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合集下载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2.能力目标: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3.觉悟目标: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方法自学法、谈话法教学内容导入材料一:《雷公》。

“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

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

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

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

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讲述: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学校的认识,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门卫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
注意,在评价理论时要避免使用“规律”、“真理”等词汇。规律乃至真理意味着某种确知的、毫无疑问的 东西。在科学研究中,它们可能是令人窒息的词汇。将一个结果“接受”为或者不可能或者必然,即是否定那个 结果会不同于我们认为的已有认识的可能性。一位美国幽默作家和哲学家的话反映了这种观念的实质:“使我们 陷入困境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正是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可以说,在真理面前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 性的、暂时的、猜测性的,都是而且永远是试探性的假说或真理的近似(波普尔)。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 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 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 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 后的某些真是世界的隐藏真理,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 观点。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特定的问题而构建起来的。因此,学习理论首先要去探究理论所指向的问题,并进一 步地去分析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被发现的以及怎样作为一个科学问题而提出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理论,而 且也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以及科学地提出问题(汪丁丁教授曾分析了正确提问对经济学研究 的重要性)的能力。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要深刻体味问题由直觉中的问题上升到有价值的科 学问题并以确切的、合理的方式提出的过程,需要直接去研读原著或者阅读有关的学术史论著。
2.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观A.联系的普遍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2)发展观A.发展的普遍性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4)创新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要求)A.辩证否定观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2、价值观、人生观(时间人生价值)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i.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ii.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iii.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iv.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v.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vi.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vii.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viii.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政治学科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要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学科知识,需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

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

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

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角度,分别通过抓主线、分块面、扣核心等几种方法构建学科体系。

希望学生“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夯实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达到高考能力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

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对学生都提出的较高能力要求。

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所以学科能力的养成要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离开学科知识谈学科能力是不切实际的。

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建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也会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然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

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总结了一些建构学科体系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宏观建构法宏观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指立足于学科各大模块,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思想体系,建构全书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想,产生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认识论

认识论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部分:1.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简单: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实践决定认识(理论)的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简单: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构成的一定体系。

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它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活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简单: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我们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真理观,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考点分析: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明确:两层基本含义:(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人类对世界和知识的认识方式、限制和条件。

在认识论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

存在与实在
存在是指事物在客观的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事实,即对象在现实中存在的状态。

而实在则是指对象的本质、基本属性,无论是否被人知晓或者能被感知到,仍然
存在。

知觉与经验
知觉是指人类对外界客观事物特征的感知和认知,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
途径。

而经验则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

真理与误解
真理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规律或原理,是人类认知上正确的表达。

而误解
则是由于认知能力不足或者主观因素影响所导致的不准确或错误的认识。

科学与哲学
科学和哲学是认识论中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科学注重客观规律和实证验证,
强调实践和可重复性;而哲学则更为关注思维、思辨和抽象的范畴,探讨认识的本质和局限。

观念与概念
观念是指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的概念和印象,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而概念则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特征的概括,是认识的逻辑工具。

以上是认识论知识点的一些基本介绍,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和理论,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本质,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导学案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导学案一、课标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基础知识梳理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和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的能动反映。

(2)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关系。

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3)特点及原因: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

都是客观的。

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章思考习题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认识论)

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认识论)

B
B
(金丽衢十二校 联考)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近70次出现 “改革”字眼,发出了继续全面推进改革的强烈信号。人民群众 是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一项调查显示, 7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待未来十年能有新一轮的改革。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教育和科技等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群众 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资源、环境、收入差距等 一系列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 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收入差距等一系列新的矛 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推动着人民群众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科技、教育、大众传媒等为人民群众 深化对改革的认识提供了途径和手段。 ③人民群众作为参与者、见证者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高了自身 的文化素养,增强了对社会和改革的认识能力。
最好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 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考点20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具有上升性 原因? 原因? 原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 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易错易混点:
误区: 正确表述:真理只有一个,是指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有一 个正确的认识。但是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在发展 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 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不能笼 统地说真理只有一个。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真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属于理性认识,它反映了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为 人们的实践活动提出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 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
考点一、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考点一、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首先,主观能动性受客观 规律的制约——体现物质决定意识。其次,正因为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人们才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以便 做到按规律办事——体现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
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
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注意] 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和联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现象,理性认识≠本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谁更正确、可靠? 5.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区别;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什么是认识的根本任务?什么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
发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挥 第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主 观
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从深度上讲,认识要逐步深化

从广度上讲,认识要不断扩展

生活与哲学系列微课之认识理论真理和科学理论的关

生活与哲学系列微课之认识理论真理和科学理论的关
《生活与哲学》系列微课之三
认识、理论、真理和科学理论的关系
主讲人:叶苑松 工作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认识论内容涉 及认识、理论、真理和科学理论四个 概念,许多学生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 系,在考试中常常因此丢分。本微课 将对这四个概念的关系用图示法作出 形象、生动的讲解。
感性认识
什么是“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
正确的感 错误的感 性认识 性认识
理性认识
正确的理 错误的理 性认识 性认识
理性认识
什么是“理论”
正确的理性认识
正确的理论
理性认识
理 论
错误的理性认识
错误的理论
什么是“真理”
错误的感性认识
认识 错误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什么是“科学理论”
真理
科学 理论
理论
科学理论为系统化真理与 正确理论的相交部分
综合关系图
认识
正确的感性认识
错误的感性认识

错误的理性认识

理论
正确的理性认识
科学理论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 图示法教学能化繁为简、化抽 象为具体,给学生带来视觉上 的直观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 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联系方式: 邮箱:junma01@ QQ:371177075

认识论及实践论

认识论及实践论

统综合思维方法 ④发挥体制创新的决定作用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该题要求回答研制大飞机的决策和实施所需要
的条件和方法,①是其前提条件,③是其方法,即系
统综合的思维方法,答案为B。②是系统综合方法的 一个方面,不够全面,不选;④把体制创新的作用说ຫໍສະໝຸດ 成是决定性的作用,是错误的。
答案:B
4.(2009·上海高考)上海世博会的 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 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 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 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海宝的设 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 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 )
(5)感性认识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理性认识对实践 有指导作用。 一种认识对实践有没有指导作用,关键在于其本 身是否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若都正确就都 有指导作用,反之则没有。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
下,理性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2009·重庆高考·改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能动性 的活动。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 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3)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 一个 整体 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4)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 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 上的综合。
7.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1)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 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对人们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极为重要。

论真理和科学的关系

论真理和科学的关系

论真理和科学的关系化工学院夏姝雅学号:14070304006一、真理的含义及哲学定义真理的概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反过来说,“真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由此可见,真理的内涵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从真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真理的内涵虽然是客观的,但需要被人们正确认识之后才能称为真理,而在未被认识之前不叫真理。

也就是说,已被人们认识到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才是真理;未被认识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虽然可能客观存在,但人们毕竟还没有认识它,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不叫真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不正确认识也不叫真理。

简言之,真理属于人的认识,即主观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

关于真理认识的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早在《实践论》中就做了精辟的总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的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这里明确指出了真理认识的全过程包括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缺一不可。

感性认识是指对于事实表面现象的一般认识,反复的实践、检验,使认识不断加深,才能产生一个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也就是说,只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现象而没有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样的认识还不能叫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真理认识的全过程高度地概括为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可为言简意赅。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承认真理的具体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高二政治 哲学45个疑难问题专题研究(11)

高二政治 哲学45个疑难问题专题研究(11)

高二政治哲学45个疑难问题专题研究(11)37.假象和错觉是一回事吗?现象指事物的外表形态和表现特征,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这种表现有两种形式:即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直接地、正面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则歪曲地、颠倒地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假象是由事物本质决定并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它是一种客观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

自然生活中的海市蜃楼就是一例。

另外,人们还可以自觉地运用“制造假象”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

错觉表明的是主观反映者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主观反映者的错误感觉。

所以,错觉属于主观范畴。

假象与错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任何假象都可能造成人们的错觉,错觉是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当然引起错觉的还有可能是其它原因。

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一定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必须学会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38.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人们对在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

认识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人们对在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它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质在于人们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取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