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课型:科学探究课释疑知识点: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例题: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你提出的问题是: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你的猜想是: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②需要的器材有:;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 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你的观点是:;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结论:6评估、交流与合作:二、课堂练习:课后作业1、2、3三、小结略四、布置作业: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板书设计:§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反思: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⑵同上;⑶①v=s/t,路程,时间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观点:不对;此实验是要测小球在一个运动过程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③如题⑸所示⑷不可以更改,需重新测量数据⑸S3=50cm;t3=4s;v1=10cm/s;v2=8.3cm/s;v3=13.3cm/s。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2.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进行新课】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师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所用的时间,由公式svt计算出每个10m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即每个10m 所用的时间.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2)博尔特在这100m的运动中______(选择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你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完所用的时间是9.74s,所以他的成绩是9.74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st=100m/9.74s=10.27m/s.(2)博尔特跑第一个10m用的时间是1.88s;博尔特在10m到20m第二个10m中用的时间是2.96s-1.88s=1.08s;博尔特在20m到30m第三个10m中用的时间是3.87s-2.96s=0.91s;博尔特在30m到40m第四个10m 中用的时间是 4.76s-3.87s=0.89s;博尔特在40m到50m第五个10m中用的时间是5.59s-4.76s=0.83s;博尔特在50m到60m第六个10m中用的时间是6.43s-5.59s=0.84s;博尔特在60m到70m第七个10m中用的时间是7.26s-6.43s=0.83s;博尔特在70m到80m第八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09s-7.26s=0.83s;博尔特在80m到90m第九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85s-8.09s=0.76s;博尔特在90m到100m第十个10m中用的时间是9.74s-8.85s=0.89s;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博尔特在跑相同的距离10m时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答案:(1)9.74;10.27;(2)不是;他跑相同的距离10m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1)科学探究一般环节师科学探究一般有哪些环节?学生:科学探究一般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师如果要探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其速度是否变化?”请从桌面上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哪些可以完成实验呢?学生观察桌面的器材,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器材:斜面、小车、秒表、刻度尺、金属片.(2)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斜面模型和实验表格,点拨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3.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①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便于计时);②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如图所示);③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④由svt算出速度.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注意要提前做好分工协调(发令员、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D.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量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E.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v=s/t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F.整理回收器材.实验记录表格:5.分析与论证: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6.评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问题1: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问题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7.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教师总结:(1)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例题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cm,t BC=______s,v AC=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填“大”或“小”).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s/t.(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示,s A=10.00cm,s B=5.00cm,s C=0cm,t A=15:35:20,t B=15:35:22,t C=15:35:23.所以s AB=s A-s B=10.00cm-5.00cm=5.00cm,t BC=t C-t B=1s,s AC=s A-s C=10.00cm-0=10.00cm,t AC= t C-t A=3s,v AC=s AC/t AC=10.00cm/3s=3.3cm/s=0.033m/s.答案:(1)v=s/t;(2)小;(3)5.00;1;0.033;(4)大.【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师边讲解边用多媒体展示:频闪照相法是一种常用照相技术,每间隔一定时间曝光一次,从而形成时间间隔相等的影像方法.在频闪照相中会用到频闪灯,它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例如每隔0.1s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当物体运动时,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该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因此,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既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路程信息.这样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信息求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例题3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频闪摄影),拍下了小球下落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解: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不同,小球的路程逐渐变大,因此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答案:C.【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碑,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团队间的协作,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2.本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5、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4
3
9
4
16
5
25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迷你实验室】
1、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 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自行设计出数据表格)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
思考: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
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2)实验步骤:
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4. 推动滑块,使其从导轨的一端开始 运动,并记录下挡光片通过光电计时 器的时间。
6.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 据。
数据记录和处理
数据记录
记录每次实验中挡光片的宽度和通过 光电计时器的时间。
数据处理
根据速度的定义公式v=s/t,计算出每 次实验中滑块的速度。然后求出多次实 验的平均速度,以减小误差。
速度-位移图像的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
以速度为纵坐标,位移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称为速度-位移图像。通过该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 的速度和位移变化情况。
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可用于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如判断物体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确定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 以及计算物体的加速度等。此外,还可以利用速度-位移图像求解一些复杂的运动学问题。
06 生活中的速度变化现象
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速度变化
汽车启动时,由于引擎产生的动力使车 轮开始转动,并通过传动系统驱动车辆 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速度从零
开始逐渐增加。
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引擎会提供 更多的动力,使汽车加速。加速度的大 小取决于引擎的功率、车辆的重量和阻
力等因素。
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制 动系统通过摩擦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热 能,从而使车辆减速停车。刹车时,汽
速度-时间图像的应用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描述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
v-t图像的物理意义
通过v-t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图像的斜率表 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v-t图像的应用举例
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变化。
2.探究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时间、位移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学会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速度的定义和变化。
2.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时间、位移等因素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听、说、看、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通过观察玩具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变化的原因,探究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运用实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公式,并通过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和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
2.小组探究报告。
3.个人总结评价。
七、教学资料1.实验材料:玩具车、斜面等材料。
2.课外资料:有关速度变化的视频、实验报告及相关教学资料。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原因和表达速度变化的公式时有困难,这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
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操作环节和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速度变化的公式。
2.在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时,我发现他们难以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面对斜面运动时。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更多的实验操作和图示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速度概念。
3.在课后评价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速度变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有一些学生在应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需要再加强的地方。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加强实践操作和练习环节,以加强学生对于速度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核心素养:通过速度的变化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熟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及探究报告的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停表、卷尺、多媒体课件等(外堂);小球、斜面、停表、刻度尺、挡板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探究性教学法。
教学思路:通过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熟悉探究各环节,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时间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李丽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⑴从起跑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⑵从10m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⑶从30m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矫正错误,评价完成情况。
完成题目、相互交流并展示答案四、诊断评价:题目: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
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A、3 m/sB、6 m/sC、m/s D、0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探究课题〕学生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学生分组实验)。
1.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
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注:实验教材提供了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计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百米跑”路程太长,易疲劳,注意力易向外游离,同时也吃不准各人在跑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体现教学标准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设法创造难得的相互协作的条件,把实验扩展到操场,把实验组扩充到10人。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⑴.依据《体育达标》要求,比照学生50m快速跑的实况,对快速跑的速度控制进行实地评估。
⑵.体验探索实验的有关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实验原理:v=s/t(s——用卷尺可测,t——用停表可测)。
〔实验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自制多媒体课件。
〔探究课时〕物理实验课一节,活动课一节(共2课时)。
〔教学准备〕1.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2.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验目的的讲解,操作要点的引导体育教师:50m快速跑技术要领;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指标。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一、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测量2、学会正确的记录试验数据【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
2、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初步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运动员跑步时速度的变化如何?(二)、猜想与假设:甲同学:丁同学跑步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乙同学:丁同学跑步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快;丙同学:丁同学跑步过程中的速度忽快忽慢。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所需工具:卷尺、秒表、标志牌2、实验方案:(实验方法:采用的是固定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即把总路程分为等长的若干段,然后分别测出物体在每段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算出速度后再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在跑道上量出80米的直跑道,再把80米跑道均匀分成4等份,每一等分点插标,并站一个人,运动员起跑时,四个计时员同时计时,当到达他们的所在地时,计时结束,再分别算出每一段所用的时间,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算出速度的变化。
3(五)、分析归纳:1、学生活动:各组按表格内要求算出自己的各段平均速度,填入表格中,同时也把其他组学生已算出的他们各自的平均速度,填入自己表格内相应位置。
2、实验原理:v=s/t3、探究结论:整个过程的运动员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员的速度时快、时慢。
(六)、评估: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的过程及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性的建议。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1) 、80m快速跑速度控制情况。
(2) 、80m快速跑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3) 、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教案:探索快慢运动的速度变化
教案:探索快慢运动的速度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快慢运动的速度差异性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性;2.了解一个物体的速度与其所受的力的关系;3.掌握如何利用物理实验装置和数据采集仪器来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数据分析;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使其养成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了解运动的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快慢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简单介绍快慢运动的速度差异,让学生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出快慢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2.实验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流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快慢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实验中的装置与仪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3.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流程,让学生跟随教师操作。
在实验中,既可操作真实物品进行实验,也可以使用数字化的虚拟实验进行实践。
4.数据采集利用数字化的记录仪或手工记录方式记录实验数据。
这里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数据记录方法,以便后续数据分析。
5.数据分析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数据差异,探究变化规律,了解速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6.实验报告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性和问题进行探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授课,让学生了解探索快慢运动的速度变化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提高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度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其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六、学习体验这是一篇有趣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实验装置和数据采集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并从中解析出有意义的结果。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四、实验表格五、实验结论小车前半程运动慢,后半程运动快,全程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演示ppt9】回顾实验过程,进行分组交流评估: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为了方便计时,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金属片的作用是防止小车滑落,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ppt10】组织学生解答例题通过习题,熟练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过程分析。
【ppt11】知识拓展:超声波测距【ppt12】进行小结。
【ppt13】布置作业。
听讲、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听讲、思考并解答通过交流评估,明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实验的掌握。
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实验原理:tsv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2.4 速度的变化》教案
第二章第四节速度的变化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速度及公式学生回忆,温故知新。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可以回答一、新课教学例:甲同学参加百米赛跑,乙同学说他由于体能消耗速度是越来越慢的,甲同学却认为自己跑的越来越快斜面小球实验:提出问题:速度及公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室中进行讲解秒表使用讲解测量方法指导实验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计划给出评价,并指导正确实验方法分析、回答提出问题:到底是越来越快了还是越来越慢了有的说快有的说慢设计实验两人一组练习秒表使用用秒表测量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测量小球通过前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记录数据使学生认课题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授课人时间课时安排 1课标要求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学情分析所上班级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力稍强一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测量数据教学难点会正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
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玩具车、秒表、刻度尺,斜面,小球等教学过程(第 1 学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测量小球通过全程的时间计算出小球通过后半段的时间利用公式计算前半段的速度,后半段的速度,全程的速度评价结论:全程的速度大于前半段的速度小于后半段的速度测量百米赛跑的速度:测量跑过前三十米的时间测量前六十米的时间测量全程的时间操场进行分配实验工作,讲解测量方法评价结论测量计算记录前半段路程,后半段路程及全程长度根据结果给出结论六人一组一人测长度,一人发令,一人跑,三人测量记录记录记录利用公式得出各段速度根据结果给出结论识到复杂的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jiao)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 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 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 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课前知多少】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 、 、 、 、 。
2、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的,只能求出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 。
【知识解读】一、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1、 问题的提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2、猜想与假设:①可能越来越快;②可能越来越慢;③可能快慢不变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球,金属片。
(3)实验方法:利用停表测出小车在某段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利用ts v 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如图)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1)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把收集的数据填入记录表。
3t 3s 2t 2s 1t 1s V2= t2=12s S2=0.3m V3=t3= S3= V1= t1=20s S1=0.6m 平均速度运动时间 路 程5、分析与论证:分析记录表中的数据,算出各段平均速度,填入表格。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多做几次实验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7、交流与合作:【典型例题】1、两个同学做“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变化的情况”实验,如图所示是小车滑下过程的示意图,实验时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用测量运动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实验中,斜面应保持(镇“很小”“较大”或“很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下表是他们未完成的实验记录:(l )请你将表填完整;( 2 )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速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作业】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通过实验理解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教案
通过实验理解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教案。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变化。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的路程上的运动时间来确定其速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和形状来观察速度的变化。
这些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的变化,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应用爬坡实验来展示速度的变化。
爬坡实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斜坡,让学生在斜坡上放置一个小球,然后利用时间和距离的测量方法来确定小球的速度。
接着,我们可以改变斜坡的角度,来观察速度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理解到当斜坡角度增大时,小球的速度也会增加。
除了爬坡实验,我们还可以使用下滑实验来理解速度的变化。
下滑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实验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虚拟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我们可以利用电子游戏来展示下滑实验,让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虚拟环境来观察速度的变化。
例如,在一个平滑的地面上,小球的速度会很快,但是当小球遇到障碍物时,速度就会发生变化。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感受到物理学的趣味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理解速度的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建立起对物理学知识的直观理解,同时也能够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认识。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实验中
来,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孩子们一定能够掌握更多有关速度变化的知识,从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速度变化的现象,学会描述和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探究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运动相关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方式,讲解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时间、位移等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工计算,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强调速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等部分,并附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并寻求改进方法。
速度变化规律-教案
速度变化规律-教案速度变化规律【教材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运动学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又是以后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用数学方法推导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够根据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得出速度公式,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科学思维:经历探究速度规律,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公式和图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使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两幅图片,思考问题:这些运动着的物体速度都在变化,它们的速度变化有什么规律么?问题:如何来探究复杂运动所蕴含的规律?新课讲授汽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t/s 0123456v/(m/s )246810问题:汽车的速度在如何变化?问题:汽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么?学生随机挑选六段时间,计算汽车在这六段时间里的加速度,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该车在行驶时加速度保持不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定义:物理学中,将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简单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物理模型。
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通常将某些物体的运动(或其中的一段运动)近似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20
100
金属片
60 80 40
20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 挡板的时间t1。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环节一、提出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3.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 如图,探究小车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速度的变化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3、蚊香燃烧速度的表达式: 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从起点线开始,用刻度尺测出相等的两段距离,并做好标记A、B、C。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你凭什么说你〔他〕的反响速度快?说说你的依据。 环节一、提出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环节三:设计实验
1.原理: v s t
Hale Waihona Puke 2.方法: 取相等的路程, 测出 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 进行比较.
3.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
思考: 怎样取相等的两段路程? 从起点线开始,用刻度尺测出相等的两段距离,并做好标 记A、B、C。
环节三:设计实验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课前小游戏: 谁反响快?
游戏规那么: 甲同学用两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乙
同学做好用手指夹住直尺的准备。当乙 看到甲放开手,立即夹住直尺。双方交 换,各做一次,看谁反响快?
思 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
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
变化?
?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
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
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
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观点:不对。
此实验是要测小球在一个运动过程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
③如题⑸所示
⑷不可以更改,需重新测量数据
⑸S3=50cm;? t3=4s;? v1=10cm/s;? v2=8.3cm/s;? v3=13.3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