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3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3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水体分布,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如此不均匀?”从而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2.通过播放关于水循环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3.列举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雨后春笋、河流改道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强调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
a.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b.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他们的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尊重和借鉴,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评判能力。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家长、同学和其他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水循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理解水循环对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情况。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和保护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水循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水循环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

2. 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及利用状况。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水循环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展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当地应用和保护措施的短文。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教学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变化。

2. 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蒸发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蒸发的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蒸发的理解。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蒸发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章: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降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如雨、雪、雾等。

2. 介绍降水形成的过程,如水蒸气凝结、凝华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降水的理解。

2. 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不同降水类型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第四章: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如坡度、土壤类型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径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学习使学生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最基本的地理素养都没有,地理读图能力、理论归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较弱,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课标标准:理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设置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意义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②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②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五、教法分析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2.讨论法。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所提交的作业内容充实、准确。
2.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清楚,注意遵循学术规范,避免抄袭。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如GIS、虚拟现实(VR)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水循环知识,如蒸发、降水等基本环节。
(2)提问:“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循环过程中的计算方法、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降水、蒸发等环节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现代技术手段的操作培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GIS等工具。
4.针对课堂所学的水循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

因为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材料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和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知识结构关联图3(1)“区域认知”素养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

(2)“综合思维”素养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讲解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4. 分析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城市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 讨论水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国家的水循环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介绍水循环研究的前沿领域,如遥感技术在水循环监测中的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水循环现象。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水循环实验,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

八、课程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形式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活动探究一结合课本图3.1、图3.2分析自然界中水体的相互关系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观察水循环视频活动探究二全班同学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探究】展示黄河下游断流的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潍河补给方和潍河与峡山水库相互补给关系式的分析,了解了各种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对河流各种补给方式特点的分析,判断典型河流陆良曲线图代表的区域,进一步加深对相互联系的水体的认识。

2. 通过绘制莱州湾与潍河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通过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人海不复回”,内化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3. 通过到故宫看海引入,对比分析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目标:1.重点突破:①借助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及特点;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了解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等基本概念。

2.技能与能力:能够描述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以及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关键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用一幅插图展示一段河流的全貌,引导学生回忆河流的水从哪里来,回忆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雨水是从哪里来的?2.水循环的概念(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然后给出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口述出水循环的过程。

3.水的蒸发(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夏天经常喝冰水,为什么杯子会出现水珠?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教师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在杯子里被太阳热能加热后,发生了蒸发,水分子变成了气体形态。

引导学生理解水蒸发的概念。

4.水的凝结和降水(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玻璃窗上会出现水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云?最后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蒸气在玻璃上遇冷后发生了凝结,变成了水滴。

当水滴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云,云中的水滴结合成雨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降水。

5.地下水的形成(15分钟)6.河流的形成(1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河流的形成过程,并向学生解释水循环中的河流是怎样形成的。

7.教学归纳(10分钟)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8.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节约用水很重要?请举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环境的和谐发展。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概念和水的分布。第一,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说一说地球水体类型,引出水圈水体的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差异;第二,在第一章第四节关于水圈的特点和组成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和联系过程。
(2)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建议教师课前搜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文、视频材料,
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教师准备:
1.《导学案》
2.准备水圈构成示意图、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黄河断流视频,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水循环flash动画,制作思维导图。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加入《导学案》的参考答案,按照先后顺序,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1
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授课老师
基本素养
导重点
学难点
建教
议学
建议
课前准备
1.了解水圈的组成,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通过对水循环运动的学习,正确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谋求人与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知识较抽象,且教材介绍过于简单,需要教师补充图文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补给方式分类探究。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与类型。在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循环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水循环示意图”线上添加箭头,巩固已有的知识基础。还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水循环示意图”进行再加工,如删去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等水循环环节的名称,让学生进行填注。最后,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关于高年级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关于高年级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理科第4组高中地理刘畅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陆地水体的各样种类以及各样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变规律,认识当古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假如淡水资源的数目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种类、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学习水循环,可以绘制“海陆间水循环表示图”,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 培育学生的着手能力和知识迁徙能力。

(2)经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变、更新规律,学生可以联合生活实质、解说生活中的实质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看法指导个人行为 , 学会运用辩证的看法剖析、解决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陆地水体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建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俭用水的好习惯。

(2)经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向均衡。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1.陆地水体互相之间的联系;2.水循环的种类、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课器具投影仪四、教课过程教课内容师生活动设计目的创建情境教师传说在海洋东面,特别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经过创建导入新课不行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

因为“归墟”情境,惹起的存在,百川归海,海洋永久不会满溢。

发问:学生兴趣,为何滔滔江水汇入海洋,海洋的水位不见上活跃讲堂升呢?气氛。

学生仔细听教师授课,思虑教师提出的问题互相联系教师1、部署学生阅读教材P54 图读图“水圈的构培育学生的水体成”,认识水体的构成:自主学习和思虑的好习惯,并提升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得实用地理2、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信息的能力“一、互相联系的水体”。

学生阅读教材 P54 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互相关系”下的文字和图画内容,察看河流水与其余水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思虑: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根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波及哪几种水体?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亲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过程 探究
探究一 水圈的组成
【问题探究】
1. 阅读课本第 47 页的一二自然段,读图 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
及所占比例”说出水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尝试体验】
考查点一 水圈的组成
1.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A .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 .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 .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思考总结】
探究二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问题探究】
1 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2. 选一个水循环的环节, 讨论其影响因素?
3. 举例说明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 4
课堂互动稍显不足,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准备材料不足,大部分是住校生没办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讲课是录播室门被风吹开,没有及时关上,影响了录课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