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

第16卷第4期Vol.16 No.4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Zhuhai City Polytechnic college2010年12月Dec.2010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王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摘要] 自我同一性,也称自我统合,是青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性阶段任务。

当代大学生因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周遭环境变迁,自我认同越发困难,易产生一些诸如焦虑、失落、无所适从、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

这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其心理素质的适应、发展与自组织功能上存在的不足。

因此,作为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从其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可塑性入手,引发教育心理研究者的长期关注与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理论基础;相关研究自我同一性 (ego-identity)的概念源自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的同一性渐成说。

他提到,个体一生中要经历8个自我发展的关键性和转折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需要、任务与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并且呈前后继承和开拓创新的上升态势,即“心理•社会的危机”。

其中,“固定于青年期末的同一性,对之前从婴儿期以来的过去所有单个同一性都起了概括的作用,并将之改造成一个独特而连贯性的整体。

”[1]这说明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在个体人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研究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青年们顺利地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一、理论基础(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即是自我认知的原则导向,自我情绪情感体验的信念化,自我调节的监控化和自我评价的固着化”。

这即是说,自我同一性不仅是一种自我体验,也包含了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的成分;是个体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

这种一致,首先来自时空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身作为同一实体的存在感和意识”[2]。

其次它也意味着本文为重庆教育学院2009年院级科研课题项目成果。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

价值观与行为的不一致
价值观多元化
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价值观更加多元,可能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与 行为不一致。
价值观冲突
大学生可能面临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 与责任等,这种冲突可能导致他们在行为选择上犹豫不决。
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
大学生需要努力实现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 价值观。
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未来规划不明确
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和生 活规划并不明确,这种不确定 性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迷茫和不
安。
人生目标缺失
一些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选择时感到困惑 和失落。
对失败的恐惧
大学生担心自己未来的失败和挫折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过于谨慎 ,不敢冒险尝试新事物。
的社会氛围,减少对大学生的压力和不良影响。
提供就业指导和支持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应该提供就业指导和支持,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
作,减轻就业压力。
优化网络环境
03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应该加强对不良网络内容
的监管和打击,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个人自我调整与成长计划
增强自我认知
大学生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认知,了解自己 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
心理学因素
如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评价等,可能影响个体对 于自我形象的认知与构建 。
危机的影响
心理压力
自我同一性危机可能导致 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 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 。
人际关系
自我同一性危机可能导致 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 不自信、逃避等行为,影 响其人际关系。
学业表现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 而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两者相互作用的途径: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实践中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探索自我同一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 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0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发展 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 究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访谈、文献综述
数据收集:通过线上和 线下方式进行,确保数
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样本选择:大学生群 体,涵盖不同年级和
专业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如SPSS等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数据分析方法:描 述性统计、相关性 分析、回归分析等
资源共享:家长和学校可以共享资源,如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工具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07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探讨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个 体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
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促进其心理健
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学业发 展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及其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启示

自我同一性及其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启示
性方 面 , 自我 同一性是 自我对 社会 环境 的适 应性反 应 ; 观 主
自 同一性至少应包含 3 我 个层 面的内涵 :①最基本 的层
面 , 自我认知。 即 此层面 的 自我 同一性为 自我综合 和个人性格 的连续性 ,指儿童期 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 的基本 信念 ; ②个人 同一 性 , 自我与环境相 互作 用下 , 即 个体 表现 出 的一套 目标 、 价值 观和信念 。个人 同一性包括职业 目标 、 交往
人 格 发 展 的 启 示
上海师范大学教 育学院( 0 24 203 ) 毕淑娴
同一性 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 这一概念 1 ] , 由被 誉为 “ 同一性之 父” 的埃里 克森于 14 9 6年 引入 心理 学 。 并于 16 年 , 9 3 他提 出 自我同一性概念 , 将之 广泛应用于社会 心理学 、 人格 心理学 、 展心理学 、 发 教育心理 学 、 咨询 心理学 和文化心理学。但 自我 同一性 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 的定义 , 这种 状况影响 了 自我同一性这一重要 概念潜在 的解 释力量 , 从而制约了 自我同一性理论 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
是最差 的阶段 。往往是“ 最找不到 自我” 的。他们在如何面对 及认识 自我的问题上 , 临着 上述提到 的一系列 的矛盾和 内 面 心 的冲突。为此 , 当部 分的学生将 大学的中期 阶段视 为“ 相 最 苦 闷” 的阶段 。笔者认 为 , 阶段 的状态 能很好地 帮助解释 该 社会 中的一种现象 : 网络成瘾 。由于此阶段 , 个体必须经历理 想 自我 与现实 自我之 间的冲突 的折 磨 , 许身心都将 受到较 也 大 的煎熬 , 最终才可能找到 自我 。有些 个体在成 长过 程中 , 也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进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汇总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进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汇总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进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内容导读: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提出的重要概念,随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青春期寻求同一性的过程中,往往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发生怀疑,产生同一性危机,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从同一性的角度看,大学生的主要长大课题就是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

本文以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概念为理论基础,选择研究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包括:(1)自我同一性功能论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问题关系研究(2)自我同一性阶段论与自我同一性形成影响因素研究(3)自我同一性危机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研究(4)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类研究。

通过研究,一方面分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功能、阶段、自我同一性危机以及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的探讨,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人格心理健康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导论10-11∙第一章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11-17∙ 1.1自我同一性的理论蕴涵11-14∙ 1.1.1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提出11-12∙ 1.1.2自我同一性12-14∙ 1.2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概念14-17∙ 1.2.1同一性危机14-15∙ 1.2.2同一性扩散15∙ 1.2.3心理社会的延缓偿付15-17∙第二章同一性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17-22∙ 2.1同一性功能论17-19∙ 2.1.1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功能论17∙ 2.1.2Waterman同一性功能论17-18∙ 2.1.3Adams。

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作者简介:黎琛,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10
戴维波普诺认为“自我的发展 ,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化过 程”。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领域的活动 ,能实现个体对自然、社会、自 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发展起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的 热爱 ,形成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 ,这些都是自我同一性不可或缺的内 容。活动应是丰富多样的,可涉及求知、探索、服务、娱乐、亲和等类 型,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探询自我及自我发展的空间的。 组织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的空间 ,这就要求要 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2] 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 心理科学.2000.23. [3]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心理学新探.2004.2. [4]韩晓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人口学刊.2004.1. [5]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 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3 年版. [6]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2003.2. [7]高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
(三)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平时可以通过问卷、测验等方法,结合日常的行为观察,对大学生 的思想状况进行纵向或横向的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和评价学生,根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不同状况进行教育指导。同时,把有关的结果分 析信息适时适度地反馈给学生本人。这一信息的反馈有可能达到个 人认识上的主动卷入。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发生时,在危机解决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 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危机面前 ,学生的心理容易失衡 ,从而导致紧 张、焦虑、怀疑、退缩、逃避、反抗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心理辅导要 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四)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 响是非常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多给予学生民主、 宽容的环境。社会对学生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是错误应以 更多的理解 ,要允许他们在与社会多种文化的碰撞中 ,对不同的信 念、价值观、职业目标的比较选择中确立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职业目 标。第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长重视以身作则的作用 ,用科学、 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对待子女。第二 ,提供给学生民主和宽容的环境 和气氛。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拖延的时间 ,或者 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途径,所以, 教育者更需要在理论层次上思考各种外界制约因素的复杂性,并在教 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积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干预,在促进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 ,使大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 发展。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

文章编号:1671-4067(2019)02-0068-05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单 园(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陕西汉中723000)摘要:研究以17-26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自我同一性与自我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得分上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即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同一性早闭,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同一性早闭;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在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同一性扩散状态与情绪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性早闭状态与自我适应、情绪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性延缓状态、同一性获得状态与自我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自我适应在自我同一性和情绪适应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和干预,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我适应;情绪适应中图分类号:G655.5文献标识码:A1 问题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1]。

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

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

在此基础上,Marica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即自我同一性形成是由同一性扩散状态、早闭状态向同一性延缓状态、获得状态转变的过程。

Cramer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个体更普遍的由同一性早闭和扩散状态向延缓和获得状态转变[2]。

我国有学者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其同一性状态,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还存在分歧[3]。

对于同一性形成的性别差异,一种观点认为,男女青少年同一性形成和变化的时间是一致的[4]。

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和参考文献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从开始的成年期到达
到思想、情感和品行成熟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完
善性理论,是研究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论。

贝尔·费利克斯·贝塞斯(Bell,Felix Bersaies)认为,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存在一种自我
完善本能,这种本能会引导他们朝着满足他们的自我期望的方向发展。

根据自我同一性理论,大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而实现自我完善。


过参与社会活动,他们能够慢慢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学习如
何利用这些优势于不足,发展和完善自我。

他们能够从社会中收获许
多经验和指导,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认识自己。

同时,
大学社团和俱乐部的经历也可以让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从而
更好地体会到自己的自我价值。

同时,完成他们的毕业研究和专业课
程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高质量的学习成果,有助于锻炼自身的学习、
思考和行为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有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帮助,大学生可以在发展自我旅程中更自
信地开拓新的领域,为他们社会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
自我同一性理论可以说是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它可以帮
助大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方面,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全、安心地成长。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一、引言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

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帮助理解这一概念,本文将介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一种通过5个维度,20个条目,来对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测量的工具。

这五个维度是:知识同一性、时间同一性、个人探索、社会认可和个人概念。

1.知识同一性:指大学生对自身专业及职业选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时间同一性:指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时间上的认知和规划。

3.个人探索:指大学生对自身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和探索。

4.社会认可:指大学生对社会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5.个人概念:指大学生对自己个人特质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每个条目都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

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在该条目所测量的方面的认同度越高。

三、使用方法使用该量表时,首先需要将被试的基本情况记录下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等。

然后,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

最后,根据被试的得分,计算出他们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以及总分。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被试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四、结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成功地发展出自己的人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份,在众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平衡自我价值和外部期待的关系。

而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在构建自我同一性,此时进行自我同一性的测量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的使用,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构建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更好地构建自我同一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许多朋友向我抱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

整天浑浑噩噩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徘徊,上课不想听课、觉得没意思,想自学却又是看不进去。

这样的状态是许多大学生面临的困惑,也是大学生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当人处于青春期晚期会面临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是谁,自己是怎样的、想要什么、该干什么等与自我认识和自我定向有关的问题。

刚刚完成青春期任务的青少年下一步的任务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定向。

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大学生所处的阶段,高中的时候我们为了那个简单的愿望:考一个好大学,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父母、也为也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个目标一直激励我们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

所以很多人在进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些人以为上了大学之后就解放了,不用像高中那样没日没夜做作业,做练习;有些人以为上了大学自己就可以学很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不用像高中那样为了高考强迫自己去学那多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厌倦的科目;也有些人以为大学是自己自我展现的一个舞台,上了大学自己可以自由的参加好多社团活动,给自己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也可以大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可惜的是,这些美好的愿望往往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一个个破灭了。

他们发现上了大学之后还是有很多的作业要做、有很多的课程要上甚至比较高中还多很多;自己的专业也不像自己所向往的那样另自己感兴趣,而且还要学那些无聊透顶的毛概、邓论、法基等等等等,简直与高中无异;而且大学也似乎没有为自己提供那么十分良好的展现舞台,许多人一入大学便急着参加的许多社团,但一个学期下来之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多大的提高。

这时他们对大学有些失望了,觉得大学原来也不过如此,也因为学习没有高中高考的压力,所以学习没了兴趣,活动也爱理不理了。

但又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广泛的接触社会,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社会需要什么、社会上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以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看待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发

以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看待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发

以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看待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发展蔡涵涵摘要: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对个体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学阶段是个体解决同一性危机,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本文将运用玛西亚(James Marcia)对自我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以她所提出的四种同一性状态——弥散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为视角看待大学生大学四年发展历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帮助大学生更快获得同一性的措施。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发展一、引言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但是目前自我同一性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明确的概念定义,玛西亚(James Marcia)解决了这个难题。

玛西亚(James Marcia)从结构的、现象学的和行为的方面来考察同一性,在这个前提下,集中于自我同一性建构形成的过程,以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为变量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操作定义。

探索是指在达到个人同一性的不同方面(如职业选择、宗教信仰、性别角色等)的过程中努力奋斗、主动探询的过程;承诺是指在上述领域中所形成的坚定和牢固的决定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投入(郭金山,2002)。

玛西亚(James Marcia)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青少年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并产生个性感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经验跨时间的一致感和对自我理想的投入。

由探索和承诺两个变量的组合提出了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弥散型同一性(identity diffusion)、排他型同一性(identity foreclosure)、延缓型同一性(identity moratorium)和成就型同一性(identity achievement)(王倩,2005)。

很多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并且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说,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人格的相关研究作者:韦蔚,崔滢,庞玉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9期韦蔚,崔滢,庞玉静(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人格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459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本科生进行了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的调查。

结果:1.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表现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过去的危机。

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尺度的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和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两个维度与SCL-90的8个维度,EPQ的P、N、L维度均显著负相关,与EPQ的E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人格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08—03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建思政与高教管理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Z201309ZD)。

收稿日期:2014—04—10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由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于1963年首创,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领域。

Kovel认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

[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

同一性有时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

[2]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末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期。

大学时代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时期。

[3]健康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关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通过阅读一些描述自我同一性的论文,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它的相关内涵,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想表达一下对它的理解。

一、何为“自我”?痴迷于各种悬疑惊悚电影的我,无意中从一部大卫?林奇导演的心理题材的电影《穆赫兰道》中得知了弗洛伊德先生及他著名的性心理学说。

他相当于是我的第一位心理思想启蒙老师,因为在之前我一直都是自己摸索。

他把人格结构划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本着原始欲望、不计后果来行事的我的潜意识,“超我”即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加以行事的我的意识,并称“自我”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换句话说,“自我”是“本我”欲望和“超我”压制衡量在一种稳定状态下所呈现出的结果(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产物)。

这是我之前的认识,而直到最近,另一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思想给了我新的启发。

与弗氏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自我”在人格划分中是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

它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然后结合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等加以控制(貌似它和“超我”结合为一体了)。

如果说,弗氏观点中的“自我”比较被动,那么这时的“自我”就比较主动了。

对于上述两个观点,我并不想说我赞同哪一方,或反对哪一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只能说,两者下的“自我”都是约束“本能欲望”的有着各种规则的正常人。

二、何为同一性?我认为是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之间达到一种同一,即两者在各方面差不多一致,没有太大差距。

而这个“自我“包括三种:1、作为个体的”自我“,它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2、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自己、所确立的自我形象,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学生”等。

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青少年研究·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刘立新夏兢(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法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摘要】大学生心理需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他们完成自我同一性、克服同一性危机、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应注重需求内涵的全面性,对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相关性做实验研究,并与大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紧密结合,从已有的危机干预模式转变为全员成长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需求自我同一性心理援助收稿日期:2012-12-05作者简介:刘立新,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夏兢,北京工商大学法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活动,多数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对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这些研究往往将大学生遇到的发展性问题看作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矫正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上,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则研究得较少。

今后研究的重心应该从障碍应对性教育转向发展成长性教育,从危机干预型转变为成长发展模式,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使个体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一、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阶段性分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理论,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们最终是趋于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将主观的我(I )与客观的我(Me )相统一,也就是自我在统合、矛盾和冲突中逐步统一、成熟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页表。

Marcia 以探索和承诺为变量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操作定义,并以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方法来研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

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面对大学时期的人格发展,自我同一性理论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指的是一个人的意志、价值观和认知形式都会越来越清晰,因为自我同一性意味着能够更加仔细地思考和深入探究自己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景。

大学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也是许多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应受到来自家人、朋友、社会群体和自身经历的多方激励。

大学生期间人格的发展,与外界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的社会背景、学校环境以及朋友圈的友谊关系等都会给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期间,他们可以从家庭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动力,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这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另一方面,大学生期间个人发展还受到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他们体验到不同的新鲜体验,学习处理自身情绪的技能,从而加强自我同一性的意识。

大学生需要处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重新审视自我的价值观和行为,从而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这个过程会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认识自我,也有可能改变自我的价值观。

此外,大学生期间也受到行为表现发展的影响,他们可以在自由、抗争和合作三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行为表现。

在自由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做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价值观,从而提高自我认同感。

在抗争方面,大学生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针对不同的挑战,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来克服困难,从而形成积极的表现形式。

最后,在合作方面,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团队精神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加深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增强自我同一性。

总之,大学生期间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同一性理论在探究大学生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朋友、社会群体和自身经历都是形成自我概念的激励,认知和情绪发展也会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清晰,抗争和合作的行为表现也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们在面临毕业后选择职业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自我评价、价值观念和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了解和认同,是个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西·马塞林提出的,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自我评价、价值观念和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了解和认同。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心理学上属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受到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人生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1. 清晰个人定位自我同一性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清晰自己的个人定位。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人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那么就很难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自我同一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做出更加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职业规划。

2. 提高职业适应性自我同一性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同程度越高,就越容易适应不同的职业环境和工作要求。

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职业发展中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迎接挑战,避免职业转换和迷茫。

而没有清晰的自我同一性的人往往容易在职业生涯中迷失方向,无法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一、概述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形成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其个人成长和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个体因素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人格特质、自我动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例如,自我认知的清晰度会影响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人格特质的不同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自我动机的强弱则会影响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深入研究这些个体因素对于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塑造个体不同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则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未来规划和职业发展时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和期望。

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自我同一性。

本文将从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特质、价值观、目标、信仰等形成的连贯、一致和稳定的自我认识。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人的成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身份认同、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和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大学生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促进大学生确立自我同一性提供了建议。

标签: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应对策略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毕生发展中的成年早期。

这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定位的作用,决定着个体终身发展方向。

从受成人保护的青少年,到需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青年人,大学期间个体发生着巨大的社会角色转变。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青年人会在大学时期接触到不同的人,了解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尝试着选择,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自己。

当自我意识发生矛盾时,经过自我调节在新的水平上达到一致,如此循环往复,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健全发展,对于自己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可以很好地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和起来,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1.主观方面1.1 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步入大学前,学生学业繁重,无暇去充分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而大学期间学生有了更多时间进行自我探索。

个体意识的“自我”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常常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

如果大学生无法良好的调节,很可能会产生过度自满或自卑的情绪,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

其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有些大学生从未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过考虑,每天只是消极度日。

还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目标定的过高,最后却无法实现,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败感。

对现實不满却又无法改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巨大差异使之产生自我冲突,从而出现自我否定、拒绝接纳自我、过分怀疑自我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青少年研究·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刘立新夏兢(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法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摘要】大学生心理需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他们完成自我同一性、克服同一性危机、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应注重需求内涵的全面性,对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相关性做实验研究,并与大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紧密结合,从已有的危机干预模式转变为全员成长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需求自我同一性心理援助收稿日期:2012-12-05作者简介:刘立新,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夏兢,北京工商大学法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活动,多数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对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这些研究往往将大学生遇到的发展性问题看作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矫正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上,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则研究得较少。

今后研究的重心应该从障碍应对性教育转向发展成长性教育,从危机干预型转变为成长发展模式,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使个体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一、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阶段性分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理论,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们最终是趋于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将主观的我(I )与客观的我(Me )相统一,也就是自我在统合、矛盾和冲突中逐步统一、成熟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页表。

Marcia 以探索和承诺为变量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操作定义,并以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方法来研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

他划分了四种同一性状态或同一性形成的四种类型[1]。

探索是指在达到个人同一性的不同方面(如宗教信仰、职业选择、性别角色等)的过程中努力奋斗、主动探寻的过程;承诺是指在上述领域中形成的坚定和牢固的决定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投入。

这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别为:(1)同一性获得者(identity achievement ):青少年已经历了探索,解决了同一性危机,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信仰、目标和价值观做出了积极、坚定的自我投入;(2)同一性延缓者(identity moratorium ):青少年正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虽然此刻没有做出较高的自我投入,但有将来自我投入的倾向;(3)提早13成熟者(identity foreclosure):青少年并没有体验过危机或探索阶段就过早地形成了信念、目标、价值观等,这种过早的投入和承诺并非是自觉,它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和要求;(4)同一性扩散者(identity diffusion):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没有经历过探索阶段或者处在同一性危机中但无法成功解决。

他们没有固定的承诺也并不主动寻求形成承诺,没有对未来生活方向的向往和追求,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

这是一种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超越了内在心理结构和现象学描述水平的研究而进入实证研究的领域,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过渡到可明确验证的理论,并为自我同一性的系统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同一性研究的主流。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表新生入学大学中期大学毕业自我同一性臆想中的自我自我分化、自我扩散自我同一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重新肯定自我接纳性臆想化的自我找不到自我重新找回自我自我理想与现实理想自我混乱与冲突自我现实自我自我I和Me I的自我I与Me相冲突I与Me相统一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他们有的已经获得了同一性,有的进入了同一性延缓期,有的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有的形成了同一性扩散。

同一性状态不同,心理需求就会有差别。

国内少部分学者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做了人口学变量的研究,分析了各年级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差别,比如蒋洪沙等发现,农村的学生在需求各因子上均高于城市的学生,除了在心理与情感方面的需求不具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需求因子上差异均有显著性。

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需求各因子上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

除了在工作就业方面的需求不具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需求因子上均有显著性。

非独生子女在各需求因子上均高于独生子女,并且在生活、素质提高、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具有显著差异[2]。

袁琳在研究中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需求、个人需求方面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三个年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择业需求方面,大四的择业需求最高[3]。

李晶认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需求、个人需求方面高于其余年级,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他年级差异无显著性(P >0.05);在择业需求方面,大一与其他各年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二的择业需求最低,大四的择业需求最高[4]。

我们应该进一步从人口学变量上具体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进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和阶段的分类研究,并将两者做相关性研究,更好地从同一性状态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援助的针对性、预测性和有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阶段性的理论假设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及Marcia划分的四种同一性状态,笔者将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其心理需求相联系,分析各种状态下不同的心理需求,从人格变量上分析各阶段的差别。

这项研究只是初步假设,还有待实证研究进行论证。

1.同一性获得状态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自我同一性阶段任务,成功解决了同一性危机,他们有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做出积极的自我投入,他们的心理健23康水平比较高。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只是较少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无法完全获得自我同一性。

笔者认为,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大学生在同一性获得者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新生所占比重最小。

所以,大学生心理需求主要是高年级同学所反映的需求,例如择业需求、成就需求,他们希望能在自我认知准确的前提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他们迫切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要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性格类型。

这些需求的满足也是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所必经的过程,需求得到满足,会让大学生更深刻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能对将来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对未来更加有信心;若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破坏之前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同一性。

2.同一性延缓状态大多数大学生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经历同一性危机,具有高水平探索和低水平承诺的特点。

他们会产生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的矛盾、自我开放与自我闭锁的矛盾、自我独立与自我依附的矛盾等。

同一性危机让他们对自己的将来、信仰、人生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安感,进而产生焦虑、忧郁的情绪,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但是,他们在积极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积极寻觅自己的道路方向,虽然此刻没有最准确、最深刻的自我认识,但是方向和前景是良好的、积极的。

大学各年级处于这一状态的大学生人数都比较多,特别是二三年级的同学,他们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学习需求、个人需求、择业需求等。

首先,他们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文化知识,积累各种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因为青年解决同一性危机需要一定的时间,延缓对成人义务的承担,通过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和各种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主观我和客观我,更准确地评价自己,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接纳自我。

其次,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大学生,生活中很多经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过程中,因此,个人的需求比较多,例如对友谊、爱情、成就的需求等。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尝试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各种情感,发现自己眼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的区别,从与他人的交往和自省过程中获得自我同一性。

因此,这些需求的满足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早成熟状态处于这一状态的大学生人数不多,在年级、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

他们并没有体验过危机或探索阶段就过早形成了信念、目标、价值观等,这些信念更多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和要求。

由于他们没有太多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也是较好的,健康水平略低于同一性获得者。

但是,他们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不够完整,有所欠缺,需要更多的自我认识和实践检验。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可能比较高,也可能是农村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因为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和某些农村家庭的父母通常对子女的期望更高些。

因此,青少年在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下,很可能会按照父母的信念和目标形成价值观,进入自我同一性的提早成熟状态。

4.同一性扩散状态这类大学生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对未来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把握,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或者处在同一性危机中但无法成功解决。

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投入。

虽然这是一种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但这种低投入和低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对心理的破坏力,没有处在危机状态,使其心理健康水平比自我同一性获得者和提早成熟者低,但比同一性延缓者高。

这类大学生的人数不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帮助和辅导的对象。

因为过分消极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他们需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者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自我,使他们33开始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尝试克服同一性危机,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

三、用发展的观点开展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遇到这一阶段独特的危机问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但是这种危机是一个必要的转折点,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这些心理需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大学生完成自我同一性,克服同一性危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大学生心理需求内涵研究的全面性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对心理需求的研究并不多,对大学生心理需求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用法比较混乱,研究的结论各有侧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