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寓言两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合集下载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阅读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阅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⑥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2024-2025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2024-2025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0 01
作品介绍——《杞人忧天》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 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 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愚 公移山》等,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 文学和思想价值。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 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210 01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本课寓言的寓意。 2.品味语言,读懂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能自编或续编寓言。
210 01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的宝库 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 言——《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会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绝
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 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中去。
210 01
任务二:把握内容,探究寓意——《杞人忧天》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 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210 01
任务一: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杞人忧天》
那人说:“天如果真是聚积的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能发光的,即使掉 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 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 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溉】,【汲】,4、【及】5、【国人】5、【道】6、【闻之于宋君】【闻】,7、【对】9、【得一人之使】《杞人忧天》11、【亡】13、【晓】14、【积气】15、【若】16、【行止】17、【奈何】18、【只使】19、【中伤】20、【积块】21、【四虚】22、【躇步跐蹈】23、【舍然】【舍】,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②其人舍.然大喜:③及.其家穿井:④丁氏对.曰:⑤穿.井得一人:⑨国人道.之:⑩闻.之于宋君:⑪奈何..忧其坏?:..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②国人道之:③闻之于宋君: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⑤得一人之使:⑥求闻之若此: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⑧因往晓之:⑨晓之者: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舍:①太丘舍去:②其人舍然大喜:若:①若屈伸呼吸: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其:①及其家穿井:②其人曰:③何忧其坏: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闻①有闻而传之者:②闻之于宋君:③求闻之若此:④不若无闻也: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①闻之于宋君: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告人曰:三、选择题: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C.若屈伸呼吸D.未若柳絮因风起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若无闻也B.有闻而传之者C.闻之于宋君D.闻之,欣然规往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B.国人道之C.闻之于宋君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至于负者歌于途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D.闻之于宋君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C.其人舍然大喜D.因往晓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凿,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 待,等到。 溉。汲,从井里取水。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 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 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 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 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 价值。
背景链接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 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 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
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
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 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标准翻译参考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标准翻译参考译文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诫子书诸葛亮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用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就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就会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说了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听到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⑥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部编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部编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 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 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 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更不能以讹传讹。
3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 吗?为什么?
不赞成。因为“晓之者”的话不符合 科学依据。日月星辰都是天体,属于物质, 不仅仅是会发光的气体,如果真的掉下来, 肯定会伤害人类。
其次,地壳也是在运动的,地震、火 山爆发就是实例,所以地是有可能陷落的。
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
止天,空奈里何活忧动崩,坠为什乎么?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呢?”
果真
应当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那么 日月星辰不就应当坠落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
1、杞人在“忧”什么?“忧”到什么程 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杞人“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容身。 “忧”到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程度。
后来经过别人的开导,杞人才放下心来。
开导他的人是如何开导他的?
1 晓之者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 晓之者曰: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 根据的瞎担心。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七年级上期中后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16课《诫子书》习题(二)第20课《狼》习题(三)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一)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2、【静】3、【以】4、【淡泊】5、【无以】6、【明志】【明】,7、【致远】【致】,8、【广才】9、【[淫慢】【淫】,【慢】,10、【励精】【励】,11、【险躁】【险】,12、【治性】【治】,13、【年与时驰】【驰】14、【意与日去】15、【枯落】16、【多不接世】17、【穷庐】18、【将复何及】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文学常识: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启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对待传闻要带有谨慎的态度,任何事情不要道 听途说,说话要严谨不要产生分歧和误会。
请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注意:语气和神态
杞人忧天
《列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列子》道家学 派著作,全书八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 寓言和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 等。 《列子》把“道”融入到故事之中,具有很高 的文学价值。
杞人忧的是什么?忧愁的结果怎样? 天地崩坠 身亡所寄;废寝食
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照应上文“废寝食”
两个“喜”字分别表现了什么?
第一个喜:表现了杞人明白道理,解除忧愁的心情。 第二个喜:表现“晓之者”为了能说服杞人,解除了他的忧 愁而感到高兴。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
(掩耳盗铃)
寓言四则之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选自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 传》。《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吕氏春秋》 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 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计二十六卷。
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注释,找出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3、画出不懂的句子,前后桌探讨。
纠正字音:溉汲(ɡàijí) 字词解释:闻:听说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求:寻找 不若:不如
句子解释
•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 人的劳力。
译文
宋国有个丁户的人家,他家里没有井,要出门去打水浇灌田 地,经常一个人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和别 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 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人都把这个事儿传开了,传到了宋国国 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去询问,丁户人家说,“得到一 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 道听途说的消息,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

(丁氏)告人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寓言四则(二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身亡所寄:“亡”通“无”,没有。

2、一词多义若:(1)若屈伸呼吸:你(2)不若无闻也:及,比得上奈何:(1)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2)奈地坏何:拿……怎么办闻:(1)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见(2)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求闻之若此:名词,消息。

(4)不若无闻也:动词,知道。

其:(1)及其家穿井:代词,指“丁氏”(2)奈何忧其坏:代词,指“大地”(3)其人曰:代词,那之:(1)宋之丁氏/亦积气之中有光耀者:助词,的(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3)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4)因往晓之:代词,他于:(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2)闻之于宋君: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日:(1)日月星宿:名词,太阳(2)终日在地上行止:名词,每天3、词类活用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

4、古今异义(1)因.往晓之古义:于是,就今义:原因(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3)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果(4)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5、特殊句式倒装句奈地坏何?(地坏奈何)地如果崩塌了怎么办呢?其中“奈何”是固定搭配,为何,为什么,拿……怎么办。

二、寓言四则(二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甲】《穿井得一人》【乙】三人成虎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上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明列子意图,探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天瑞》 共由十四章组成,“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 章的节选。 活动一:变身故事中人,还原对话现场。 请同桌两人用原文或自己的话,一位变身“杞人”, 一位变身“晓之者”,还原对话现场。 提示:杞人(忧,担心,忧心忡忡) 晓之者(晓,开导,胸有成竹)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实地探 访,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4.说一说:现实谣言如何止。 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建议课后读《昌氏 春秋·慎行论·察传》全文),“察传”就是明察传闻之意,告 知我们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 “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自媒体时代,利用灵活无序的 网络传播,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那么,我们应该如 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大家说一说: (1)你听到的传闻中,最后证实是谣言的事例。 (2)事例中止住谣言传播的“智者”。 (3)你从事例中得到的启示。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 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 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选自《列子·天瑞》 【注】①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②奚:何, 为什么。 任务: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长庐子、列子对“杞人忧天”的不同态度, 思考“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在文中的用意。
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1.演一演:丁氏等人如何说。 角色演绎《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提示: ①注意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等说话时的神态、语 气。 ②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符合语境 的人物语言。 ③闻而传之者、国人可以有多个人。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阅读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阅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溉】,【汲】,4、【及】5、【国人】5、【道】6、【闻之于宋君】【闻】,7、【对】9、【得一人之使】《杞人忧天》11、【亡】13、【晓】14、【积气】15、【若】16、【行止】17、【奈何】18、【只使】19、【中伤】20、【积块】21、【四虚】22、【躇步跐蹈】23、【舍然】【舍】,二、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翻译: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翻译: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甲】《穿井得一人》【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时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时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7)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
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8)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 不要产生歧义。 (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 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 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更不能以讹传讹。
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
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
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翻译注解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听到
讲述
闻之于宋君。 知道、听说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 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 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躇( chú )
舍然( shì )
中伤( zhòng ) 跐蹈( cǐ dǎo )
3.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3)一词多义
宋之丁氏 ①之
国人道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丁氏井得 一人”这件事)
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 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 君那里。 (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 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6)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 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翻译注解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穿井得一人作品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品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

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

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

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

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

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

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

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 都是“踩、踏”的意思 整天 行动,活动 若 躇 步 跐 蹈,终日在地上 行止,
为何,为什么 它那个人又说: “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 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 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1、丁氏:语言表达很重要,说话必须做到表 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传之者: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 分析、甄别,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不要轻易 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杞人忧天》
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
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闻之于宋君
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分别从传之者和丁氏的角度说说本文带 给你的启示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 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吕不韦
▪ ( ? —约前235年),姜姓, 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
▪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 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代词,他
顺接连词 打水浇田
居住
溉,浇灌、灌溉。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首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 空气,不会塌; 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 什么。 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1、“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
“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什么人?
谈论 这件事 向、对
这件事 使知道
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去传播,说:“丁
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 都谈论这件 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
派遣 这件事 向
回答
得到,这里 指“节省”
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得到,这 在
指“发现”
不若无闻也 。
同“释”解除,消除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消除疑虑的样子。
译文: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 人也放了心,非常高兴。
1.杞人“忧”什么? “忧”到什么 程度?后来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忧”天会塌,地会陷。(天地崩坠) “忧”到: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后来经过别人的开导,他才安。
坠落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 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 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 一吸,整天都在天 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果真
表疑问语气助词, 相当于“吗”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 亦积气中之
崩塌坠落
依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通“无”, 耽误 没有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 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代指这个人 于是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 往
告知,开导
晓 之,他
曰:“聚天集的,气积体气耳罢,了亡处亡气,若你
弯曲伸长
屈 伸 呼吸,
行动 活动 为何,为什么 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 忧 崩坠乎?”
《列子》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 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 法国的《拉封丹寓言》 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穿井得一人》
知识 锦囊 《吕氏春秋》(《吕览》)
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 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余万字。汇合 先秦各派学说,所以《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 “杂家” 。
使:使唤,这里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询问这件事。
丁家 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了
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井中得到了一个 人呀。”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一 词

宋之丁氏 国人道之
助词,的 代词 ,这件事

有闻而传之者 ......的人


有光耀者
......的东西

寓言
篇幅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 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 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 彼,借远喻近, 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 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 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和讽刺性。写法上常常 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 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等到
告诉
得到,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里没有
水井,需到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
一个人居住在外(专门打水)。等到
他家打了水井,(他)告 诉别人说:
“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得到,这里指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发现”
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即使, 指有光亮的物体 纵使
伤害
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坠落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 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 是积聚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 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怎么办
聚积的土块
四方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常用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 的庸人。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 的忧虑和担心。 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心。
谢谢聆听!
钟 跃

言 《 人 《
杞》穿

井两
忧 天钟
得 一

》跃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 种文学体裁,用假 托的故事或自然物 的拟人手法来说明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 文学作品。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 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 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 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 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 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