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1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第3课。

主要从“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三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康熙为中国历史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其要求是:“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从专题内部来看,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故有总结提升的作用;从模块间关系来看,与必修教材(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有密切联系。

一、学习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文理分科后,他们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并希望教师提供应试技能指导与训练的机会。

另外,较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故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并开展适当的探究学习活动。

二、知识背景分析:1、高二学生已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有了整体认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主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故需要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3、学生通过小说、影视剧等对康熙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也因此存在许多误解,故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康熙。

【知识与能力】1、知道康熙的个性品质及一些重要成长经历2、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史实,提供阅读并初步整理文献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理解康熙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此后的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

4、能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评价康熙其人其事。

5、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搜集历史信息和认识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教学拓展: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历史遗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康熙帝时期的历史文化。
-邀请历史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康熙帝及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简要介绍康熙帝的生平背景,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康熙帝在我国历史上为什么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故事引导:讲述康熙帝即位初期面临的困境,如权力斗争、内忧外患等,引发学生对康熙帝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国家统一的思考。
3.悬念设置:展示康熙帝的画像,并提出问题:“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他的统治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以及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难点:客观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分析康熙帝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政治智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康熙帝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分析康熙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举措,以及这些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2)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2)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关于“少年皇帝”一目,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只要将康熙即位时的形势和智擒鳌拜的经过交代清楚即可。

但要帮助学生分析康熙所作所为的艰巨性,让学生联系实际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

“巩固统一国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建议教师在讲述正文内容的过程中,有机穿插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历史纵横”中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体会“降服郑克塽”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艰难曲折。

同时,对康熙的文治武功要作正面的渲染,使学生明白康熙帝的这些举措都是正义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而也就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

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也可以设问,然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在讲“维护国家主权”一目时,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该目中“历史纵横”,然后提问:康熙帝是怎样维护国家主权的?让学生阅读后回答,然后教师阐明意义,小结本课内容,对康熙帝作一个总体评价,说明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

2.教学案例案例一讲少年皇帝时,向学生播放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经过。

引导学生看引言中有关康熙帝的诗句和誓言,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二讲巩固统一国家时,板书以下四点内容:(1)平定三藩之乱(2)降服郑克塽,设立台湾府(3)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4)加强民族团结案例三讲维护国家主权时,出示“清代中国疆域图”,结合《尼布楚条约》内容的介绍,说明中国东段边界在法律上是中国领土的历史意义。

同时向学生提问:清代中国疆域和现代中国疆域有哪些方面的不同?由此说明康熙帝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解题关键: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答案提示: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1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理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康熙帝归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思维拓展:1.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时代性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可以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唐太宗可以说是其奠基者、开拓者,康熙帝可以说是其捍卫者。

2.我们需要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3.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同时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4.“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历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时期。

因此人们又把“康乾盛世”比喻为落日余辉。

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相信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有关康熙帝的影视作品图片。

一、“少年天子”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极,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

十七八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咳血,但仍不肯休息。

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期间,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京师军民,惶惑不安,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康熙帝不听,曰:“仍每日进讲,以慰联倦倦向学之意!”他三十一岁首次南巡,舟停南京长江燕子矾,夜至三更,仍不废读。

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叛乱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4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4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材整理1 少年皇帝 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1)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教材整理2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误区警示] 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教材整理3 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军事上:两次(1)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1689(2)外交上:年,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内容:从①法律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是中国领土。

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②性质平等协商:经过“③中国特点:作为签约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了”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这一国号,表明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主要掌握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重大举措。

按照康熙帝活动的地理方位、从空间布局上进行有效记忆。

注意将康熙帝的活动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上的贡献,尤其注重考查台湾问题与雅克萨之战的区别。

试题难度设计适中,个别省区如天津将其作为必考内容,有可能出现选择题。

【情境激趣诱思】康熙与大一统下图图一是《康熙——中国大一统的缔造者》音像制品的封面;图二是《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御驾西征的剧照;图三是二十五史之一《清史稿》封面。

【诱思探究】图一作品荣获中国国家音像制品奖国家奖。

图二作品展现了一个叱咤风云、文治武功的康熙,使康熙帝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明君。

而图三作品在对康熙皇帝的评价中写道:“圣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以上这些评述描绘是否真实展现了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教材内容详解】【一】少年康熙1、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不利形势①国家统一上: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

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西南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部威胁上: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社会矛盾上: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④朝廷政权上: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鏊拜仍然专权,有时侵犯皇权。

康熙帝的历史使命: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少年皇帝1.康熙继位时的政治形势〔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

圈地议自此始。

……圈顺直①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

……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

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

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

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

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

是为旗退地亩。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货志》〔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

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解读】《东华录》是一部编年体清史史料长编,主要取材于《清实录》,叙事自清初至雍正十三年。

虽然取材于《清实录》,但是它保留了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它不专抄实录,也采取了其他文献的著述;还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

所以本书对清代前期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

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

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

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

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

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

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顺天府和直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2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2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询和预习教材中康熙帝的相关材料,对康熙帝有一个轮廓上的了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学生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对康熙帝的评价进而依据相关史实自己给予康熙帝的一个客观评价。

学生通过参与对别人对康熙帝评价的观点的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予历史人物一个中肯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帮助自己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了解康熙帝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讲授式等。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学生查阅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644年清朝入关开始了长达260多年统治即1644年---1840年----1912年,请同学们留意清朝的统治为什么以1840年为界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其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对清朝的统治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复习一下必修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讲解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清初在历史有作为得一位皇帝---康熙帝。

接下来请同学来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康熙帝。

康熙简介:出生年月:1654年卒年:1722年(1661—1722)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

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总结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3.教师强调康熙帝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康熙帝的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针对康熙帝的生平和事迹,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序:本节课通过分组研究、小组展示等形式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史料,掌握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并能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历史观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刻: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合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系统地介绍了康熙帝的生平和主要政绩,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掌握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某某的基本史实及重大意义。

2.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煕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

3.归纳康煕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确评价其文治武功。

1.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难点: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材整理1 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1)X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某某后,坚持抗清。

(2)侵入某某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教材整理2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收复某某:设某某府,某某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教材整理3 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1)军事上: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2)外交上: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某某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授课提纲】(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大帝”。

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

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二)讲授新课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清朝皇帝世系表:太祖 1616-1626太宗 1626-1643顺治1643-1661康熙1661-1722雍正1722-1735乾隆1735-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同治1861-1874光绪1875-1908溥仪宣统1908-1911康熙简介: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玄烨,顺治帝第三子,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

这位少年皇帝,亲政后除掉了结党营私的辅政大臣鳌拜。

后又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维护了统一。

康熙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初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预习导引一、少年皇帝2.面临形势(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3)游牧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洲贵族圈占土地、剃发易服造成满汉矛盾尖锐。

(5)鳌拜专权乱政。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

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归纳总结] 康熙帝即位时,世界形势发生变化:欧洲封建统治已经动摇,商品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正孕育着危机。

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后“三藩”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1)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妄图分裂。

(2)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误区警示]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三、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2)两次组织收复雅克萨之战。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清代康熙帝时期对地方官制度的调整和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掌握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并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理性思考、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康熙帝的对地方官制度调整;2.康熙帝的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3.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讲述历史事件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康熙帝治理经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成果。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三、教学步骤和环节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入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2.讲授康熙帝的对地方官制度调整,包括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试制度等。

3.讲授康熙帝的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引导学生理解康熙帝的政策和宽容心态。

4.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成果。

5.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环节1.课堂讲解:讲解历史事件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经验和理解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通过考试、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康熙帝治理经验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讲明和案例分析两种教学方法,但可以考虑增加其它教学方法,如项目研究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而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评价康熙帝。

[自主预习]一、少年皇帝——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2、严峻形势:(结合巩固统一国家一目完整概括)(1)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繁重: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后,仍坚持;②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有待驱逐;③边疆:漠西和漠北各部需要加强管理;(2)统治的根基不稳:①民族关系:满洲贵族入关后强行圈地、剃发易服所造成的矛盾尚未消除;②辅政大臣:辅政大臣专权跋扈,妨碍皇权高度集中;③藩镇问题: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统一二、巩固统一国家1、西南:平定。

(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等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统一。

(1)年,任用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爽降清。

(2)设置,使台湾重新统一于管辖之下。

3、西北:平定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

(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准噶尔汗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2)、康熙帝三次亲政,先后取得、的胜利,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文化,恢复,延揽,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三、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流域,侵占、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
1.少年继位
1661年,清朝顺治帝第三子玄烨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康熙。

2.严峻形势
(1)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
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1.平定“三藩”之乱
(1)原因: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起兵反清。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并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平定叛乱。

2.统一台湾
(1)收复台湾: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镇压西北叛乱
(1)原因:噶尔丹分裂祖国,发动叛乱。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成功。

4.加强民族团结
(1)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加强与蒙、藏两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1.背景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萨等据点。

2.概况
(1)军事上:康熙帝分别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2)外交上: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体群臣,子庶民。

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

夙夜孜孜,寝寐不遑。

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史料解读]康熙帝分别从“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宽严相济”等角度评价自己。

(1)史料一中康熙帝如何评价自己?你认为他的评价是否合理?为什么?
【提示】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

看法1:合理。

康熙帝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看法2:不合理。

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实行的政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

[史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

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
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史料解读]“然而”一词表明史料二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评价康熙帝。

(2)史料二为什么说“康熙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

【提示】内弥纷争、外抗沙俄,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康乾盛世”。

评价康熙帝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同时突出重点。

(1)历史贡献
①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镇压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②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③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经济发展并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余年的“康乾盛世”。

(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度强化的地步,闭关政策开始实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康熙帝为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1.康熙初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

“根基未稳”的表现不包括( ) A.统一全国的任务仍然繁重
B.沙俄势力侵入东北地区
C.满汉间的民族矛盾仍很尖锐
D.清军还未能进入山海关
D[A、B、C三项是当时存在的社会形势,D项不正确,清军早已入关并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
2.以下评价,适合康熙帝的是( )
A.从谏如流,完善科举制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缔造统一,创立新制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B[康熙在位时期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抵御沙俄入侵,因而其具有巩固统一、维护主权的历史功绩,故B项正确;A项符合唐太宗,C项符合秦始皇,D项符合孔子,皆排除。

] 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中,有“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的词句。

令康熙如此感叹的事件( )
A.驱逐了殖民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
B.安定了东南边疆,实现了国家统一
C.抗击了外敌侵扰,维护了边界安定
D.平定了地方叛乱,消除了分裂威胁
B[诗中“海上捷音”反映的是1681年康熙帝收复台湾,这一事件安定了东南边疆,实
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A、C两项反映的是雅克萨之战以及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驱逐了沙俄殖民势力,维护了边界安定和国家主权;D项反映的是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平定了地方叛乱,消除了分裂威胁,三次都与对抗来自海上的威胁无关,均排除。

] 4.康熙皇帝曾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这表明他主张( )
A.民族团结平等B.兵农合一
C.强化中央集权D.民为邦本
D[材料强调修长城对百姓造成负担,与民族团结平等、兵农合一无关,故A、B两项错误;康熙帝认为修长城对边患并无益处,反而加重负担,没有涉及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康熙主要是基于以百姓为出发点来考虑,体现了民为邦本,故D项正确。

] 5.康熙“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

”以下能体现上述材料观点的有( )
①组织雅克萨之战②崇尚儒家文化、恢复科举
③尊重喇嘛教④多伦会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③④
D[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施恩于喀尔喀”“防备朔方”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清初康熙帝时期巩固边疆的举措。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与本题无关,排除;进一步可知,③④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D项。

]
6.某校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

某同学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

你认为下列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C[康熙帝抗击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故选C项。

A项是秦始皇的功绩;B项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此时中国已进入近代。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诗《昭君墓》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

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

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

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可知康熙帝对和亲政策并不赞同。

结合材料中“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可知康熙帝在民族政策上强调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

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可知,康熙帝主张以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第二小问考查对其这一政策影响的理解与掌握。

[答案](1)康熙对西汉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

(2)政策: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武力征讨为辅。

意义:促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