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是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该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指导。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高血压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下,至少连续两次测量的结果达到该标准。
该指南还对高血压的分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将高血压分为三级: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和三级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评估该指南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体重、饮食、运动、吸烟、饮酒、心理因素等。
同时,该指南还提供了高血压的危险评估表,可以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评分来评估患者的高血压风险。
三、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该指南明确了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调整。
四、高血压的管理和随访该指南对高血压的管理和随访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指导。
管理包括建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定期复查血压等。
随访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监测和调整,以及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五、高血压的并发症和处理该指南对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底病变等。
同时,该指南还对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综上所述,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导,对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根据该指南的要求,加强对高血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而中国已成为高血压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基层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基层有效防治高血压,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为此,制定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有利于有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诊治率和控制率,以达到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危害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又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指在血压测量值超过140/90 mmHg(毫米汞柱)时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
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无明显原因的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两种类型。
2.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全身多脏器的慢性受损病,长期患高血压会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脏疾病等。
同时还可诱发视网膜病变、动脉血管病变、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极大影响。
二、高血压的筛查和诊断1.筛查对象基层高血压筛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史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者、肥胖者、酗酒者、吸烟者、代谢综合征患者、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患者等。
2.筛查方法基层高血压筛查可采用血压测量、问卷调查、健康检查等方式。
全科医生应具备血压测量的技能,掌握正常血压值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根据多次血压测量结果来确定,成年人静息状态下静脉压高于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评估和分级1.高血压的风险评估除了血压值外,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喝酒和吸烟习惯、家族史以及其他患病的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高血压的分级高血压根据血压值的不同可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国内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中国人民提供科学、规范的高血压防治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指导原则。
一、定义与诊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首先明确了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指南,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诊断应基于至少两次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测量结果。
而对于特定人群(如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标准有所不同。
二、分级与风险评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级,并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将高血压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和三级高血压。
同时,还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非药物治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控和体育锻炼等。
生活方式改变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通过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减少钠盐摄入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压。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是降低血压的重要手段。
四、药物治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了药物治疗的指导原则和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等。
在选择药物时,临床医生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伴随疾病和药物的适应症。
五、管理与随访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随访提供了具体建议。
管理的目标是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访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风险进行定期进行,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指导,帮助患者达到治疗目标。
六、特殊人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还对特殊人群进行了专门介绍。
这些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和合并疾病的患者等。
根据这些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指南提供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建议。
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来了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来了近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发布(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从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特点、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诊断评估、治疗手段、防治策略、社区规范化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阐述,为我国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指明方向。
领衔者说“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并未改变高血压定义,建议按危险分层进行管理,初始即可使用联合治疗与单片复方制剂。
希望能够以简单路径实现指南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新指南制定领衔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力生教授表示。
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民族、地区间存差异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且具有2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要点2:卒中仍是最主要并发症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衰、左心室肥厚、房颤、终末期肾病。
要点3:诊室血压为常用诊断方法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
家庭血压监测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要点4:高血压定义不变按危险分层管理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SBP)≥140 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规范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24年发布了最新版的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1.高血压定义及分类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分为三个级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
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脑血管病危险性分为三个阶段。
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指南列举了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高龄、肥胖、高盐饮食、饮酒、吸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对于高血压的诊断,除了测量血压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危险因素和有无心脑血管病史。
3.高血压的评估和辅助检查指南推荐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方法和辅助检查。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生活方式评估等。
辅助检查方面,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肾功能检查、腹部超声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
4.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指南提出了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体重、限制饮盐、戒烟限酒、增加体育锻炼等。
药物治疗方面,指南列举了多种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包括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ARBs、β受体阻滞剂等。
5.高血压的并发症和管理高血压患者容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等。
指南强调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中医药的辨证施治等。
6.高血压的随访和预后指南提出了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原则和内容,建议定期测量血压,评估疗效和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方面,指南指出高血压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及时做好干预措施。
总结起来,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一份权威的指导文件,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指南的内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干预和管理,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促进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能力,我们撰写了本指南,希望能够对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高血压管理水平。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性地增高,在血管内产生持久性损害的一种疾病。
成人静息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
2.高血压的流行病学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有超过3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二、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重要性1.基层医疗机构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是高血压防治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高血压的早期筛查、诊断和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具有靠近居民群体、及时发现和干预高血压患者的优势,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开展地点。
2.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重要性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规范的管理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发展,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减轻医疗负担。
三、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1.科学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应遵循国家有关高血压防治的指南和规范,进行科学临床诊疗,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个体化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特点和诊疗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整合服务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内不同科室的资源,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
4.参与管理引导高血压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一、总体原则
1、提倡积极控制血压,尽量达到血压控制的标准,并积极控制危险
因素。
2、控制血压,采取血压控制方案,按照“参观、评估、确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的逻辑流程,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实施个体化治疗,以降低CV结局风险。
3、控制血压,采用多种非药物治疗措施。
二、治疗方案
1、根据血压水平,采取积极的非药物措施,合理的组合使用药物治疗。
2、如果血压不能控制,可以加用抗血压药物,组合用药应采用多种
抗血压药物,各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合并症情况及个人特点和需要考
虑进行。
3、辅助治疗:如果血压控制不满意,考虑采用动脉硬化的逆转治疗,消除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
4、监测、评估血压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血压变化
和血压控制情况,定期监测,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以取得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5、积极实施血压控制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管理,提高患者血压控制
的能力。
三、完善社会保障
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展高血压筛查和临床管理。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近年来,高血压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而在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攀升,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病。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基层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减轻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一、背景高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超过了正常范围。
长期以来,高血压一直被认为是老年人才会患病的疾病,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患上高血压。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紧密相关,是引起猝死、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提早发现和有效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二、指南内容《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主要包括高血压基本知识、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的分类与诊断、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等几个方面。
1. 高血压基本知识本章节主要介绍高血压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等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有全面的了解。
2.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是一个可预防且值得预防的疾病。
本章节主要介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并提供预防高血压的具体措施,如适当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3.高血压的分类与诊断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本章节详细介绍了高血压的分类标准,并提供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诊断标准及评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等。
4.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本章节重点介绍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医务人员采用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本章节还介绍了高血压患者的定期随访和管理,包括血压控制目标、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降至130 如可耐受,可
降至更低 不得<120 目标降至 <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 <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 <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130 如可耐受,可
降至更低 不得<120 目标降至 <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 140-130 如可耐受
Ferrucci A, et al. Clin. Drug Invest. 1997;13(Suppl 1):67-72
清晨是一天之内血压最高时段 同时伴有心脑血管事件高发
Br J Cardiol. 2008;15:31-34.
常见RAASi半衰期
11~15h2 13h3 12h4 6-9h5 6h6
历经不断发展,真正分子长效CCB 已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CCB发展史
第3代
第IIa代
真正分子长效CCB
第1代
剂型改良CCB
• 代表药物:
短效CCB
• 代表药物:
短效硝苯地平 1
• 代表药物:
硝苯地平控释片1 (半衰期1.7-3.4h2)
非洛地平缓释片1
氨氯地平
(半衰期:35-50h4)
(半衰期1.7-3.4 h2)
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
提纲
高血压治疗原则及目标 五大类降压药物 无合并症高血压治疗方案
有合并症高血压治疗方案
2
提纲
高血压疗的三原则
达标
➢ 降压达标为根 本,考虑当地 条件及患者承 受能力
平稳
综合管理
➢ 优选长效药物, 平稳降压
➢ 长期管理:强 调长期治疗依 从性
> 30h1
1~6. 美国FDA网站的药品说明书:
• 综合管理 ➢选择降压药时综合考虑伴随疾病 ➢其他综合治疗措施: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
15年探索: 降压卒中获益显著,冠心病获益不足
1994年荟萃分析
SBP降低10-12mmHg或DBP降低5-6mmHg
心衰
0
卒中 CVD死亡 CHD事件
(半衰期11-16h3)
真正分子长效
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4
降压过快1,增加心 梗发生率5
PP-NOR-CHN-0066 MLR Expiration Date: 2017-4-19
剂型改良并未真正 改变分子短效1
1.Toyo-oka T,et al.Blood Pressure.1996;5:206-208 2.ADALAT® 10 and ADALAT® 20 tablet product information
再适当降低
2018ESC高血压指南诊室血压治疗目标范围
年龄组
高血压
SBP治疗目标范围(mmHg)
+ 糖尿病
+ CKD
+ CAD
+ 卒中/TIA
DBP 治疗目标范围 (mmHg)
18−65岁 65−79岁 ≥ 80岁
目标降至130 如可耐受,可
降至更低 不得<120 目标降至 <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 140-130 如可耐受
-10
-20
-16%
-21%
-30
-40
-50
-60 -52%
-38%
2009年荟萃分析
收缩压降低10mmHg或舒张压降低5mmHg
卒中
0
CHD事件
-10
-20
- 22%
-30
-40
- 41%
-50
-60
风险降低 (%) 风险降低 (%)
1. Collins and Peto, 1994 2. BMJ 2009; 338:b1665
ASCOT:高血压患者抗AS治疗的循证基础 十几年前已给了明确的答案
欧洲最大规模的高血压研究
研究者独立发起的研究
1:高血压合并>=3 个心血管危险因素 患者 2:无CHD和MI史。 3: LDL-C水平
133mg/dl无需治疗
1,567
2,226
4,069
2,382
9,098
Sever PS, et al, Lancet. 2003;361:1149-58
降压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
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和卒中事件
事件累积发生率 (%)
P=0.0005
降压药+安慰剂
3.0
36%
降压药+阿托伐他汀
1.9
P=0.0236
降压药+安慰剂
2.4
27%
降压药+阿托伐他汀
1.7
冠心病事件
Sever PS, et al, Lancet. 2003;361:1149-58
目标降至130 如可耐受,可
降至更低 不得<120 目标降至 < 140-130 如可耐受 目标降至< 140-130 如可耐受
<80至70 <80至70 <80至70
DBP 治疗目标范围 (mmHg)
<80至70
<80至70
<80至70
<80至70
<80至70
启动药物治疗时机
➢ 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 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3.非洛地平缓释片说明书 4.络活喜说明书
5.Psaty BM et al.JAMA 1995;274:620-625
氨氯地平24小时平稳有效控制血压 控制清晨血压效果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
• 开放、交叉对照研究,共40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接受起始剂量氨氯地平5 mg / 天或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天,治疗期12周。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估了两药降压效果
➢ 仅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00mmHg且未合 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也可根 据病情及患者意愿暂缓给药,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 预最多3个月,若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
➢ 力争一至三个月达标
平稳 ➢优选长效药物,平稳降压 ➢长期管理:强调长期治疗依从性
➢ 选择降压药时 综合考虑伴随 疾病
➢ 其他综合治疗 措施:抗血小 板及调脂治疗
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_V1.4
降压目标
➢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 ➢ 65-80岁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
140/90mmHg以下; ➢ 年龄≥80岁降压目标为150/90mmHg以下; ➢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可在140/90mmHg的基础上
卒中事件
2018ESC
ASCOT Legacy研究 降脂分支 (LLA) 研究结果
与安慰剂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3.3年 可显著降低随机16年后心血管死亡率
全因死亡 冠心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