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2〕了解溶液的组成、混合物的概念。
〔3〕认识水这种重要溶剂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学会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
〔2〕通过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微妙的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2〕学习衣服污渍用水难以除去而用其他溶剂可除去,感受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教学难点:能够用溶液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主要介绍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再从物质的状态、种类介绍溶质与溶剂。
溶液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习浮力之后,对物体浮沉状况的稳固和深入,也为后一节物质的溶解性奠定根底,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根底。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5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
对于溶解,学生印象较深的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而对气体和液体的溶解还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的思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出发,归纳出结论来,这为本节课溶液概念的得出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黄的?【学生】盐溶解在水里。
泥沙溶解在水里。
【教师】以上的溶解过程不是很明显,我们今天在课堂中通过更加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认识溶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 浙教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点,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了解溶液的组成,知道溶质、溶剂的概念,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常见溶剂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视频教学,小组讨论合作,掌握分类的方法2.联系日常生活,寻找科学亮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体会合作的快乐2.联系生活情景,认识到科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和特点,学会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
难点: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体会溶液的特点【教法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具准备】材料:蔗糖、泥土、高锰酸钾、碘、酒精、水、盐、色拉油、牛奶、可乐、香蕉水、教具:多媒体、小烧杯、玻璃棒【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提问:相信同学们都喝过糖水,那么,我们的糖在放入水中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在水中呢?糖去了哪里?预设:到水里面去了过渡: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二、观察实验,探索新知过渡: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种物质,它们分别是糖、泥土、色拉油,将它们放入水中,搅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烧杯,看看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是如何分散的。
提问:哪位同学已经观察好了?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观察结果预设:糖完全分散到水中,泥土沉在底部,色拉油浮在水面上评价: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完整。
追问:其他同学有补充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吗?预设:泥土有部分是悬在水中的评价:完全正确过渡:通过这3个小实验,同学们应该已经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它们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总结:我们把静置后不分层的称为溶液,会分层的称为浊液,浊液又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PPT定义:溶液:我们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做悬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做乳浊液提问:对照定义,再观察一下我们三杯液体,将它们归归类?预设:糖水是溶液,泥水是悬浊液,色拉油是乳浊液评价:更为完整的说应该是色拉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 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介绍了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混合物的特点;以及固液药品取用的规范操作。
该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水的组成,水的浮力后对有关水的特性的进一步学习,为之后的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习者达到课标的要求,如说出溶液的组成;说明溶液的特点;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二、学习者分析第一,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思考来理解科学知识。
第二,在这节课的内容上,学生对物质的溶解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但这种认识比较浅显,缺乏统一的整理,另外悬浊液和乳浊液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
第三,该课涉及实验操作的内容,学生本身对实验感兴趣但又缺乏规范的实验操作,老师可以利用该课内容来规范学生的操作。
第四,该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丰富,能够主动联系生活与科学,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3)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科学探究(1)运用实验探究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学会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发展比较、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能更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2)利用生活知识来促进新知识的理解,体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STSE(1)运用溶液性质的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有关现象;(2)知道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技术的联系,如干洗中溶质溶剂的混合,钡餐的应用原理等。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溶剂和溶质。
(3)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2.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原理。
-溶解:物质在水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悬浮:固体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形成悬浊液的过程。
-乳化:液体微滴在水中均匀分散,形成乳浊液的过程。
3.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观察和分析。
-观察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外观和性质,了解它们的区别。
2.简答题:
-请解释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及其区分。
-请描述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原理,包括溶解、悬浮和乳化。
-请举例说明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和稳定性。
3.实验题: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和分析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外观和性质。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不同分散体系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
2.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原理,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对于乳浊液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可以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设计一些乳浊液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乳浊液的形成和变化。
4.对于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分享和交流他们的发现和思考。
7.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发现科学的乐趣,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动力。
8.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与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相关的问题,提高科学素养和生活技能。
八年级科学上册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2 (新版)浙教版.doc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二、设计思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环节。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句朴素的格言蕴含着这么一个道理: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实验一一观察一一分析与交流”过程。
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强调知识获得过程学习,突出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是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第4节内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为后面学习物质在水小溶解作过渡和承接,所以是在本章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比较紧密,教材中是先介绍溶液以及溶液的组成和特点,再介绍悬浊液和乳浊液。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突岀溶液这个重点,但是如果从生活实际入手来看,学生往往是先从观察中了解到各种分散系的宏观特点。
因此我将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先从实际例子出发,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观察,依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出三者的区别,再给出浊液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学会区分三者。
然后将重点放到溶液上,学习溶液的特点以及组成,最后再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的安排可能更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并且可以培训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溶液的组成和特征,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是本节的难点。
在学生分析讨论实例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本节课借助于课件和实验演示,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以实验演示和学生观察分析贯穿整节课,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溶液,悬浊液与乳浊液的异同②正确判断溶质与溶剂2、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发展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举例辨别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质、溶剂的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难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一、教学准备高锰酸钾晶体若干,固体碘若干,酒精溶液,水,色拉油,汽油少许,粉笔灰,试管若干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大家都喝过糖水,我们把蔗糖放入水中,发现整杯水都变成了甜的。
本来蔗糖是一些颗粒,可是一进入水中,它们就消失了,同学们说它们去哪里了?我们知道这些蔗糖都到了水里,我们把这种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的现象称为分散。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类似的现象啊?【附加实验】在这里,可以进行食盐溶解的实验,盐是不是消失了,我们把它称为溶解。
在这个实验中,不能明显的观察到现象,我们看几个更加明显的溶解现象。
(一)溶液【实验演示】1、高锰酸钾学生先观察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接着教师用纸槽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2、碘酒将固体碘颜色展示一下,接着用纸槽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碘消失,得到棕黄色的液体【总结】通过前面的实验,先概括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做习题,ppt分别指出溶质和溶剂。
像高锰酸钾、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而像水、酒精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我们称为溶剂。
溶剂和溶质共同组成溶液,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是一种混合物。
可以提问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思考】看了那么多的溶液,大家能不能总结出什么规律,这里的溶质和溶剂有没有什么通性。
【结论】溶质不仅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
一般判断规律:气、固体溶于液体,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主要介绍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再从物质的状态、种类介绍溶质溶剂,再介绍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的概念,溶液的特征,以及基本实验操作。
溶液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习浮力之后,对物体浮沉状况的巩固和深入,也为后一节物质的溶解性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乐成一中八(3)班学生。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也已体会到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直观表象,很少进一步作比较和判别。
对于溶解,学生印象较深的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而对气体和液体的溶解还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的思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出发,归纳出结论来,这为本节课溶液概念的得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具有良好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学会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对照观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分散状况进行简单分类,学会辨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3.经历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过程,提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及特征2.了解溶液的组成、混合物的概念3.知道水是重要溶剂及其他常见的溶剂(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2.学习衣服污渍用水难以除去而用其他溶剂可除去,感受科学的奥秘和神奇(四)STSE通过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询问学生喝豆浆味道太淡如何解决?预设:往其中加砂糖、食盐、酱油等。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学案1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学案1浙教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与特征,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2.过程与方法: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会实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体验亲身参与探究和获取成功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1.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三、学习过程:[情境导入]生活中,把有甜味的白糖加入到无味的水中,发现白糖消失了,水却变甜了,说明白糖在水中被溶解了,形成了糖水。
糖水由白糖和水组成,所以它是混合物。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情况?[合作探究]一、溶液活动1:把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思考:采取哪些措施可使上述实验中的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快一些?活动2:把少量碘加入酒精中,用玻璃棒搅拌,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上述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归纳:1.溶液中的相关定义。
2.溶液的组成。
3.溶液的特征。
4.溶质与溶剂的判定。
⑴当固体、气体溶解在液体中时,溶质是固体与气体,溶剂是液体。
⑵当液体溶于液体中时,一般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其中一种是水时,不论水的量为多少,它均为溶剂。
水是最常见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等。
5.溶液的读法。
⑴一般读成“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白糖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读成白糖的水溶液。
⑵溶剂是水时,经常省略。
如:食盐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简称食盐溶液或食盐水。
⑶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是指水。
如: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思考:⑴果汁能溶于水,果汁是溶质吗?⑵河水能养鱼,冷却后的开水不能养鱼。
这说明河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二、悬浊液、乳浊液阅读课本P28。
归纳:悬浊液:乳浊液:活动:按课本P28表格中内容进行实验。
八年级科学上册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4 (新版)浙教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难点:重点:溶液的组成及特征; 难点:物质的溶解的理解演示实验:固体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碘在酒精中的溶解等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实验引入】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如水中,你发现_____晶体消失,得到紫红色的液体___;2、将黑紫色的固体碘加入酒精中,你发现 碘消失,得到棕黄色的液体 ;【生活体验】3、打开一瓶汽水,看到_冒气泡_现象;喝一口感觉有__甜__味。
说明汽水中溶解有__二氧化碳、糖类___等物质。
【PPT 】 蔗糖 能溶解在 水 里形成 糖水高锰酸钾 能溶解在 水 里形成 高锰酸钾溶液碘 能溶解在 酒精 里形成 碘酒酒精 能溶解在 水 里形成 白酒二氧化碳、糖类 能溶解在 水 里形成 汽水【讲述】【提出问题】根据以上知识请同学们归纳溶液的组成特点?【PPT 】★1、溶液的组成: ①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②m 溶质 + m 溶剂 == m 溶液、m 溶液=V 溶液×ρ溶液③V 溶质 + V 溶剂 ≠ V 溶液(因为分子有间隙)④溶质可以是固、液、气态,且可有多种⑤溶剂一般是液体,且只有一种,通常是水【提出问题】人们喝的白酒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10克色拉油和20克汽油形成的混合物中溶质和溶剂又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如何判断是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难的。
溶液的名称顺序一般是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如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的物质称为溶剂 形成的混合 物叫溶液【PPT】⑥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a、固体(液体、气体)+水——水为溶剂b、固体(气体)+液体——液体为溶剂c、液体 + 液体——量多的为溶剂d、没有特别说明的溶液指水溶液:水为溶剂【提出问题】你觉得1杯盐水是上部咸还是下部咸?若倒掉一部分结果又如何?但我们吃火锅时则越吃越咸,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认为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盐水中的盐会沉淀下来吗?【PPT】★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即溶液中的各部分性质(浓度、密度、导电性等)都相同(2)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等)不变时,溶液不分层(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碘酒、硫酸铜溶液等)【思考】有人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强调溶液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内容,请同学们给溶液下一个完整的定义?【PPT】★3、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
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2、溶解的概念教学过程:一、溶液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消失了,水变成了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水中被溶解了。
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盐水等)【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可以。
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
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
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又叫悬浮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又叫乳状液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性)均一不均一,下沉不均一,上浮粒子大小直径>1纳米半径> 0.1微米半径> 0.1微米举例海水、碘酒牛奶、洗衣粉水、原油浑浊河水、墙面涂料、血液[课堂练习]1.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八年级科学上册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 浙教版(1)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的第4节。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水的组成,水的浮力后,对水的化学特性的第一次学习。
又为接下来学习溶解部份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包括: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熟悉;悬浊液、乳浊液的熟悉;溶液的特性三部份。
知识点由浅入深,复合学生的认知特性,知识内容接近生活。
教材事例源于生活,教学实验来自生活,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学情分析】我的学生是八上的学生。
通过七年级及小学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对实验的观看能力,能细心观看实验,描述出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水的溶解性,明白水有溶解物质的能力,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进一步的教学相对容易。
在以往的生活体会中,对乳浊液、悬浊液,学生已经有必然感性熟悉,并明白了用汽油洗涤圆珠笔颜色等生活常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固的(3)水是专门好的溶剂,但部份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难点:(1)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固的(2)水是专门好的溶剂,但部份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能说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会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并知道溶液是均一、稳固的2.进程与方式(1)在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分辨实验进程中,把握严谨的操作技术,并能用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
(2)通过实验,发觉水是专门好的溶剂,但部份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体会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生活中的体会,如:用汽油洗涤衣服上圆珠笔颜色,感受溶剂除水之外外还有汽油、酒精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爱好。
【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法教学大体概念,学生通过实验法,感受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法,变演示变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1.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悬浊液和乳浊液。
【引入】播放动画片欣赏儿歌,思考歌中问题:驮棉花的黑骡过河后越走越累,而驮盐的白骡过河后越走越轻松?学生很容易得出:过河时盐溶解到水里了,而棉花吸附了大量的水。
【实验】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1.溶质:象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在其中)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或液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气体呢?――可以。
举例: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讨论】1.泉水中溶入了矿物质、氧气、二氧化碳,那么,其中的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它们所处的状态如何?2.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A、碘酒B、糖水C、酒精的水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思考】:在生活中,物质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否都象上述物质混合一样,形成均匀的、放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分层的溶液呢?二、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填写下表。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
这就是乳浊液。
3.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浙教版
第1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分析:1.溶液的概念和特征2.准确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3.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教学准备:1.多媒体PPT2.药品:高锰酸钾水碘酒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汽油3.仪器:试管4只,小烧杯4个,大烧杯1个,玻璃棒等教学过程:【引入】溶液1、讲述发明干洗的故事19世纪初,在法国巴黎的一间染织厂,有一天,厂里有一位工人不慎推翻了桌上的一盏油灯,灯油把桌上的台布弄湿了,当台布干后,人们惊讶的发现,曾被灯油弄湿过的地方反而比其它地方干净,这是为什么呢?2、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消失了,水变成了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水中被溶解了。
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先不搅拌,观察现象?现象――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如何加快溶解?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现象――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溶质、溶剂和溶液。
(1) 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2)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3)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
(是一种混合物)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溶液 = 溶质 + 溶剂练习:5克食盐加入到10克水中,搅拌后,有2克食盐没有溶解,那么最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又是多少?【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可以。
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溶液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消失了,水变成了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水中被溶解了。
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盐水等)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
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
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
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又叫悬浮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又叫乳状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名称
特征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性)
均一不均一,下沉不均一,上浮
粒子大小直径>1纳米半径> 0.1微米半径> 0.1微米
举例海水、碘酒牛奶、洗衣粉水、原油浑浊河水、墙面涂料、
血液
[课堂练习]
1.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故溶液的质量等于之和。
溶液的体积(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 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
A. 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 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 )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 )
(3)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 )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 )
5.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
A.黄河浑浊水
B.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C. 液态氧
D.酒精溶于水所得的混合物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 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 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水、酒精等)
(3) 得到的物质。
(是一种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
2.联系生活,介绍干洗原理。
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退色。
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
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
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
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使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