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纲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的概念。广义的教师: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狭义的教师:教育机构中
特别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2)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高度的责任性。
3)教师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力素养,健康的身心。
4)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
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本质
和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性科学。
6)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神话起源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
为了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交往起源论,教育本质上起源于人类
的创造和交往,交往是教育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统一;教育是在人类的创造和交往中
产生的;人类的创造与交往蕴涵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是教育产生的实质与源泉;
总结交流人类创造与交往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并将它传授给新生一代,是教育产生的原
本动力。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
禄,基本观点:人类具有模仿的心理机制,这是教育活动起源的根本原因,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观点:教
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
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7)学校教育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8)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各阶段代表性人物及作品。萌芽阶段,《学记》、《论语》、柏拉图
《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独立形态阶段,培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尔》、洛克《教育漫话》、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理论深化阶段。
9)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身体的发展总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
肉;心理的发展更是如此。比如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等都遵循一定的顺序性。阶

段性:
个体的发展总会经历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几个阶段,每个
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都不同。稳定性:在一定的社会或教育条件下,个体身心发展各阶段
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大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变性:在不同的社会
或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样。不平衡性:身
心: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的不平衡,身体发展速度增快,而心理成熟相对缓慢。“异时
现象”:不同个体同一时期的不平衡、同一个体不同时期不平衡。婴儿和少年期最快。个别
差异性:不仅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
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教育教学要着眼
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做到各方面统一协调的发展。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
现在: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第三,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第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
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
的方向。)、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
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
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1)教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教师: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首先是人,是完整的人。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三,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经验: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四,学生是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人。
12)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相对的平等)、尊师爱生、共创共享。
建立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主动与学
生沟通、丰富自己各方面素养,健全人格(比如,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兴趣方面、性格方面等等)
13)教育的经济

功能。一,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
动力。二,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和创新。三,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一是以自身的消费能力影响着市场需求,二是以自身的人才培养影响着劳动力供给。
14)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可以保存和继承文化。二,教育可以传播和交流文化
三,教育可以选择、融合文化。四,教育可以更新、创造文化。
15)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就是在于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使个
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16)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五育”关系: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
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
育质量观。
17)深入理解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谈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
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
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
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8)课程的含义:课业的进程及其安排,即学习的进程。
19)课程类型的分科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
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强调将学科分解为单一知识系列,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
基本特征: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
学科内容按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成若干层次;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基本不
考虑他们在背景、能力、兴趣、性向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学方法。
活动课程: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开始;
主张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20)教学含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统一活动中,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王策三)
教学过程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

简捷性、教育性等特点。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教学设计(备课)2、课堂教学(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
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钻研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个性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
考虑教法:组织教材和选择教法。
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22)教师了解学生的方法: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丰富自己各方面素养,健全人格;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
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
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的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3)启发性教育原则:内涵: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孔子的“问答法”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杰出代表。
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内涵: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
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基本要求:一,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二,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
差别的教学。三,做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衔接问题。四,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
同学生学习需要。
24)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注意启发。
避免在过短的时间里呈现过多的新知识。讲授时要照顾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心
理倾向。讲究语言艺术。讲授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形象生动且具有感染力。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
要善于启发诱导。做好归纳与小结。
25)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
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级授课制是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26)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
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进、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
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总结性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
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27)学校德育的原则:一,知行统一。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三,统一
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学校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8)理解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角色定位,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
者和指导者。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是任课
教师间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桥梁。
29)怎样当好班主任:一,了解学生内容:班集体情况和学生个别情况。
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访谈、资料分析、调查研究。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确定班级培养目标。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科学诊断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现状;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丰富
班级管理角色;正确对待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文化环境:包括文化性物质文化环境(如标语、学习园地、
作品角、光荣榜等)的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的培养、健康
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研究学生群体中的个别教育,包括优等生的培养和教育,还有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四,协调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间的关系(如班委会与其他组织或群体的关系、班委
会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学生骨干与一般同学的关系等);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
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