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合集下载

清热解毒金银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清热解毒金银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清热解毒金银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金银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

金银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疾病、痈疖脓肿、丹毒、外伤感染以及宫颈糜烂等。

现代研究证明,金银花对于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抑菌力。

金银花享有“药铺小神仙”之誉,据统计,全国1/3的中医方剂中用到金银花。

含有金银花的药方很多,以下介绍几则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简易而有效的小药方和服法:泡茶金银花茶:金银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饮,治疗咽喉肿痛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三花茶:金银花、菊花各10克,茉莉花3克,加入沸水泡茶饮用。

可清热解毒,治疗头痛口渴、咽喉肿痛。

外洗还可治疗皮炎。

三花大海茶:菊花4克,金银花、茶花各3克,胖大海3粒,冰糖10克,开水冲泡5分钟,饮服,每日一剂,连饮3日,可清热解毒,利咽润喉,主治流行性感冒、咽喉干痒疼痛。

金银花薄荷茶:金银花、薄荷各10克,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后,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夏季用于清热解暑,清除痱子。

金花甘草茶:金银花15克,甘草3克,沸水泡茶饮用,夏季用于防暑降温,清热解渴。

此茶煎水含漱,可治疗咽喉炎和口腔溃疡。

金银花大黄茶:金银花10克,大黄3克,一并泡茶饮用,并以适量的蜂蜜调味,有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水煎剂治热毒痈肿疮疡:金银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克,水煎后,加酒适量合服;药渣捣烂可敷患处。

预防流脑、乙脑: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芦根、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治腮腺炎:金银花、蒲公英各25克,甘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大叶性肺炎:金银花100克,连翘、生地各50克,麦冬、天冬、玄参各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3~5天为一疗程。

明目方剂(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明目方剂(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明目方剂(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目为肝之窍,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肝火盛实则“泄其子”即心之火,已知四大清肝明目药有枸杞子、决明子、桑叶和金银花,这类方剂有凉肝明目散、凉血明目汤和羚羊明目丸。

目不明病因有二:一,目为肝之窍,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肝火盛实则“泄其子”即心之火,已知四大清肝明目药有枸杞子、决明子、桑叶和金银花,这类方剂有凉肝明目散、凉血明目汤和羚羊明目丸;二,肝肾阴虚血少也能引起目暗不明,雀目眼花,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这类方剂有银杞明目汤、明目地黄丸。

另外,石斛明目丸可以治这两种病因皆引起的目不明证,能平肝清热,滋肾明目;治肝肾两亏,虚火上升,瞳人散大,夜盲昏花,视物不清。

附:凉肝明目散《何氏济生论》卷六处方:草决明、菊花、生地、连翘、山栀、川芎、羚羊角、防风、白芍、当归、石膏、薄荷、黄连、白芷各等分。

凉血明目汤《杏苑》卷六处方:熟地黄1钱5分,羌活6分,防风6分,甘菊花5分,山栀子(炒)5分,谷精草5分,柴胡5分,木贼4分,甘草3分,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8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水煎熟,食前温服。

有泪,加川椒(炒)10粒;红热,加黄连(酒浸)5分,龙胆草(酒浸)3分。

羚羊明目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处方:羚羊角1两,白菊花2两,川芎1两,车前1两,防风6钱,羌活5钱,薄荷5钱,赤芍1两,大黄5钱,朴消5钱,血竭2钱,没药3钱,丹皮3钱,红花5钱。

制法:上为极细面,炼蜜为丸,每丸7分重。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白开水送下。

银杞明目汤《民间方》处方:银耳15克,枸杞15克,鸡肝100克,茉莉花24朵,水豆粉,料酒,姜汁,食盐各适量。

制法:1、将鸡肝洗净,切成薄片,放入碗内,加水豆粉,料酒,姜汁,食盐拌待用。

2、银耳洗净,撕成小片,用清水浸泡待用;茉莉花择去花蒂,洗净,放入盘中;枸杞洗净待用。

3、将锅置火上,放入清汤,加入料酒,姜汁,食盐和味精,随即下入银耳,鸡肝,枸杞烧沸,撇去浮沫,待鸡肝刚熟,装入碗内,将茉莉花撒入碗内即成。

玄参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玄参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玄参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玄参又名元参、黑参、山当归。

载《神农本草经》。

系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

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日,反复数次至干燥。

玄参又名元参、黑参、山当归。

载《神农本草经》。

系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

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日,反复数次至干燥。

【炮制方法】1.玄参《伤寒总病论》:“去芦。

”《圣济总录》:“去苗土,洗净。

”《外科精义》:“去皮锉碎。

”《医宗粹言》:“酒洗去尘土,切片。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留芦头及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蒸透,稍晾切薄片,干燥。

2.蒸玄参《雷公炮炙论》:“采得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干晒。

使用时勿令犯铜……拣去蒲草尽了用之。

”《本草述》:“酒洗去尘土,酒拌蒸切片晒干用。

”现行,取原药材,洗净,微泡,蒸透,略晾,切薄片,干燥。

3.酒玄参《医学入门》:“酒蒸。

”《医宗粹言》:“酒洗。

”《女科要旨》:“酒浸。

”《增广验方新编》:“酒炒。

”现行,取玄参片,加黄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玄参每100kg.用黄酒10kg。

4.盐玄参取玄参片,加盐水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玄参每100kg.用食盐2kg。

5.黑豆盐水煮玄参取玄参,加黑豆盐水煮后,晾干,去芦切片。

玄参每100kg,用黑豆10kg,食盐1~2kg。

6.油蜜制玄参取麻油、蜂蜜各等分,置容器内混合搅拌罕发白沫,然后倒入净玄参拌匀,闷润,置笼内蒸至内外漆黑发亮为度,取出,切斜片1~1.2mm。

玄参每100kg,用麻油、蜂蜜各6kg,水适量。

【饮片性状】玄参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切面黑褐色,可见浅棕色放射状短线纹。

质韧。

周边皱缩,灰黄或灰褐色,味微甘稍苦。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炮制学煨法:面粉煨法,纸煨法。

一、面粉煨法将药物以湿面片包裹,埋入热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黄色的方法称为面粉煨法,如面粉煨肉豆蔻,将适量面粉打湿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用清水将肉豆蔻表面温润后,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4层,稍晾倒入(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适量)炒热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钟左右至面皮呈焦黄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或砂子剥去面皮,放凉,肉豆蔻煨后能减少挥发油约20%,免于滑肠,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异丁香酚增加,固肠止泻的作用增强;面粉煨诃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对肠道的刺激作用,鞣质增多,增强收敛之性,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久泻久痢及脱肛等,与传统理论煨熟“温胃固肠”是相符的。

二、纸煨法取草纸打湿将药物包裹三层,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纸烧焦为度,剥去纸即得的方法称为纸煨法。

纸煨木香,取未经干燥的木香片,在铁丝匾中,一层草纸一层木香片地间隔平铺数层压紧,置于烟炉火上,或者烘干室内,用文火或低温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挥发油渗透至纸上,取出放凉,木香煨后挥发油减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质有所改变,煨后木香固肠止泻作用增强,用于治疗泄泻腹痛等;纸煨生姜,取鲜姜片用草纸包好,清水润湿,置灶中煨或炉台上烘烤,待纸焦枯时剥去纸即可,生姜煨后挥发油减少了约20%,改变了性质,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之力则较生姜为胜,生姜煨后增强了暖胃和中作用,缓和了发散作用,适用胃寒呕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中药的加工目的及常见的加工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的加工目的及常见的加工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的加工目的及常见的加工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的加工,是指药材采收后的产地加工。

中药除少数要求鲜用外(如生姜、鲜石斛等) ,绝大多数均需要在产地进行加工。

其目的是使药材干燥,符合商品规格,确保药材质量,也便于包装、运输与贮存。

中药的加工,是指药材采收后的产地加工。

中药除少数要求鲜用外(如生姜、鲜石斛等) ,绝大多数均需要在产地进行加工。

其目的是使药材干燥,符合商品规格,确保药材质量,也便于包装、运输与贮存。

药材的加工方法有多种,由于药材类别的不同或相同药材因产地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差异。

常见的加工方法有:1、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于干燥。

3、熏、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熏、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

4、去壳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果实后晒干去壳,取出种子,或先去壳取出种子而后晒干。

5、熏有些药材为保持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等。

6、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需堆放起来发热、”回潮”,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挥散,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有利干燥。

这种方法称发汗”。

7、干燥干燥的目的是及时除去新鲜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根据药材的性质不同,常用干燥的方法有晒干、烘干、阴干或冷冻干燥。

8、撞有些药材为了除去须根、泥沙、粗皮等,在经干燥后将药材装入特制的撞笼在麻袋中进行撞击加工。

9、揉搓一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易皮肉分离或空枯,为丁使其达到油润、饱满、柔软的目的,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进行揉搓。

如党参、麦冬等。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1,将一包草药全部放入锅中(砂锅最好,切忌用铁锅),用冷水浸泡20分钟,水位超过药2寸为宜.2,将锅加热,水开后继续加热15分钟时,将药汁倒出一小碗(锅内应余少量水),再往锅中加冷水.3,继续加热,水开后继续加热10分钟,再将药汁倒出一小碗,再往锅中加冷水.4,继续加热,水开后继续加热8分钟,倒出最后一小碗药汁.5,将3碗药汁混在一起,均分为3份为一日药量.注意事项:每日三次,早饭前,午晚饭后服用.胃功能不好者,每餐后服用.如需加糖,在服用前加入,忌与药物同煮.中药切忌冷饮,可将盛药汁的器皿放入热水中加热.煎药前首先将药物加凉水浸泡1小时左右,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煎药最好用砂锅,也可用金属容器.加水后浮在水面上的药要用筷子上下翻动,使中药完全浸泡于水中,水面要高出中药2~3厘米,煎药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一般每剂应煎三次,第一次煎制时间为开锅后30分钟,第二次用开水量较第一次应少,煎制的时间为开锅后40分钟,第三次同第二次.三次各取药汁150~200毫升,混合均匀后,每日饭后半小时服用.还有一些需特殊煎制的药物:如龟板,鳖甲等应先煎一小时后,再与其余药物同煎.有一些药物需冲服,如三七粉,西洋参等吞服,溶化兑服的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把煎好的药汁重新放入锅内加热,把需溶化的胶类药品倒入药汁中,加热使之溶化.也可将2~3副中药一起放入锅中煎制,再分2~3天服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冬天或有冰箱的病友使用.煎煮中药应注意: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2.加水量要适当,煎之前要浸泡,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3.注意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保证疗效.4.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5.一般来说,沙锅,瓦罐,陶瓷都可以实在不行不锈钢锅或铜锅也可以,但一定不可以用铁锅和铝锅.6.沙锅,瓦罐,陶瓷比较好,搪瓷盆,不锈钢锅次之.但一定不可以用铁锅和铝锅.铜锅最好也不要用.7.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谨遵医嘱.【详细说明】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器具为佳,忌用铁器、铜锅。

香附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香附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香附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香附又名地荸荠、莎草根、三棱草根。

载《本草纲目》。

系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

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香附又名地荸荠、莎草根、三棱草根。

载《本草纲目》。

系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

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炮制方法】1.香附《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后阴干,于石臼内捣。

”《传信适用方》:“去皮毛,用水煮一时久,细切,焙干。

”《本草纲目》:“凡采得连苗暴干,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

”《炮炙大法》:“去毛,以水洗净,拣去砂石,于石臼内捣去皮。

”《串雅内编》:“以长流水浸三日,擦去皮。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毛须及杂质,碾成绿豆大粒块,或润透切薄片,干燥。

2.醋香附《活幼心书》:“醋浸一七(日),慢火煮干,再焙。

”《万氏女科》:“醋浸三日,焙。

”《本草述》:“醋洗七次,培干,研。

”现行,取香附粒或片加入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香附碎块或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或取净香附加稀释米醋,煮至基本吸尽后,再蒸5h,然后经闷、晾处理后切片,干燥。

3.香附炭《普济方》:“烧存性。

”《济阴纲目》:“去毛,炒焦黑存性,为末。

”现行,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干燥。

4.酒香附《朱氏集验方》:“酒炒。

”《本草述》:“用醇酒浸,春三、夏一、秋五、冬七日,淘净,晒,捣,微焙,为末。

”现行,取香附碎块或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香附每100kg,用黄酒20kg。

5.四制香附《仁术便览》:“有酒浸,泔浸,童便浸,盐水浸之别,当炒。

”《万氏女科》:“酒醋盐童便各浸三日,焙研。

”《万病回春》:“四两醋浸,四两童便浸,四两酒浸,四两汤浸,各浸一宿焙干。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1.先加水煮沸:将适量的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

2.慢炖煎煮: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煮约20~30分钟。

在慢炖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加水。

3.加水煎煮: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水沸腾时再加入一定量的水,保持适度煮沸。

4.倒煮: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倒入另一个锅中煮沸,反复倒煮数次,以提取更多有效成分。

5.点煮:先将药材放入几倍水量的锅中煮沸,煮沸后立即用小火继续煮沸10~15分钟,然后立即倒掉水,再重新加入药材和水煎煮。

1.黄芩:先用凉水浸泡黄芩15分钟,然后加水煮沸,用小火煎煮
30~60分钟。

2.板蓝根:将板蓝根先用水煮沸,水沸腾后用小火煮沸5分钟,然后焖煮约30分钟,最后滤出板蓝根渣。

3.木通:将木通先用开水加热,煮沸后焖煮约10分钟,煮熟后焖煮约30~60分钟。

4.乌梅:将乌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改用小火焖煮5分钟,再用大火煮沸,最后滤出药渣。

5.石斛:将石斛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改用小火焖煮15分钟,然后用大火煮沸10分钟,最后滤出药渣。

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主要是因为这些药材的性质特殊,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时间才能提取出药效成分。

而传统中药的煎煮方法虽然简单,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煎煮效果。

总之,中药的煎煮方法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制剂方法,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煎煮方法,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可以更好地提取药效成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意煎煮的温度和时间,以免影响药效或造成药材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煮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煮法是炮制方法之一。

将净制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入适量清水加热至沸,调小火力维持微沸至所需程度的炮制方法。

煮法是炮制方法之一。

将净制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入适量清水加热至沸,调小火力维持微沸至所需程度的炮制方法。

其目的是:清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如川乌、草乌牛品有毒,经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远志用甘草水煮减其燥性,协同安神益志的作用;清清药物,如珍珠经豆腐煮后可去其油腻,便于服用。

煮法的操作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

一般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

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先用武火煮开后用文火煮至所需程度。

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

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一般清水煮药时,加水量宜大,煮制过程中防止药物煮于,水开后用文火,若水少时,可添加开水,以保证药物在沸水中加热,煮制程度为药物内无白心。

豆腐煮药时,应加水没过药面,用武火加热,待水开后,调小火力,保持微沸,煮至所需程度。

用甘草汁煮制时,需先将药物在药汁中浸泡一定时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后改用文火,加热至药透汁尽为度。

延胡索亦可采用醋煮法炮制,其目的是增强止痛作用。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
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