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明的含义
五重唯识名词解释
![五重唯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abcf51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f.png)
五重唯识名词解释五重唯识是佛教哲学中关于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概念,它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的本质和实相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五重唯识进行详细解释,并拓展其涵义。
五重唯识的概念起源于《唯识三十论》,是由大乘佛教中的唯识派所提出的。
五重唯识是指认识事物的五个层次或观点,它们分别是名、相、法、空、假。
首先,名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或称谓。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命名,这些名称是我们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但是,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不能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次,相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象或特征。
我们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感知事物的外在形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相是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但它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把握事物的全貌。
接下来,法是指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法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认识,是对事物真实性质的理解。
通过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其所遵循的规律。
空是指事物的空性或无我性。
空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事物没有固定、独立存在的实体,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通过认识事物的空性,我们可以超越对事物的执著和執著,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最后,假是指事物的虚妄性或幻象性。
假是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在形象可能存在的误解或幻想。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依赖于缘起而存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通过认识事物的假性,我们可以超越对事物的错觉和迷惑,认识到事物的真实面貌。
综上所述,五重唯识是佛教哲学中关于认知和理解的五个层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实相。
通过对名、相、法、空、假的认知,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现象,触及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解脱。
五观心得体会
![五观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d98a16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6.png)
五观心得体会佛教的五观是指:身观、受观、心观、法观、般若观。
这五种观念都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提高修行的方法。
在我个人的修行中,对这五观有了一些体会和体悟。
1.身观身观是指观察身体的本质和真实性。
在我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身体,发现它的变化和无常。
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因此不能过度依附身体和感觉,不能认为自己的身体和感觉是永恒的。
通过身观,可以减少对身体的焦虑和执着。
2.受观受观是指观察感受的本质和真实性。
受观的核心内容是观察到生命体验的短暂性、无常和它所引起的痛苦。
我们通过受观,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3.心观心观是指观察自己内心的本质和真实性。
人们一般有一种认知,即我们的心灵是永恒和不变的,但这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通过更深入的心观,可以发现我们的内心其实也是不断变化的。
比如,有时候内心会感到焦虑或不安,但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情感可能会消失。
因此,我们不应该对自己内心的情感过度依赖,也不能过度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永恒和不变的。
4.法观法观是指观察法性的本质和真实性。
通常,我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改变的,但通过法观,可以发现世间万物的本质是空无,具有变化和无常性。
通过法观,我们可以摆脱对宇宙万物的过度执着。
5.般若观般若观是最深层次的观念,指的是观察到宇宙本性的本质和真实性。
般若观是超越因果的直觉和理解,比之其他的观念更难以理解和领悟。
通过般若观,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和真实性,得到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以上是我在修行中对五观的体会和体悟。
五观可以提高我们的修行水平,增加对世间的理解和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达到内心平静、超越痛苦的目的。
五灯会元 注解
![五灯会元 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c7fc15e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7.png)
五灯会元1. 任务背景五灯会元,是指中国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七祖律师、八祖智能、九祖智者五位祖师的会元之事。
这五位祖师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人物,对佛教禅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灯会元是佛教禅宗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了解中国佛教禅宗的历史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五灯会元的意义五灯会元是指五位禅宗祖师的会元之事,意味着五位禅宗祖师的思想和教诲在一起交流、对话、互相启发。
这对于禅宗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位禅宗祖师分别是弘忍、惠能、律师、智能和智者。
他们各自代表了禅宗的不同流派和思想,但都对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灯会元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个会元,五位禅宗祖师能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进一步推动禅宗的发展和传承。
3. 五位禅宗祖师的背景和贡献3.1 弘忍弘忍是禅宗的第五祖,曾在南岳庐山修行,后来传授禅宗给了惠能。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禅宗的思想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提出了”心即是佛”的观点,强调内心的觉悟和开悟。
3.2 惠能惠能是禅宗的第六祖,是禅宗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禅宗的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观点,强调直接体验内心的本性,实现觉悟和成佛。
3.3 律师律师是禅宗的第七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禅宗的戒律和修持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他强调戒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戒律和修持,才能达到禅宗的目标。
3.4 智能智能是禅宗的第八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禅宗的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他提出了”一切法门皆是般若”的观点,强调般若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般若智慧,才能达到禅宗的目标。
3.5 智者智者是禅宗的第九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禅宗的修行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他强调修行的实践和体验,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达到禅宗的目标。
4. 五灯会元的影响五灯会元对于禅宗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五灯会元使禅宗的思想和教诲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和互相启发。
五明学基本的内容
![五明学基本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3c6b83b0b4c2e3f572763e3.png)
五明学基本的内容媒体:心地家园作者:郭元兴发布:安忍2010/2/10 22:50:18五明,具云五明处,是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中关于菩萨求法的内容说,菩萨应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外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
这里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属于内明,一切外论指声明、因明、医方明,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即工巧明。
因此,五明可以包括大乘菩萨所学的全部内容。
声明的内容,据“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的解释具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二义施设建立、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四时施设建立、五数施设建立、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指名身、句身、文身等的构成。
名,为人对于事物或现象认识上所形成的槪念(想)或名称。
句,为按照构词的方法或所成立的字。
梵文中构词的基本单位是字界(dh ātu,),字界附加字缘(pratyaya)即构成一个字的支分(语基),支分再加上啭声(Vibha -kti,今译作语尾)才构成一个完全的词,名之为句(pada,tsbig),又用词叙述事物意义完全,亦称为句。
文(vyajana),是指记录语言的字母。
梵文字母中有元音十四个,叫做svara;辅音三十三个,叫做vyajana(体文);共有字母(Vama)四十七个。
元音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辅音须附加元音才能构成一个音节。
因此法施设建立,指名、句、文多数总合而言,说为名身、句身、文身。
义施设建立,指字义的一种分类,和中国古代字书“尔稚”相似。
“瑜伽师地论”中举出十种义,到公元九世纪时一些印度和我国西藏的佛教学者编纂的“梵藏名汇”Mahāvyutpatti已分为二百七十九门了。
补特伽罗施设建立;指名词等有男声相(pum-linga,即男性)、女声相(str-linga即女性)和非男非女声相(napumsalka-linga即中性),以及动词有初士(第三人称)、中士(第二人称)和上士(第一人称)的区别。
时施设建立,指动词的时态等变化。
五观两论的内容
![五观两论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3c7464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a.png)
五观两论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五蕴观和十二因缘观。
五蕴观: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为佛教用来观察人生身心现象的五个概念,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蕴和合而成,终归幻灭,不能永恒,称为五蕴无常。
五蕴观是认识真理、解脱生死的关键,也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基础。
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是指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并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以此来解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存在、意义等问题。
十二因缘观是佛教哲学的基础之一,也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五观”和“两论”是佛教中两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对于佛教徒的认识和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五明
![五明](https://img.taocdn.com/s3/m/e07bc1e419e8b8f67d1cb908.png)
五明诠释一、《五明诠释》五者,天数也,从二从乂,其义曰天地之间阴阳交午也。
天有五行,曰金、木、水、火、土;地有五方,曰东、西、南、北、中;儒有五常,曰仁、义、礼、智、信;释有五戒,曰杀、盗、淫、妄、酒;道有五元,曰性、神、气、情、精;。
明者,其象日月也。
曰光明儒家谓之“明明德”,释家谓之“明心见性”,道家谓之“自知者明”;。
五明者,为道为学,明达宇宙人生,为企业家开智慧。
五明浑圆一体,或曰明身、明心、明性(灵)、明德、明道;欲明道者,必先明德,欲明德者,必先明性,欲明性者,必先明心,欲明心者必先明身。
明身而后明心,明心而后见性,明性而后明德,明德而后明道。
五者浑然一体:无明身者,不足以明心,五明心者,不足以明性,无明性者,何以明德?无明德者,无可谓明道也。
所谓明身者,反思自我、明白自我、修行自我。
所谓明心者,修心开智,身心合一,圆融无碍。
所谓明性者,开启灵性,洞见本源,确立人生信仰;所谓明德者,立德、立功、立言。
所谓明道者,领悟事物规律,体悟天人合一之境界。
二、《五明思想》:三五明道,融摄国学精髓,辅翼中国企业〈1〉五德做人仁德: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常存一颗进取心;义德:铁肩挑重担。
敢于担当,勇于承受;礼德:人要进退有度,处世有位,社会有序,做事有法;智德:变则通,通则灵。
勤奋好学,多谋善断;信德:诚信天下,自觉认同。
〈2〉五力做事知力:《论语》首言“学而时习之”,《荀子》始于《劝学篇》,皆明贵学之大义。
谋力:古称玄龄善谋,如晦善断。
谋与断不可缺一。
谋而乏断,能见而不能持也,断而无谋,终是空断。
群力: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行力: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躬身力行,贵在行也。
通力:交流之畅,通义达情,纵横之术,教化之言,沟通人我,汇通万物。
交流之畅,通义达情。
〈3〉五识领导识人:《尚书》中说,“知人则哲”,主张先知后行也。
对人才的启用亦当如此,先知而后用,知人善任,收放有度,方能做到扬长避短,各尽其才,发挥最大的效用。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3f6932ed630b1c59eeb5f1.png)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
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明断除,就可以取证小乘解脱道的阿罗汉果,与生死轮回说掰掰。
这个一念无明,是本来就有,并不是说有了第一个无明以後,後续又出生无量无边的无明,而是这些无明一直都有,陪著你每世生死轮回,但你只要把它断了,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了。
略述如下:我们先说一念无明是什麼,再说为什麼这一念无明本来就在。
第一目: 何谓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总括来说有四个: 1. 见一处住地无明;2. 欲爱住地无明;3. 色爱住地无明;4. 有爱住地无明。
但是根本还是见一处住地无明,这个无明简单来说就是我见,而我见的内涵就是把身体、感受、见闻觉知等六识心当成是真实不坏的自我。
只要这个我见没断,永远会让众生起念,而不肯让自我永远死尽不再出生。
举例来说,无色界、色界的天人或人间有实证四禅八定的凡夫,他们禅定功夫很好,一入定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出定,保持一念不生,但是,只要这我见还没断除,就会促使他在不知道哪个时节,意识生起了一念,也就是率尔初心,然後不久就退出禅定而无法保持住一念不生了。
这就是说,只要我见还在,对自我的存在就不可能真的放舍,会执著自己、也就会造成他即便在最深的四禅、或是四空定中,突然就生起一念,想要来反观自我还存不存在,这就是我见还未断除。
那麼,这些有四禅八定的人或天人,哪一天他们要是听闻佛菩萨的开示而断除我见了,确认禅定境界虚妄无常、不可常保,而能入定的觉知心也一样虚妄不实,那麼他就当下取证阿罗汉,若他有四禅以上的功夫,当下就可以入四禅中,把自己的觉知心永灭,轮回下一世的动力就彻底灭除了,生死已尽、不受後有。
第二目: 为何无明本来就有?先直接开门的回答: 无明是众生本有的真如佛心(有时在经典又称作如来藏、阿赖耶识等),他本来就含藏的种子中的其中一类。
佛教名词解释
![佛教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9b1ac0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8.png)
佛教名词解释佛教名词解释大全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2、菩提萨:简称菩萨。
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
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5、阿罗汉: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
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
(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又叫做三无漏学。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23、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名三宝。
27、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28、小乘:是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29、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30、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
(再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32、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3、四等:即四无量心。
《中观庄严论释》名词解释汇总
![《中观庄严论释》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ecb192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3.png)
《中观庄严论释》名词解释汇总
《中观庄严论释》是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论著之一,由印度佛教
大师月称所著。
以下是一些《中观庄严论释》中的名词解释:
1. 中观:佛教中观学派的核心概念,强调“空”和“无我”,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2. 庄严:指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境界,即通过禅修和思维,使内心
得到净化和提升,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3. 二谛:指佛教中的两种真理,即世俗谛和胜义谛。
世俗谛是指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认知的真理,而胜义谛则是指超越世俗的真理。
4. 缘起:指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是佛教中观学派的核心观点之一。
5. 无我:指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
而成,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6. 四谛:指佛教中的四种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
谛是指人生中的痛苦和烦恼,集谛是指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灭谛
是指消除痛苦和烦恼的境界,道谛是指达到灭谛的方法。
7. 八正道:指佛教中的八种修行方法,即正见、正思维、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以上是《中观庄严论释》中的一些名词解释,这些概念在佛教中观学派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什么要学习五明?
![为什么要学习五明?](https://img.taocdn.com/s3/m/8e79724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e.png)
为什么要学习五明?
一:内明,做工夫解脱生命证成菩提!
~内明的目的是解决五蕴魔、生死魔、烦恼魔、天魔。
这在整个佛法里是最重心的。
是凡人还是圣人都以这个内明为区别。
二:医方明,医药学技术!
~人活着就受身体影响,老子说,我有大苦,因为有这个身体。
所以学佛要研究医术。
三:声明,文字语言音乐!
~文字优美,会让自己内心丰富,别人看欢喜。
说话唱歌声音抑扬顿挫、优美,会让自己与他人高兴欢喜,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所以要学习。
四:工巧明,科学、金融、经济、艺术、建筑等等技术!
~人活着要吃喝住行,都须要钱财,这个福报主要来自自己学习精致的技术。
所以要学习。
五:因明,哲学逻辑推理!
~明因识果的学问,使自己思维变得聪明智慧,可以使自己辩才无碍,口才好,与人交道,会让人欢喜,时时有好运气。
更可以认识人事物的真伪,使自己免受一切捉弄。
所以要学。
蒙古族高僧关于大小五明学科内部关系的观点
![蒙古族高僧关于大小五明学科内部关系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f8ac2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c.png)
蒙古族高僧关于大小五明学科内部关系的观点咱们今天聊聊蒙古族高僧对大小五明学科的看法。
说起来,五明学科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里面有些学问可不简单哦。
你要是觉得它跟咱们平时学的数学、物理什么的差不多,那可就错了。
五明其实分成“大小五明”,其中“大小”可不是说大和小那么简单,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涵关系。
蒙古族的高僧们对这些学科的看法可以说是透彻又富有哲理,一点也不“空口无凭”,全是有深度的道理。
咱们得搞清楚“大小五明”是什么。
简单说,“五明”其实就是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五大类知识。
它们分别是:声闻明、缘觉明、菩萨明、密宗明和辩才明。
至于“大小五明”,这里面就有个差别,指的就是这五明在不同层次、不同境界下的表现。
大五明侧重深奥的经典哲学和密宗修行,而小五明则更侧重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和理解。
蒙古族的高僧们说,这两者之间就像是“天高地厚”的关系,一个是初级阶段的修行,一个是更高境界的追求,既有独立性又有依存性。
你想啊,蒙古族的高僧讲这事儿的时候,语气特别有意思。
他们会说,像这两类学科,就好像咱们吃饭时候的主菜和配菜,主菜是最重要的,可配菜也能衬托出主菜的味道。
大五明是修行的根基,而小五明则像是你上路前必备的工具,没它不行。
毕竟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五明的学习,尤其重要。
就像你小时候学拼音,别看它简单,但没有这些基础,后面你就学不会怎么拼词、造句了。
而且你也可以从蒙古高僧的讲解中感受到他们对这两个领域的理解有一种“和谐共存”的哲学味道。
他们说,大小五明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有大有小,但每颗星星都有它的存在意义。
你看,真是哲理十足,简单又有深度。
就拿佛教经典来说,大五明关注的是一些更加高深的教义和理论,属于需要用心去参悟的东西。
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修行者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深层的智慧,属于修行的高级阶段。
但是呢,小五明看似基础,却不能忽视。
就像一个做菜的师傅,得先学会刀工、火候,才能掌握如何做出一道好菜。
妙精明心五个义理
![妙精明心五个义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1e76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7.png)
妙精明心五个义理
摘要:
1.引言:介绍妙精明心五个义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解析:详细解释五个义理的含义和关联
3.结论:总结五个义理的作用和价值
正文:
在佛教哲学中,妙精明心是指人的本性,具有五个义理,即:妙、精、明、心、五个。
这五个义理不仅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妙是指妙智,即智慧。
这是我们本性中本就具备的,只是因为烦恼和无明而未能显现。
通过学习和修行,我们可以开启这份智慧,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精是指精神,是我们生命的动力。
它犹如一团火,不断燃烧,推动我们前进。
只有精神饱满,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再者,明是指光明,即心性光明。
这份光明不仅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照亮,也是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指引。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开启这份光明,照亮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不再迷茫。
然后,心是指真心,是我们本性的核心。
它是我们行为的动力,也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唯有真心,才能让我们的行为真诚,让我们的感受真实。
最后,五个是指五种智慧,即法界全体、法界自在、法界相用、法界流
转、法界圆融。
这五种智慧,是我们理解和掌握世界的工具,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和完成人生使命的关键。
总的来说,妙精明心五个义理,不仅是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南。
五大明的具体内容简答题
![五大明的具体内容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2110ea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6.png)
五大明的具体内容简答题
五明是指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学)源于古老的象雄雍仲本教。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明学(语言学)、医方明、因明:即逻辑学、认识论和内明学(佛学)。
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
传统五明学分大五明、小五明。
大五明是指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是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系学。
五明学科是象雄文化的精粹。
“古象雄文明的所有权在我们这里,但其话语权和解释权却长期落在外国人手里。
”目前,国际上不少国家正在对本教大藏经进行翻译,中国尚缺少对本教的基础研究。
乃至古象雄文字、语言、天文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要展开,这是对中国文化史的一大贡献,更是对世界文化史的贡献。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https://img.taocdn.com/s3/m/7af5ad2a4b73f242336c5f8f.png)
佛经中的常见名词及其涵义长江大学张婉琴五蕴:佛教将包括个人身心与身心环境的一切物质与精神分成五种“聚集”,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的十大尊号: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
佛的十大尊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世尊。
佛陀四种“稀有”:一、时稀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稀有,佛陀不出现于三千世界中的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卫城;三、德稀有,佛陀一生都以佛法普利众生,为稀有殊胜之事。
三乘:菩萨、声闻、缘觉。
佛家三种“大”:愿大、行大、度众生大。
摩诃萨埵具备的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四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的形象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
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三种布施: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危。
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六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作六情。
四维: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
一般是以四维加东、南、西、北四方,成为八方;若再加上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
三善根: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
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三毒:贪、嗔、痴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
比丘三义:比丘指男子出家进入佛脚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的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
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
因果六义:即比丘三义和阿罗汉三义的合称。
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阿罗汉三义指杀贼、应供、无生。
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真正的妙谙五明
![真正的妙谙五明](https://img.taocdn.com/s3/m/89b8e7a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e.png)
真正的妙谙五明妙谙五明真正的“妙谙五明”,是要对五明以般若妙明而所开肤的智慧,达到圆融无碍的造诣。
而且不管哪一明,都必须超乎常人同行者所达到的成就。
(一)声明:要求文字语言无所不精,其表现是博古通今,著书立说,诗词歌赋,文章演说,辩才无碍,不加思索即出口成章,并且字字珠玑,段段妙理,周全圆润。
如果某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文章语言辩才未达到上述标准,不能称为声明。
(二)工巧明:即是人的智慧能得圆融,能操纵世间有为法之逻辑结构,表相宣色,种种精道技巧工艺无不全备,包括工、农、商、书、算、计、度、数、印、营造一切工艺之美学技巧,尤为抓神定位,毫厘不差为至高。
譬如雕塑,见人或物,即能以泥等物,外塑造其形像,内凝发于神彩,又如书画,除能造其形像外,更能寥寥数笔或万千笔著,而能使其物其形即人鸟走兽,山河大地,水草鱼虫,花木土石无一不信手挥来。
若此项工艺未能圆融,或与世间同行高手平等无二,只能通达工巧明,不能称为“妙谙五明”。
凡按“妙谙工巧明”标准而论者,必须超过世间同行专家之工艺技巧。
如果是某高僧大德、善知识,在这些方面造就平平,决不能称“工巧明”的。
(三)医方明:医方明者是中、西、针、艾、内、外、儿、妇等科无所不通,必须超过世间名医,方能称之妙谙医方明者。
若与世间医生平等医术,只能称之通达医方,不能戴上“妙谙”之帽。
若某大德高僧、善知识,不俱备以上条例和层次规定,当然就不是此列之类了。
甚至连药性都不懂,病也不能治,怎么能谈得到是“医方明”呢?(四)因明:善解世间、出世间一切因果,对有为法和无为之因果关系洞察入微,识解谛相,因缘生法,三世真理为因明。
若某某高僧大德对此平平,不能称通达因明,更不能称“妙谙”!(五)内明:主要指佛教修学的内证功夫,如显宗论谛之道的内六根,所对六尘境,识随中起,十八界故,了其因缘和合生法,事相本空,以般若智照,悟澈色受想行识,声香味触法,悉皆无自性,本原无生灭,人天宇宙,理体一谛。
又内明者,于瑜伽行者中,可谓身中之大千世界与身外之大千世界无二无别。
“五明”文化中的“孪生姊妹”
![“五明”文化中的“孪生姊妹”](https://img.taocdn.com/s3/m/049fa1c8580216fc710afd14.png)
“五明”文化中的“孪生姊妹”在灿若星河的藏族文明中,“大、小五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
其中藏医学以“医方明”而和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一起,构成了西藏“五明”文化体系中的“大五明”;天文历法则以“历算明”而和戏曲明、诗明、词明、音韵明一起,构成了“五明”文化体系中的“小五明”。
经籍有载:“不通五明,则无真智,亦难证果。
欲修正果,见性成佛,需通五明……”可以说,在“五明”文化中,天文历算和藏医学,形同一对“孪生姊妹”,密不可分。
天文历算集中反映和体现了藏族文化对大自然及生命形成、发展、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将之总结和归纳成一门独到的方法体系,在维系雪域高原人民的生存繁衍、维护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古老而神奇的历法“当达普日光天文观测站的阳光,穿透屋顶的孔洞,完全直射到屋外一根奇妙的石柱上时,预示着整个藏东地区灌溉的季节就到来了;当羊卓雍措对面山顶的一处洼地里,每年周围还冰雪覆盖的时候,那里会率先长出荨麻,羊湖周边区域一年中农耕牧作的时节就来临了。
”怎么样,够神奇吧,这就是独特的西藏天文历算中一些经典的案例。
此外,西藏的天文历算,还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与地轴的相对位置、方向,来计算和预测天气、气候的变化以及地震等地质灾害,这是其他历书与历算方法中所没有的。
2007年10月,在由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贡嘎仁增等人编著的第一版《藏历土鼠年(2008年)历书》第28页,就明确预告和提示:“从三月到全年,因二十八宿到第九星宿和第十张宿,全年停留在狮子宫内,要防止风暴、地震等自然灾害。
”结果这一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
相似的案例,还有今年的尼泊尔地震,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制作完成的藏历中,也进行过预告和提示。
“西藏的天文历算,是藏族人民文化里最有代表的事物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也在生产生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藏的天文历法,既不同于现在的阳历,又不同于内地农村普遍使用的农历(也称为阴历),但大体相当于农历。
菩萨行当从五明中求
![菩萨行当从五明中求](https://img.taocdn.com/s3/m/a325a85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8.png)
菩萨行当从五明中求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教授王雷泉考察佛教与科技的关系,不得不面对相当吊诡的现象: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证实了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佛教思想与科学发现的高度相容性;另一方面,佛教虽然在历史上罕见扼杀科技创新、迫害科技人士的事实,但近代以来受佛教影响的东方国度科技落后于西方,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把中国科技落后归咎于佛教思想,未免是倒果为因,这应该引入更宽广的社会史和制度史的研究视域。
周瀚光教授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以宽广的视野和翔实的史实,论证中国佛教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工程学、古代技术以及博物学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这部皇皇大著,不仅填补了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空白,也促使人们对佛教与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佛教思想与科学技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
在佛教语境中,“世间”包含有情与国土二者,指迁流变化的现象世界。
质言之,佛学建立在对现实人生及所处环境的批判基础上。
“出世间”,即否定﹑出离﹑超越世俗的意思。
佛学把人生存在的痛苦及对世界认识的迷妄,归结为人与生俱来的烦恼与所知二障。
佛教讲“空”,并非指世界本身虚妄不实、空无一物,而是“空”掉主体对客观世界在认识上的执著。
佛教思想来自宗教修行的特殊体验,又以亲证这种体验为归宿。
体证真实与究竟解脱构成了佛教一体不二的轴心,对真实的彻证,也就是解脱的完成。
佛学有教证二法:证法,指佛陀所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佛教思想体系的神圣性根源,也是历代佛教徒修道实践所要达到的终极归宿;教法,指运用语言文字和礼仪制度,对证法所悟到的真理进行诠释,用系统的理论、规范的组织制度和具像的表达方式在人间传播。
体证真实的智慧,可分三个层次:①闻所成慧:通过语言文字,学习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此即佛教所说的五明学问;②思所成慧:对经由阅读和听闻所获得的智慧,经过抉择思虑,明辨是非、贯通条理后所得到的智慧;③修所成慧:由闻、思得到的智慧,在禅观修成的澄明状态中,彻底清除心灵障敝,如实观照世界实相所证悟的智慧。
五明的名词解释
![五明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c8126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7.png)
五明的名词解释五明,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五”和“明”两个字组成。
本文将对五明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探讨其多重含义和应用场景。
首先,五明可以解释为人类的五种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这五种感官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
视觉让我们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听觉使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嗅觉让我们嗅到花草的香气,味觉使我们品尝到美味佳肴的滋味,触觉让我们感受到丝绸的柔滑。
五明给予了我们多样的感受和体验,是我们对外界认知的基础。
其次,五明也可以解释为人们的五种智慧,即目明、耳聪、鼻灵、舌敏和身轻。
目明指的是洞察事物的能力,耳聪是指聆听他人意见的能力,鼻灵是指嗅觉的敏锐度,舌敏则指的是对味道的敏感程度,身轻是指身体的灵活度和身体感知。
这五种智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掌握事物的本质,培养多元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五明还可以解释为人们的五种艺术修养,即文明、音明、香明、味明和体明。
文明是指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音明是指音乐的鉴赏和演奏,香明是指品味花草的香气,味明是指品味美食的能力,体明是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的修养。
这五种艺术修养可以让人们充实内涵,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阅读能力。
此外,五明还可以解释为人们的五种德行,即明心、明智、明公、明理和明德。
明心是指坚持正直的品德,明智是指具备明察事理的能力,明公是指推崇公正的行为,明理是指尊重道义和法律的原则,明德是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五种德行是人们塑造自己良好品质和道德的基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总之,五明是一个富有多重含义的名词。
它可以解释为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智慧、五种艺术修养和五种德行。
这个词语贯穿了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涵盖了知识、认知、艺术和品德等多个领域。
通过认识和发展五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升华情感、提升智慧、培养道德,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五明是一个富有深度和含蓄的名词,它饱含着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法华子学述明(觉性)与空
![法华子学述明(觉性)与空](https://img.taocdn.com/s3/m/afe80c99dd88d0d233d46a15.png)
法华子学述明(觉性)与空明是佛性也是觉性,和空不分的,明中有空,空中有明,明也是空,空也是明。
喝茶时,进入空性状态,用明去品尝茶味,别的都不要管。
别人发怒时,用明去体会他,觉察他。
空性的本体无摇无动,明则随缘应事。
久久习之,能打成一片,证得圣果,俱足佛的三身五智。
空成法身;明叫报身;空与明的种种示现,叫化身。
五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安住在真心状态下,对五智进行方便理解:大圆镜智指:真心像一面镜子,明白照出世上的一切,但无论映照出的有多么惹人讨厌、生气,有多大诱惑力,镜子(心)都不为所动;平等性智指:去除了我的执著,消解了我与外部世界的分别与隔阂,实现了内心的平等与圆融;妙观察智指:心时时保持警觉,没一丝一毫散漫与昏沉,对眼前的一切,具有清醒而敏锐的觉知;成所作智指:虽没任何用心与算计,心如朗然晴空,但一旦面对世上的一切时,仍然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抉择,怎样达到目标;法界体性智指:你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不被其他的诸般显现所影响,因为你明白,所有一切都随着因缘的流转而不断改变,没有固定不变的状态,无法执著,也无须执著。
我们读经诵咒的目的,不是谈弄玄虚,镇住别人,是为学以致用。
以读经诵咒为喻:手持经咒,心融于空性,明白周围的一切是虚幻不实的,没有自性,都是因缘聚合、瞬息万变的,不去执著它,是法界体性智的妙用;守住明空之心读经诵咒时,心如明镜,周围景物都朗然映于心中,心却如如不动,是大圆境智妙用;明白众生是平等的,没你我的区别,这世上根本没二元对立,是平等性智的妙用;虽不离明空,心无旁骛,但仍会圆满做好当天的行持,是成所作智的妙用;时时警觉,适应环境,作众生的好榜样,是妙观察智的妙用。
明空之心是坦然放松的,不高度紧张,连警觉也要放松。
朗然空寂中,不乏光明的警觉,仿佛有一种光明照耀你的心一样。
放松,就像躺在野外,面朝虚空,无念无想,身体消失了一样的放松。
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走路、吃饭、读经、诵咒,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五明的含义
有感于所谓的聪明才情,特将佛教中的五明含义编辑于此,其中《因明学》。
《量理宝藏论》只学了一半便中断了,何时有时间能继续啊,红尘琐事,犹如罡网,自如罗雀,何时自心能清凉啊。
5月12日,益西彭错仁波切携众生朝拜五台山,想起了那年我们一起朝五台山的情景。
清凉寺,顺治帝出家的地方;佛母洞多噶才让钻的时候因为太胖,居然把皮带拉断了;小五台和唐姐一起;塔院寺的阿弥陀佛像;黛螺顶的五方文殊,五爷庙的龙王泉。
缘分也是无常的,而今的我们各自飘零,只是荒废了此难得的人身。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
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
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
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
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1简介
梵文Pancavidya的意译,亦称“五明处”。
“明”谓学问、学科,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
此所谓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
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
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
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
《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
2分类
声明
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义净说“西方” 6岁童子开始学《悉谈章》等声明著作。
中国唐代沙门智广撰有《悉昙字记》,即此类专著。
藏文大藏经中译有声明专著近40种。
工巧明
包括的范围很广,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业明处”称: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医方明
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
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
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
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8种治疗方术。
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因明
印度逻辑学。
印度正理派首创。
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
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
北魏延兴二年 (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国。
其后玄奘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
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
内明
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
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的解说,“内明处”略有4种相:①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②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③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④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