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科学技术社会规范及运行

合集下载

11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1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20世纪以后,科学共同体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 它超越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如高能物理学研究 领域。
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多种多样。
• 卡文迪许实验室 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 生的“摇篮”
无形学院”
麦克斯韦,创建卡文迪许实验室 , 1871年至1874年
案例一:科学家的摇篮:巴黎科学院
• 案例二: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的“摇 篮”
事业辉煌
2004年2月,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 上率先用卵子培育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 2005年5月,他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 文说,他的研究小组攻克了用患者体细胞 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该篇论文署 了20个研究人员的名字,其中,美国匹兹 堡大学著名教授杰拉尔德· 夏腾作为主要研 究者名列其中。
• 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 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 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后来,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著名的科学社 会学家普赖斯以及默顿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发 展了这一概念,赋予它许多新的具体内容。
• 科学共同体成为科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而被普遍使用,是 在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1962年发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之后。库恩把科学发展的认识过 程和社会过程通过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 起来,成功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科学史、科学哲 学及科学社会学因而发生了重大转向。
第十一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科学 交流与同行评议,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科学奖励的特征。
二、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培养,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 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

自然辩证法10.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10.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1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社会组织体制和制度。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学会、课题组)和职业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1)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肇始1603-1630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罗马的林赛学院伽利略西门托学社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托里查利1598 格列沙姆学院1662 伦敦皇家学会1666 法兰西科学院2)现代:科学技术建制的确立科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是在19世纪的德国,它和高等教育、工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形成,训练了大批高质量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加盟到科学家队伍中;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这些实验室成了吸收科学家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重要机构,并产生出工业科学家;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聚集了大批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1.2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源于社会学中的“共同体”概念,对共同体进行哲学探讨,人们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共同体的性质问题。

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对共同体性质的理解基本上趋于两种:一种是认为共同体是经验性质的,一种认为是意识形态性质的。

所谓经验的,是指基于血缘、亲族、共居处、地域等基础上的群体,而意识形态的则指其成员享有共同的态度、感情和观念等1)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社会内在形式:学派社会外在形式:科学研究组织机构无形学院: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大多数由多学科的学者组成,立足于自由联合,不具有排他性学会——职业科学家团体科研组织——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国际或国家兴办的科研中心2)科学共同体的激励机制和权威机构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奖励科学发现的基本“通货”是“承认”,它不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出现。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LOGO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第二,科研成果的 数量大。科学成果 总量的80%以上是 本时代的。
第三,科研成果的作用 和影响大。表现为科技 成果在社会中推广和应 用的过程大大缩短;国 家的科技实力最终决定 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 力。
▶非洲转基因食物中毒后,产下的一名 畸形儿
LOGO
Page 28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从人妖看转基因 首先,人妖看上去比一般的男性 或女性漂亮,就好比转基因作物直观 上优于非转基因作物。 然后,转激素的人妖大多家里很 穷,没有富人做人妖的,就好比没有 富人专吃转基因。 再次,人妖的平均寿命约40岁, “转激素”伤害了他们,转基因还能 混多少年呢?
Page 10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LOGO
▶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成为国家资源。 ▶国家纷纷制定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活动的政策。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1938年提出了重要的政策报 告《科学研究是一种国家资 源》。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 (美国著名工程师,科学家 管理者)提交的科技政策报 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 :提交总统的战后科学研究 计划》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丁帅 季开伟 冯万祥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
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 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 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
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的一种社会现象,它 反映了科学的社会形象。
Page 6

社会建制

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科学工作者: 做出科学发现,为人 类提供理论形态的科学知 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认 识自然、认识世界,丰富 人类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同时为技术活动准备知识 基础。
霍金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技术工作者: 使科学技术得到发 展和实际应用,实现科 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王 选
无私利性
这个职位一旦可以 带来大量收入,那么, 以后到这个职位上来的 将不是天文学家了。 布拉德莱
格林威治天文台
1、科学的社会规范
独创性(originality) 从事科学研究的 科学家要依靠自己的 独立思考去解决新问 题、提出新见解。
茅以升
1、科学的社会规范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 “科学家的任务并不 是在于去证明什么,而是 在于总是企图去怀疑什么 、否定什么。”
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
以共同的技术范 式为基础的技术专家 群体,其任务是在技 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 技术的解题活动。
“创新者网络”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 组织形态。 一种松散连结的组 织,成员和组织之间靠 一种合作关系作为连结 机制。提供创新者非正 式的直接互动机会。
前德国V-2火箭专家冯· 布劳恩在 解释他的第一次载人月球飞行火 箭设计方案
爱因斯坦在奥林匹克学院 与最好的两个朋友合影
第3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 社会规范
爱因斯坦与玻尔
一、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与 “无形学院” 技术共同体与 “创新者网络”
信仰“数即万物”的毕达哥拉斯
1、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需遵守的一系列道德和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旨在保障科学研究的质量和诚信,维护科学领域的公正和公正。

首先,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诚实和透明的态度。

他们应该通过准确记录和报告实验数据、方法和结果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他们不应隐瞒或篡改数据,也不应歪曲结果以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获得个人利益。

其次,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知识产权法和研究伦理准则。

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并遵守法律和伦理要求,如保护人类和动物的权益,避免伦理冲突和研究不当行为。

此外,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尊重和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合作。

他们应该尊重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存在,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促进科学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他们不应阻碍他人的研究或剽窃他人的成果,而应当通过学术交流和引用来承认他人的贡献。

另外,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克服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专注于客观事实和科学证据。

他们不应受到政治、经济或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干扰,而应根据科学原则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判断。

他们应该根据科学证据和数据来提出假设、推断和结论,并公正评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最后,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对社会和环境负责。

他们应当考虑科学研究和应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他们应当尊重和妥善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之,科学的社会规范是科学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遵循诚实、透明、可靠、公正、公正、合作、客观、责任的原则。

遵守科学的社会规范不仅有助于保障科学研究的质量和诚信,也有助于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爱 因斯坦把其分为三类:①爱好科学,科学是他们的娱乐。② 具有纯粹功利目的。③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动机(消极—— 摆脱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束缚;积极——以适当的方式描绘 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的 知识本身)。 科学的体制目标归根到底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其在 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 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功利性的,是要利用科学发现进行技 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 益,即利用知识谋利。其中,“知识”可以是技术专家自己 创造的,也可以是科学家创造的。“利”是发明者获得的经 济收益,也是社会得到的好处。
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
科技投入形式上是对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投入,但本质 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主要由政府拨款 的财政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 经费、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筹科技经费、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 基金会和民间捐赠资金组成。
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
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主要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 研究组成的庞大的有机体系。 建立恰当的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科学技术体制的重要 内含。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的“稳住—头,放开—片” 的方针,就是关于正确处理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
库恩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 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科 学发展模式。其中,常规科学的特定的范式和科学 共同体联系在一起。 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 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 念是融为一体的,他把范式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 两个阶段的运动转换成科学共同体在这些发展阶段 上的运动,并通过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 来揭示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科学共同体中,“无形学院”是受到关注的 重要形式。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3.合作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进一 步发展: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指出: 完成第二篇论文的可能性,独立者为25%;合 作者为80%。(2)提高质量:如超导:巴丁 教授(固体物理)、库玻(量子场论)和施里 弗(实验技术);如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美 国科学社会学家H· 朱克曼统计,1901年至1972 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85人(2/3) 是合作研究获奖的。而且呈上升趋势,头25年 为41%,第二个25年为65%,后来升为79%。 (3)提高效率:科研成果生产率。

1.科学技术发展进入的合作时代:个人发 明创造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爱因斯坦 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当代三大技 术: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科学 研究基地(世界级实验室如卡文迪许实 验室、硅谷、科技园区)。
三、科学技术合作
2.科学技术合作的类型: (1)分工;(2)共同探讨某一课题。

三、科学技术合作
5.社会评价的意义: ①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承认; ②对科学技术工作的一种鼓励、示范作 用; ③对科技工作者报酬的尺度; ④科学技术传播的一种手段。

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

6.社会评价的不足:①缺乏客观标准。很难 做到公正、公平。(如爱因斯坦获诺贝尔物理 奖不是他的相对论而是他的一篇光电效应的论 文);往往取决于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力;取决 于编辑或专利的水平和爱好,有时难免出现人 情作用,造成评价失误(如“莫斯科郊外的晚 上”这首歌)(英国科学社会学家约翰· 齐曼: 学术承认本身是个社会建构,它常常是短缺 的。)②评价的滞后性。往往在成果出来之后, 但真正特别需要帮助是在进行科学研究时;③ 评价公正性不足。在科学工作者地位相差不大 时,往往重数量轻质量;在科学工作者地位差 距大时存在马太效应、潮流效应和权威效应。

第十讲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十讲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体现了西 方文化中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意识。
•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一个显著的特征 是注重求同性思维。
• 儒家的“和而不同”承认差别、对立, 但这毕竟是第二位的。对于意见分歧我 们讲究的是“求同存异”、“求大同, 存小异”。
•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思想的“守一” 和“齐一”,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控制, 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 “和为贵”、“中庸之道”是严重妨碍中 国学者提出新异观点和彻底的学术主张 的重要文化因素。
七、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 推动作用
• 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军 事、生活、教育、文化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1、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导向 作用
• 吴大猷先生认为创用“科技”一词乃是 中国科学的“一种不幸”。
• 余英时先生认为,“科学技术”的涵义 实应理解为以技术精神为主导的科学, 他称之为“科学性的技术”
• 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 果细加分析,其中‘科学’的成分少, 而‘科技’的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 如此。”
2、学术价值观
2、不同的哲学观点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不同 唯物论和唯心论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
六、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 行为习惯,它们渗透在社会制度之中,隐 含在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经过历史 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
• 文化传统构成科学生长的土壤,它制约着 人们在科学活动中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也制约着社会的科学政策和科学体制,给 科学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 为它提供的研究手段;现代技术的发展 也越来依赖于现代科学为它提供的理论 基础。

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




陈景润与华罗庚
科学的社会规范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
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我们必须准备着拒绝我们的头脑产 物,无论它们对我们来说显得多么可 爱,否则它们就会死于溺爱。 ”
科学的社会规范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伽利略
(1546-1642)
伽利略根 据自己的经验 推理,大胆地 对亚里士多德 的学说提出了 疑问。
主要成就
理论解释与 理论研究与
方法运用的 经验分析的
融合
沟通
科学与社 会的互动
《科学的规范结构 》(1942年) 原名《论科学与民主》
普遍主义 无私利性
公有主义
有条理的 怀疑主义
独创性
科学的社会规范 ——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
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非个人性)
“并不依赖于它的提出者的个人或社 会属性,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 和个人品质都同样无关。 ”
科学的社会规范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科研人员 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
“杰出的科学家 ……努力工作以便把 自己的名字镌刻到一流者的金典之中。 ”
科学的社会规范 ——无私利性

陈景润
者 问 �
� 人 生 目 标 是 什 么 �

陈 景 润 说 �

是 奉 献 � 不 是 索
(1933-1996)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生平简介
1910年7月4日出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 一个平民家庭。
1931年获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 1936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1941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2003年2月23日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12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12.1 复习笔记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1.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科学共同体的含义①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科学活动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及工具三种要素。

应该首先关注科学活动的主体——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

②科学共同体是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波兰尼于1942年首先提出的概念,用以指科学家群体。

科学共同体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有时也用于指地域的科学家群体)。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③科学共同体含有两层意义a.整个的科学界,用于考察其外在关系。

b.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用于考察科学界的内部结构。

④现实中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a.R.怀特莱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组织;科学共同体首先是荣誉组织,又是雇佣组织。

学派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科学活动中合作研究的独特共同体。

b.1980年康斯坦还首先提出了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念,并被意大利技术经济学家多西进行了发展,科学共同体扩展成更广泛的科技共同体。

c.普赖斯及社会学家克兰还发现了“无形学院”这种非正式的科学共同体,它们是科学家通过直接交谈、通信等个人联系方式进行非正式交流而形成的。

(2)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①社会规范的含义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活动的基本社会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共同体必须服从特定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分为认识规范和社会规范两类:科学认识规范多指一般方法论约定,科学社会规范则是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社会行为准则,支配着所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人。

②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1942年,默顿发表了一篇后被定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提出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一、区域的不平衡性 科学中心的转移(近代以来):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二、过程的不平衡性 科学发展呈现加速度发展态势 三、学科发展不平衡性 不同时期,有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走在其 它学科前面,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小科学、 小科学、大科学概念由美国学者普赖斯 提出。 提出。 19世纪前的科学属小科学,其特点是投 19世纪前的科学属小科学 世纪前的科学属小科学, 入小、规模小、效应小,科学家自由选 入小、规模小、效应小, 自己解决经费。 题,自己解决经费。 20世纪后科学进入大科学,即科学成为 20世纪后科学进入大科学 世纪后科学进入大科学, 按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 的科学。其特点是投入大、规模大、 的科学。其特点是投入大、规模大、效 应大,科学被社会有组织进行。 应大,科学被社会有组织进行。
三、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1、高技术成为制高点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里,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里 , 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 因素,其中高技术又是重中之重, 因素 ,其中高技术又是重中之重 ,高技术产业 成为重要战略产业,为许多国家所重视。 成为重要战略产业,为许多国家所重视。 2、国家创新系统应运而生 国家创新系统是在国家层面上, 国家创新系统是在国家层面上 , 整合各有关部 门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门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该特点要求国家应从战略高度加强对科学技术 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科技发展。 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科技发展。
三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1高技术成为制高点高技术成为制高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里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素其中高技术又是重中之重其中高技术又是重中之重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战略产业成为重要战略产业为许多国家康、持续地运行?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马克思,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揭示了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本质。

本篇:从社会角度,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最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它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阐明它运行的特点与机制,并从宏观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规律及其保障。

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古代、近代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状况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少数人的兴趣和爱好,和社会的关系远。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汇聚,并进入生产过程,成为一种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始结合,形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

20世纪,科学与技术直接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成为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产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呈现下面一些特点:一、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技术化,两个方面含义:—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技术活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研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早期科学:直观、猜测和思辨探索自然,近代科学:借助实验进行探索,离不开实验技术手段。

工业革命后:尤其是新型动力机如电机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强了科与技结合。

现代,科学研究进入微观、宇观层次,前沿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等高技术手段的支持。

2、技术的科学化,两方面含义:—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形成系统技术知识体系,上升到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越是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密集程度也越高。

此外,科学研究领域交叉、理论方法的移植,边缘性、横断性、综合性学科大量涌现,科学自身日益整体化;技术开发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自身日益综合化。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 的机制

研发(活动)简称R&D:是指为增进知识 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 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 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包括三类 研究。

保障研发活动是通过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实 现的。衡量指标主要有:R&D总资金、 R&D/GDP、R&D增长率/GNP增长率、 R&D/国家财政总支出等。

20世纪20-30年代前苏 联:规划科学。 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家普 赖斯:《小科学、大科学》 普赖斯

普赖斯

大科学:国家资助的、规模巨大的、拥有 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生产、 经济、生活、政治等起着前所未有作用的 现代科学。大科学、小科学.doc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 兴起



帕特尔和帕威特(Patel and Pavitt):“决定 着一个国家的学习新技术(或改变生产活动的数 量与成分)的程度和方向的国家机构及其激励机 制和能力”。 梅特考菲(Metcalfe):“共同或独自服务于新 技术的开发与扩散、为政府提供用以制定和执行 干预创新过程政策框架的一系列的独特机构。是 由从事知识、技能和新技术产品的创造、存储和 转移活动的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 美国学者费里曼:“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种在公、 私领域内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互动行为启发、 引进、改造和扩散新技术”。

日本:1950~1975年引进26000项先 进技术;1955~1970年,日本引进技术 支付的外汇大约为60亿美元,而要发明这 些专利估计需要花1800亿~2000亿美元。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要产品有68%达 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自然辩证法5章

自然辩证法5章

1)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 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 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 在科学共同体中,“无形学院”是受到关注的 重要形式。

无形学院一词首先出现於波以耳Robert Boyle 於1646年 和1647年写的两封信中,信里描述伦敦小酒馆中的午餐会 ,当时尚无正式的期刊出版,科学家总是把自己的研究成 果写成书籍,而且透过私人通信、书店浏览和私下传阅等 方式来进行交流,此即为无形学院。


的义务
1)未来的科学家 在学习阶段的社会化任务

大学本科学习阶段 (掌握成熟的科学规范 ;锻 炼智力,主要是判别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 维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学能力 );

研究生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主要是学习研究和 创新的方法;博士阶段主要是培养进行独立
科研的能力)
2)贡献阶段科学家的继续社会化
3、承担后果

即“受罚”,也就是因自己主观上的过错导
致公私财产或人身损害而受到法律的惩罚、
制裁,也就是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其 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危害后果等的不同,而 分别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五)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功能

1、作为社会知识精英,在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社会
生活合理化方面起创造性的先导作用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家角色的概念的提出

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家”的这一社会角色, 直到1840年才由英国剑桥大学伦理哲学教授惠 威尔(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 书中最早提出并使用,“对于培植科学的人很 需要予以命名,人们的意思可称呼他为科学家 。这般人被看作是相对与人分立的,有些人在 隐蔽不开放的实验室里用古怪的仪器在工作, 另一些人从事于复杂深奥的计算和辩论,他们 所用的语言只有和他们共事的人才能通晓”。

论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论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的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许多方面,如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等。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守诚信原则,不得抄袭他人的成果,也不得篡改数据或者隐瞒不良信息。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动植物的生命,遵守动物实验的相关规范,在必要时使用动物模型,但也要尽量减少动物使用的数量和痛苦程度。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应当尊重人类尊严和人权,不得有侵犯人类尊严和人权的行为。

1.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守公平原则,不得因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而歧视任何人。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不得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也不得对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守社会责任原则,对科学技术的危险性负责。

3.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在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当遵守真实原则,不得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信息。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人隐私和权利,不得侵犯个人隐私。

4.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在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应当遵守节约原则,不得浪费资源,同时也应当遵守保护原则,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5.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动机的制度 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 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 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 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 为直接目的。
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

(1)“质疑和审查” 它要求对任何科学成果,都根据经验事实和逻辑一致的 标准来质疑和审查。 “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对提出的知识主张的有效性进行公 开批评,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2)这种怀疑和批判是“有组织的”,是一 种制度上的安排,而不仅是个人行为。

“称之为‘有组织的’的怀疑主义,就在于 有同行评议制和其他形式的合格同行对科学 家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估的安排;而对个体科 学家而言,他们不必是一致怀疑的。”
(三)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
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科学 交流。
只有通过发表论文、参加相关的会议与学术访问、交流 和合作,才能使这些分散的人员联系起来。 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也是通过科学交流来逐 步实现的,如符号系统、模型、范例以及概念、理论、方法 或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都是通过科学交流而逐步取得一致的。
科学交流还是科学家获取学术承认的 重要途径。科学交流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
☆ 科学共同体是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于1942年
首先提出用以指科学家群体的概念 。 ☆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 域的限制,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 。它强调科学 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
一篇论文在被同行评议后发表,其内容一 般还没有被完全确认,只有在经受其他科学 家所作的足够长期的批判性评价而被科学共 同体鉴定之后,才会得到专业承认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日益技术化,它的发展有赖于现代技术的最新发明,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大特征,在科学活动中心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技术的科学化,已有的技术科学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科学和技术在发展中彼此紧密相依的这个特点(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生产者三大部类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一方,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相应的三位一体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势和场合2.科学技术社会化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综合性大课题的出现,需要大规模的合作,需要跨国公司、甚至跨国的协作,项目经费巨大,仪器设备复杂,情报资料众多,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进入大科学时期-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3.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 ;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1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不同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些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是从整体水平上说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可以有重要的科学成就,同重视基础研究并注意选择突破方向及适当转移研究重点等有密切关系2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恩格斯早已指出: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提出众多领域的各种科学指标都在其成倍增长的周期,体现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即科学的指数增长规律3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社会障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组织形式
正式组织:有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按程序产
生的权力机构。如学会、科学组织机构等
○ 学会是科学共同体诸种形式中人员最为广泛的
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 业科学家团体。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学会 在历史上是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后才开 始形成的。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在现 代国家里,各种学会也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 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技事业发展的 有组织的力量。
麦克斯韦曾这样回顾光的理论
发展:“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 学说,即微粒说及波动说。我 们如今习于相信波动说了,那 是因为所有相信微粒说的人都 已经死了。”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埋没了几
十年才被重新发现,在很大程 度上也是基于此点。普朗克效 应表明,科学家之所以成为权 威,并不在于作出贡献之际, 而在于得到承认之日,其竞争 对手死去之时。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科学研究成果总 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科学研究没有给人类的 科学知识大厦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谓贡献于 科学。
独立性或创造性理应成为一种习性或规范。但是,
获得它的条件过于苛刻,它需要在漫长的历史中 养成。
相反的习性也可能受传统的庇护。有教养的模仿、
优雅的转述和富有自豪感的引进,正在关于“创 新”的天吼声中养成另一种文化品质。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借用该
词描述科技奖励中的“马太效 应”,意味着:“对于已有相 当名望之科学家的特殊贡献, 所给予的承认不断地大大增加, 而对未成名的科学家所给予的 承认却显得吝啬。”
科技奖励中的各种马态效应
A.累积优势效应
“累积优势效应”反映了“马太
效应”的实质,在科技评奖中, 过去做出过优秀成果的人好象在 将来更容易因工作良好而得到报 偿;而那些不出名的,大约仍然 不会出名。
10.1 科学的权力维度
社会体制实质上是稳定权力结
构的展现。
稳定的 权力
体制化
展现权力的 社会体制
什么是权力(power)?
过程论的定义:权力是预期效果
的产生。(罗素:《权力论》)
能力论的定义:“权力是某些人
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 ([美]丹尼斯· 朗:《权力论》)
什么是预期效果:让其他人做他
B.论文引证中的光环效应
科尔兄弟研究了美国大学物理学界
发表论文的引证情况后指出:人们 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 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 向于引证著名科学家的论文。科尔 兄弟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环 效应”。
实际上,“光环效应”所说的
是容易被别人引证的科学工作 更容易被人引证,而不容易被 别人引证的科学工作更不易被 别人引证。这是“马太效应” 在论文引证方面的表现形式。
科学正式组织的作用:
正式组织是当代多数国家科学社会建制的主要
组成,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 正式组织是社会科学技术活动的主要载体。 正式组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随着科技正式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的提升, 科学技术工作者通过正式组织对社会的影响逐 渐加大,并成为主要的社会群体之一。
学派的作用:
○ 学派保护新思想,有助于它们
的的生存和发展。
○ 学派有助于学术争鸣,开展学
术批评,排除错误,发展真理。
无形学院
○ “无形学院”一词是科学史家对英国皇家学会
前身的活动形式的称呼。
○ 一批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其中包括教授、医生、
神学家等,从1644年起定期聚会,讨论一些自 然科学问题。他们自称它为无形学院。1648年 因为伦敦战局不稳,活动的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牛 津。1660年,因政局趋于稳定,活动中心又转 回到伦敦。随着无形学院的队伍扩大,在1660 年的一次集会上,宣布正式成立一个促进物理— —数学实验知识的学院。不久经国王批准,这学 院变成以促进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进行研究和提供成
果时,除了促进知识以外,不应该有其它 动机。他们在接受或排斥任何具体科学思 想时,• 应该不计个人利益。
哲学家 传统 工匠 传统
为科学而 科学
科学就是 解决问题
近代化
内圣
外 王
独立性(Originality)
们不想做而“我”相做的事情。
权力与知识有何关系?
F· 培根早就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power)”。
法国学者福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补充认为,知识既是力量的工具,又 是力量的结果。
力量的结果是指知识因力量而得以增长。
这一点也正是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增长的同
时又处于深度悲哀之中的原因(异化为异 己的力量)。
科技体制的分类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
为基础,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 展和丰富着其内涵。 科技投入体制 科技结构比例 科技法律调整 科研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 科学技术社会化 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这一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 果。原则上科学成果属于全人类。因为科 学成果是不同时代的智慧累积的结果,而 且还是同时代不个体思想交流的结晶。
普遍性(Universalism)
科学知识不存在特殊权益的根源。
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发现成果 和理论论证应该根据它们内在的 价值来衡量,不管提出者的国籍、 民族、宗教、阶级、年龄或科学 上的地位是什么。
所有者的(proprietary):归某些人所有 局域的(local):局域 性的知识,而非 总体认识的知识。 权威的(authoritarian):为权力而研究 ,而非为自己做事。 定向的(commissioned):研究总是有 外在的实际目标,而不是academic那样 的真理性目标。 专门的(expert):研究者因为是求解问 题专家而聘用,而非个人 创造力。
无形学院的特点
(1)无形学院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 学术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都对某一研究 感兴趣。 (2)学科际的无形学院具有很强的创造 性作用,是新学科的起点。 (3)无形学院代表着复杂的和易变的研 究与交流的 前沿。他们产生的知识在更 大的共同体内检验。

10.3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H.奖励的时间效应
这是“马太效应”在奖后所起作用中的表
现,一个人获得奖励,尤其是高层次的奖 励后,即使他以后不再有新的建树,也能 够使他在很长的时间以至一生中反复地受 到已获得奖励带来的有效影响,使其不断 受益。科学家在其成果获得奖励之后的时 间里,在成果享受上不断强化的现象称为 “时间效应”。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
也没有合法调序选出的领导机构。
常见的两种非正式组织:
学派
无形学院
学派
学派没有规章制度和权力机构 学派是由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学术
思想的人组成的,他们保持着密切的 学术联系与科研合作关系,并有公认 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学派具 有内聚性、整体性、传统性和排它性 等特征。

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 建立保障科技发展的决策机构

战略制定 政策法规引导 产业升级调整 研究开发投入 区域示范探索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奖励 专利制度 科技中介
这种等级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权
威结构,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 的信仰、服从,完全是建立在 受动者自愿基础之上的。
科学社会分层现象: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这一名词源于《马太
福音》第25章第29节说:“因为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 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该效应用来解释科学家在分层体系
中因地位不佳而造成对获得“承认” 不利的现象。这种效应最严重的受 害者是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远 地区的机构里任职的科学家,他们 很难获得适当的承认。
E.“努道普效应”与“韦泰梅效 应” 有时在低声望机构里工作的科学家, 当他们的成果显示出不应获得承认 时而能获得承认,这种现象被称为 “努道普效应”;
科学社会中的权力
权力作为社会的基础关系,同样
也出现在科学活动之中,主要来 源于:
思想传统(世界观与信念的约束力) 权威(个人的影响力) 行为规范(教育与科研规范规训权力) 组织中的政治关系(学术委员会的权
力)
科学成为信息社会权力的主要来源
美国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权力的
C.论文引证的回朔效应
科尔兄弟研究发现,当一位科
学家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 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 早期工作。这种现象被称为 “回溯效应”。
该效应表明,对一位科学家早期工
作引证数量的增加,是由于他目前 在科学界分层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 高,而不是由于其早期工作质量有 所改进。
D.社会承认中的波敦克效应
怀疑主义(Scepticism)

科学家们怀疑一切。对于科学知识,无论 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仔细检查 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论证的矛盾。
批判的精神:对已有的知识保持有条件的怀
疑态度;
宽容的精神:在批判他人的同时,同样需要平和地接受他源自的批评;要容忍不同学术观 点的存在。0
产业科学的规范(PLACE)
10.5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指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
条件和组织形式。 由于科学技术的特殊性,社会组织本身无法 提供科学技术的最高目标激励,只在社会性 需求层面提供激励。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两种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使得科
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从传统的简单劳动组织形式, 演变为一种企业化的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