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教案(经典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教案(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d4150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a.png)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教案(经典教案)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教案(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实验探究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描述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3.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研究实验探究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3.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三、教学准备1.教材: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
2.教具: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外部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Step 2:研究实验探究的概念和意义1.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概念,即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探索事物的规律和特性。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探究的意义,例如科学发展需要实验证明,实验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Step 3: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要求1.学生研究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等。
2.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要求,如实验的安全性、数据的准确性等。
Step 4:运用实验探究方法,设计实验并记录数据1.学生根据所学的实验探究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Step 5:总结本节课内容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步骤和数据。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但教案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增加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___,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活动教案(共10篇)
![科学活动教案(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12334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e.png)
科学活动教案(共10篇)科学活动教案篇1【活动前评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鼓舞幼儿在玩中发觉身边的科学,并尝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等农产品作为试验材料,探究发觉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究的爱好,积累探究的方法。
当我问到幼儿“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陀螺”时,发觉许多幼儿的回答是“圆形”,的确,在幼儿的印象中,不管是电视里看到的、还是平常自己买过的陀螺,外形基本都是圆形的。
所以我继续追问幼儿“为什么你们看到的都是圆形的陀螺呢?”“可不能设计成其他的外形呢?其他外形的会转动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沟通生活中的转动,老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阅历,发觉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爱好,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觉问题、分析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沟通,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阅历,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觉影响陀螺转动改变的.一些因素。
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由于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很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觉其中的几个因素。
老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究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1.体验陀螺转动的乐趣。
2.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究过程和自己的发觉。
3.感知陀螺转动的不同现象,掌控自主制作陀螺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重点:自主尝试用材料做陀螺。
难点:探究发觉怎样让制作的陀螺转的快且时间长。
【活动过程设计】一、导入径直出示陀螺范例,启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联想师:说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出示陀螺,引出话题。
师:我们发觉生活中有很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游乐园大转盘等。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9浙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9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4bc4a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7.png)
第一章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9 浙教版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通过对生鸡蛋还是熟鸡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再通过对科学家对热气球的发明,能让学生概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技能目标: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了解收集与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2、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活动来培养学生完整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论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民主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分析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实验时的组织和调控。
三、教学准备装有东西的黑盒子,多媒体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
四、教材分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五、教学思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通过“黑盒里面有什么?”的游戏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1.分小组实验2.适时表扬能及时做记录的小组3.奖品:猜对的小组可以获得黑盒里的小玩意引导学生利用摸、看、闻、转等方法进行探究能及时将实验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探究,消除对科学探究的恐惧感,意识到身边无处无科学,无处无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表达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二、通过观看“天花和牛痘的故事”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并能比较我们的探究和科学家探究有什么差异。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b37b7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9.png)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精选11篇)科学探究活动是以学生自行探究和研究为主,教师引导贯穿始终的,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主动地探索与学习,整理了小班科学探究的活动教案,欢迎借鉴!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篇1设计意图在一些非正规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和幼儿一起尝试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此,我们开展了《会飞的火箭》这一科学活动。
通过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动脑想一想,激发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获得早期科学经验。
活动目标1.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自制火箭、雪碧瓶与幼儿人数相同,PPT一个,图片2张。
活动过程1.谈话引题,结合课件的播放,激发兴趣。
我们中国有位英雄可了不起了,他是我国第一个乘着载人航天飞船飞到太空中去的人。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杨利伟)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飞上天的?(播放PPT)评析:老师有意识地将时事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激起孩子对科技的兴趣、,通过观看PPT,幼儿对火箭有一个直观的初浅了解。
老师有目的地提问,为接下来的操作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2.第一次操作后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许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并介绍火箭、瓶子助推器)。
小朋友们每人拿一枚小火箭、一个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你们的小火箭飞起来了吗?(2)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起来的?(3)为什么我们一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4)小实验:瓶子里的空气。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瓶子里装有许多空气宝宝。
我们一拍瓶子(附动作),空气宝宝就被挤出来了。
出来的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起来了(附动作,结合图片)。
幼儿园科学探索教案《自制泡泡水》
![幼儿园科学探索教案《自制泡泡水》](https://img.taocdn.com/s3/m/f257d5c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2.png)
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向泡泡水中添 加食用色素,制作出五彩缤纷的泡泡 。注意选择无毒、易清洗的色素,并 确保色素的用量适中,以免影响泡泡 的稳定性。
04
幼儿实践操作环节设计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组方式
将幼儿按照年龄和兴趣进 行分组,每组4-5名幼儿。
实验材料
每组提供一份泡泡水制作 材料(水、洗洁精、糖、 食用色素等)。
03
泡泡水制作步骤详解
步骤一:调制基础溶液
选择合适的基础液
通常使用温水作为基础液,因为温水更容易溶解其பைடு நூலகம்成分。
添加洗涤剂
向基础液中添加适量的洗涤剂,如洗碗液或洗手液,搅拌均 匀。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泡泡 更容易形成。
步骤二:添加增稠剂与稳定剂
增稠剂的选择
常用的增稠剂有甘油、糖浆等。添加增稠剂可以增加泡泡水的黏性,使泡泡更加 持久。
幼儿园科学探索教案 《自制泡泡水》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泡泡水制作原理及材料准备 • 泡泡水制作步骤详解 • 幼儿实践操作环节设计
目录
• 知识拓展:其他类型泡泡液制作方法 • 总结回顾与延伸活动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教案背景
幼儿园科学教育
本课程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部 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 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 索精神。
泡泡水的魅力
泡泡水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之一 ,通过自制泡泡水,可以让孩子 们更深入地了解其成分和原理, 同时体验制作的乐趣。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泡泡水的成分和制作 原理,掌握基本的化学知 识。
幼儿科学探究教案大班10篇
![幼儿科学探究教案大班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e4f6818e9951e79a89278a.png)
幼儿科学探究教案大班10篇《幼儿科学探究教案大班1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幼儿科学探究教案大班10篇!(1)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活动目标: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图片、青蛙生长5步图、视频《青蛙的成长》、音乐视频《变青蛙》、青蛙的叫声、害虫一个活动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先听听它好听的声音吧!(播放青蛙的叫声)大家很快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小青蛙。
(出示青蛙图)二、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师:“你们见到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 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
(.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三、观看视频,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分段播放视频,提问:(1)这是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碰到了谁?(长出了后腿,碰到了小鲤鱼和它的宝宝)(4)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由碰到了谁?(长出了前腿,碰到了小乌龟)(5)现在,小蝌蚪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09d1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02.png)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其教材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展开。
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世界。
教材不仅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原理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每个实验都紧扣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与反思。
此外,教材还融入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整体而言,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实验为导向”为核心思想,通过情境导入、理论讲授、实验探究、总结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世界。
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在理论讲授环节,简明扼要地介绍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安全知识;在实验探究环节,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总结讨论环节,通过展示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设计思路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基本化学反应等,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尚显生疏,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及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未知。
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粤教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单元走进物理世界小节教案
![粤教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单元走进物理世界小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74183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5.png)
《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知道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了解物理学家的贡献,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的科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关于声、光、热、力、电等的物理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早在18世纪,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捕捉到雷电,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得到的电是一回事。
2.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如图所示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其中①属于热现象,②属于声现象,③属于力现象,④属于电现象,⑤属于光现象。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主阅读教材P4~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17~18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到了19世纪,人类社会便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航天员杨利伟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小组长到小黑板上展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三)物理学的召唤自主阅读教材P6~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三位里程碑式的巨人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40篇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4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80dd9f7e21af45b207a8ba.png)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40篇《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4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40篇!(1)大班科学教案活动《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含反思活动目标: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2、地面游戏棋,筛子活动过程: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诉。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
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
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
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
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逐个讲述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785c7eb307e87101f69690.png)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本章概述1.1希望你喜爱物理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新课导入】导入1:视频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自杀的三棱镜”“水煮金鱼”“瓶吞鸡蛋”“对对碰”,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导入2:情境导入电闪雷鸣是常见的现象,是传说中“雷公”在发怒吗?是“电母”在施法吗?这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学习了物理学后,你的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了.那么请问你对物理学有兴趣吗?今天我们开始跨进物理世界的大门,到神奇的物理世界去探究一番,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导入3:图片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自然美景,引导学生对探究世界的奥妙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物理学的冲动和激情.【课堂探究】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阅读课本P2~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幻日”奇景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由太阳光偏折形成的杰作.2.1752年,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做了一次著名的风筝实验,他不仅捕捉到了雷电,而且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得到的电是一回事.3.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4.联合国大会于2019年通过决议,宣布2019年为“世界物理年”,并举办了全球的光束传递活动.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课本P4~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简单机械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创造了许多巧夺天工的奇迹.2.17~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3.到了19世纪,基于电磁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人们成功地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4.20世纪以来,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改善, 原子能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等,使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开始步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5.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航天员杨利伟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三、物理学的召唤认真阅读课本P6~7,了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三位里程碑式的巨人是如何研究物理学的.1.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物理学中的一些规律.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2.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许多力学规律,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3.物理学的框架是由物理概念、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构成的.4.爱因斯坦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观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1.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下面的物理学成果中,不属于爱因斯坦的贡献是( D)A.相对论的提出B.质能方程C.光电效应的发现D.万有引力的发现2.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说的这位“巨人”指的是( B)A.哥白尼B.伽利略C.布鲁诺D.爱因斯坦3.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 B)A.构建经典物理学和把实验引入物理研究B.把实验引入物理研究和最先把望远镜瞄向天空C.把实验引入物理研究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D.最先把望远镜瞄向天空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4.请你判断下列各种现象属于何种现象.(1)彗星凌日是光的现象;(2)钻木取火是热的现象;(3)暗潮涌动是力的现象;(4)晴空霹雳是声的现象和电的现象;5.17~18世纪,由于力学和热学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基于电磁学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主要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代表的.6.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学习物理学还离不开理性思考.1.“世界物理年”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19年为“世界物理年”.2.世界物理年徽标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联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3.牛顿煮怀表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保姆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把怀表扔到了锅里.1.2测量长度和时间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读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点难点】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导入利用图片“视觉误差”的眼睛受骗,说明凭直觉判断物体的长度是不可靠的,要正确判断必须进行测量.导入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导入3:情境导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课堂探究】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阅读课本P8~11内容,熟悉刻度尺的使用.1.为了科学地进行测量,作为比较依据的公认标准量叫做单位.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 千米( km)、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 μm=10-6m,1 nm=10-9m.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皮尺、卷尺等,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是较为精密的两种测量长度的工具.4.观察如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单位是cm;(2)它的量程是0~8 cm.(3)它的分度值是 1 mm.5.正确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刻度尺要紧靠被测的物体,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起始端;(2)观察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3)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读值,还要注明单位.6.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7.用图表来处理数据,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二、测量时间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停表的使用.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 时(h)、分( min)、毫秒(ms)、微秒(μs)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μs.2.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有摆钟、机械表、电子钟、电子停表等.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学生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毫米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在实验室,常用停表测定时间.2.0.5 m=5×10-4 km=5dm;20 cm=200mm=0.2m;30 s=0.5 min;1 h= 3 600s;1 d=8.64×104 s;3 h 28 min=12 480s.3.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1)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2)教室的高度约为3m;(3)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1.5mm;(4)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1dm;(5)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6)一般100 m赛跑所用的时间为11s.4.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A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1 mm,该物体的长度为 2.20 cm.A,B两把刻度尺A精确度更高.5.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cm,物体A长度为 2.4 cm;(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物体A长度为 2.40 cm.6.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1.游标卡尺游标卡尺,是一种测量长度、内外径、深度的量具.游标卡尺由主尺和附在主尺上能滑动的游标两部分构成.主尺一般以毫米为单位,而游标上则有10,20或50个分格,根据分格的不同,游标卡尺可分为十分度游标卡尺、二十分度游标卡尺和五十分度游标卡尺等.游标卡尺的主尺和游标上有两副活动量爪,分别是内测量爪和外测量爪,内测量爪通常用来测量内径,外测量爪通常用来测量长度和外径.2.螺旋测微器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螺旋测微仪、分厘卡,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用它测长度可以准确到0.01 mm,测量范围为几个厘米.它的一部分加工成螺距为0.5 mm的螺纹,当它在固定套管B的螺套中转动时,将前进或后退,活动套管C和螺杆连成一体,其周边等分成50个分格.螺杆转动的整圈数由固定套管上间隔0.5 mm的刻线去测量,不足一圈的部分由活动套管周边的刻线去测量,最终测量结果需要估读一位小数.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新课导入】导入1:情境导入下面有四个特殊测量的例子,请同学们仔细思考和交流讨论,找出解决它们的方法,书写出思路和步骤.(必要时可以借助图形)(1)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3)测量护套线细金属丝的直径;(4)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导入2:问题导入(1)一张纸的厚度有多大?(2)如何测量出曲线的长度?(3)假如你身上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计呢?导入3:复习导入(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课堂探究】一、长度的“间接”测量1.活动: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测量时取若干张纸(纸的张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N,求出每张纸的厚度l=.2.活动:介绍“以直代曲法”“滚轮法”和“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曲线的长度:方法1:曲线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线段组成的,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出线段的长度.方法2(化曲为直法):用硬币紧贴着曲线,从一端滚动到另一端,记下滚动的圈数,在测出硬币的圆周长,然后用“圈数×圆周长”,算出曲线的长度.方法3(化曲为直法):用细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细线上标记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再拉直测量,即为曲线的长度.二、测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1.课本P15图125中量筒的测量范围是0~100 mL,分度值是 1 mL;图126中量杯的测量范围是0~100 mL,分度值是 5 mL.2.观察量筒和量杯,比较它们的刻度线的分布有什么不同?答: 量筒的刻度上下均匀,而量杯的刻度上密下疏;因为量筒的粗细是均匀的,量杯是上粗下细.3.使用量筒或量杯时应该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2)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4.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的方法:在量筒或量杯中先注入一定量的水,记下此时液面的刻度值为V1,再将待测固体放入量筒或量杯中,此时水不溢出,记下液面的刻度值为V2,则该待测固体的体积为V2-V1.三、你身上的“尺”和“表”1.身上的“尺”:通过测量,一拃的长度约为18 cm;一步的距离约为 6 dm;指甲宽约 1 cm;拳头宽约 1 dm;中学生的身高约 1.6 m.2.身上的“表”:中学生的脉搏1 min约跳70次.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B)2.如图所示为观察量筒读数时的四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B)3.要求较准确地测出80 cm3的酒精,下列四种规格的量筒中,最合适的是( D)A.量程50 mL,最小刻度5 mLB.量程50 mL,最小刻度2 mLC.量程100 mL,最小刻度10 mLD.量程100 mL,最小刻度5 mL4.如图所示,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铁丝,则铁丝直径约 1.875mm.5.因矿石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小芳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体积,图中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是130mL,矿石体积为70cm3,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矿石体积会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6.请你用一把量程为30 cm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的办法.答: 先测出一级台阶的高h,再数出一层教学楼的台阶的级数n,则一层教学楼的高度为H=nh. 7.给你一张纸、一只大头针和一把刻度尺,怎样测量一个圆柱体的周长?答: 用纸垂直圆柱体的轴包住圆柱体,然后用大头针在纸重叠的位置扎个孔,把纸展开用刻度尺测量两孔之间的距离,测得的结果就是圆柱体的周长.1.有趣的人体尺度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手腕的周长恰恰是他脖子周长的一半;两臂平伸的长度正好等于身高;大多数人的大腿正面厚度和他的脸宽差不多;大多数人肩膀最宽处等于他身高的;成年人的身高大约等于头长的8倍或7.5倍.2.辅助工具法物体表面凹凸不平或几何形状不规则时,采用平移的方法利用辅助工具来测量.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等,如图所示.3.激光尺激光尺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激光尺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1.4尝试科学探究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新课导入】导入1:故事导入1665~1667年间,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地球的引力问题,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激起牛顿思潮翻滚.他想:苹果在空间,哪一个方向都可以飞去,为什么偏偏要坠向地面?地球和苹果是互相吸引的?行星绕恒星运转,也是互相吸引的?苹果落向地面的力和使行星保持在它的轨道上的力是否有关呢?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了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的,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运转,就是靠太阳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例如月球),其引力也是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可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导入2:谈话导入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课堂探究】一、探究摆的奥秘1.提出问题阅读课本P17,思考:小慧从张师傅修理摆钟的过程中想到了哪些问题?答:张师傅拧钟摆下面的螺母对摆动的快慢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钟摆来来回回摆动,摆动一次的时间由什么决定呢?2.猜想与假设演示实验建立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轻重有关.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偏离的角度有关.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长短有关.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阅读课本,分析、领悟课本上的设计.①钟摆的简化:钟摆绕一个固定点摆动,可以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钟摆.②实验方法: 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按设计的方案进行试验,并将相关的数据分别填入表一和表二中[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表一表二5.分析与论证由第一组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无关(填“有关”或“无关”);由第二组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填“有关”或“无关”);综上分析: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球的摆动越慢.6.评估探究结论是否可靠,要进行反思.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方案是否得当, 过程是否合理, 方法是否正确, 结论是否能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7.交流与合作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部分组成.1.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B)A.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B.任何实验资料都要保密不宜交流C.制订尽可能详细的实验方案D.大胆地猜想和假设2.下列有关摆摆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A.摆的快慢与摆锤有关B.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C.摆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有关D.以上说法都不对3.小慧等同学在探究摆的奥秘,他们从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物体摆动一次的时间跟摆长有关,而跟摆重和摆角无关.摆的这个运动特性,叫做摆的等时性原理.4.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做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5.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七个要素组成,其中交流与合作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6.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2和4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1和3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4和5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摆长有关,与摆重和摆角无关.1.伽利略与摆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是他第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有一次,他发现教堂上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摆动,尽管吊灯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但每一次摆动的时间似乎相等.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伽利略发现,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即摆动周期)是一样的.这在物理学中叫做“摆的等时性原理”,各种机械摆钟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后来,伽利略又把不同质量的铁块系在绳端作摆锤进行实验.他发现只要用同一条摆绳,摆动周期并不受摆锤质量的影响.随后,伽利略用相同的摆锤,用不同长的绳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即摆动周期)就越长.2.摆钟的工作原理摆钟是利用摆锤的周期性振动(摆动)过程来计量时间.一般来说,摆的重量是确定的,调节摆的引用长度(l)即可调整摆的振动周期.摆的引用长度减短,时钟变快;反之则变慢.对精密摆钟,也有用附加重物法来微调摆的振动周期.摆钟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球纬度和海拔高度)中,摆锤的重力加速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振动周期.摆钟放置在不同温度和气压的环境中,也会引起振动周期的变化.温度变化会引起摆的各部分尺寸包括摆的引用长度的变化.一般是温度升高,摆胀长而钟变慢;反之则摆缩短而钟变快.因此,精密摆钟常用不同的线胀系数的材料制成温度补偿管,以补偿温度影响.。
八年级物理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八年级物理尝试科学探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9c414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8.png)
八年级物理尝试科学探究教案1.4 尝试科学探究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
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一、情景导入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如图所示)。
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
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新知探究1.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小慧观察了张师傅的维修过程后,她提出的问题是__摆来回摆动的时间由什么决定__?2.有一位同学猜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的长短有关系,你知道他猜想的依据吗?__当摆钟走时不准确时,向上或向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就能使摆钟走时准确,估计摆长会影响摆动的快慢。
__3.探究物理问题时,制订探究计划应针对探究目的,实验应注意选择器材。
实验小组的同学研究摆的运动快慢时,对具体的实物(钟摆)进行了简化,请写出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法。
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钟摆,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摆动的快慢的因素。
__4.__伽利略__最先对摆的摆动进行了科学探究并得出了摆的运动规律,叫做摆的__等时性__原理。
5.__提出问题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6.牛顿说过,没有__大胆猜想__,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经验__和__知识__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7.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猜想与假设__、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__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__、__分析与论证__、评估和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组成,其中__交流与合作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8.小明看自行车运动员比赛的电视转播时,听到解说员说运动员身体要尽量前倾,减小空气的阻力。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6c327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b.png)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奇妙的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奇妙的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https://img.taocdn.com/s3/m/2854948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7.png)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奇妙的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一、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奇妙的自然现象,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通过活动和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科学课程。
二、教材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
•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并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意识。
三、教材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水与冰•学习物质状态变化中水和冰之间相互转换的原理。
•进行简单实验,观察水变成冰以及冰融化后再变回水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温度下水能够呈现不同形态。
第二课:日月与星辰•介绍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利用模型演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自转的规律。
•观察星星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并记录不同季节下星座位置的变化。
第三课:动物与植物•学习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环境中动植物的适应性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颜色和功能。
第四课:天气与气候•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常见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进行简单模拟实验,探究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帮助学生了解并运用简单观测工具如温度计、风向标等。
第五课:力与运动•学习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探究力在物体上产生速度或改变方向时所起到的作用。
•进行简单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出一些常见力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示范引导法: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与同伴互动、协作的热情。
五、教学评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提问时展示出来的思考能力。
大班科学探究室教案5篇
![大班科学探究室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23a53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e.png)
大班科学探究室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范文、策划方案、鉴定材料、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templates, planning plans, appraisal material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班科学探究室教案5篇富有互动性的教案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途径,教案的编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探究室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0篇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0cf18402768e9951e738fd.png)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0篇《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0篇!(1)中班科学教案《不喝水的蜡》含反思活动目标:1、萌发孩子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纸杯功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三个大水盆装满水,纸、笔若干。
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装上水。
2、幼儿每人事先折好一个小船。
活动过程:(1)玩纸船。
“请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们想玩吗?想想你要怎么玩。
”幼儿讨论后自由选择地方玩。
!来自快思老师教案.!提问:A 你是怎么玩纸船的?B你的纸船怎么了?C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蜡不喝水,蜡涂在纸上就好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纸的(2)折纸杯。
教师出示一个纸折的杯子,让幼儿观察。
提问:A你觉得这个纸杯能装水吗?B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杯不漏水。
幼儿自由讨论后进行操作。
小结:蜡涂的厚薄均匀与否会影响效果,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反之就要漏水。
(3)发现纸杯的秘密。
教师出示另一种一次性纸杯,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然后揭晓纸杯的秘密。
(4)延伸。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教学反思: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或者说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与亲手触摸发现了纸船不湿的秘密,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请拿着蜡船的小朋友把船举起来,让周围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能够发现不同,这样后面孩子关注实验的热情更高,活动的气氛更好。
另外,我也在想活动的第一部分是否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纸张,如,一种是普通的纸,一种是蜡光纸,这样视觉上的刺激小朋友就能分别它们的不同,在开船的过程中小朋友就会主动的关注周围小朋友的船,把教师的巡回引导的目的,转换为孩子们自己的需要。
教科版八上物理《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教案
![教科版八上物理《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a9e3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4.png)
教材解读
本节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到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3)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4)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认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可以通过挂图来讲解,也可以补充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具体事例来予以说明。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3、建立家庭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家庭小实验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
讲授新知:
这节课应走进实验室,以参观的形式进行教学,分三个教学板块:
(1)参观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
在实验室中,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
重难点处理
重点: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念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处理
新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
方式(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把漏斗倒过来,将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用嘴使劲向下吹气,放手后,乒乓球不会被吹掉。
问: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课题: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2022年初中化学《体验化学探究》同课异构教案
![2022年初中化学《体验化学探究》同课异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247cbe69eae009591bec27.png)
体验化学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开展靠的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根本环节,会写探究活动报告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试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初步形成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以观察实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课前准备多媒体、酒精灯、烧杯、蜡烛、火柴、坩埚钳、玻璃管、蒸发皿、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新课讲授〔一〕从问题开始【活动天地】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验内容:〔1〕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熄灭1分钟后的现象。
〔2〕把一根火柴梗插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灼烧情况,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将一个冷而枯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
片刻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向其中参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现象及结论:〔1〕石蜡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火焰呈黄色、有少量黑烟;熄灭时,一缕白烟从灯芯冒出;熄灭1分钟后,蜡烛凝固。
〔2〕火柴梗两端局部最先变黑,中间局部变黑最慢,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3〕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过渡】提出问题后,通过哪些步骤来解决问题呢?答案要点:科学探究的根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提出问题】石蜡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燃烧吗?【猜想与假设】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精选19篇)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精选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c2f10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66.png)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精选19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班科学探究教案(精选19篇)》,快快拿去用吧!中班科学探究教案篇1活动目标1、能够让幼儿描述勺子照出不同的相貌,感知反射现象。
2、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幼儿自己的实验结果。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创作力及耐心。
难点:引导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不锈钢的勺子(有新有旧、大小、形状差异,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一、说一说:勺子的特殊用法勺子除了能帮助我们吃饭,还有什么本领呢?二、游戏:照镜子教师问幼儿在自己的勺子上面什么地方看到自己?把你的发现画下来。
三、游戏:小小摄影师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2、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3、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
教学反思1、中班的生活很快又过去了,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幼儿在老师的悉心教养下,良好的情感、态度正逐渐养成,能力、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积极与幼儿多做户外活动,多给幼儿机会与空间的发展,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
教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加强观察与指导,多积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习出发,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大家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高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师的参与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学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
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
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
总结探究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