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授课要点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生平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3、体会本文炼字艺术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2、体会炼字艺术3、理解诗歌表现内容教学方法:朗诵法、感悟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描写离别的诗句: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忘记天涯路。
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修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译文:白色的蜡烛轻轻的吐着青烟,守着金杯,面对华丽的筵席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译文:在鉴别的厅堂里回忆着与朋友的情意,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译文: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
四、研读诗歌(一)自由朗读,找出主旨句明确: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二)朗读诗歌,初探诗意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明确: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明确: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室内----室外五、再读诗歌,体会感情思考:全诗通过什么样的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有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春夜别友人二首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教案《春夜不友人二首》教案春江花月夜(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觉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怎么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无数吟诵月亮的漂亮诗句。
同学们在平常的阅读中读到了哪些对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学生讲诗句。
教师小结:是啊,月在诗中大概成了诗人一辈子命情怀的一种寄予,从中我们感觉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觉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觉到了“人一辈子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秘。
在人才辈出、群星明亮的唐代诗坛,有如此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算是初、盛唐页 1 第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会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旁边思念故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诗算是从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这五个方面写起:2、教师配乐示范背诵,学生整体感知三、赏析诗歌(一)观赏诗的景物美1、导:这首诗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出示诗歌前八句的幻灯字幕,学生齐诵。
3、咨询: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个儿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4、学生描绘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宛然和大海连在一起,气魄雄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别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落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的重要性,珍惜身边的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感受和情感理解。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春夜别友人》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春夜别友人》。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能力。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词语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春夜”、“别友人”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4. 句子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重要句子,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5. 意境感受(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如“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米”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意境的感受和联想。
6. 情感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如友情、别离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与背诵、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意境和情感的感受。
8.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夜别友人》的感悟文章。
9. 板书设计春夜别友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精品教案_7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备课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3.体会本文炼字艺术。
二、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意的。
三、教学难点:1.体会炼字艺术。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
五、教学课时:1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还珠格格的妙语录中有这样一首诗:前不见前不见烤鸭,后不见蹄髈。
念肚子之空空,独怆然而涕下。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原创是谁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展示课件一)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子昂可不像小燕子那样快乐、无忧,只有嘴馋的烦恼,他忧虑时事,直言敢谏,我请一个同学说说关于对陈子昂的了解。
二、.了解作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他的生平经历和性格呢?(展示课件二)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相信对同学们的诗歌鉴赏会有很大的帮助,所谓:知人论世嘛!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名篇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三、.背景简介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四、研习诗歌。
(一)、自由读诗,找出主旨句。
明确: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二)、朗读诗歌,初探诗意。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明确: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明确: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室内→室外(三)、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春夜别友人》教案
《春夜别友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和春天的独特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朗读。
(2)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阐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解读诗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作者对友情和离别的真挚情感。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友谊,感恩他人。
(2)讲述有关友情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春夜别友人》。
2. 结合课内所学,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3. 以此诗为素材,创作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朗读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友情、离别和春天的情感体验。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春夜别友人》为例,分析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感受友情之美,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春夜景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春夜的经历吗?能否分享一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3.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友情之美。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诗人的情境中,体会离别之情。
(2)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春夜别友人》。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友谊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友谊的主题是否深入人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推荐其他描写友情或春夜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友情”主题的文化背景,探讨友情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春夜别友人》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事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春夜别友人》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整理好与《春夜别友人》相关的资料,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3.2 学生准备:学生应预习《春夜别友人》诗歌,对诗歌有个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春夜别友人》的兴趣。
4.2 诗歌原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原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4 诗歌鉴赏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5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诗歌鉴赏评价:评价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观点独到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默写:让学生在课堂上默写《春夜别友人》的诗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6.2 诗歌翻译练习:让学生尝试翻译诗歌,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3 诗歌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文学的热爱。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 1. 了解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理解诗歌《春夜别友人二首》的意境和主旨; 3. 掌握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介绍张籍唐代诗人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字子厚,汉族,湖南醴陵人。
他入仕后因上表谏言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多次遭受排挤和折磨。
他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被誉为“永州诗派”的代表人物。
诗歌解读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张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其一》表达了作者与好友分别的情感和思考。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别来四载寻常事,晚翠楼高空水碧。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里江山寒色迷。
这首诗是在春夜告别友人时所作,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慨和情感。
第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写出了春夜的珍贵和似乎能够买到的价值,强调了诗人在告别友人时的重要性。
接下来两句“花有清香月有阴”,运用花香、月色等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当时的环境和心情。
第四句“秋千院落夜沉沉”,则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无助。
第二节写出了作者与好友已别四年,此时想起曾经的相聚,心情却依然不能平静。
借用“晚翠楼高空水碧,千里江山寒色迷”这样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最后两句写出得意洋洋的皇帝这一荣耀的背面,借以表达了“名利皆空”的思想。
在诗歌的整体结构上,张籍采用了七绝的形式,用平仄和韵律完美的呈现了诗歌的意境。
操作规范1.课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2.教师在讲解韵律和修辞手法时,应该举一反三,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古诗中同样运用了这些手法;3.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该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懂得如何解读诗歌,把握韵律与修辞手法。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友情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杨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2.2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强调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3 词句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者情景引出诗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运用,提供适当的辅导和反馈。
3.3 词句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和作用,进行互动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朗读、背诵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估其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对友情的感觉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离别诗,表达对朋友的情感和祝福。
5.2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友情的诗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3 课堂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鼓励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春夜别友人》原文作为主要教学材料。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以增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6.3 辅助读物提供其他古典诗歌或文言文,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参考。
春夜别友人
《春夜别友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品味诗歌精确的炼字。
3、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现的感情。
二、教学要点: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讨诵读涵咏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登幽州台歌》导入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
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二)知人论世1、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2、文题背景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三)诵读指导1、诵读:单读-齐读2、释词:绮筵:华丽的宴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长河:银河。
(四)问题探讨1.炼字:(1)问题:请分析首联中“吐”“对”二字的妙处?生答:略明确:“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春夜别友人(其一)教案
春夜别友人(其一)教案春夜别友人(其一)教案篇1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掌握炼字的技巧。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炼字的技巧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句?你所知道的抒写别离之情的方法有哪些?二.知人论世1、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2、背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课本所选的是第一首。
三、诵读感知1、体裁2、题材3、大意4、感悟性诵读四、精读品鉴1)首联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3)最后两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道出了什么样的情境(4)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见教参)五、课堂练习1、背诵全诗2、对比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两首诗歌有何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六、课外延伸积累陈子昂的其它诗文:《感遇》《登幽州台歌》附:离别诗鉴赏知识链接一、送别习俗喝酒送别,折柳送别、古道相送、夕阳挥手、芳草离情二、送别诗的意象1、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苏教版-语文-高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教材分析《春夜别友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一首诗,作者陈子昂,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诗人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变表达离情别意的,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特点。
由于本诗是初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要体会作者“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代表作2.能力目标通过诗歌学习,掌握作者表达离情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诗和作者生平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读书人重视友情,期望报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读书人重视友情,期望报国的思想感情。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积累很少,理解水平也不高。
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诗歌知道的都不多,所以不宜讲解涉及诗歌和人物太多,要结合诗歌,把这一首诗讲透,讲好,需要教师的诵读引导和方法引导。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发现问题→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课前准备:预习《春夜别友人》,初步了解作者和诗歌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发现问题。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发现的问题,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有一首诗叫作《登幽州台歌》,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教师: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因此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案展示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教学设...
•[阅读次数:1555]一.走近作者。
1.杨炯。
参考注释。
2.陈子昂。
参考注释,补充: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登幽州台歌》为其代表作。
二.知识积累。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阅读次数:1678]【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一、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 1、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2、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阅读次数:957]教学目标:1、对一篇《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阅读次数:1519]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主备:陈霞审核:授课人:备课时间:2010-3-30 【学习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阅读次数:3019]教学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阅读次数:2320]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阅读次数:1342]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主备:陈霞审核:授课人:备课时间:2010-3-30【学习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学习流程】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2、个别小组展示3、个人朗读,齐读。
三品读理解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夜晓——拂晓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室内——室外四品读探讨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
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
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春夜别友人》教案
《春夜别友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 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诗句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诗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注释,理解诗中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2)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文的独特见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春夜别友人》。
2. 分析诗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感悟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春夜别友人》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氛围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授课要点概要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授课要点一、方法要点1、标题切入2、意象切入3、写景的角度切入二、赏析要点1、试简析首联“吐”和“对”的妙处。
【参考】“银烛吐青烟” ,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隆重的场面, 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离情的缠绵。
“金樽对绮筵” ,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由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相比之下,陈诗该联在意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该联即景传情,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但比谢诗更显得出语自然和意境深远 . 优美的意象自然地流露感情, 确切地表达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突出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旅途艰险的担忧。
比较而言,谢诗比较直露简洁,陈诗则显得婉转而细腻。
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参考】这一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没”字写出了银河没在破晓的曙光之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朋友间难分难舍的心绪。
4、简要分析尾联的的表达效果。
【参考】运用白描手法, “悠悠”二字勾勒出了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表现了对前途的隐忧。
该联用一个设问句,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5、阅读全诗,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参考】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 ,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
分切块、自主探究教学案《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备课人:吴艳雨上课时间:2011-10-17上课地点: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3.体会本文炼字艺术。
二、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意的。
三、教学难点:1.体会炼字艺术。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分切块、自主探究五、教学课时:1六、教学过程:导入:回顾描写离别的诗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切块一: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了解作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2.背景简介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约1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切块二:研习诗歌。
一、自由读诗,找出主旨句。
明确: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二、朗读诗歌,初探诗意。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明确: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明确: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室内→室外三、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授课要点
一、方法要点
1、标题切入
2、意象切入
3、写景的角度切入
二、赏析要点
1、试简析首联“吐”和“对”的妙处。
【参考】“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隆重的场面,烘托出友情的深厚,离情的缠绵。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由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相比之下,陈诗该联在意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该联即景传情,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但比谢诗更显得出语自然和意境深远.优美的意象自然地流露感情,确切地表达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突出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旅途艰险的担忧。
比较而言,谢诗比较直露简洁,陈诗则显得婉转而细腻。
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参考】这一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没在破晓的曙光之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朋友间难分难舍的心绪。
4、简要分析尾联的的表达效果。
【参考】运用白描手法,“悠悠”二字勾勒出了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表现了对前途的隐忧。
该联用一个设问句,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5、阅读全诗,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参考】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