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合集下载

中药是如何命名的?(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是如何命名的?(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是如何命名的?(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的命名法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按药用部分命名、按药物产地命名、按药物气味命名、按性能命名、按药物颜色命名、按药物颜色命名、按药物形态命名等。

中药的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其名称也较复杂,但一般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中药的名称往往反映了它一定的特征,故对于掌握中药的某些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中药的命名法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按药用部分命名以入药部分命名的中药最为广泛,大多数的中药多以其部位作为命名的依据。

如葛根、芦根、山豆根、板蓝根、白茅根、麻黄根等,都是以根入药;而枇杷叶、桑叶、侧柏叶、淡竹叶、艾叶、荷叶、紫苏叶等,则都是以叶入药的;以花入药的有芫花、金银花、菊花、厚朴花、月季花等;以种子、种仁入药的则有车前子、芥子、苏子、青葙子、蛇床子、菟丝子、葶苈子、桃仁、杏仁、火麻仁等,以种皮、茎皮及根皮入药的有大腹皮、陈皮、桂皮、秦皮、苦楝皮、地骨皮、桑白皮、白鲜皮、五加皮等;以全草入药的有仙鹤草、灯心草、车前草、老鹳草、金钱草、旱莲草;以茎枝入药的有桑枝、桂枝、紫苏梗等;以藤茎入药的有石楠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

动物药中有以器官、组织入药的,如鸡内金、鹿茸、鹿角、熊胆汁、猪胆汁、海狗肾、黄狗肾等;以虫类动物全体入药的有九香虫、地鳖虫、虻虫、僵虫、全虫等;其他如阳起石、花蕊石、海浮石、寒水石、滑石、滋石、代赭石、炉甘石等,则都是以矿石入药而得名的。

2.按药物产地命名一般以主产区来命名,多为当地的地道药材。

在古代有按当时的国名来命名的:如秦艽、秦椒、吴茱萸等;后世则多以当时的行政区来命名:如四川产的川乌、川芎、川贝母、川楝子、川牛膝等,东北产的北细辛、北口芪、关防风、关木通、辽五味等;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等;河南怀庆府(今新乡地区)产的“四大怀药”(怀生地、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等,江苏产的苏薄荷、苏藿香等。

从国外进口的则多冠以胡、番之名:如胡椒、胡麻仁、胡桃仁、胡黄连、番木鳖、番泻叶等。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六)(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六)(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六)(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

其根(天花粉)、皮(瓜蒌皮)、子(瓜蒌仁)亦入药。

51.瓜蒌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

其根(天花粉)、皮(瓜蒌皮)、子(瓜蒌仁)亦入药。

瓜蒌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

野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及阴湿山谷,栽培于低山、丘陵及房前屋后、庭院等处。

全国20余个省、市、区700个左右的县(市、区)均有分布。

品种多交叉。

辽宁、天津、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江西等省、市以栝楼为主。

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区以双边栝楼为主或兼有。

瓜蒌生产山东肥城、长清、淄博,江苏南通、张家港、海门,河南安阳、淇县、滑县,浙江绍兴、平湖、桐乡,四川万源、仪陇、苍溪、蓬溪、乐至,贵州务川、正安、安顺,安徽怀宁、六安、来安,湖南东安、龙山、桃源、桃江等地。

以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省星大质优,销全国并出口。

建国前,瓜蒌以野生为主,栽培零星,产量小。

建国后,1957年全国年收购量540吨。

1970年全国收购瓜蒌近1400吨,是1957年的2倍多。

1978年全国收购8000多吨,比1970年增长近5倍,是当年销售量的4倍。

由于生产规模过大,市场饱和,造成商品积压。

80年代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销基本平衡。

瓜蒌种植分散,生产管理易受忽视。

根据市场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和闲置地种植。

应处理好瓜蒌、瓜蒌仁、天花粉用药比例。

中药天麻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天麻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天麻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天麻味辛,性平。

有熄风、祛痰、止痉的作用。

最适用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而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症。

常用于头痛眩晕、中风、小儿惊风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做详细介绍。

天麻味辛,性平。

有熄风、祛痰、止痉的作用。

最适用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而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症。

常用于头痛眩晕、中风、小儿惊风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做详细介绍。

1、头痛、眩晕:天麻味辛能散外风,能入肝经,善熄内风(肝风)。

并有祛痰的作用,所以一味天麻既能熄风,又能祛痰。

一般祛风、化痰药均有燥性,惟天麻辛润不燥,通和血脉,有益筋骨,故前人称天麻是“风药中之润剂”。

如因肝风内动,风痰上扰而致头痛、眩晕、眼黑、走路不稳、手足麻木等症,可配合藤、白蒺藜、菊花、川芎、赤芍、胆南星、桑叶、生地、泽泻等同用。

如中风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可配白僵蚕、全蝎、白附子、荆芥、白芷等同用。

2、中风:中风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半身麻木等,可配合桑枝、半夏、制南星、红花、防风、桃仁、赤芍、地龙、白蒺藜、藤、鸡血藤、川芎等同用。

3、惊风、癫痫、小儿惊风、大人癫痫而致的抽搐、牙关紧闭、眼吊、烦躁不安等症,可配合全蝎、蜈蚣、藤、天竺黄、黄连、黄芩、郁金、菖蒲、远志、香附、陈皮等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天麻对实验性癫痫的动物,有制止癫痫反应的作用。

此外,天麻配合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当归、陈皮等,也可用于风湿痹痛(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等)、肢体麻木不仁等症。

苍耳子发汗散风湿,治头痛、头晕,善搜外风。

天麻祛痰熄风、定惊痫,治眩晕、头痛,偏治内风。

蔓荆子散上部风热,偏治外感实邪的头痛,内伤虚性头痛慎用。

天麻偏治头痛眩晕居于内风挟痰者,外风头痛较少用。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中医理论指导下,由天然药物经采集、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与保健,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生药学
生药学是研究中药材的来源、采集、贮藏、加工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药材鉴定、中药材的加工方法等内容。

常见中药名词解释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黄连:中药, 苦寒, 归肝、胆经。

•人参:中药, 甘温, 归脾、肺经。

•当归:中药, 甘温, 归心、肝、脾经。

•白芍:中药, 苦凉, 归脾、肝经。

血中气药话红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血中气药话红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血中气药话红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红花又名红蓝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多为种植,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每年五六月份开花,头状花序显得又红又大,为血中要药。

红花又名红蓝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多为种植,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每年五六月份开花,头状花序显得又红又大,为血中要药。

其性味辛温,含有红花黄色素及红花苷。

红花苷经盐酸水解,得葡萄糖和红花素,另含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亚油酸、亚麻酸等成分,具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净、瘀血作痛、症瘕、痈肿、跌打损伤等症。

《本草汇言》曰:“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

”《药品化义》载:“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

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煎剂有降压、降脂的作用,除了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等作用外,对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下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以维护血脑屏障及神经胶质细胞,改善脑功能,减轻脑水肿,增强心脏耐缺氧能力。

临床观察表明,红花注射液能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

临床报道,用红花制成5%的注射液,循经取穴注射,治疗急慢性肌肉劳损有明显效果;取干红花按1%的比例浸入40%的酒精中一周,待红花呈黄白色沉于瓶底后,用纱布过滤外敷,治疗砸伤、扭伤所致的皮下充血、肿胀等显效;用红花500克加水7000毫升,约煎2小时红花呈白色后过滤取液,再用文火煎约3~4小时,使其呈胶状。

使用时涂于纱布上贴患处,敷以消毒纱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治疗褥疮;用红花15克,郁金18克,丹参18克,瓜蒌30克,煎熬成流浸膏,再压成30片,每次服10片,日服3次,4周为1疗程,治疗冠心病;取红花和地骨皮各40克,研成细末,加甘油100克搅匀,涂于足底,每日2次,治疗胼胝,换药周余即愈;取红花、苏木、当归各等分,加清水先煎红花、苏木,然后加入黄酒一盅,并当归再煎,去渣取汁,食前温服,治妇女经闭;外用治中耳炎可取红花0.3克,枯矾30克,共研确细末,每次将少许药末用纸管(或塑料管)吹入耳中,有较好的疗效。

中成药发展史(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成药发展史(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成药发展史(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

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为283首,其中收载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书中不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而且还记载了13首方剂,其中有9种是成药,包括了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说明中成药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收载成药60余种,所用剂型有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10余种,说明中成药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医方5300首,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

王焘著《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

两部书中都收载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药,其中紫雪丹、磁朱丸、乞力伽丸(即苏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药。

宋代著名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成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

继宋之后,金、元四大医家的兴起,明、清温病学派的创立,都对方剂学和中成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明代朱棣著《普济方》载方61139首,为群方书之冠,是研究中成药的宝贵资料。

明、清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人开办的药店也很兴盛,使中成药得以广泛使用和发展。

1949年以后,中成药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中药成药的科研、生产、经营的专业机构,对其发掘、整理和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中成药的国家标准约7000种。

中成药开发了千余种新品种、剂型。

改革中不断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技术,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中成药的药理和成分分析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生产方面中药制药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

中成药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各国朋友的欢迎,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物质基础。

中国药典 中药概念

中国药典 中药概念

中国药典是中国法定的最高药品质量标准,包括中药和西药的规范。

在中国药典中,中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许多与中药相关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概念:
1.中药:指以天然草药、动物或矿物等为原料,按照中医药理论进行制剂加工而成的药物。

2.中药材:指中药的原材料,通常是从自然界采集或人工种植的植物、动物或矿物。

3.方剂:指中医师根据病情和体质调配使用中药材的处方,按一定比例混合煎煮的药物组
合。

4.中药制剂:指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颗粒、丸剂、胶囊、口服液、煎剂等形式的中药药品。

5.中药功效:指中药对身体产生的治疗作用或调节功能,如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
瘀等。

6.中药药性:指中药材的性质和特点,如寒、热、温、凉等。

7.中药适应症:指中药用于治疗特定病症或疾病的适用范围。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概念,中国药典对中药的定义和规范更加详尽。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

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精、缩尿、止咳、敛疮等作用加强,如乌梅炭、地榆炭、石榴皮炭等。

当然,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独具优势,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1.治疗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肌衄)及崩漏出血等。

对血热出血,可酌选丹皮炭、栀子炭、黄芩炭等,血瘀出血,可酌选大黄炭、红花炭、赤芍炭等。

2.治疗多种虚寒证,如上焦虚寒之咳喘,可酌选防风炭、杏仁炭、乌梅炭;中焦虚寒之脘痞、呕吐、腹痛、泄泻(久泻),可酌选炮姜炭、陈皮炭、山楂炭;下焦虚寒之遗精、遗尿、带下,可酌选荆芥穗炭、艾叶炭、防风炭等。

此外,炭药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肝病,如病毒性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尤宜于肝病重症有出血倾向者。

目前,可炒炭使用的中药约有近70种,一般限于清热类、止血类、活血类、收涩类、理气类、补益类及少数外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炒炭方法很有讲究,要求“防灰化以存性”,即炒炭只能使药物部分炭化,而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持药物的固有气味。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而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性状、炮制、性能、配伍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即称为“中药学”。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天然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由于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但以植物性药物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且记述这些药物的书籍往往冠以“本草”之名,所以自古以来把我国的传统药学称为“本草”。

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这些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所以把这些药物称之为“中药”,同时也把它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然而,对于我国传统药物的称谓,曾经有多个名词和说法,如称之为“国药”、“中草药”、“天然药物”、“民族药”,或谓之“中医所用的药”、“中国所产的药”等。

这些名词和说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地概括其含义。

如所谓“国药”,是指本国所产的药物,还是指只为本国所用的药物?中药中也有不少药物产自外国,
同时不少中药也为其他国家所用,“国药”一词,显然不确切。

所谓“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因为在民间常有中药、草药的说法,所谓草药,系指流传于民间,药材市场不流通或流通量不大,正规医院应用不大普遍,多为民间或地方医生所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

这些药物不少品种在历代本草中就有记载,同时不少新发现的民间药物,由于功效显著而得到广泛应用,也就成了中药。

所以中药、草药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区分,仍应统一于中药一词之中。

所谓“天然药物”,就来源而言中药大多数取材于天然资源,似乎无可非议;但现代所指的天然药物,有其特定的含义,多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天然药物中提取而得的有效成分,用它来概括中药,显然是不恰当的。

再所谓“民族药”一说,在我国一般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它们的来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多数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的基础上,同时又吸收了许多中医药学理论和经验,有着较强的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苗药、壮药等,因此,民族药物也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中医所用的药”或“中国所产的药”的说法,更难以说明中药的概念,现代的中医不仅用中药,也用西药;自古以来中药就不断地吸收外来药物。

故而这些说法也是不确切的。

准确地说,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而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性状、炮制、性能、配伍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即称为“中药学”。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
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