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Ecolog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Enlightenment作者:陈雪峰作者简介:陈雪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原文出处:《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第108-113页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年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在本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一个较为成型的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
深刻理解《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生态经济的制度环境、促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复印期号:2014年06期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手稿标题注释: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言通俗解读研究”(批准号:L12WTA0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古往今来学者们持续研究的课题之一。
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问题全球瞩目。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阐释了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异化的制度本质、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
在生态危机问题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入解读《手稿》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适度张力,这对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自然异化能否成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
马 克思的人本 主义逻辑 相联 系的 , 因此 , 自然界成 为马克思 “ 反对 剥削社 会的斗争 的同盟者 ” 。在这 种逻 辑下, 马克思 预设 了人 的本然状 态 : 、人靠 自然界 生活 , 自然界 为人 提供 生活 资料 和生 产 资料 , 没有 1“ ” “
自然 界 , 没有感 性的外部 世界 , 工人 什么 也 不能 创 造”3。 2 自然界 是 人 的精神 的无 机 界 , 人 的无 机 [5; 、 ] 是
身体 , 人就是 自然界 。人 与 自然是一 种不 可抗 拒 的本源性 依 附关 系 , 拥有一 种 共 同的生 命联 系 。“ 的 人
普遍性 正是表现 为把整个 自然界 —— 首先是人 的直接 的生 活 资料 , 其次作 为 人 的生命 活 动 的对象 和工
界异化 了。
异 化 源 自拉 丁文 ain t , l ai 德文是 E t e u g 含有疏 远 、 离 之意 。霍 布斯 、 梭 等人 曾用 它来 e o n f md n , r 脱 卢 解释 国家权 力的起 源 。黑格尔第 一次将 异化 上升 到哲学 高度 , 并用 它来说 明 主体和客 体 的分裂 和对立 。 马克思 沿用 了黑格 尔关 于这一概 念 的核 心观 点 , 用来专 指 主体成 为他者 , 者与 主体相脱 离 和对立之 并 他 意 。根 据这种 理解 , 论及 自然异 化 , 即是 指 自然 与 主体相分 离 , 自然 是被 主体创 造 出来 的 附属物 。
具—— 变成人 的无机身 体 。人 与 自然 在这种持 续不 断的交 互作用 中共 同发展 。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思想及现实应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思想及现实应用作者:陈澜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0期摘要:人类诞生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依存到矛盾对立的演变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把环境问题上升到社会高度,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43-03阶级对立出现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目的上的差异,环境问题由此出现。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三废”的恶意排放而造成环境危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们在反思自身对待自然的行为时,无不赞叹马克思的高瞻远瞩。
当环境问题开始显现,环境危机尚未全面爆发的时候,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向世人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如下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源于自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74。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2]518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它是人类所需生活资料的来源和仓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3]56,“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3]53。
人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它是人生命活动及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对象、材料和工具的供应站,是人类精神资料的来源。
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没有了劳动对象,没有了能源和资源,没有了实践活动的舞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a f Be V i e st or l n o Hu i T Un v r i y
V 1 9 No8 o. , . 2
Au u t 2 0 , 6  ̄ 0 9 g s. 0 9 0 8 6
[ 稿 日期] 090 —0 收 20 .43
义上, 马克思说 费尔 巴哈毕竟还是个“ 理论 家” “ 和 哲学家 ” 。 马克思却把握到 了 “ 历史感性 ”的唯物主义 ,把感性理解为 感性活动,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 为对象 性的活动,这是马克 思新唯物主义的起点 。 从对象性的活动来理解 , 与 自然之 间的对象性关系有 人 两层含 义。 第一层含义是人与 自然之 间的 自然 性质 的对象性 关 系。“ 人直接地是 自然 存在 物。, ,【 】 的外 部 自然界是人 感性 维 持肉体存 在与进行 劳动实践 的源泉 。 先它给人 提供 了直 首 接 的生活资料 以维持人类 自身 的生存与繁衍 ; 次它为人类 其 的创造性活动提供 了场 所、对 象以及工具 。没有外部的 、感 性 的 自然界 ,人就没有 办法 生存 与生活。在这种程度上 ,人 与动植物一样都 受制 于外部 自然, 外部 自然作 为人所 依赖 与 欲望 的对象存在 于人 自身之外 。 但是人对于 自然并 不总是处 于受动 的地位 , 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在与 自然 的对象性 关系 中有着 自己的能动性 。 人会把 自己的现实欲求 与客观尺度 能 动 的结合起来 ,不断地将 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 出去 , 造出 创 物质 的与精神 的产 品。 这种外化 的过程就是人对其本质 力量 的确证过程 ,而作为场所、对象 以及工具 的外 部 自然就 是人 在确证其本质力量 时所 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 人只有凭借外 部现实 的、 性的 自然 界才能表现 自己的生命与 能力 。正如 感 马克思在 《 手稿 》中论述 的一样,人 “ 一方面具有 自然力 、 生命力 , 是能动 的 自然存在物 ” “ , 另一方面 , 人作为 自然 的、 肉体 的、感性 的、对象 性的存在物 ,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 的 、受制 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作为 自然 自在 的存 , 在物既是能动 自主 的又是 受动 被限制的 。 外部 自然是人 的对 象 ,是人不可缺少 的、确证生命 的对象 :而人又是外部 自然 的对象 , 只有人在其 中存在 与生活,它才能充分体现 出其价 值 、展现其强大 的 自然力量 。 “ 感性 ” 也是 历史性的存在,人与 自然界对象性 的维度 是 同一事物 的两个方面 , 是说人是历史性 的存在 ,同时 自 就 然界也是历史性 的存在 。 对象性关系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与 自然之 间的社会性质 的对象性 关系。人 不仅是 自然存在物 , 而且更进一步是 “ 的 自然存在物 ” 人 ,即人是具有人性 与社 会性的存在物 , 而不单 单是一个 纯粹的 自然之物 。 这种人性 与社会性用马克思 自己的话说就是人是 “ 类存在物 ” “自然 , 界,无论是客观 的还是主观 的,都不是直接 同人 的存在物相 适合地存在着 ”【,它们必须被赋予人性 ,被 人化 了以后 , 7 J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当时年仅26岁的马克思博士流亡巴黎时写下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时至今日,手稿还是马克思主义众多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是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从文献解析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几千年哲学史中各派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哲学的焦点。
《手稿》虽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的独到而深刻,值得认真学习。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科学的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有助于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内容 1.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1)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的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说:“人的肉体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可见,“人与自然界是不能分离的,是人的必不可少的,无法隔离的组成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2)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源泉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是人的精神源泉。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个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从社会关系的异化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与劳动、社会、自然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了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初步的提出了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简单看法。
关键词:人,社会关系,劳动,自然,异化一、劳动的异化不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类同自然的活动,经历了早期人类的敬畏自然、觉醒时期与自然斗争、工业文明时期完全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以致当前社会我们呼吁的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对自然的感情也经历了一个敬畏、斗争、完全的占有、敬畏的过程,但我们发现无论人类与自然处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形态之下,人类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生存。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和人类可谓是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最初的存在维护了自然内部的和谐关系,就如同我们常常说的生态平衡,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平衡因子,无疑人类也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
同人类社会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导演历史的主角是不一样的,随着人类逐步的成为导演自然的主角,自然对人类的意义,也随着自身内部历史主角的改变发生着变化:敬畏自然的时代,自然是人生存资料的来源和精神追求的寄托;与自然抗争的时代,自然依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料,人类对其原始的精神崇拜变成了怀疑、畏惧、抗争;工业文明时代,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内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一方面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1】自然界,从最初的提供生存资料,到工业文明时代的从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工人本身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和提供劳动的对象,可见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范围。
当然,自然界一开始就为人类提供了劳动对象,但是这种劳动是与人类所需要的生存资料相对应的,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人类早期一旦生存资料得到了满足,他们既没有了劳动的欲望与需要。
马哲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义)
一、《手稿》写作的背景和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线索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哲学上是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民主主义者。
这种思想架构在《莱茵报》时期接触现实问题时即已发生动摇。
在1843年《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他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实现了第一次重大思想转变。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哪些思想呢?1、自然决定的描述逻辑;2、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隐性的支配性思想。
(二)写作手稿时的思想背景马克思是哲学专业出身,他之所以研究经济学,是因为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赫斯、蒲鲁东的影响。
《手稿》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批判。
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三)《手稿》中的两条线索1、一条是明显的主导的人本主义的线索,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异化论的延伸和对赫斯经济异化思想的系统化。
【此时的马克思认为,人本学是国民经济学的秘密,劳动是资本的秘密,社会的人是货币的秘密。
】2、另外一条是隐蔽的不自觉的线索,即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客观线索。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日】广涉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个先验预设1、人未异化的本真存在;2、异化了的非本真存在;3、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而恢复人的本真存在;马克思就是从上述劳动异化理论的预设出发,对现实的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伦理学的批判。
二、关于《手稿》的创作时间、由来、结构、出版及其影响。
1、创作时间:1844年4月到8月。
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
2、由来:梁赞诺夫——马克思《巴黎笔记》照相版手稿——10个笔记本中有3个是相对对立的理论文本。
3、出版:1927年。
中文版:1957年。
4、传奇遭遇:最难解读、引用最多的解读;近期的2次重大解读(前苏联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解读、中国理论界“类哲学”和“实践人道主义”解读);《手稿》在80年代中国的反响(讨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热潮)5、影响:西方——“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亨·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
谈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的颠覆和自然的解放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谈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的颠覆和自然的解放李碧清【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凸显出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却隐藏了另外两重规定,即感性与自然。
本文从马尔库塞的解读角度出发,具体论述感性的颠覆与自然的解放,最后分析一下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感性的颠覆 自然的解放 联系众所周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但是,马尔库塞从《手稿》中另寻新迹,重视感性的颠覆和自然是解放的[1],另外两种隐藏比较深的异化。
本文尝试从马尔库塞解读出的另外两重异化规定,具体分析感性的颠覆能力,自然是解放的,还有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感性的颠覆能力其一,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感性”这词出现比较频繁,并且突出感性活动和感性存在的重要性,这显然是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另外也是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是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近代唯理论家用抽象“理性”来解释世界历史与人类活动的意义。
[2]从感性的一般特性来看的话,感性首先是人的肉体有关。
感性需要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人本身。
因此,感性先具有物质性与个体性的,然后在具有精神性和社会性。
正是这样,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将感性的颠覆翻转过来。
在《手稿》中,马克思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理性和感性关系的思想,同时批判神化理性、贬低感性的思想,而且也批判把感性抽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感性的地位,甚至赋予了它以本体论的地位。
[3]其二,马克思把“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首先,为什么要谈感性的解放?因为在私有制的环境下,人的感觉被迫退化到动物甚至异化到动物性的危险,人的感觉要变成单一化和片面化。
在马克思看来,吃、喝、穿、住都是现实的人感性的需求,但是在私有制的情况下,人的感性需要变得动物化和片面化。
因此,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曹亚静马克思关于自然概念的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正是他的自然概念有丰富的多重含义,使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断然区别开来。
一、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继承自然概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要理解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超越,施米特认为,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在自然概念上的内在的关系。
施米特指出,在黑格尔哲学中,自然不过是绝对观念自我实现必经的沉沦于物的异己化客观环节。
自然物质在时间上虽具有优先性,但在本体论上绝对是理念。
费尔巴哈虽然跳出了思辨的唯心主义,以自然的质的多样性和作为感性的客观存在的人作为课题。
但施米特以为,费尔巴哈只是抽象地反对了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主义虽然是马克思新哲学的重要基础,但他的自然与人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的前提,费尔巴哈的自然是直接感性的自然,/自然作为整体,是非历史的匀质的基质。
虽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包括人类以前的自然,承认自然界的优先性,但这是在谈论唯心主义本体论上有意义的话题。
旧唯物主义把自然看成是永远不变、始终如一的纯自然,这种自然根本不是马克思所讨论的对象。
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为例对哲学唯物主义的纯粹自然给予了批判否定。
马克思指出,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问题,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东西,好像是人们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
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到,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自然,是一个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一切自然存在都已经被人加工过,是带着人类痕迹的劳动产物。
因此,新唯物主义的自然是经过社会实践中介了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不是在/无中介的客观主义的意义上,即决不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的这种人之外的实在,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在马克思看来脱离实践中介的自然是无意义和不存在的。
因此,一切这种优先地位只能存在于中介中。
正如施米特所说/未被社会正确地组织起来的对自然的控制,无论怎样高度发展,也依然从属于自然。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着对自然主义的两种不同看法。
一个是对自然主义的外在自然理解,一个是对自然主义的内在自然理解。
这两种看法都为马克思所坚持,而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统一的关键点在于人的类存在活动。
标签:异化劳动;自然;类存在物;内在自然一、马克思的自然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共产主义描绘为这样一个状态:“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也是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那么,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呢?我认为大致而言,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套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整体方案,能够很好地处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导致的人类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他们的理论聚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表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优越性。
然而,在我看来,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而从这种外在关系出发看待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得出的是一种外在的统一,也就是人,似乎处在与自然同等的地位上,怎样能够在保障全体人类生命活动的同时不导致自然环境的崩溃。
而我认为,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无疑还有着更为内在的看法。
那就是第二个对待自然主义的角度。
第二个对待自然主义的角度是将人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更多的關注人身上所具有的自然属性。
所谓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是指,人通过满足或者回归自身的自然属性从而得以获得本质力量的解放。
在这种看法中,并不特别关注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而更多关注人自身的自然属性比如生、死、需要、感觉等,我认为可以将这些叫作“内在自然”。
马克思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中的自然观
[收稿日期] 2003-11-20[个人简历] 铁省林(1963-),男,山东乐陵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法学院哲学所副教授,从事哲学研究。
○铁省林(曲阜师范大学经法学院 哲学所, 山东 曲阜 27316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摘 要]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自然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阐明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自然界的实践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奠定了新自然观的基调。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界;实践[文章编号] 1672-2035(2004)02-0019-04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提出,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回到原典,弄清马克思文本中的相关思想,是我们回答“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始于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写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共产主义、唯物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异化劳动、辩证法等重要问题,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本文拟就《手稿》中的自然观作一初步探讨。
一、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任何唯物主义都必然承认自然界是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物。
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手稿》是马克思创立新思想的开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世界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以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
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自然主义P4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土地P44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P52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P52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P52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自然界作为生产的条件P5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异化与工人P53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刘蕊菡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8期【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关键问题。
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对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实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物化自然”中解放出来,创立了“人化自然”的观念,第一次用实践的观点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束缚。
一、《手稿》中关于人的定义马克思将人定义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是自然产生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规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另外,“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它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样就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有目的的、自由的活动。
二、《手稿》中关于自然界的定义马克思将自然界定义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这就说明,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源泉,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的劳动创造活动提供材料、对象和工具。
第二:“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这就说明,不仅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于自然界,就连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自然界所赋予的。
三、《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
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
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
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劳动越多,劳动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
劳动不再属于人的本质。
工人参加劳动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作者:岳花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2期摘要:在生产力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对自然的无度索取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极度紧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阐释,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人和自然;生态文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40-02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必然趋势是生态文明,它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集中体现了早期马克思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这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05。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产生了人。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56-57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即离开自然界人类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1)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1)论文摘要: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一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它的提出和论证始见于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虽然着墨不多,却集中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这一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如同他的其他学说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和哲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它对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亦将有助于拓宽我们从伦理之维思考环境问题的视域,加深理论研究的深度。
一《手稿>中生态伦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它是在对机械论自然观与德国自然哲学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创立的,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现实把握而作出的对自然科学认识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辨证地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
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
一切唯物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就是承认物质世界的第一性。
马克思承认自然与人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并承认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即在人类出现之前,在人具有意识之前,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之前,自然就客观自在地存在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的自在的自然,即“第一自然”。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此处所谓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似乎表达了这样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人起源于自然界,是原本的自然界的存在物;其二是说,人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真实的自然界的存在物。
因此,无论是从起源上看还是从存在方式上看,人都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出发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为 自然 存 在 物 的人 与 作 为 自为 的存 在 物 的 人 并 不 直
接 等 同 。 因此 ,经 由人 身 作 为 两 种 不 同 意 义 上 的 自
( 三 )与传 统 逻辑框 架 中的 “自在 自然 ”的 商榷
因此 ,笔 者认 为 ,在 《 手 稿 》中马 克思 赋 予 了 “自 在 自然 ” 以 深 刻 的 意 义 。 首 先 ,在 “自在 自然 ” 作 为 在 自身 尚未 分 化 的 方 面 , 马 克 思 肯 定 了人 直 接 作
自然 形 式对 于 本 体 的抽 象 思 维 而 言 具 有 相 对 的 外 在
a n s i c h )如 下含 义 : 自在 自然 是在 自身 ,与 自身 直 接 同一 的 自然 ,是 处于 潜 在 状 态 尚 未 展 开 的 自然 ; 同 样也 是 以 自身为 根据 的 自然 。
一
般 动 物 的 意 义 ;人 对 自然 的 关 系 也 至 多 是 动 物 对
自然 的关 系 。
( 二 )作 为 双脚 立地 自然 界 的 “自在 自然 ”
其次, 笔 者认 为 , 马克 思 的 自然 观 中 , “自在 自然 ”
同 时是 以 自身 为根 据 的 自然 , 因而 是 作 为 独 立 实 体
第 8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中 南 林 业 科 技V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U R N AL OF C E NT R AL S OU T H UNI E RS I T Y O F F O R E S T R Y& T E C HN 0L 0G Y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1
必 须 扬 弃 自身 。被 绝 对 理 念 设 定 的 自然 界 只 能 是 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段著名论述的全面解读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段著名论述的全面解读李文汇;林建成【摘要】“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著名论述被一些学者误读为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
通过与黑格尔自然观相对照、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进行的全面解读证明:这段话中,“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论述。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观;误读【作者】李文汇;林建成【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涉对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理解。
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首要的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
但是,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述却常常被误读。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这段著名论述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
这段论述被一些著名学者看做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明确表述,并被这些学者解读为:马克思认为谈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等等。
在本文看来,这些解读是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的严重误读,而且这种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弄清这段论述的真意,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文本,对这段论述进行再解读。
一、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的被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所要批判的相关思想或著作不了解,以及没有注意区分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王伟一、背景介绍当英法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德国也同时进行着一场哲学革命。
源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虽欣喜于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却也害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因此他们更希望在同德国封建势力的妥协中,依靠专制势力来实现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宁和秩序。
但在思想上,他们却仍向往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原则,即理性、人权、自由等。
于是他们在纯思维的王国里展开了一场革命变革。
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的哲学都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理想同现存状况的矛盾。
黑格尔甚至还描述了这种纯理性思维必然要异化、对象化,并且必将扬弃这些异化的辩证法。
但是这些毕竟只是在思维领域,这些描述只能是极抽象的,它始终只是在概念、思维本身的范围之内的活动,一旦涉及到现实的政治问题,就立即同现存制度相妥协。
这又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懦弱,不敢、也无力进行实际的革命活动。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1。
黑格尔之后,青年黑格尔派很少有人能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体系,他们始终认为仅靠精神变革就能改变世界,对待黑格尔他们则完全不能采取批判的态度。
对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必要性”,在《手稿》的这一部分里马克思详细列举了这些批判的神学家的各种表现。
与这些神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不同,马克思是一个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实践者和革命家。
《莱茵报》时期接触到的利益问题对他的触动很大,加上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发表的《关于这些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一次根本性的批判。
费尔巴哈要求从感性的人和自然界出发的唯物主义学说为马克思思想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在稍后完成的《手稿》中鲜明地反映了出来。
即表现在马克思借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的强调来批判黑格尔的对象化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对象化理论批判的基本点就在于指出黑格尔脱离了作为自然物的人和自然界这个基础来看待人的对象化活动,因而把它变成为一种纯抽象的动作。
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否认它对于人和人的活动的本原意义。
因此,马克思把自己对黑格尔全部哲学的批判,最后归结到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二、黑格尔的自然观的简要描述在黑格尔看来,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绝对精神是不动的,自然界是自我精神的异化,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
他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歪曲为精神的外壳,说精神总是包含于自然之中,各种自然形态仅仅是概念的形态,自然的目标就是毁灭自己,打破自己的直接感性东西的外壳,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
这也是一种创世说,只是一种变相了的更加隐讳的创世说而已。
对此,费尔巴哈批判到:“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建立的学说,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实体所创造的,亦即为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
”2的确,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然界同普通人眼中的真正显示的自然界是不同的,它乃是由绝对理念外化而来的,绝对理念就是直观,直观就是自然,因而它只是抽象思辨的自然界。
而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则“只有被扬弃了的外在性的意义”。
“外在性在这里不可了解为表现其自身的、并显示给光和有感觉的人的感觉世界。
这种外在性在这里乃是外在化的意思,不应有的一种错误、一种过失的意思。
”所以自然界乃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它是外在于精神的,是精神自己的丧失和异化,所以精神不能停留于自然界,而要扬弃这种异化以复归于精神。
另一方面,黑格尔虽然脱离了物质的感性实在,却在思想中保存甚至发现了人和自然的本质和价值,认为自然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
他把人的实际活动变为抽象的“创造动作”,表现了只有人才具有的自我对象化和异化的活动,批评那种从感性知识出发,不发挥能动性,一味静观默想的理论态度,主张认识自然的理论态度要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态度统一起来。
但对黑格尔来说自然是没有历史的,自然中的变化以及自然的起源都是概念世界中的一种逻辑后果,自然仅仅是历史展开的环境。
人也只是极度抽象的人。
正因为黑格尔最根本的错误在于他否定了自然界和作为自然物的人,所以尽管他深刻地研究了人的能动性、人的对象化活动的辩证法,他却不能真正了解现实的人本身。
在这种自然观指导下,自然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只是绝对精神认识自我的一种手段;人与自然是分裂的,自然万物只是人自我实现的手段,只有在对自然的否定中才能实现人的完善。
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也是沿用了柏拉图以来主客二分的模式,施密特批评马克思时所说话用在黑格尔那里才是正确的,在黑格尔那里,永远“也达不到主体与客体的完全和解”。
人与自然的统一,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只能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了。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手稿》既是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著作,那么对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吸收和对黑格尔抽象能动性的批判就是必然的了。
这里所论及的马克思的自然观,主要侧重与黑格尔的抽象能动性相对立的方面,即马克思对自在自然的强调。
(一)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改忽视的历史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哲学争论,大体是围绕着自然与人到底谁是“先在性”这一问题进行的。
从哲学观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而作为唯物主义,它必然要承认外部自然的优先地位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这个论点的明确提出是在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在《手稿》中马克思已有大量论述表明了这一思想,甚至可以说《手稿》时期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强调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多。
这主要表现在自然的基础地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上。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和动物一样,要“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
自然界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它来生产的材料。
”3自然界是人的存在的基2费尔巴哈,《关于改造哲学的临时纲要》,1960年,第15页。
础,“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首先是人的生活资料的仓库、源泉;其次,是人生命活动及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对象、材料和工具的供应站,是人无法离开的对象世界。
而这些对象和材料却不依赖于人而存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明确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这使人只能在自然界中存在和发展,而不可能完全成为一种非物质的存在,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须臾也离不开自然界。
除了对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和供应外,自然界还是人类精神资料的来源。
“从理论方面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的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的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上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4。
在马克思看来,享受自然美表现着人类的精神需要。
自然界还是表现和确证人的生命存在所不可缺少的对象。
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人在自然界中固然有其特殊地位,但他原来正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外部自然界,人自身才是存在的。
马克思还以太阳与植物互为对象为例来说明人是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的。
他在指责批判黑格尔把人视为唯一者,视为精神,就必定会使人成为一种虚幻的存在,而这样一种抽象的存在的对象化活动就只能是一种纯粹抽象的自我动作,不会产生任何真实的产物和对象,因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
”5正是在对自然界的这种优先地位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神学创世说,明确指出追问自然界和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当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这一问题的时候,你从而也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6关于自然界和人被创造出来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这是源于“是一个很难从意识中排除的观念”,即生殖的观念。
而“自然界通过自身存在”。
这就承认了自然界的本源意义,否认了神创说。
(二)人是受动与能动的存在虽然借助费尔巴哈去不完全同意费尔巴哈,虽然批判黑格尔却也吸收了黑格尔对人的重视与强调。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受动的存在。
马克思接受了他的这一观点并做了相关论述。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是说它是受动的”,因为“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8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指出了“人的自然本质”。
“人是自然存在物”的意思是,人是拥有身体、拥有各种自然力的人的自然,同时又受到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的限制,是在与自然的联系中生存的“受苦的存在”。
人需要借助外界对象来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存在,而这些对象确实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人却要依赖于对象而存在。
人是受限制的,4同上,第56页5同上,第107页。
6同上,第92页。
7同上,第105页。
受动的。
这个观点,用《手稿》中的另一句话来表述或许是更为恰当的:“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从而受到的制约也就越多,因为动物仅仅受到周围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则除了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外,还要受社会条件和关系的限制。
局限于这种制约和限制,把人只看作感性直观的存在物,而没有把人看作感性活动的自我创造物,这是费尔巴哈的缺陷。
但马克思并没有重蹈覆辙,在人的种种限制和受动中,马克思看到了人由受动向能动的转化,因为马克思看到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人的存在物”,“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
马克思还指出了这种转化的途径和力量,“贫困是受动的纽带,它使人感觉到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9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受动的根源在于贫困,如果人不甘于这种受动的境况,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用激情去改变,因为“激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但是马克思的人绝不是黑格尔的那种抽象的不受限制拥有无限自由的虚幻的人,而是劳动着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说就是“现实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