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10章 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组织【本章要点】·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
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
·社会组织一般有四个构成要素,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组织目标就是组织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体系,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目标体系也有所差别。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组织理论是人们对组织现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关组织成因、性质、结构、功能、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概念、判断、推论的总称。
·组织管理主要分为家长制和科层制两种方式,他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适合于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
【关键概念】社会组织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管理科层制.官僚主义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社会是由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的。
因此,认识社会离不开对社会组织的研究,组织既是一种研究社会的宏观视角,也是分析和理解社会运行的有效工具。
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对整体社会制度的运行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社会组织的类型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之特点。
组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各种社会组织相联系。
如从以家庭、非正式群体和村社占支配地位的农业社会,向以大规模正式组织出现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过渡,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组织的作用。
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无数成就也都体现了支配与管理庞大社会组织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组织取代初级群体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形式。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四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某一时期,某一门或一组学科能够率先、较好地解释自然,其理论和 方法就成为当时其他学科的解释性基础和方法论范例,能对其他学科起 推动作用,此学科即成为当时的带头学科。
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技术自身逻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性影响,造成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 现为以下技术发展方式。
1950年—— 1000000 人1
970年—— 3200000人
知识的增长与 科学家增长总 数的平方根成 正比。科学家 增长3倍,科 学知识成果增 长1.73倍。
01
02
03
04
05
生产到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 1885年—1919年:发明到应用 30年;生产到市场7年 1920年—1944年:发明到应用 16年;生产到市场8年 1945年—1964年:发明到应用 9年;生产到市场5年
3、技术贸易
主要指技术的国际贸 易,高技术国际贸易 在发达国家中十分盛 行。
4、境外技术开发
比尔·盖茨访华 随着全球化、国 际化发展,境外 技术开发的趋势 在不断加强。
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
可以降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成本和减少风险,同时也可以 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Microsoft技术中心
第三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 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 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 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
03
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小科学、 大科学》
04
大科学:国家资助的、规模巨大的、拥有先 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生产、经济、 生活、政治等起着前所未有作用的现代科学。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周三多管理学(高教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试分析组织变革的内涵与必要性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过去如何成功,都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我并与之相适应。
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
在动荡不定的环境条件下,要想使组织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研究组织变革的内容、阻力及其一般规律,研究有效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积极引导和实施组织的变革。
2.组织变革过程中包括哪些主要工作?(1)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3.组织变革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如何克服这些阻力?答(1)组织变革的过程为使组织变革顺利进行,并能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先对组织变革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按照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
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解冻一变革一冻结三个阶段。
组织变革的阻力有个人阻力与团体阻力。
①个人阻力包括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
②团体阻力包括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2)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①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管理层应当分析阻力的强弱,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支持因素,削弱反对因素,进而推动变革的深入进行。
②创新组织文化。
只有创新组织文化并渗透到每个成员的行为之中,才能使露出水面的改革行为变得更为坚定,也才能够使变革具有更稳固的发展基础。
③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为了避免组织变革中可能会造成的重大失误,使人们坚定变革成功的信心,变革者必须采取比较周密的变革方案,并从小范围逐渐延伸扩大。
4.何谓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有何特征?答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超个体的独特性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这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行业特点所形成的。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1)
考核方法
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20% 因“公”请假需经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签名并加盖 该院公章 如因病需要请假的,需出具医院开具的证明 如果全勤将无条件得到10分,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 过3次将视为自动放弃选修,取消全部成绩
平时表现考核 占全部成绩的10%。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后的提 问和发言
自然经济摧毁,走向市场经济 阶级分化,财富转移
引发社会矛盾
资本与雇佣 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 殖民地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8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
社会学的诞生——政治斗争加剧
资产阶级 由革命转向保守 将形式的自由、平等当作民主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合法
社会学主要范畴理论——社会存在状态
社会变迁——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 发展、社会进步,社会进化、社会革命,社会解体, 文化变迁、生活变迁,等等。
社会现代化——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工业 化、后工业化,后现代化、全球化、社会一体化,等 等。
分支社会学理论
人类社会与生存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五种研究对象说——“剩余说”、“学科群说”、 “调查说”、“问题说”和“未定说”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 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历史依据
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 18世纪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
英格尔斯指出社会学定义三 途径——历史的途径(创始 人说了些什么)、经验的途 径(当代社会学在做什么)、 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社会静力学 核心范畴是社会秩序, 研究社会体系和社会 构成的规律
社会动力学的核心范畴是社会进步,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 化规律
自然辩证法总结
绪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2)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3)研究进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
(4)研究和揭示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其区别和联系见课本:P2-P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P3-P4古代自然哲学:P6近代自然哲学:P7德国自然哲学:P9自然辩证法的发展:①列宁P11-P12 ②在中国的发展P13-P16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P16,P17-P20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P21第一章科学、技术、工程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的历史内涵:(1)古代科学。
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
黄金时代:亚历山大里亚时期。
P31(2)近代科学。
诞生标志: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P32-P33(3)现代科学。
狭义相对论诞生标志: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P33-P34科学的涵义:P34-P35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科学的基本特征:P36-P37 (1)客观性和实证性(2)理论性和系统性(3)创新性和可错性(4)主体间性和共享性(5)现实的生产性。
技术的历史内涵:(1)古代技术:与其说是一门科学,毋宁说是一门艺术。
P38(2)近代技术,以工作母机的发明为起点,以蒸汽动力的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
区别古代技术的特点:①近代技术的知识基础是科学(区别近代技术和古代技术最明显的标志)②近代技术的发展表现为工业技术体系化的过程③近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
P37-P38(3)现代技术,最突出的成就: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
特点:①现代技术与科学密切结合,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相互渗透的发展模式。
②现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迈进,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③现代技术广泛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P39-P40技术的涵义:P40-P41 首先,其次,最后。
技术的基本特征:P41-P42(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爱 因斯坦把其分为三类:①爱好科学,科学是他们的娱乐。② 具有纯粹功利目的。③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动机(消极—— 摆脱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束缚;积极——以适当的方式描绘 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的 知识本身)。 科学的体制目标归根到底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其在 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 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功利性的,是要利用科学发现进行技 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 益,即利用知识谋利。其中,“知识”可以是技术专家自己 创造的,也可以是科学家创造的。“利”是发明者获得的经 济收益,也是社会得到的好处。
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
科技投入形式上是对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投入,但本质 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主要由政府拨款 的财政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 经费、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筹科技经费、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 基金会和民间捐赠资金组成。
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
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主要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 研究组成的庞大的有机体系。 建立恰当的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科学技术体制的重要 内含。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的“稳住—头,放开—片” 的方针,就是关于正确处理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
库恩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 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科 学发展模式。其中,常规科学的特定的范式和科学 共同体联系在一起。 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 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 念是融为一体的,他把范式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 两个阶段的运动转换成科学共同体在这些发展阶段 上的运动,并通过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 来揭示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科学共同体中,“无形学院”是受到关注的 重要形式。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课程简介与绪论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3、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4、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5、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第一章思考题:*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4、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5、填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特别是()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的自然观。
第二章思考题:一、选择题1、德布罗意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A:量子假说B:测不准原理C:物质波假说D:光量子假说2、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A:分叉B:涨落C:对称破缺D:进化3、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小。
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 )。
A:负熵B:熵C:序参量D:对称性4、1916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光的路程要弯曲。
A:不会变B:会变快C:会变慢D:会停止5、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
A:不可逆B:分叉C:有序化D:破缺6、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7、混沌理论表明,只要确定性系统具有稍微复杂的非线性,就会在一定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出()。
A:蝴蝶效应B:内在随机性C:混沌吸引子D:自相似性8、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9、曼德布罗特在0、1、2、3…维之外提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的概念,它的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课件
2
科技的影响
科技变革对社会生产方式、文化认知和科学伦理的重要调整与影响。
三、科技与社会问题
1
效益与弊端
科技成果的效益和社会弊端,及其转化的难题。
2
工作与就业
科技创新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智能化时代下教育和职业规划的调整。
四、社会应对
1
政府角色
促进科技和谐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安全和监管相关议题。
2
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角色
资源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结语
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展望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人类未来与科技关系的思考
探讨科技对人类生活、社会和文明的长远影响与前景。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影响早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核心议题。本课件将探讨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1 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重要键角色。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1
科技发展的历程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探讨科技的进步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自然辩证法考题完整版
第1组(第十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A、大众的认可程度B、理论的系统程度C、是否具有可检验性D、是否是真理2.“可被证伪的理论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性”是以下科学划界的哪种观点?(B)A、逻辑经验主义B、批判理性主义C、科学历史主义D、科学实在论二、多项选择题伪科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BC)?A、不可检验性B、伪装C、主观故意性D、系统性三、判断题科学和非科学有好坏对错之分。
(错)四、简答题从性质上看医学是否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并比较其区别。
答:n科学与医学在内在目的、成功标准及道德原则上均有存在差别。
科学是以获得知识、理解和阐释世界为目的;以可靠的理论说明和解释自然界为成功标准;有其行为规范,但缺乏医患角色关系的独特义务。
n医学是以预防治疗疾病,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其成功的标准是实践层面或控制上的成功;医学实践者对个人健康负有道德责任;以整体的人为对象,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同时有观念和情感。
n综上,医学在整体上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具有多重属性,即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多重结合,是技与道的结合。
第2组1.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随科技发展起(B)A.社会作用B.加速和延缓作用C.内在动力作用D.至始至终地推动作用2.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技术革命的重大技术成就(ACDE)A.生物技术B.克隆技术C.原子能技术D.信息技术E.宇航技术3.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和社会后果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受其他社会义素的制约。
(×)第3组1、判断题:现代医学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治病救人的功能领地,而转向影响人的社会活动。
答案:正确2辨析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当一个科学理论被某个实验证实时,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社会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从古至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福祉。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可以利用高科技设备治疗疾病,可以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其次,社会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个繁荣的社会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中,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社会的需求也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也可能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公平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的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我们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也促
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科学技
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从古代的发
明火药、指南针,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进步改
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我
们可以通过手机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
地的情况,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很多繁琐的工作。
科学技术的发
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
进步,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信
息安全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寻找解决之道。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考验,比如基
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普通市民,我们都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动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
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共同推动社会的
进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第十章STS简介
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第10章STS简介第11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12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13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14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第10章STS简介一、STS的起源二、STS的学科内容三、STS的关系模式四、STS学科的建制化五、中国特色的STSSTS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对我国来说,它是一个外生型的学科,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开始对一些STS 性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作为一个学科引进我国,则是90年代初以来的事。
要使这门学科真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了解它的起源、内容和发展趋势,并把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一、STS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词,译成中文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意思。
STS就是研究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更具体地说,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与自然作斗争,从自然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古以来就存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产生STS呢?原因在于STS有一个孕育、发展的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1)古代在古代,由于生产实践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处于经验阶段,很不发达;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不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人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2)进入近代自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伽利略把实验科学与数学相结合,产生了精密的自然科学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几百年间,社会经过两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人们实际地体验到了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威力。
这时,虽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力量是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不知不觉之中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人们误以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毋需研究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章 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支持系统
信息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
教育支持系统
试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 社会对技术开发的支持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
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引起技术 变革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 技术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 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求,只有通过新技术目标设定的途径,才能转 化为推动技术发展的现实力量。技术目标是社会需 求的技术表达形式,是对技术发展方向与所创建技 术系统功能所作的设定。一般地说,技术目标表现 为由技术的性能指标、经济与社会效益指标、环境 影响指标等一系列具体指标构成的一个指标体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
向着技术形态丰富和效率提高的方向演变
1. 技术形态的不断丰富
作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技术服务于人 类目的性活动,并随着目的的发展而演进。需要或目 的的发展体现在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两个层面。从横 向拓展的角度看,随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 样化、复杂化,人的需要或目的的种类不断增多;从 纵向深化的角度看,人的原有需要或目的不断分化, 展现为需要或目的链条的延伸和层次结构的形成。需 要和目的的这一发展特点,客观上要求具体技术形态 的支持。这就是技术效果原则形成的历史背景。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
首先,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最初的手工业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速提升,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便利,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比如,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通更加便捷,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成为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的问题,比如基因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争议。
因此,我们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最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科学技术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努力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二级知识点总结
二级知识点总结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科学与技术的定义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客观认识的结果,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体系。
技术是实践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活动的总和。
2.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技术的指导,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科学是技术的先导,指导技术实践。
技术是科学的试验田,验证了科学理论。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是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技术的发展又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同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1. 科学技术的客观性科学技术是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改造,是客观规律的实践。
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不受主观意志支配,而是遵循客观规律。
2. 科学技术的历史性科学技术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
3. 科学技术的社会性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服务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4. 科学技术的潜在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潜在性,即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作用1. 促进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2. 促进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3. 促进国家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家繁荣的重要条件,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4. 促进人的自由和平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平等。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管理和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地理 第十章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国家首先是对国内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战后以国 境为界的封闭体系不断被打破(发展中国家及东欧国家对外开 放、发达国家对进口的限制减少),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各 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加强,国家对以国界为范围的经济干预和调 节逐步减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协调逐步加强,加速了经 济全球化进程。
当今的企业在哪里有业务(零部件、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
大多数美洲和欧洲企业实 现了实际意义上的全球化, 而亚太(APAC)的情况却
并非如此
建立合资企业的直接目的满足 企业增长或降低成本的需要(或 两者兼而有之)。企业在国外建
立生产厂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45%),比将生产外包出去
(37%)的企业多20%。还有接 近半数(49%)的企业选择从低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特 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生产要素在全球 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 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 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经济霸主地位,而不是取代它的世界工厂地位,因为世界需要一个“工厂” 的历史已经结束了。被人们称为第三个世界工厂的日本不过是世界制造业次 中心之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成为后发国家 学习 的榜样。但其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英国的相对优势的地位,
也没有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是绝对控制的地位,日本制造业的绝对规模以及 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甚至也从未超过美国。也就是说,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 造业中心之一的地位仅表现为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 争优势而不是整体上取而代之。德国、日本崛起之后,世界现代制造业多中 心的时代就到来了。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制造业中心了,美国的世界制造业 中心的地位就不存在了。
第十章 新版社会学概论 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PPT课件
五、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 (一)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收益者 ▪ (二)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即中间阶层能否成为我国社会分
层结构中的主题 ▪ (三)弱势群体问题 ▪ (四)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 (2)经理人员阶层: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 层管理人员。
▪ (3)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 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 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主要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 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 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和科学技术工 作的人员。
▪ 精英人物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 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 力的成员。 精英在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
四、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一)分层方法 ▪主观法:自我评分法 ▪声誉法:别人对其评分 ▪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例如收入、 教育程度等。
(二)分层标准
▪收入 ▪职业 ▪教育程度 ▪权力
▪ (二)角色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一
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 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当来自于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
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一种角色冲突或紧张的状态。 ▪ 角色与自我认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
的认同。
▪(三)社会群体和组织
▪ (一)身份或地位 ▪ 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以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 先赋地位: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们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一些思考。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展商务活动,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医疗技术的进步让许多原本绝症的疾病变得可以治愈,延长了人们的寿命。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泛滥、隐私泄露、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要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实证和逻辑,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要保持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同时也要接纳新的思想观念,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总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一对不可分割的伙伴,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我们要善于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既要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保持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同时也要接纳新的思想观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让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动机的制度 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 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 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 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 为直接目的。
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
(1)“质疑和审查” 它要求对任何科学成果,都根据经验事实和逻辑一致的 标准来质疑和审查。 “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对提出的知识主张的有效性进行公 开批评,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2)这种怀疑和批判是“有组织的”,是一 种制度上的安排,而不仅是个人行为。
“称之为‘有组织的’的怀疑主义,就在于 有同行评议制和其他形式的合格同行对科学 家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估的安排;而对个体科 学家而言,他们不必是一致怀疑的。”
(三)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
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科学 交流。
只有通过发表论文、参加相关的会议与学术访问、交流 和合作,才能使这些分散的人员联系起来。 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也是通过科学交流来逐 步实现的,如符号系统、模型、范例以及概念、理论、方法 或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都是通过科学交流而逐步取得一致的。
科学交流还是科学家获取学术承认的 重要途径。科学交流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
☆ 科学共同体是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于1942年
首先提出用以指科学家群体的概念 。 ☆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 域的限制,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 。它强调科学 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
一篇论文在被同行评议后发表,其内容一 般还没有被完全确认,只有在经受其他科学 家所作的足够长期的批判性评价而被科学共 同体鉴定之后,才会得到专业承认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相应的是科学技术的 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
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包括天文学、地质学、理学、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作为各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的数学。具 有非保密性,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一般较为间接。
研究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对象大部分是技术 产品,即人工自然,目的是形成技术理论,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 为改造自然的能力。
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 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 程和技术的统一体。与社会现实最接近。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
2.(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性识,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 段和经验。
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功能、动机、方法、价值等均不同。
科学与技术又有共同的本质:反映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表现 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
2)技术的科学化的主要表现: ①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 ②技术及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及其发展——当代的重 大技术创造如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 术、超导技术等,无疑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 的。
3)“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 构
• 古代:生产→技术→科学。 • 近代:科学→技术→生产。 •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 •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
⑴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 成人工自然的原理与方法。
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 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 工自然。
⑶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 术理论的应用。
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1 .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1)科学的技术化的主要表现: ①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 ②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 ③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
17 世 纪 初 , 人 们 把 techne 同 logos 结 合 起 来 , 形 成 technology(技术)一词。18世纪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 合的体系”。
技术
在现代社会,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 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 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目的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
变革客观世界
活动过程
实践→认识,探索 认识→实践,计划 性强,个体性明显 性强,协作性明显
形态
概念、原理、理论、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
学说等
识的物化
与生产的关系
间接的、潜在的
直接的、现实的
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不确定的、长远的 确定的、近期的
与政法等的相关性
这一过程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 发” )为核心,即以“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 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运用而进行的系统地、创造性的 工作”为核心。一般经过三个环节:基础研究、应用 研究和开发研究。
• 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其成果 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 应用研究:技术原理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 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 运行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一 、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1.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为技艺、手艺、技 能、本领。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战国时的《考工记》 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 后可以为良”。
化的双向、动态结构模式,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 (开发)三者相互联系与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活 动过程基本是从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到工程实施,直到投产和推广的过程。整 个过程同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特 别是80年代前后,更是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经 济实——综合国力”的结构态势。”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 应用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 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相应的三位—体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 以及适应三位—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
较弱
较强
研究 特征
选题 主要方法 完成期限
自由探索
目标明确
实验,归纳,分析,推理 实验,综合,想象,试错
较长,难以严格约束 较短,有明确规定
3.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
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 它们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传统,各自独立地发挥社会 作用。
第二次科学革命以来,出现了科学走在前面,科学 与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形成了科学、 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化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小科学
历史上那种传统的以增进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以个人 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科学在近代主要处在自由研究 时期,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科学家个人的智力活动,科学家自 己解决研究经费,自己制造仪器设备,自己自由选题。
大科学
①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 ②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科学; ③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发展的
必然结果。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以及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是典型 的代表。科学技术不仅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化事业,甚 至成为重要战略产业、带头产业。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 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