较凉爽,宜于人们生活,可能出现高处成为人口较集中的地方。
例如,地处热带的南美洲北部的哥伦比亚,其东部的平原与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平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但人口却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相反,安第斯山地中的东科迪勒拉山区,只占全国面积的1/8,但人口却占全国的1/3以上。
人口增长问题
人口增长问题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对其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
二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
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数量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人类所需的食物中有88%为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有10%为草原牧区提供的肉类,来自海洋的仅占2%。
目前全球可耕地面积总数约30亿平方千米,平均每人只有平方千米。
而且在不断减少。
这是由于:其一,城市化的进展不断侵占耕地,而且往往是最优良的耕地。
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耕地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千米。
其二,不合理的耕垦活动造成荒漠化每年损失耕地约600万至700万平方千米。
其三,土壤污染,包括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地退化、产量下降,进一步加剧土地紧缺的形势。
三、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淡水是陆地上一切生命的源泉。
目前人类每年所能控制利用的淡水量为9000立方米,总量虽然较大,但水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不均匀,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性,许多人口密集地区水源紧缺。
人口增长一方面是导致人口增加与工农业发展,使人均水资源减少;另一方面是密集的人口加剧了对水资源的污染,使水资源的可利用性降低。
淡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重大问题,据预测,在21世纪,淡水将成为继石油耗竭之后最紧缺的自然资源。
到2050年后,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将生活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里。
四、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影响食物和能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要求。
2020-2021高二生物3教师文档:第6章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文档:第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解析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描述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2。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1.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2。
通过分析并建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培养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3。
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一、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1.人口现状(1)措施①20世纪70年代:我国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工作。
②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③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现状①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②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2.人口发展前景(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2)目标错误!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2.采取的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自然保护区。
④推进生态农业.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 2.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种群的增长规律相同。
() 3.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4.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率不多。
5.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应该大力提倡。
()提示:1。
√2.×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可调控人口增长并具有能动的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即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种群的增长规律,不完全相同。
3.√4。
√5.×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不利于环境保护.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问题探究]1.人口状况是制订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生态压力的分析
02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核心思 想
人口增长自然趋势
人口增长呈几何级数增加人Fra bibliotek与生活资料的失衡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在无限制条件下 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即人口增长速率 将随时间加快。
由于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速率 不匹配,将导致人口过剩和生活资料 短缺。
生活资料呈算术级数增加
相对于人口增长的几何级数,马尔萨 斯认为生活资料(如食物、水、土地 等)的增长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增 长速度较慢。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完善环保法规
建立健全环保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环保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 ,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 的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
促进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通过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重新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压力,以及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生态压力现状分析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生态压力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生态压力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人口政策与生态压力的关联研究
我们探讨了不同人口政策对生态压力的影响,发现有效的人口政策能够缓解生态压力, 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环保行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生态压力挑战。
推广国际环保标准
积极推广国际环保标准和最佳实践,促进全球环保工作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
促进全球绿色发展
鼓励和支持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行动,共同推动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2节:“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显然这里所说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承受能力,它可以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
而中图版教材必修2第18页第一节第4行:“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这里将环境承载力等同于环境人口容量。
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3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而中图版教材地理必修第2册第20页倒数第4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这两段文字的意思显然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罢了,但一个是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一个是给“合理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
显然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这几个概念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必要对有关概念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细致地分析。
分析一、环境承载力的由来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
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
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著名⽣态学家奥德姆(E. P. Odum)在《⽣态学原理》⼀书中指出:“当然,为了满⾜⾃⼰的直接需要,⼈类⽐任何其他⽣物更多地企图改变物理环境;但是,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类对⾃⼰⽣存所必需的⽣物成员的破坏性,甚⾄是毁灭性影响也越来越增加。
因为⼈类是异养性的和噬⾷性的,接近复杂的⾷物链末端,⽆论⼈类的技术怎样⾼超,对于⾃然环境的依赖性仍然保留着,从空⽓、⽔和⾷物,即我们合适地称之为‘⽣活资源’着眼,⼤城市仍然不过是⽣物圈的寄⽣者⽽已,城市越⼤,对周围地⽅的需要越⼤,对⾃然环境(‘寄主’)的危害威胁也就越⼤,⾄今,⼈类是过分忙于‘征服⾃然’,⽽很少考虑到去调节由于⼈类在⽣态系统中的双重作⽤——操纵者和栖居者——⽽产⽣的⽭盾”。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E. P. Odum对⼈类在⽣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的概述是⽐较全⾯的,辩证的。
既看⾃然⼈的⼀⾯,⼴义地说,⼈也是⼀个物种,它从动物进化⽽来,在⽣态系统中扮演的是消费者的⾓⾊,即栖居者的⼀⾯;同时⼜看到⼈的社会⼈的⼀⾯,⼈类的⽣活环境不只是⾃然环境,还包括有社会环境,进⾏着社会经济⽣产活动。
同时,社会经济⽣产活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因此,⼈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区别于其他⽣物,它是社会的主⼈,是操纵者。
但是在相当长的⼀段时间⾥,⼈类过分地强调了操纵者的⼀⾯,夸⼤了主观能动性的作⽤;时常看到的总是⼈类战胜⾃然的丰功伟业,⽽很少看到违背⾃然规律⽽受到惩罚的沉痛教训。
换句话说,当前⼈类⾯临困境的根源就在于此。
翻开⼈类的发展史,不难看出,由于⼈⼝的增加,⽣活⽔平的提⾼,⼈类对环境的压⼒不断加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相对于⾃然⽣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是⼀种“偏离”的过程。
⼈类⽣态系统的发展⼀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原始⽣态阶段。
现代⼈即智⼈,起始于5万年之前,⼈类从树上到地⾯,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与环境之间(⼀)原始⽣态阶段靠低密度、⼩群体保持平衡。
人口增长问题
人口增长问题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对其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
二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
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数量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人类所需的食物中有88%为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有10%为草原牧区提供的肉类,来自海洋的仅占2%。
目前全球可耕地面积总数约30亿平方千米,平均每人只有0.5平方千米。
而且在不断减少。
这是由于:其一,城市化的进展不断侵占耕地,而且往往是最优良的耕地。
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耕地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千米。
其二,不合理的耕垦活动造成荒漠化每年损失耕地约600万至700万平方千米。
其三,土壤污染,包括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地退化、产量下降,进一步加剧土地紧缺的形势。
三、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淡水是陆地上一切生命的源泉。
目前人类每年所能控制利用的淡水量为9000立方米,总量虽然较大,但水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不均匀,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性,许多人口密集地区水源紧缺。
人口增长一方面是导致人口增加与工农业发展,使人均水资源减少;另一方面是密集的人口加剧了对水资源的污染,使水资源的可利用性降低。
淡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重大问题,据预测,在21世纪,淡水将成为继石油耗竭之后最紧缺的自然资源。
到2050年后,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将生活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里。
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研究
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研究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是两个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化的科学,而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种群在环境中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等问题,两者在研究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是研究对象和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异。
一、人口统计学人口统计学是一门统计学的分支,它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化等问题。
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生育率、死亡率等。
人口统计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管理提供有关人口规模、结构、分布和动态变化的数据,为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等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普查、样本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等。
其中,普查是人口统计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人口数据,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抽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取样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人口统计数据收集,可以提高调查效率和降低成本。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对于人口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人口统计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人口统计学也受到了很多挑战,如科技发展的不断加快、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等,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来应对这些挑战。
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种群在环境中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等问题的学科。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种群的数量、生态位、生态适应、个体增长、死亡和迁移等。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它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种群调查、环境质量监测、生态感受率分析、遗传分析等。
其中,种群调查是种群生态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得种群的数量、分布和生态位等信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种群生态学也面临很多挑战。
从生态学角度评述-我国自建国以来的人口生育政策
“晚,稀,少”政策开始实施。男性25岁,女性23岁为晚育,一对夫妇生育 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且生育间隔在三年以上。
取得明显的成果,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增长率明显降低。
第四阶段(1991年秋到2013年)
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政策(增加T,降低R0)
从生态学角度评述-我国自建国 以来的人口生育政策
生态学作业(四)
种群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r ln R0 /T
R0 :世代增值率,即每队夫妇的子女数 T :首次生殖时间
第一阶段(1949至1957年)
鼓励生育,增加人口数量:(通过出台增加R0的政策来提高人口增长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许多年,我们没有明确的人口生育政 策。在这段时间时,人口发展处于自发的和无计划的状态,出生率仍然很 高。但是,由于人民当家做主,生活初步得到改善,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 发展,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840~1949年的 2.6‰猛增到1952年20‰,以后的几年也是有增无减。
第二阶段(1958至1969年)
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提出(降低R0)
1956年初,中央公布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纲 要中明确提出:“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 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 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就业的机会”
对大跃进失败的反思,人口与粮食的尖锐矛盾,居高不下的人口自然增长 率,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补偿性生育(196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 43.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3‰),使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多方压力 进一步加大,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提示总人口已超过7亿。
《人口问题》[英]卡尔-桑德斯著读后感
其次,从语言角度来看,卡尔-桑德斯在书中的语言简练、严谨。他运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和数据,使得人口问题的讨论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同时,作者在书中避免了过多的华丽辞藻,使得作品更加注重事实和逻辑。这种语言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专注于人口问题的讨论,而不会被过多的修辞手法所分散。
其次,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卡尔-桑德斯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人口问题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的引用,展现了不同人物对人口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得人口问题变得更加多元和立体,也让我对人口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再次,从主题深度角度来看,卡尔-桑德斯在书中对人口问题的探讨非常深入。他不仅关注人口问题的现状和未来,还探讨了人口问题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这种深度让我对人口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人口问题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此外,卡尔-桑德斯在书中还提到了人口问题对性别平等、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影响。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别平等则可以减少人口结构的扭曲,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我们在解决人口问题时,应该关注这些问题背后的生态学原理,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范文:《人口问题》[英]卡尔-桑德斯著读后感——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探讨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阅读《人口问题》[英]卡尔-桑德斯的著作,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卡尔-桑德斯在书中对人口问题的探讨,使我意识到,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在这个视角下,我对人口问题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劳动力充裕固然有利于发展的一面,但在资金短缺、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解决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2.2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掌握)
人类在地球生存,“衣、食、住、行”都与地球环境密不可分,首先要有大量的食物,其次,人类的衣、住、行,需要大量的能源,最后,人类的一系列活动(生产和生活)还会制造大量的三废,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比如因为大量的粮食需要而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从而导致“沙尘暴”现象。据统计:
人的自然属性(掌握):人是进化的产物,尽管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但自然赋予的生物属性仍属于其基本特征。因此,人是自然的,尤其在种群增长更是这样。
人的社会性(掌握):人的社会性是人由群居性的动物逐渐进化出的特别属性,是人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包括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甚至还包括人体自身的一切特征,如语言、思维、意识和直立行走。
2.4 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了解)
首先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其次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最后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二、人口的过度增长需要相应增加基本设施。如学校、医院、住宅、道路、自来水厂、食物供应和发电站。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占用大量耕地,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形成恶性循环。
三、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对各种资源的需求相应增加,导致资源过度利用。
四、过度增长给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和冲击,生活质量日益降低。
五、人口过度增长对于经济的再发展也是一个沉重包袱,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现代社会。当劳动力发生了转移,技术构成占主导地位时,情况更是如此。
2.5 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大、人口老化过程先城镇后农村。
老龄化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
电子教案
第2章 生态学与人口问题
前言
人作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数量的增长会成为严重的世界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其它问题,尤其是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面对严峻的挑战,人类只有再一次拿起智慧的武器,应用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知识,来解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生态学便是人类选择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利的武器。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智慧的又一次展现,也必将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贡献。
世界上大约20%的干旱土地是由于人为的土壤退化造成的,有超过10亿人的生活因此陷入了危机(UNEP,2000)。
世界上六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20亿公顷——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耕种而发生退化(UNDD,1998)。
在20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从16亿增加到61亿,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翻了12番(UNFPA,2001)。
世界人口激增的标志之一是每增加10亿人口的相隔时间越来越短,从10亿到20亿(1850~1930年)约80年,从20亿到30亿(1930~1962年)约32年,从30亿到40亿(1962~1975年)约为13年,从40亿到50亿(1975~1987年)为12年,1987~1999年60亿,12年。
以我国为例,中国的人均林地、草地、淡水资源分别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民以食为天”,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对中国的巨大挑战。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国土的十分之一,与之比较,印度耕地虽占国地的55%,人均耕地是中国的2倍;美国耕地虽只占国土的20%,但人均耕地是中国的9倍。中国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中国同美国、印度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在耕地面积小于美国、印度的条件下,中国的粮食产量却位居世界第一,粮食单产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几乎相当于美国的5倍,所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1993年,中国虽然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人均占有量只有387.3公斤。预测表明,由于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中国的人均粮食将长期维持在人均原粮不到400公斤的低水平上。如果中国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会深深危及绝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环境。
地球上大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已经由于农业,城市化和各种商品活动而被彻底改造了(VVRI,2002)。
总之,沉重的人口负担,以及人类一系列不合理的活动已经使当今的地球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2.3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了解)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较少,且数量稳定;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口众多。以我国为例,沉重人口包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占人口70%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发展问题严峻。
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又一次较大的增长,至今还在继续,其增长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1492年哥仑布发现新大陆时,世界人口大约为2.5亿,到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已突破50亿。
图2.1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从图可以看出文艺复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数的,符合指数式增大模型。
生态学与人口问题
学习提纲
第1节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1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1.2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趋势
1.3 地球人口的承载力
第2节人口增长引起的生态问题
2.1 粮食、耕地问题
2.2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3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2.4 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
1.4人口增长的积极作用(掌握):
一、一定量的人口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众多的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
1.5人口增长的消极作用(掌握):
一、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污染环境、导致土壤恶化,甚至农田退化,沙漠化,最终变成不毛之地。
青少年人数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将近10亿青少年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仅亚洲就有7亿多,全球青少年总人口中,仅有14%的人生活在发达国家。如果目前的这一趋势能够保持下去,到2020年,将有11%的青少年生活在发达国家。
人口快速老龄化
全世界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虽然老年人口数少于青年人的人数。但是老年人口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增加。预计从目前到202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从6亿多一点增加到超过10亿,增幅为6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5岁以下的人口在这一时期将增加2%。关于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趋势,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在第二节中详细讨论。
1.2.1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曲线(掌握)
图2.3中国历代人口变化曲线
1.2.2 近年来人口增长曲线图(重点掌握)
对照图2.4,2.5,2.6分析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的特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3‰和25.83‰。下降到2002年的12.86‰的6.45‰。我国生产率大幅度下降,已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1.3.2 地球人口的承载力(重点掌握)
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即地球的承载力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依赖于自然条件,如土地面积,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资源,还由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所决定。地球对人口的承载力就是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因素综合条件下的最大环境容纳量,它不是适合度人口的含义。不同学者对地球承载力的预测不同,有的认为目前地球人口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力,有的认为是500亿,有的甚至认为是1000亿。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资料认为,世界人口应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点,这是能使全世界人民吃得好,维持正常生活水平的人口限度。
第1节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1 世界人口概述
1.1.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重点掌握)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增长缓慢。早期人类茹毛饮血、渔猎为生,生产力极其低下,大约每30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才能养活一个人,整个地球只能养活大约500万人。随着一万年前农业社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有了一次较大的增长。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世界人口不到1000万。其后,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世界人口稳步增长。到公元初,世界人口达到1.5亿,当时我国人口大约5000万,约占世界人口的1/3。
1.1.3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了解)
图2.2 肯尼亚、美国和丹麦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见图2.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分析其类型,预测其人口增长趋势。下宽上窄型(典型的正金字塔型)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如图中左一所示肯尼亚的人口;上下人口数量差不多,人口增长缓慢,如图中左二美国的人口;上下部小,中间大的类型是零增长型或者下降型年龄结构,如图中右一所示丹麦的人口。
第2节 人口增长引起的生态问题
人口增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口一方面是财富的来源,另一方面也是物质的消费者,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因此,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多种影响。
2.1 粮食、耕地问题(重点掌握)
快速增长人口的粮食需要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一方面靠扩大耕地面积。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毁林开荒现象持续了几百年,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使环境恶化。
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一般归因于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使妇女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加之控制人口的技术普及后,人们生育意愿转变,从而使出生率下降。
1.1.2 世界人口形势的新变化(掌握)
全世界的儿童大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儿童数量在世界一些地区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66个发展中国家中,至少有40%的是儿童,有些国家几乎有一半人口在15岁以下,但是,在发达国家中,由于多年来生育率偏低,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