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
沙利文人际精神分析理论的新解读
பைடு நூலகம்
斯米尔纳联合 中学学 习。因从小养成的孤僻性格 , 他入学后不知道如何成为集体 的一员 , 仍然没有朋 友, 整 日以书本为伴 , 学 习成绩优异 。1 9 0 8 年, 他怀揣着成 为一名物理学家 的梦想 , 进入康奈尔大学艺 术与科学学院学 习, 但一年后便退学。1 9 1 1 年, 他又进 入芝加 哥大学 内外科学 院学 习, 并获得医学博
或相互作 用关 系的观点。在他看 来, 人 的本 质是人 的社会 性, 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 际关 系。他从人际
关 系的视 角解 释 了人格 含 义 、 人 格 动 态过 程 、 人格结构、 人 格 认 知 水 平 和人 格 发 展 各 阶段 。他 认 为 个体 的精 神 疾病 主 要 是 由不 良人 际关 系造 成 的 。他 将 精 神 病 院视 为 人 格 成 长 的 学校 , 将 精神 病 学 家视 为人
际关 系的专 家, 将心理 治疗视 为教 育。沙利 文开创 了精神 分析 和精神 病学研 究的社会 文化方向 , 也对 这两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 并通过他的 中国学生对 中国早期 的精神分析传播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 关键词 ] 人 际精神分析 ; 人 际关 系 ; 人格 ; 精神 病 ; 心理治疗
南 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Ma y . 2 0 1 7 / N o . 3
心理学理论 与应 用研究 : 精神 分析学专题
沙利文人际精神分析理论 的新解读
郭本 禹
[ 摘
要 ] 沙利 文是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 学家和人 际精神分析 学的创 始人 。他反 对 弗洛伊德 强调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节 理论应用
心理治疗
• 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 正式的初期晤谈 – 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 识病人的情况 – 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 了解病人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 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
第四节 对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的评价
四、自我系统
自我动能也称自我系统,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 我”自我成分(good-me)、坏 我(bad me)自我成分、非我(not me)成分。 人格意象(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 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受赞许的行为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自我成分。这主要与安全感 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 成“坏我”的自我成分。换句话说“坏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 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 第三种自我人格意象是非我,它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 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 到非我的人格化。
一、理论贡献
他有两大贡献: 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 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 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 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 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1902~1994
新精神分析学派3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儿童与社会》
(1950)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80)
(1973)
(1968)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5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69)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
㈠、自我
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 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 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 性欲合理发展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 迫 自我的特性:信任、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 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二、神经症病理学 三、神经症的治疗
第二节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海因兹· 哈特曼(1894-1970)
海因兹· 哈特曼(1894一1970)生于德国,早年学医 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二 战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 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 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被誉为自我心理 学之父 。 二战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自我心 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可与弗洛伊德的《自我与 伊底》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 碑。
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 幼儿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前期: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
Erik Erikson's 8 Stages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8 65岁-死亡
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 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 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 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 究; •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 格发展的局限性。 • 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等概念深入日常生活.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第一节
沙利文的生平及著作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 :Interpersonal Theory 美国人,精神病学家 大学教育不顺利,个体健康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概念》,1947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1953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1 2 3 4 5 6 7 0-1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5-65岁 自主←→羞怯和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第8章自我概念
• 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 罗森伯格 (M. Rosenberg,
1979)
– 1982年,伯恩斯(R. B. Burns, 1982)首先对前人在自我概 念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总结。
第八章 自我概念五、自我概的功能• 伯恩斯(R. B. Burns, 1982)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 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 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 能。
–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 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 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八章 自我概念
–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 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 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 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 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第八章 自我概念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 罗杰斯(C. Rogers, 1951, 1959)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 体我(“I”)和客体我(“Me”)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 我概念的内涵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 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 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 是真实自我(real self),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 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 环境的反应。
中壮年期(30-50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老年阶段(50岁以后)
第八章 自我概念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 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 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 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 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 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 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 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
沙利文 弗洛姆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徐晓艳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学
艾里克·弗洛姆 艾里克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1980) )
Erich Fromm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1922年,22岁的弗洛姆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1930年,在弗洛伊德主办的《意象》杂志上发表关于基督教义 的演变及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 •1934年,随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迁往纽约 并入美国籍,此后在多所大学任教,从事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活动。 •1980年八十寿辰前夕在瑞士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Harry Stack Sullivan 原始的( 原始的(Prototaxic)经验模式 ) 婴儿的感觉经验是笼统的,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 不会使用语言,不能知觉时间 并列的( 并列的(Parataxic)经验模式 )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开始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但对事 物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性;虽然能使用语言,但难以 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 早期人类,现代精神病患者,皆属此类 综合的( 综合的(Syntxic)经验模式 ) 个人发展进入这个阶段就能够运用共同有效的语言符号进 行思考和交往,并能认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可见,沙利十分重视语言符号和逻辑规则对人格发展的重 要意义。沙利文认为早期人类以及现代精神病患者的经验 就属于并列的模式。
Harry Stack Sullivan 人格发展阶段 : 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同划分出六个发展阶段: 婴儿期(出生——语言能力的成熟) 儿童期(——寻求玩伴) 少年期(——亲近同性同伴) 前青春期(——生殖欲成熟) 青春初期(——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关系)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和早期 经验决定论,他虽然承认遗传和成熟以及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但他更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可塑 性。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整理版]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
近年来,在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同伴关系、友谊的研究备受重视,由此人们重新注意到了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及其人格发展阶段论,在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兼收其他心理学思想。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来源于三个方面的综合:一是精神病学,包括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怀特(W.A.White)的动力观点、迈耶(A.Meyer)的心理生物学;?二是米德(G.H.Mead)和库利(C.H.Cooley)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三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动力学思想。
一、人格及人格的形成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沙利文发现精神病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他甚至认为精神病学是社会心理学。
他在《现代精神病学的概念》中写道,“精神病学的领域就是人际关系的领域,这些关系存在于任何和所有的环境当中。
我们发现,人格从来不能够脱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始终把研究的焦点定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不是个体内部。
他的人格定义是,“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
”人际情境从婴儿与母亲以及一些生活物品构成的情况,到不断变动的、复杂的人际、社会情境。
沙利文认为,“每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他就有多少种人格。
”人的生存除需要自然环境外还需要社会文化环境,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文化的某些成分内涵于人格中。
他认为,“人格差异是文化移入的前提和结果。
”需要指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个人与真实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幻想他人的关系。
沙利文的宣言
沙利文的宣言
沙利文的宣言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一篇重要演讲。
这篇演讲由约翰·亚当斯在1776年2月中旬提出,当时美国正处于独立战争的早期阶段,亚当斯是负责外交事务的一个关键人物。
在这篇宣言中,亚当斯提出了美国独立的合法理由,并呼吁各个殖民地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英国的统治。
沙利文的宣言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理由,包括对英国政府的不满和对民主自由的渴望。
亚当斯认为,英国政府对美国殖民地的统治是不公正的,美国人民有权利争取独立和自由。
他强调了美国人民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权,呼吁美国人民团结起来,为独立事业奋斗到底。
沙利文的宣言中还提到了对于民主自由的向往。
亚当斯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任何外来势力的压迫和剥削。
他呼吁美国人民要为民主自由而战,要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奋斗到底。
沙利文的宣言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篇演讲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促使他们勇敢地投身到独立战争中去。
最终,美国人民在经过长期的斗争之后,成功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确立了美国独立的地位。
沙利文的宣言不仅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对于民主自由和公正正义的重要宣言。
它激励了无数人民为自由而战,为民主而奋斗。
至今,沙利文的宣言仍然在世界各地传播着自由的力量,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重要精神力量。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弗若斯特沙利文,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的理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对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生平和学术成就进行介绍,以及他对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弗若斯特沙利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农场,从小就展现出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浓厚兴趣。
他在年轻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学术天赋,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心理学领域的翘楚人物。
他的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心理学领域,弗若斯特沙利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对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下进行的,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心理学家们对于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和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内在规律。
他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他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家们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对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弗若斯特沙利文是一位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于当今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成果将继续为我们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人格动力(一)安全感寻求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他们感到自己渺小又无力,必须依赖成人才能得以生存,这种无助、孤独和不安的恐惧就是基本焦虑。
人们体验到的基本焦虑越大,对安全感的渴望就会越强烈。
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进一步加大焦虑,导致痛苦。
因而会发展出很多防御性策略来满足对安全感的寻求。
(二)亲密关系寻求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个假想的实体,实际上人格由人际事件组成,因为人格的观察离不开人际情境。
人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求,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就可能出现病态和异常。
与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种能量系统,能量以紧张和能量转化的形式存在。
紧张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势能,来源于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能量转化将紧张转化为内隐或外显的行为,以此来满足需求和减轻焦虑。
亲密关系产生于早期对温柔的需要,是两个具有对等地位的个体之间的具有指向的密切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促使双方采取爱的行动,从而摆脱孤独,减轻焦虑,因而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自我的寻求自我系统是最复杂、范围最广的动力机制。
它是人们为了避免焦虑、维持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自我系统是个体与重要他人的交往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儿童在做出令父母满意的行为时会得到奖赏,而不好的行为会令父母生气,这两种“好我”与“坏我”的自我意象构成了自我系统。
当人际情境中出现不符合自我系统的事件时,个体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来降低焦虑,以避免与自我系统的冲突。
例如选择性忽视、否认或歪曲事实。
(四)自卑与心理补偿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都会因为生来弱小无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因对自己某方面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
一旦体会到自卑感,个体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以一种建设性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自我完善。
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需要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沙利文蛋糕】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蛋糕】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沙利文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认为人格、精神病、诊断和治疗等都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
他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人生存必需的环境,并以动力场去说明人际关系,详尽阐述了动能的概念;同时他讨论了需要的张力,认为人除了有一般需要,还有从人际互动中产生的人际需要,强调了焦虑的张力和作用,探讨了人的经验发展具有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人格化问题,揭示了自我系统、自我动能的形成。
沙利文在其人际关系理论中阐述四个关键概念。
它们分别是:(1)人类本质的社会性。
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因此可以用人际术语界定精神病、人格、诊断和治疗等概念。
(2)焦虑。
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障碍中起决定性作用。
(3)操作。
在人际领域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操作。
人际操作的结果,既可导致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也可治愈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4)发展序列。
指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一个人出生后,就生活在复杂、变动的人际关系中。
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单独研究个体而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无法确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格是“在使人类生活经常发生的人际情境中相对持久的形式”。
即便是隐士和独居者,其生活也存在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表象、记忆、幻想中实现和保持这种关系。
沙利文根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动机的探讨,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童年人际关系的破坏,产生思想怪癖或象征化行为,在想象中占有自己和他人,导致口才、思维、情感、活动的歪曲和经验组织的分裂。
精神分裂症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幼儿与一个坏母亲之间的关系,个体在同冷漠无情、过度指斥、无理要求的母亲生活之后,便会对建立其他人际关系充满焦虑、戒备和怀疑。
焦虑是人际领域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形成性因素。
个体的行为动机,由两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引起:一是生理的需求,如饥渴、性等,满足需求,紧张得到解除,个体获得满足的体验;二是人际关系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产生的焦虑,如果焦虑性的紧张得以解除,个体得到的经验就是“人际安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沙利文主要事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沙利文主要事例包括:1. 沙利文的成就和贡献:沙利文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在他的音乐生涯中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他以其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在音乐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和贡献。
他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的,因此被广泛赞誉和喜爱。
2. 沙利文的影响力:沙利文的音乐不仅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仅在音乐舞台上获得了成功,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后辈音乐家的赞扬和学习。
他的音乐作品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深受人们的喜爱。
3. 沙利文的人生轨迹:沙利文生于英国,成长于一个音乐世家。
从小就展现出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而他的职业生涯也一直致力于音乐创作和演出。
他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使得他的音乐生涯取得了许多令人艳羡的成就。
4. 沙利文的终年纪念:沙利文因为他杰出的音乐成就,也得到了终年的纪念。
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在社会上,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位伟大音乐家对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
他的音乐作品也成为后世音乐家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这些主要事例充分展现了在给予沙利文三天光明中,他做出的杰出成就和非凡贡献,同时也说明了他对音乐事业的深远影响和不朽价值。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对于给予沙利文三天光明中的主题,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沙利文所留下的丰富音乐遗产。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和创造力,还能了解到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付出。
5. 沙利文的音乐作品:沙利文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包括交响乐、歌剧、合唱曲、以及许多旋律优美的歌曲。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应该属于与作词家吉尔伯特合作的轻歌剧,比如《海上女皇》、《柳树上的行动》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沙利文对音乐旋律和情感表达的高超造诣,为英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他的音乐作品富有情感,旋律优美,曲调悠扬,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而感受到他独特的表达方式。
6. 沙利文的音乐影响:沙利文的音乐不仅在英国广受欢迎,而且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众多的拥趸。
心理学—沙利文
二是有关人格的发展,讨论了需要的张力,认为人除了 有一般需要,还有从人际互动中产生的人际需要,强调了焦虑的 张力和作用,探讨了人的经验发展具有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人格 化问题,揭示了自我系统、自我动能的形成等。
1925年到1929年间,他在Sheppard Pratt医院开设了一间精神分裂症 实验性医疗病房,此间的经历使他声名鹊起。病房不使用镇静剂,拥有 约86%的治愈率。所有病人都是男性同性恋者,经过特别培训的病房护 士也都是同性恋者或能够接受同性恋的人。因此,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 性同性恋病人能够和护士积极交流互动,他们因社会偏见和缺乏亲密同 性关系而受到的伤害也就得到了治疗。 沙利文和比他小20岁、以"Jimmie"之名为人所知的James Inscoe Sullivan的有一段始于1929年并持续了22年的交往经历。沙利文对自 己的性取向保密,并告诉他的亲密朋友说Jimmie是他的养子。
感谢您的聆听
同克拉拉·汤普森,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Otto Allen Will, Jr.,爱利克·埃里克 森和Frieda Fromm-Reichmann一起,沙利文为基于个人所处的关系网来理解个人 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他发展出了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精神病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精 神疾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文化的影响(参见社会精神病学)。他声称,与“心间” 相比,“人际”应获得更多的关注。通过对融入其他人中间来获得的满足感的探究, 沙利文得出孤独是人类最痛苦的心灵体验的结论。他还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学,使其可应用于对严重精神失常,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心理学—沙利文
院 担 任 当 时 美 国 了 一 间 精 神 分 人 , 并 一 同 度 的顾问, 参 著 名 精 神 医 学 家 裂 症 实 验 性 医 过 了 以 后 的 岁 与选拔军人 怀特的助理 疗病房 月,一生未婚 的工作。
邦政府机构
沙利文来自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在纽约州的诺威奇镇长大,此地在当时有反天主 教氛围,使得他处于一种社会孤立的生活状态里,这有可能是促使他投入精神病学 研究的一个动因。他曾就读于Smyrna Union School,之后又在1909年进入康奈 尔大学学习两年,于1917年在芝加哥内科与外科学院获得医学学位。 同克拉拉·汤普森,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Otto Allen Will, Jr.,爱利克·埃里克 森和Frieda Fromm-Reichmann一起,沙利文为基于个人所处的关系网来理解个人 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他发展出了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精神病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精 神疾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文化的影响(参见社会精神病学)。他声称,与“心间” 相比,“人际”应获得更多的关注。通过对融入其他人中间来获得的满足感的探究, 沙利文得出孤独是人类最痛苦的心灵体验的结论。他还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学,使其可应用于对严重精神失常,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全书共分成四个部分:
1 第一部分是概念介绍,讲述了发展研究的含义以及一些定义和假设; 第二部分是发展的阶段 ,为全书的重心,书中把人的发展分成婴儿 2 期、幼儿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期前期、青春期后期和成人
期;
3 第三部分是不充分或不适宜的人际关系模式,讲述了精神失调的早 期表现和晚期表现;
4 第四部分是走向人的精神病学,谈到了作为人际关系论论的精神病 学在治疗上的要点。
沙利文名词解释
沙利文名词解释
摘要:
1.沙利文的定义与概念
2.沙利文的起源与发展
3.沙利文的分类与应用
4.沙利文的意义与价值
正文:
沙利文(Sullivan)是一个源于心理学领域的专业名词,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心理压力或困境下,通过自我调适和应对方式来保持心理健康的过程。
沙利文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个体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为策略来实现心理成长。
沙利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霍桑
(H.S.Sullivan)在研究人际关系时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他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来应对,从而实现心理健康。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沙利文的内涵和应用范围得到了不断拓展。
根据沙利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沙利文的概念:沙利文是指个体在心理压力或困境下,通过自我调适和应对方式来保持心理健康的过程。
2.沙利文的起源:沙利文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霍桑,他在研究人际关系时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3.沙利文的分类:根据沙利文的研究,可以将其分为积极沙利文和消极沙
利文。
积极沙利文指个体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为策略来实现心理成长;而消极沙利文则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采取逃避、否认等不良应对方式,导致心理健康受损。
4.沙利文的应用:沙利文概念在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心理咨询、教育、职业培训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沙利文的影子。
沙利文概念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为策略来实现心理成长。
这对于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
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其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Sullivan's Ego DeveloPment Theory)由C.沙利文、J.D.格兰特和M.Q.格兰特创立的一种自我发展阶段说,又称"人际整合层次"或"一般心理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
沙利文等人曾在圣地亚哥的伊利安营地海军研究指挥部工作,在那里,他们对违法青年展开了研究。
在涉及人格发展的问题时,他们假设了一种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
他们认为,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起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他们在每一个连续发展的层次上描述核心问题:层次1:核心问题是分离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还不能区分自我和非我,他们对现实、迷信、不可思议的思想、立即得到满足的共生关系的需要等等都不易理解,也不会有人试图去完成或解决问题。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陷于困难之中,虽然
并非全是精神病患者或流浪汉,但有不少人进了精神病医院,或进入诸如流浪汉营地那样的边缘团体。
层次2:核心问题是非我区别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开始区分人和物的差别,但两者都被看作是使自己满足的手段。
"在他的需要里,倾向于把别人作为工具,既不去意识他们的感受,也不去顾及对他们或自己的后果"。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是不断提出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就会发怒、焦虑,或表面上显得屈从而内心却郁积一团怒气,但跟别人没有实际的交往或予取,他们把法律、规则和惩罚看作是拒绝满足的手段。
在这种人的成年生活里,违法和流浪是常见的。
层次3:核心问题是规律的整合,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发现世界是由规则治理的,但认为规则是任意的、独特的,并且是施行控制的手段。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就会把了解别人的行为纯粹作为一种对他自己操作的反映,并寻求最终的绝对社会规则。
通过寻求社会规则,确定哪些东西是他所期望的,哪些东西是他必须避免的,以便他能够乞灵于规则来获取他所需要的东西。
在这一层次有两种人相类型:欺诈和遵奉。
两者都对迅速而又容易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感兴趣。
他们都害怕因违反规则而被捉住,因而要么采取欺诈的行为,要么采取遵奉的行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消除因违反规则而带来的内疚感,另一方面可以给人一种没有问题或情绪,心理健康的假象。
层次4:核心问题是反应的个体化。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力求把
自己看作不同于准则和不同于具体的人,而不是把自己与准则一致起来。
为了体现自己的个体化,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免产生紧张、怀疑、迷惑和焦虑不安。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片面追求独特性,凡事标新立异,甚至近乎玩世不恭,但其内心却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把握,表面的充实和内心的空虚常常发生冲突,结果构成神经质的一种亚类。
层次5:核心问题是持续性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个体能根据模式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具有了分化角色概念的能力。
他开始一方面继续扮演角色,另一方面却要从角色自居中解放出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别人,把他们作为复杂的个体来反应。
但是,既要扮演角色又要从角色自居中解放出来不是一件易事。
在真正达到角色分工之前,他有可能为自己的角色的模棱两可性而感到焦虑不安,有可能为他所扮演的角色的不相容性而感到心烦。
他可能感到泛化,即对他的角色哪一个是"面具",哪一个是"真我"感到疑惑。
层次6:核心问题是自我一致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个体具有自我一致的意识,而不管他所扮演的角色有否变动,也就是说,他跟别人的关系有否变动。
把自我同角色分开,使成熟、目标和人的关系成为可能。
层次7:核心问题是相对性、运动和变化的整合作用。
处于这一层次的个体在自己身上和别人身上看到整合过程,增强了他理解和应付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人的能力。
在这一层次,人格达到了整合。
/news.php?id=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