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平均误差 AE=∑│X-St|/ N,式中 X为每次调整的结果,St为标准刺激,N为实验次数。
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实验中为消除动作误差,通常使一半比较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则短于标准刺激。
同时通过使比较刺激的位置在标准刺激左右各半来消除空间误差。
又由于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期望误差和练习误差,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来排除。
一、目的通过对线段长度的测量,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屏幕呈现两根不同长度的线段,一个为标准刺激,长度固定不变,另一个为比较(变异)刺激。
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平均差误法的原理及应用。
2. 掌握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实验方法。
3. 熟悉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4. 分析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意义和应用。
实验原理:平均差误法是常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评价两个样本的相似程度。
其原理是,将两个样本的各个测量结果进行配对,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值。
通过计算这些差值的平均差或平均误差,可以确定两个样本的相似程度。
平均差误法的步骤如下:1. 对两个样本进行测量,得到各个样本的测量结果。
2. 对两个样本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3. 计算各个样本的差值。
4. 计算各个样本的差值的平均差/平均误差。
5. 判断两个样本的差异程度。
实验过程:1. 实验器材:卷尺、十字尺、计分卡。
2. 实验步骤:(1)选取两条长度相近的线段,用卷尺分别测量线段长度,记录数据。
(2)使用十字尺测量线段的宽度,同时记录数据。
(3)将两组数据进行配对,计算每组数据的差值。
(4)计算每组数据的差值的平均值与平均差。
(5)按照公式t=d/\sqrt{2S} 计算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d为平均差,S为平均方差。
实验结果及分析:假设测量两个长度相近的线段,分别得到以下数据:| 线段 | 长度1(cm) | 长度2(cm) | 差值(cm) || --- | --- | --- | --- || 1 | 50.3 | 50.7 | 0.4 || 2 | 35.1 | 35.2 | 0.1 |根据差值求出平均差: d=0.25根据差值求出平均方差:S=0.09根据公式,可求得线段长度差别阈限为:t=0.25/\sqrt{2 \times 0.09}≈1.20这表示在这个实验中,两个线段长度差别的阈限为1.20cm。
如果两个线段的长度差别小于1.20cm,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线段的长度相近。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用平均差误法,测量两个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为1.20cm。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通过同时呈现两条线段,被试在主观上调节比较刺激的长度,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让被试学习使用平均误差法测量差别阈限。
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记录山西师范大学14150201班4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标准刺激长度为300的平均差别阈限值以及标准差明显高于100,说明标准刺激的长度的增加使被试的主观感觉准确度减弱;标准刺激长度为100和300时,它们的心理量(即韦伯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显示,平均差误法可以测定线段差别阈限。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比较刺激标准刺激1.前言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但是被试对某一特定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出现不确定答案,所以,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需要借助它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这是基于这个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2.恒定刺激法,3.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平均差误法即是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间距、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出现,平均差误法是由被试操作,被试积极性较高。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通过研究人对重量的感觉发现,对于同一类刺激,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因此提出了韦伯定律。
本实验就是采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来验证平均差误法是否可以测量差别阈限。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4150201班46名同学,男生8人,女生38人,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数:20.818,标准差:1.330,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
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实验报告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1. 引言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
又叫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方法之一。
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由于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反应变量是被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它们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数值。
这个变化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就是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就是常误。
平均差误的计算方法:N PSE -X AE M ∑=其中,M AE 是平均差误,X 是每次的调整结果,PSE 是主观相等点,N 是实验次数。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哈尔滨师范大学09级心理系的本科学生两名,22岁,女生。
2.2 仪器长度估计测量器2.3 程序(1)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色背景上的黑色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左右两个,全等。
两边分别用活动套子盖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
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
又用同样的方法使另一边露出一个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让被试调节变异刺激,直到她认为与标准刺激长度一致为止。
主试记录下被试调整好的长度。
(2)在实验安排中,为了避免顺序效应、空间效应和疲劳效应,采取以下措施: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此数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
左右两边分别有一半的次数是定为标准刺激。
实验采用ABBA 的顺序,即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共8组,每组5次。
每做完20次休息两分钟。
(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要告诉被试调整出来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等,也不要做任何有关暗示。
感觉阈限的测量-平均差误法——

• 这个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 准刺激相等。
• 被试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 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 的一个数。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
•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
• 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 估计差别阈限。
• 把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 的定义并不相符,但因为平均误差和差 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 受性的指标。
•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 就是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就 是常误。
(3)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的计算
• 用平均差误法求差别阈限,所得差别阈限 只是一个估计值,平均差误有两种计算方 法: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 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 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 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 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的比较
•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
–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 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 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 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 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 值有较大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2)因变量(反应变量)
•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是 被试者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 的那个数值。
(3)绝对阈限的测定(计算)
用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1、实验目的1.1、掌握平均差误法的具体含义。
1.2、学习如何运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长度差别阈限2、实验仪器:长度估计测量仪,记录纸和笔3、实验程序:3.1、实验的基本方法:用长度估计仪呈现白色背景,黑线条,分左右两半。
左半、右半分别用两个活动套子套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主试者移动一个套子使一边的直线露出11厘米作为标准刺激,又用同样的方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一段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被试者借助于移动套子调节变异刺激,直到他认为与标准长度相等为止。
主试记下被试者调好的长度。
3.2、在安排实验程序时,要注意几个控制变量(1)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实验中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内移动,简称“内”);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外移动,简称“外”)。
(2)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实验中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左边,即于中线的左边,(简称“左”);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右边(简称“右”)。
这样,变异刺激的呈现方式可以有“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四种方式。
(3)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左内” “左外”“右外” “右内” “右内” “右外”“左外” “左内”。
每种条件须做5次,合计40次。
每做完20次,休息2分钟。
3.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者不要告诉被试调整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符,也不要有任何有关的暗示,主试者的记录数据不要让被试看到,而且,主试调整标准刺激时不要让被试看到其调整过程,避免被试有视觉上的残留。
3.4、换被试者,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4.1、计算长度的差别阈限长度差别阈限实验结果记录表1-1:(单位:厘米)4.2、误差检验:(检验有没有下面这些误差,可以是有和没有。
)4.2.1、动作误差4.2.2、空间误差4.2.3、时间误差4.2.4、练习误差4.2.5、期望误差5、讨论分析5.1、平均差误法与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有和异同?共同点:这三种基本心理物理法都是用来测感觉阈限的,异同点:5.2、哪些因素影响结果的变化补充说明: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长度差别阈限,要有两个长度刺激,一个是标准长度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每次反复调整比较长度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标准刺激相等时。
平均差误法

4.3试验中,被试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所花实验的耗时,外周环境的影响,以及被试调整时采取的对比线段长度的方法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平均误差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是,被试可反复调整,知道其满意为止。由于平均差无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3),实验中为消除位置误差和顺序误差,每5次实验为一组,每组内顺序一样,但长短随机具体排列顺序为: “右长”、 “右短”、“左短”、 “左长”、 “左长”、“左短”、 “右短”、“右长”。将比较刺激在右,长于标准刺激称为“右长”。同理有“右短”、“左短”、“左长”。一个循环共40次。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5 结论
平均差误法可以用来估计差别阈限,平均误这个指标基本灵敏。
参考文献
1,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8,177~180。
2,杨治良 王新法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8,58~59
3,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8~239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需要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屏幕上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西安段长度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可以使用调整其长度。按“+”键可以增加比较刺激线段长度,按“—”键可以 减少比较刺激线段长度。如果认为已经调整至相等,请按中间的“=”键予以确认,然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需要做很多次。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随机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年龄均为19岁的男女生各一名,通过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激相等,来学习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标准刺激、比较刺激1 引言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以此来学习平均差误法。
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其操作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正是基于上述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method of adjustment)、再造法(method of reproduction)、均等法(method of equation),是最古老且基本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
虽然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但也可用以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
调整法曾是过去在天文学上常用的一个方法。
那时让观察者调整一个光表面的强度,使之与某星体的亮度相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各星体间的亮度。
因此,这个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
被试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一个数。
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
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估计差别阈限。
把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定义并不相符,但因为平均误差和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1)自变量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是向被试者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其调整比较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阈限的测量报告一
弓欣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心理1401班,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本实验是通过平均差误法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被试采用心理1401班48名同学,平均年龄20岁。
全部同学按学号分为单双号组。
实验由电脑呈现两条直线,被试需根据个人感觉判断线段的长短并进行调整,使线段在其感觉上长度相同,20次实验之后记录差别阈限,单号组的标准刺激为200mm,双号组为300mm。
随后收集全部同学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结果单号组的平均差别阈限为5.83,双号组为7.29。
实验结果验证了韦伯定律,差别阈限随标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
1.前言
感觉阈限,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
为了对实验心理学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在心理实验方面的能力和做实验主试的意识,本实验用平均差误法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试验方法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复制、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在自我感觉上相同。
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的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其差别阈限。
2.方法
2.1 被试
选用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1401班48名同学为被试,平均年龄20岁,男7人,女41人。
并按照学号单双分为单号组与双号组。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采用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包括计算机),和与其配套的1号反应盒。
实验材料为电脑呈现的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单号组被试的标准刺激(线
段)长度为200mm,双号组为300mm,其余参数设置相同。
2.3 实验过程
被试将1号反应盒安装好后进入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实验。
进入试验后,屏幕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分别标注着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被试需按反应盒上的“+”“-”按钮来调节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在自我感觉上有相同长度。
由于被试在试验中可能产生练习效应,所以实验采用ABBA的方法,使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的位置左右发生变化。
首先,每位被试进行10次练习,防止因不熟练操作与视觉不适应而导致的误差。
练习之后,每位被试均进行20次试验,实验过程被试需集中注意于屏幕中的线段。
实验结束后,记录每位被试的差别阈限数值。
3.结果
统计全部差别阈限,得出单号组(200mm)的平均数≈5.83,双号组(300mm)的平均数≈7.29。
并将其除以标准刺激量,单号组k=0.02915,双号组k=0.0243。
4.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了韦伯定律,差别阈限随着标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除以标准刺激所得常数k不变。
本次试验所得常数k基本一致,但未完全相同,原因可能在于被试的个体差异以及实验中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参考文献:
郭秀艳,杨治良.(2015).感觉阈限的测量.实验心理学,23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