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

王伟一、背景介绍

当英法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德国也同时进行着一场哲学革命。源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虽欣喜于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却也害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因此他们更希望在同德国封建势力的妥协中,依靠专制势力来实现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宁和秩序。但在思想上,他们却仍向往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原则,即理性、人权、自由等。于是他们在纯思维的王国里展开了一场革命变革。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的哲学都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理想同现存状况的矛盾。黑格尔甚至还描述了这种纯理性思维必然要异化、对象化,并且必将扬弃这些异化的辩证法。但是这些毕竟只是在思维领域,这些描述只能是极抽象的,它始终只是在概念、思维本身的范围之内的活动,一旦涉及到现实的政治问题,就立即同现存制度相妥协。这又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懦弱,不敢、也无力进行实际的革命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1。黑格尔之后,青年黑格尔派很少有人能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体系,他们始终认为仅靠精神变革就能改变世界,对待黑格尔他们则完全不能采取批判的态度。对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必要性”,在《手稿》的这一部分里马克思详细列举了这些批判的神学家的各种表现。

与这些神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不同,马克思是一个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实践者和革命家。《莱茵报》时期接触到的利益问题对他的触动很大,加上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发表的《关于这些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一次根本性的批判。费尔巴哈要求从感性的人和自然界出发的唯物主义学说为马克思思想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稍后完成的《手稿》中鲜明地反映了出来。即表现在马克思借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的强调来批判黑格尔的对象化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对象化理论批判的基本点就在于指出黑格尔脱离了作为自然物的人和自然界这个基础来看待人的对象化活动,因而把它变成为一种纯抽象的动作。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否认它对于人和人的活动的本原意义。因此,马克思把自己对黑格尔全部哲学的批判,最后归结到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二、黑格尔的自然观的简要描述

在黑格尔看来,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绝对精神是不动的,自然界是自我精神的异化,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他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歪曲为精神的外壳,说精神总是包含于自然之中,各种自然形态仅仅是概念的形态,自然的目标就是毁灭自己,打破自己的直接感性东西的外壳,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创世说,只是一种变相了的更加隐讳的创世说而已。对此,费尔巴哈批判到:“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建立的学说,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

质实体为非物质实体所创造的,亦即为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2的确,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然界同普通人眼中的真正显示的自然界是不同的,它乃是由绝对理念外化而来的,绝对理念就是直观,直观就是自然,因而它只是抽象思辨的自然界。而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则“只有被扬弃了的外在性的意义”。“外在性在这里不可了解为表现其自身的、并显示给光和有感觉的人的感觉世界。这种外在性在这里乃是外在化的意思,不应有的一种错误、一种过失的意思。”所以自然界乃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它是外在于精神的,是精神自己的丧失和异化,所以精神不能停留于自然界,而要扬弃这种异化以复归于精神。另一方面,黑格尔虽然脱离了物质的感性实在,却在思想中保存甚至发现了人和自然的本质和价值,认为自然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他把人的实际活动变为抽象的“创造动作”,表现了只有人才具有的自我对象化和异化的活动,批评那种从感性知识出发,不发挥能动性,一味静观默想的理论态度,主张认识自然的理论态度要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态度统一起来。

但对黑格尔来说自然是没有历史的,自然中的变化以及自然的起源都是概念世界中的一种逻辑后果,自然仅仅是历史展开的环境。人也只是极度抽象的人。正因为黑格尔最根本的错误在于他否定了自然界和作为自然物的人,所以尽管他深刻地研究了人的能动性、人的对象化活动的辩证法,他却不能真正了解现实的人本身。

在这种自然观指导下,自然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只是绝对精神认识自我的一种手段;人与自然是分裂的,自然万物只是人自我实现的手段,只有在对自然的否定中才能实现人的完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也是沿用了柏拉图以来主客二分的模式,施密特批评马克思时所说话用在黑格尔那里才是正确的,在黑格尔那里,永远“也达不到主体与客体的完全和解”。人与自然的统一,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只能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了。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

《手稿》既是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著作,那么对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吸收和对黑格尔抽象能动性的批判就是必然的了。这里所论及的马克思的自然观,主要侧重与黑格尔的抽象能动性相对立的方面,即马克思对自在自然的强调。

(一)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改忽视的

历史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哲学争论,大体是围绕着自然与人到底谁是“先在性”这一问题进行的。从哲学观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而作为唯物主义,它必然要承认外部自然的优先地位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这个论点的明确提出是在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在《手稿》中马克思已有大量论述表明了这一思想,甚至可以说《手稿》时期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强调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主要表现在自然的基础地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上。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和动物一样,要“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自然界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它来生产的材料。”3自然界是人的存在的基

2费尔巴哈,《关于改造哲学的临时纲要》,1960年,第1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