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隋唐_中国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一、六部二十四司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在尚书省内部,按规定由左仆射分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分管兵、刑、工三部。

但实际事务由左、右丞处理。

尚书六部为行政职能部门,六部长官尚书地位崇高,特别是吏、兵尚书常兼宰相,在尚书中为重职。

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

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

各司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

二、九寺、五监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寺监长官为从三品),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现按六部职权将九寺五监分列如下:和户部职掌相关的有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各收支和保管)。

和礼部职掌相关的有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

和兵部职掌相关的有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马政)和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

和刑部职掌相关的有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

和工部职掌相关的有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将作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和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

三、道隋朝统一后,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由州、郡、县三级裁减为州(郡)县二级。

但由中央直接管理190多个郡也是相当困难的,仍然需要一种中介组织,以行使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职能,而这种中介组织既要能够控制州郡,同时又不能威胁和削弱中央集权,因此有了"道"的设置。

唐初武德年间设立行台,作为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具有总领本道都督(总管)、刺史的军政大权,明显具有地方监察区划的性质,但旋设旋废。

贞观十年,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道从此成为比较稳定的监察区,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析为十五道。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节度使专制一方,其辖区亦称道,但这种道与前述主要作为监察区的道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终极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终极笔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维持中央集权的三个条件。

官僚帝国排斥贵族化。

豪强门阀的先天不足。

制度演变,隋:创新,唐完善。

大一统的官僚帝制走向成熟。

官僚体系的考试录用制度确立。

一、唐代的辅政制度1、汉唐相权比较(1)汉朝:宰相开府辅政制实行领袖制,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

(2)唐代:宰相参议辅政制集体宰相制度,亦即委员会制分割相权,分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尚书令。

三者的来源。

(3)权力大小不同官阶汉朝:金印紫绶,位列三公。

唐朝:三品官2、三省职权的划分(1)中书主发令政府的一切最高命令,都由中书省发出。

“定旨出命”①中书省的办公人员: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②中国的贤人政治春秋时期:贤均从众。

贤者代表多数。

拟定诏书的程序:“五花判事”——中书令(侍郎)选定——皇帝画敕。

(2)门下主封驳审核皇帝的诏书1门下省的办公人员侍中、侍郎、给事中。

若反对,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

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

②门下掌握一种副署权(3)尚书执行只有执行权没有决定权。

三者关系:权力的重心在中书省。

3、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1)设置政事堂的原因:避免皇帝画敕无效。

(2)联席会议场所先在门下省、后在中书省。

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出席。

尚书省长官不出席。

尚书令虚置的原因:唐太宗。

(3)政府最高机构敕字之下,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4)会议的过程执笔(会议主席)。

综合记录,有最后文字决定权。

委员会中的首席代替领袖制的一种运用与安排。

评价: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二、中央政务体制尚书省掌管六部。

六部制度推行了一千多年。

1、六部职责(1)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

五品以下的官员,吏部依法任用。

(2)户部:掌管民政户口等事。

(3)礼部:掌管宗教教育事宜。

(4)兵部:掌军事。

(5)刑部:掌司法。

(6)工部:主管建设。

2、办公机制总办公厅名为“都堂”。

第四讲 隋唐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

第四讲 隋唐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

第四讲隋唐史专题一、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类三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

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者也。

兹请先论唐代三百年统治阶级中心皇室之氏族问题,然后再推及其他统治阶级之种族及文化问题。

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

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不待阐述,兹所论者专以男系父统之氏族为范围也。

新唐书七○上宗室世系表载:(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

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佑。

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

后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

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剌史,生献祖宣皇帝讳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

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

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

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

次曰太祖(虎),次曰乞豆。

此表所载必出唐室自述其宗系之旧文。

兹一般其所纪李重耳、李熙父子事实,分析其内容,除去其为西凉李嵩之正支后裔一事以外,尚有七事,条列于下:(一)其氏为李。

(二)父为宋汝南太守。

(三)后魏克豫州,父以地归之。

(四)父为后魏恒农太守。

(五)父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即所擒。

(六)父为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剌史。

(七)子为后魏金门镇将。

考宋书五文帝纪云:(元嘉)二十七年二月辛巳索虏寇汝南诸郡,陈、南顿二郡太守郑琨,汝阳、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隐委守走。

索虏攻悬瓠城,行汝南郡事陈宪拒之。

又同书七二南平穆王铄传云:索虏大帅拓拔焘南侵陈颍,遂围悬瓠城,太守陈宪保城自固。

又同书七七柳元景传略云:(元嘉)二十七年八月(随王)诞遣振威将军尹显祖出赀谷,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入卢氏。

(中略)。

(闰)十月肢起、安都、方平诸军入卢氏。

第四章隋唐_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章隋唐_中国政治制度史

户转群招 部运牧讨 节 方 使使使使

府 虚 职 县
度 镇 使 州

监 军 使 观军容使
实 职
唐后期政府使职系统示意图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的主要科目 二、科举取士的过程 三、唐朝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 四、科举与学校 五、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科举的主要科目:常科、制科
进士 秀才 明经
常科
明史 明算 明法
大 理 寺
少将都军 府作水器 监监监监 道
盛唐政府机构系统示意图
皇帝
三三 中 师公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御史台
翰林学士院 枢密院 中书门下(政事堂)
神策军中尉 宣慰使
十 九 六 二 寺 监 卫
诸使职
盐采防两 铁访御税 使使使使
内诸使职 宦官飞学马花瓜来自 龙士坊鸟果居 使使使使使使二十四司 道
吏部考试
• 相对容易,但带有很强主观性 • 内容为:书、判、身、言

面 试
所谓书,指书法,字写得不好,不能通过考试 所谓判,指官方文书的草拟 所谓身,指身材和相貌,长得有缺陷或对不起观 众的人也很难通过 所谓言,看考生言辞是否流利

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
• 为了保障制度的充分有效,唐朝想了很多办法。 其中有一些实际上属于弥补制度的不足,所以 被称为隐性制度的因素。
尚书省各部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后逐渐形 成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 部门,每部下辖四个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辖 的司,均跟本部事务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唐将民部改为户部,此外再无任何变化。三省六 部进一步确立之后,原属九卿范围的各个监寺地位继 续下降,沦为辅助性机关。这样的六部与监寺格局, 奠定了官僚制帝国的基本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一直延 续到了清朝末年,才被从西方引起的新式现代政府体 制所取代。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政策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政策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政策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政治制度及政策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政策。

一、政治制度1. 隋朝政治制度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北周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而来,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极为严格,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是由朝中派出的监察使进行审查,这样保证了朝廷对各地的掌控。

三省六部制:在隋朝时期,大臣们修改并且完善了中央六部的框架,针对每一个本部的功能用途不同而进行了划分,这些本部分别是礼部、兵部、度支部、户部、刑部和工部,这也是唐朝沿用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隋朝时期也开始运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三个等级,进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可以说是所有秀才、举人所追求的目标。

2. 唐朝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是在继承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中央集权制: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比隋朝更加强化,同时唐朝在亲政后,也逐渐开始实行皇帝亲临政治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朝廷对各地的掌控。

唐朝的政治制度体系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三省六部制:唐朝沿袭了隋朝三省六部制,但唐朝在实行这一制度时加强了对中央六部的规范化,并增加了制定方针的机构和制度。

唐朝的治理能力极大提高。

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做了形式上的改革,将科举制分为:自由策、贡举制、殿试三个环节。

改革后科举制更具公正性,选拔到的人才更加优秀,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二、政策1. 隋朝政策隋朝在政策上实施了积极的开疆拓土、平乱安民和加强农业开发的政策。

开疆拓土:隋朝多次出兵,开创了大片新疆土并确立了边境线,为唐朝的疆域和国势奠定了基础。

平乱安民:隋朝时期战乱连年,各地的民众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隋朝皇帝对内政工作极度重视,严禁法外施暴和官员苛政,使得民众的生活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成就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成就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成就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是相当完善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政治文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提高。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成就两个方面探讨隋唐时期。

一、政治制度1. 隋朝政治制度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在隋文帝杨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隋唐制。

隋唐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制是以三省六部和九卿为基本单位,向上设置三公、九卿、上柱国、抚军大将军、封王等官职。

隋唐制的特点是官衔严格、等级森严、官制系统完备。

隋唐制的实际运作需要一系列科举制度的配合,从而保证实施的顺畅和公正性。

2. 唐朝政治制度唐朝在隋唐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唐朝设置的官职更加复杂、细致,体现出了更为严密的等级制度。

唐朝的官制又叫“唐官”, 官制分为三个等级:侍、从、正。

等级制度方面,则保证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唐朝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化时期之一。

唐朝年间兴办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是唐朝国家事业的重要支持和基础。

科举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科举制度的实施,为当时的士人提供了更为公正的晋升的机会。

这也为唐朝的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就1. 统一天下隋朝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统一了天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天下的成功,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的国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经济、文化、政治的整体,为唐朝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经济繁荣唐朝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兴起,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唐朝的经济繁荣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管理,增加了国家疆域和丰富了国家资源。

此外,唐朝还在山区和荒地中推广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了对贸易的管理,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4)

中国政治制度史(4)
中国政治制度史(4) ——隋唐五代时期
一、政治制度的演进
1.中央行政体制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
设官 内史省 内史令二人 (决策机关)
隶属机构
注释 汉为中书, 北周改内 史
门下省 纳言二人 (审议机关) 尚书省 令、左右仆 (执行机关) 射各一人
吏部
唐初沿隋 制,唯改 礼部 内史令为 兵部 中书令, 度支(583年 纳言为侍 改为民部) 中,民部 都官(583年 为户部 改为刑部) 工部
四、吏胥典史 五、行政法规 1.令、格、式 令: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设立和废更的诏令 格:国家机关的行政法规 式: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 2.《唐六典》:关于官制的行政法规
隋唐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 1.利弊得失 ■宰相制度的成熟 ■政府机构设置的合宜 ■《唐律》轻重得中 ■造成藩镇割据 2.对邻国的影响 3.历史地位 ■中古时期的完善形态 ■对后世影响巨大
2.宰相会议的决策机制 政事堂会议 中书门下会议 宰相名称的变更 宰相会议的决策方式 百官会议
3.决策机构逐步多元化 宦官参与决策 学士的设立与翰林学士职权的扩大 唐末、五代枢密院的设置 4.决策的程序与方式 诏令的颁行 战略性决策与行政性决策
5.决策的依据和信息传递渠道 地方奏报和大臣章疏 ●奏报种类:定期、不定期 ●传递方法:专使、邮驿、巡院、诸道进奏院 御史出巡: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 使臣出巡: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黜陟使 广开言路 ●下诏求言 ●设立匦制
2.府兵制度 ■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主要任务:护卫京师,按路程远近分番轮流, “番上” ■贞观十年,改军府为折冲府 3.折冲府组织与兵源 4.隋十二卫、唐十六卫与东宫六率府 5.御史监军 6.地方军和边防军 7.彍骑、团结兵和官健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重点: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重点: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王霸之道——两汉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重点: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重点:第一节隋朝的创制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重点: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的地方官制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宋朝的兵制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未来数百年的发展方向。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时期,即隋朝和唐朝。

一、隋朝政治制度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隋文帝杨坚所制定的,相较于前代,隋朝的制度更加完善。

隋文帝在位期间,推行“官僚兼任制”,将官员任命到互相独立的行政区划中,以有效掌控地方。

隋朝设立的官制以“两税法”为基础,实行“九品官人制”,即平民出身相当与官员兼职等级的制度。

官僚们通过举荐、科举考试等方式晋升更高的级别。

除了官员之外,隋朝还设置了诸侯、田宅户、地主、士族等社会等级体系,以保持社会秩序。

但隋朝的制度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官僚腐败、道路费用过高等,这导致了百姓的不满,也为唐朝的崛起埋下了种子。

二、唐朝政治与社会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影响深远。

唐朝设立了御史台,监察官员的行为。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将朝廷的各项事务按部门分工,并建立了考试制度,选拔人才进入朝廷机构。

此外,唐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让像素人也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人才得以广泛涌现,不再局限于特定家族出身或贵族门第。

唐朝还实行了一种地方自治制度,让地方政府自主处理本地区的行政和经济事宜。

唐朝的社会制度也十分完备。

主要包括诸侯、官僚、士族、黄巾军等社会等级。

诸侯拥有土地和军队,独立于朝廷。

官僚则是唐朝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控政治和军事的核心力量。

而黄巾军则是唐朝末期的一个重要反对派别,它代表了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总之,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时期不仅推行了一系列完善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还在科技、文化等领域有很多创新,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贡献了卓越的成果。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

先秦时期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先秦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如仁政、君子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法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汉朝修改了秦朝的一些法律政策,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

虽然这个时期的政权更加分散,但仍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唐朝。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选拔机会。

此外,唐朝也实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末期时期。

明朝继承了前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然而,明朝的统治逐渐衰落,进入了末期。

清朝于1644年建立,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其统治一直延续到1912年。

现代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在20世纪初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随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包括北洋政府、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国共内战等。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内制”: 唐中期,皇帝以翰林学士分宰相权,由翰林学士撰拟的诏书为“内制”。 内制诏书无须规范程序,而是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直接由禁中下发执行,甚至连印玺也不盖,但同样具 有法律效力。
唐朝决策文书有:册书、制书、敕三种 册书:立皇后、太子、封诸王所用,竹简 制书:颁布重大行政命令,黄麻纸 敕: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黄麻纸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三、行政监督 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表现是: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 隋朝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 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奉行巡行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 唐朝将隋朝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台院是御史台办公机构,设侍御史六 人,掌纠弹百官,其地位十分显赫。 殿院设中侍御史九人,掌朝仪纠察朝会时百官的仪态行止,维护朝仪秩序和尊严; 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其职掌为分察和分巡两项。
中国行政史
隋唐的行政管理
壹 贰 叁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行政官员的管理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三省制的定型与调整 (一)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 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而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二)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 三省本应是三个平行系统,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 但隋朝,尚书省为政本之地,行政运转的轴心,权力过大,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唐太宗对隋制进行调整: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彻底沦为执行机构: 首先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 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规定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三品”、“同平章事”便不能充当宰相, 使尚书省长官更丧失宰相的资格,尚书省完全成为奉行机构。 三是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中书、门下的地位; 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中书舍人对口处理尚书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兼 草拟诏旨的“知制诰”有权封还尚书仆射的进呈文件,并有权参加宰相会议。

隋唐的政治制度

隋唐的政治制度

隋唐的政治制度
1、隋唐的政治制度:隋唐在中央实行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

2、三省分别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政令进行审核,如果审核不过关,门下省就不签署,政令需要返回去重新拟定。

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别为吏礼户工兵刑六部。

尚书省只负责政令的实行,一般不参与政令的起草与讨论。

3、在地方实行的制度为州县制度。

其中州的最高长官为刺史。

县是比州更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其长官为县令。

但是在州长官刺史之上,为了维护中央的通知,又特派了节度使,节制一州的行政与军事。

就相当于是在名义的州的最高长官之上,又加派了一个临时驻扎的长官。

但是后来演变成了常驻职位,成为一州实际上的最高长官。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第四章的复习思考题的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第四章的复习思考题的名词解释

第四章的复习思考题甘露之变唐文宗李昂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备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

开始,斗争取得一些胜利,但太和九年(835年),由于李训争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说是唐文宗经过布置),十一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秦称大明宫左金吾卫大厅后的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

但被宦官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现“甘露之变”。

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已由执掌封驳之权的门下省转至草拟诏书的中书省。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所设吏员,地位至重。

在政事堂(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

唐前期为755)连败唐军,攻入洛阳。

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

七月,玄宗逃往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肃宗)于武灵(今属宁夏)即位。

叛军进入长安,所至烧杀抢掠。

至德二载(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降唐。

次年,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

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

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

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基本内容】:一、隋初的法制思想延续了南北朝时期北朝重视法律的社会功能的做法,同时对北周的法律作了修正,以“取适于时,留意宽简”的思想对前代的刑罚制度作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7第四单元 隋唐两宋时期 隋唐政治

7第四单元  隋唐两宋时期  隋唐政治

隋的暴政
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 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 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 二,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 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 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 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 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 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 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2、贞观之治
(1)原因: (1)原因: 原因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吸取隋亡教训, ①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 知人善任,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调整统治政策,制度革新: ③调整统治政策,制度革新: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 ——完善三省六部制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 法律上—— 唐律》 ——《 法律上——《唐律》; 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文化上——兴科举,大办学校; ——兴科举 文化上——兴科举,大办学校; 民族方面——民族和好、宽容; ——民族和好 民族方面——民族和好、宽容; 外交方面—— ——对外开放 外交方面——对外开放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 置信,是真个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置信,是真个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六三0 六三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 十九人。六三二年, 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 十人。这一年的岁末, 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 回家办理后事, 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 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 )。次年九月 (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 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地方政府机构

(1)道。
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过 程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所以,这级政府按 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 制州县的“使节”。在藩镇盛时,各道凡有军事割据性质的, 一般称节度使,其余的设观察使。


公卷与行卷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科举与学校

隋唐时期的学校可以分为中央的和地方的,也可以分为儒学 的和技术、杂学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在京师,由中央政 府(国子监)出面办的儒学学校,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 的是国子学,第二等级是太学,第三等级是四门学,除此之 外,还有贵族学校 。京师的第二类学校是属于技术性的,京 师的第三类学校属于杂学类的。 地方在州县两级均设有儒学性的官办学校,是为主流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隋唐的监察体系,跟前代略有不同。在原来负责监察中央和 地方官的两套机构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总领协调的机构,形 成了三套班底。东汉以来,原来御史台的负责人御史大夫转 为司空,御史中丞变成了御史台真正的主持者。进入隋朝之 后,将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大夫,主持御史台,另置治书侍御 史2人为副。唐朝则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恢复了西汉 体制。 御史台下设三院,一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隋朝12人,唐 朝设9人,官阶从七品下,负责上朝礼仪纠察和京师城内的 巡查。二为察院,设监察御史,隋制12人,唐制15人,官阶 正八品上。负责监察百官和分巡地方。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 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监察与谏议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结论: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 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思考:隋唐的科举制与九品 中正制相比有何特点?
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注重门第。
(具体见书本第11页)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4)特点: 1)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 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 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有何看法? (结合经济、政治角度分析)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5)评价: 2)消极作用:
A、 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 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B、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 C、严重禁锢、箝制了思想,最严重的 是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思考:汉代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 其后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 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 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 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 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依据 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科举制的演变: (3)沿革: 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_______ 隋文帝废除____________ 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隋炀帝时,始设 _________ 选拔官员

隋唐帝国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唐帝国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唐帝国的建立与政治制度隋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隋朝和唐朝相继兴起,统一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隋朝是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的,他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政治手段,最终统一了北方的各个政权,建立了隋朝。

在政治制度上,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

同时,隋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此外,隋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军制的改革等,为后来唐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唐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唐朝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的,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政治手段,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建立了唐朝。

在政治制度上,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上更加灵活和稳定。

唐朝还设立了九品中正制,对官员进行评定和晋升,确保政府的高效运作。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制度,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和科学。

在地方政权方面,唐朝采取了州县制,加强了地方政权的管理和控制。

三、隋唐帝国政治制度的特点隋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中央集权制度:隋唐帝国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

中央政权通过设立三省六部制,对地方政权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科举制度:隋唐帝国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科举制度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科学,为政府的高效运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土地制度改革:隋朝和唐朝都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保护农民的权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 军制改革:隋朝和唐朝都进行了军制的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了战斗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也是极为复杂和多样的。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生态变迁,以及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征。

1. 隋朝的政治制度演变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短暂而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虽然比较简单,但也具有其特殊的特点。

隋朝初期,隋文帝杨坚等人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施行三策、实行均田制和推行科举制,使得隋朝政治制度逐渐得到健全和进步。

然而,在隋朝中期,隋炀帝执政时期,隋朝的政治制度逐渐中断了发展的步伐,国家逐渐走向瓦解。

在隋朝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律令制度是非常核心和重要的一部分。

隋朝前期实行《隋律》、《隋令》,《隋律》、《隋令》是隋朝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稳定和规范社会秩序、保证国家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唐朝的政治制度演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虽然是在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跨度较长、形式多样、变迁更为复杂。

唐朝的政治制度中,科举制度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一个环节。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成为唐朝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朝的政治制度演变的第一个环节是“武周政权”,武周政权在唐太宗时期的相继崛起,标志着唐朝政治制度的开始。

唐朝政治制度在其发展初期,受到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但其与隋朝的不同在于,唐朝的政治制度更强调制约和稳定。

在唐朝的发展中期,政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与稳定。

随着唐朝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壮大,唐代政治制度也向着更加规范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最终,在唐朝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唐宪宗执政时期是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

唐朝最后的国家治理机制多样化、制约、分权等多时,在政治治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 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征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着许多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如恢复汉姓,恢复汉族 文化习俗。最重要的是恢复礼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多都 有自己的礼仪规矩,但是隋朝以继承汉人正统自居,故而强 调要恢复周礼。 隋朝虽完成了大多数制度的创制工作,但由于炀帝的缘 故结果二世而亡。唐几乎完全继承了杨家开创的制度遗产, 并使之发扬光大,在政策上又刻意避免了前朝之失,结果成 就了历史上的盛世。
明经科:考儒家经典
唐 代 儒 家 经 典
《周礼》《仪礼》
小经—《易》《尚书》《公榖梁》
《论语》《孝经》:必考内容
帖经
将一段经文贴上一句,将之填 出,类似填空,一般帖十条
墨义
类似于默写,也考十条,考察对 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策论
对时务的议论看法,每科必考
• 明经科的存在与发达,表明唐 朝正统意识形态对儒家伦理的 依赖。
户转群招 部运牧讨 节 方 使使使使

府 虚 职 县
度 镇 使 州

监 军 使 观军容使
实 职
唐后期政府使职系统示意图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的主要科目 二、科举取士的过程 三、唐朝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 四、科举与学校 五、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科举的主要科目:常科、制科
进士 秀才 明经
常科
明史 明算 明法
1、主观性强
• 取士质量,关键在于考官的眼力。唐朝重视诗 赋,但难以判断优劣。进士考试一般不糊名, 录取时不仅允许参考考生的“平时成绩”,而 且考官还要经常跟名流保持接触,以了解诗坛 的新动向,听取已经成名诗人对举子的意见。
• 礼部设贡院,考试、判卷均在贡院举行。因此,主 持考试者又被称为“知贡举”,一般都由当时最有 文才、老成持重者担任。 • 考试每年春天在礼部的贡院举行,一日为限。 • 考生准备饭食、饮水,文房用具。时间一到可点上 三支蜡烛,蜡烛燃尽即止。 • 主考官称座师,判卷考官称房师,备受礼遇。 • 礼部考试通过,考生就获得了出身,即进士资格, 但要想做官,还得参加吏部考试。
政事堂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官员开会的地点
所有政务在政事堂集中讨论后送交皇帝裁决。 政事堂逐渐成为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 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 务的处理。三省的副职左右仆射成为三省实 际负责人。后皇帝干脆不设三省正职,以副 职替代,让副职进入政事堂,于是宰相的官 阶降低,更便于皇帝控制。
吏部考试
• 相对容易,但带有很强主观性 • 内容为:书、判、身、言

面 试
所谓书,指书法,字写得不好,不能通过考试 所谓判,指官方文书的草拟 所谓身,指身材和相貌,长得有缺陷或对不起观 众的人也很难通过 所谓言,看考生言辞是否流利

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
• 为了保障制度的充分有效,唐朝想了很多办法。 其中有一些实际上属于弥补制度的不足,所以 被称为隐性制度的因素。
• 其四,完善了府兵制,建立掌管与训练府兵的折冲府。 在中央设置十二卫分管兵府,使府兵制更加制度化。 • 其五,整顿了长期以来混乱的律法。
删繁就简制定《开皇律》,废除车裂等,将死刑终审权 收归中央,死刑须经大理寺复核才能执行。唐《贞观律》 《永徽律》,都是《开皇律》的修订。其法律精神一直延续 到清代。 • 最后,着手重建礼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隋朝的创制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科举制度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府兵制及其畸变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隋唐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 首先,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 书省(隋称内史省,长官称纳言)草诏、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 从总体上看,考试内容上儒家 伦理占统帅地位。
进士科
• 从隋到唐初,此科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 • 后增加帖经和杂文,帖经只是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内 容,而杂文,则是指带有讽喻性的带韵美文。中唐 以后杂文改为律诗,更增加了考试难度和挑战性。 • 进士科考试相比明经来,要难得多,录取的比率也 低得多,每科不过1%-2%的录取率。所谓“五十少 进士,三十老明经”。 • 唐朝宰相,进士出身的人占一半以上,其他的名臣 和名人,也往往是进士出身。进士科是打破门阀世 族的利器。
——《大唐六典》卷8《门下省》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 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仇校之课。凡百 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 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
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 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资治通鉴》卷9《中书省》
武举
• 武则天开设 • 由兵部主持,既考骑射功夫,也考武艺 和负重能力 • 考试合格者,成为武职官员。如中唐名 将郭子仪 • 武举考试中试率也相当低,1%-2%
武则天像
殿试封面
殿试内容
光 绪 曹二 鸿年 勋 殿 试 考新 卷科 状 元
(1876)
蔡 元 培 殿 试 卷
状元卷
科举取士的过程
——《通志·卷五十三》
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正二 品。掌总领百官、仪刑端揆。
尚书左丞相一人,右丞相 一人,从二品。掌总领六官, 纪纲百揆,以贰令之职,令则 专统焉。
——《大唐六典》卷1《三师三公尚书都省》
中书省设中书令二人,正三品。掌 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 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 度百揆,盖以佐天子而执大政者也。
唐朝理智地意识到隋朝的失误多在政策层面, 而制度建构应该肯定。唐朝统治者是汉化了 的少数民族,跟杨氏家族一样同是北周的军 事贵族出身。在统治大思路上,他们灵犀相 通。
隋三省长官即是正式宰相,但有时也让他官 以“知政事”的名义参与政事,被视为宰相。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为了防止 各机构间扯皮,实行宰相集中议事制。
政事堂议事内容
政事堂每日所议之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均由宰相自己处理。凡事讨 论决定即可,最后形成一个书面意见,报皇帝例行批准,一般皇 帝扫一眼就批。这个手续属于走过场。
唐代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最好是在皇帝没有意识到之前先行 讨论,拿出意见。在唐代全盛时期,绝大多数政务都是由宰相会 核心,必须每天召开,而皇 议首先提出,经讨论后提出成型意见,最后才由皇帝核准。 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政 三是皇帝认为很重要、而又为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由皇帝特意 提交政事堂讨论。比如有一次武后要宰相们讨论来俊臣等人停妻 治跟西汉一样,实际上是一 再娶的事情。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绕开政事堂,直接将奏折递到皇帝 种君逸臣劳的模式。 手里,或者某些下面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但
大 理 寺
少将都军 府作水器 监监监监 道
盛唐政府机构系统示意图
皇帝
三三 中 师公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御史台
翰林学士院 枢密院 中书门下(政事堂)
神策军中尉 宣慰使
十 九 六 二 寺 监 卫
诸使职
盐采防两 铁访御税 使使使使
内诸使职 宦官
飞学马花瓜起 龙士坊鸟果居 使使使使使使
二十四司 道
•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生徒”,即在地方和中央官办学校中学习 的学生。只要在学校考试合格,就可直接 报名参加中央的“省试”。 “乡贡”,即没有在官学就学的知识分子,可 通过所在州县报名参加。不过要先通过县和 州两级初试,合格后再到京师参加省试。
省试:尚书省主持
• 开始由吏部主持,后来改为礼部副长官主持。
唐太宗末年,中书省因长时间得到皇帝信任,地 位日见提高,于是政事堂移至中书省。除中书省 长官外,其他两省的长官不一定是当然的宰相。 无论担任何职,只有头衔上加有“中书门下平章 事”或“中书门下三品”,才是宰相。
武则天专权后,秉笔宰相成为事实上的首相。由 于政事堂成了最高决策机关,须有属员参与办事, 但它又不是制度规定设置的机关,于是就从中书 省抽调中书舍人到政事堂办事,他们是实际的政 令执笔者。由于跟最高权力中心非常接近,中书 唐代官印中书省之印,青铜,鼻钮 舍人成为具有实权的官职。
尚书省各部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后逐渐形 成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 部门,每部下辖四个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辖 的司,均跟本部事务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唐将民部改为户部,此外再无任何变化。三省六 部进一步确立之后,原属九卿范围的各个监寺地位继 续下降,沦为辅助性机关。这样的六部与监寺格局, 奠定了官僚制帝国的基本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一直延 续到了清朝末年,才被从西方引起的新式现代政府体 制所取代。
——《大唐六典》卷8《门下省》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侍奉左右,分判 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 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 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凡国之大狱,三司详决,若刑名不当,轻重或 失,则援法例退而裁之。凡发驿遣使,则审其 事宜,与黄门侍郎给之;其缓者给传;即不应 给,罢之。凡文武六品已下授职,所司奏拟, 则校其仕历深浅,功状殿最,访其德行,量其 才艺;若官非其人,理失其事,则白侍中而退 量焉。
• 其次,隋朝整理了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区划,废 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 县二级。 改革后的州比秦汉时的郡还要小,进一步削 弱了地方势力,以便于中央管理,但也使得地方 区划过小,缺乏自主性。 • 其三,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最大的 转变之一。 隋文帝虽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却回到了汉 代地方推举的老路上。隋炀帝杨广开创了考试取 士的新制度。其中“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最 后得以保留。进士科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 在中央政府举行。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 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准的科举时代。
中书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贰 令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 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 使,则持册书以授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