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的经过

戊戌变法的经过
(1)背景:1897年11月,德国强 占胶州湾 (2)时间:1897年12月 (3)内容:瓜分大祸,迫在眉睫, 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 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 可得矣”。
回首页
2 《应诏统筹全局折》 (《上清帝第六书》)
(1)时间:1898年1月29日
(2)内容:请求光绪帝正式确定维 新变法政策,选拔人才,改革中央 政权结构。 (3)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
4失败原因
回前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应诏统筹全局折》 B《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D《孔子改制考》 2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制定 B《定国是诏》 B 的颁布 C公车上书 D成立保国会 3支持戊戌变法的阶层有: (1)农民 (2)民 族资产阶级 (3)开明地主 (4)爱国知识 B 分子 A(1)(2)(3)(4) B(2)(3)(4) C(1)(3)(4) D(1)(2)(4) 4支持百日维新的地方实力派是 B A张之洞 B陈宝箴 C左宗棠 D荣禄
D
C
思考题
结合新政内容分析戊戌 变法的进步意义,简要分析戊 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回首页
3保国会的成立
(1)时间:1898年4月 (2)目的:救亡图存 (3)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4)发展:北京、上海设总会 各地设分会
政治 纲领 组织 机构
(5)性质:资产阶级政党
回首页
戊戌变法内容简表
类别 主要内容 进步性 政治 裁汰冗员,澄清吏制 有利于维新 派参与政权 方面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回首页
局限性 未涉及君主立 宪的政治主张
有利于民族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方面 奖励发明,改革财政 资本主义的 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戊戌变法(人教选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戊戌变法(人教选修一)

专题七戊戌变法【史论共享】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9世纪末,欧美国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19世纪末的中国,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中的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的要求到19世纪末日益强烈,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一场救亡图存、改革旧制的维新变法兴起了。

2.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考点梳理一、背景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主题: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目标:1. 了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3. 培养思辨能力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强调晚清末年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为戊戌变法事件的发生提供背景。

2.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片段或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列强的压力。

2. 介绍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废除科举制度、新设西学,实行变法措施等。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改变了传统封建制度、开启了近代化的起点、激起了保守势力的反抗。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戊戌变法是否成功,给出自己的观点并理由支持。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或提问。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推荐一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事件。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并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相关信息。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2. 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提问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醒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独立学习和思考。

教学资源:1. 戊戌变法相关的视频片段或图片素材。

2. 教材中关于晚清戊戌变法的相关章节。

3. 相关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情况和质量。

2. 学生对戊戌变法核心内容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互动表现。

4. 学生相关阅读或研究的深度和成果。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戊戌变法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二、学案导学
1、导入新课:
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三、戊戌政变
阅读课本33页和34页小字内容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探究活动五”:《课时练》P33“探究导学”的“知识点三”
这场来之匆匆的救亡探索去得也是如此匆匆。可是即便这样,这惊心动魄的103天的变法运动仍然有着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维新志士们的爱国精神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探究活动四”: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表格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并通过分析内容,谈一谈它有何意义?并思考下列问题。
分类
内容
意义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文化
军事
1)变法有利于维让学生分组讨论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2)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3)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路;训练新式军队等。
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展开以及其高潮——百日维新。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

梁启超逃亡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宣传保皇立宪,主
梁启超
张改革,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国,参与组织和策划
(号广阶任东级18公新启73,会蒙-1又人 思92号, 想9)饮是 家字冰中 ,卓室国政如主资治,人产活,了文大京反化学图对教,书袁育主馆世和持馆凯学清长复术华。辟研大在的究学学护,国术国组学研战织研究争共究方。学院面社,特19、担别20任是年讲京对,学师中梁牡图国启、书历超受馆史潜聘与文心南北化于开 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1929年1月29月病逝于北京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 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既无强 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清帝是指谁?
光绪帝
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帝国主义试图瓜分中国和人民的起义反抗
3、总结当时的清帝为什么会月,和梁启
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任
康有为
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都是
(1858—1927)清末 康梁所策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日本,设立
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
后为保皇派首领。 回国宣传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戊戌变法为什么 会失败呢?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①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单力薄,脱离广大群众,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②客观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 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历史证明: 通过改良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

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 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 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 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公车上书
历史小百科
何谓『公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 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 应试的代称。
一、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什么是维新?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 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语出:《诗·大雅·文王》。 后因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 准备活动?
1.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成立强学会-----政治团体形成
北京强学会遗址
3.《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4.与顽固派的论战
5.三次上书光绪帝Fra bibliotek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失败后
创《万国公报》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组织强学会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1.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2.逮捕维新人士,参与朝政的“戊 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3.康有为、梁启超仓促逃往海外
戊戌 变法 的背 景: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戊戌变法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戊戌变法中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中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中考必考知识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一)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五)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

(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七)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3.戊戌变法还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中考教案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戊戌变法,指的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其核心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等史实。

学生已经学过变法,本节课的内容戊戌变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7戊戌变法知识点

7戊戌变法知识点

第七课戊戌变法一、运动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春。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3、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醒了以爱国就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

4、经过: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5、结果:由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公车上书失败。

6、意义: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二)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维新运动。

(1、公车上书)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创办《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后来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文》,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3、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的)(三)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光绪帝支持变法,颁布法令)1、时间:1898.6------1898.9开始的标志:1898.6光绪帝颁布《定国诏书》。

2、名称由来: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是“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它“百日维新”。

3、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4、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四)运动失败------戊戌政变(慈禧天后镇压变法运动)1、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2、措施:(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

(2)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五)袁世凯训练新式军队,出卖了维新派。

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

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内容,②知道维新派
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 报》。③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认真分析和评价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 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 。 3、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 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②学习维新 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 气概。③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
材料二
1863—1894年这30年,中国民办企业数共计119 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这甲午中日战 争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额更是达到了 1432万元。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 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材料三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 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窃认为今之为治, 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 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公车上书》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危机加深。 2、康有为上书,其言辞恳切,令光绪帝动容,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二)“百日维新”前的论战:
教材事例: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翁同龢、军机大臣荣禄等问话康有为。
荣 禄:“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 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 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 非变不可!”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欢迎参考!
 一.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二.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C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1898)
 三.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

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名上书, 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1300多人签名
3、结果:
因顽固派的阻挠,未送到光绪手中,但在社
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4、“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注意:
公车上书不是维新变法的正式开始
『公车的含义』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 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 “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 代称。
6.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其标志性事件是( )
A.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
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D.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
7.以下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C.阻碍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的出现 D.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8.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 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 )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3.失败 原因
4.结论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 2)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广大民众; (3)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4)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反对变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 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问题一:如果袁世凯没有告密,而是支持维新派, 变法能否成功?
B. 开放言论,创办报刊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D. 训练新式军队
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 根本原因是( )

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一)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五)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

(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七)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3.戊戌变法还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以上对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讲解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第七课 戊戌变法
前郭一中:徐桂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广东南海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
变 者 天 下 之 梁 公 启 理 超 也
------
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 政治方面 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 业;
百日维新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 文化教育 才,翻译西方书籍, 方 面 传播新思想;创办报 刊,开放言论;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 人,1898年任四品 卿衔军机章京,参 与变法。后被捕遇 害,为戊戌六君子 之一。临刑前有绝 命诗:“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 所,快哉,快哉!”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 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 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 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 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 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 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 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 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 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二变法的局限性:(1)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 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 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 度的严重对立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2)没有涉及议 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 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 发展客观的局限性,不是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3)军事方面的 举措,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 阴谋束手待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 内容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发展资本主义-----进步的 评价 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独立-------爱国的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思想启蒙
思 考
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 新派的主张?
一、不甘做亡国之君
二、与后党争权
(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戊戌政变
原因:变法触犯他们利益
D、创办京师大学堂
再见
本课至此结束,谢谢同学们参与!
,
戊戌变法的
历史意义和教训
“京居既久,茫然一无所依。 平日所学,竟无以所冀, 顾目相觑,徒具深悲。”
——谭嗣同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1.意义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失败
原因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D、民族资产阶级
4、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 是(
D

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5、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 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 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顽固派的阴谋破坏
表现:免翁、用荣、监光
袁世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 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狱中绝笔——谭嗣同
谭 嗣 同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1895年,公 车上书揭开 了变法维新 运动的序幕。
维新派 创办的 《万国 公报》 报馆遗 址
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遗址
论战
维 新 派 与 顽 固 派 的 论 战
要不要变法
论战焦点:
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论战实质: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 正面交锋
论战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
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7、百日维新的诸措施中,反映资产
阶级要求政治权力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C、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课堂练习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C)
A.强学会的成立B.《万国公报》创刊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2.强学会属于(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3、维新派的主要阶级力量是(
D

A、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B、地主阶级
第7课
戊戌变法
思考: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 侵略 宣告洋务运 动破产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一、公车上书
1、康有为、梁启超成为维新派的领袖 2、1895年 公车上书 3、办报: 《万国公报》(康、梁) 4、办团体:强学会 -----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名言:“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 祖宗之法乎!”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出身于封 建官僚家庭,少年时受过严 格的传统儒家教育。代表作 为《孔子改制考》、《新学 伪经考》。在广州举办万木 草堂讲学,宣传维新变法思 想,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 他的两本代表作被人称之为 “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 喷发”。
二、百日维新(1898、6、11——9、21)
背景: 1897年,德国强租胶洲湾。 《应诏统筹全局折》
纲领:
开始标志: 1898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政治
法令内容 经济 军事
文化
组织: 作用: 保国会
从 失新 败政 共诏 一令 百颁 零布 三到 天变 法
新政措施
开始 1898.6 定国是诏
政治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