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积极寻求国际战略合作,建立了多个同盟关系,以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

一、中苏两国的长期合作与同盟关系中国和苏联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深厚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

自1928年起,中共与苏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迅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并在战略上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此后,中苏两国保持密切的军事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二、中美合作与同盟关系的建立抗日战争期间,中美合作与同盟关系的建立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941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互助条约》,成为战争中的同盟关系,美国援华助战的力度大大增强。

在此后的战争中,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援助、资金援助和物资援助,对中国进行了重要的战略支持。

三、中英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中国与英国也建立了一定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建立了抗日合作机构,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此外,英国还向中国提供了军事设备和军事顾问,对中国的抗日事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中法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虽然法国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处于法西斯势力的占领下,但仍有一部分法国人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与中国抗日军队进行合作。

中法两国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虽然不如中苏、中美、中英那样紧密,但仍有一定的合作与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通过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获得了重要的军事援助和支持。

这些合作与同盟关系对中国的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国的战略地位,也有利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合作与同盟关系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时期的合作与同盟关系为后来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对中国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从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对华政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在1945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侧重于经济扩张,以经济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二是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与美国相比,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沙皇俄国,更注重对中国的领土扩张与控制,以领土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与经济扩张,受其影响,苏联对华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表现出了注重对中国东北、外蒙、新疆等地区的控制的特点。

在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苏联则表现出了既有积极的支持,又更多地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时,出于对中国国内政治局面的分裂既不利于对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两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实现这样一种共同的判断,到年初,美苏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共识:一是两国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主张以政治民主方式解决国共冲突,团结各派力量共同抗日,并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二是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事务上的主导地位,美国表示理解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所拥有的特殊利益。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已初见端倪。

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美苏划分了两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以国际法的形式将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达成的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确立了下来。

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美苏最终在牺牲中国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它们在远东利益的划分,并最终确立了共同支持蒋介石的对华政策。

随着战争的结束,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之间的对抗逐渐代替了合作。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也因此面临种种危机,尤其在东北问题上,到1945年11月,事实上形成了以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为一方、以苏联暗中支持中共为另一方的新局面。

美苏共同支持蒋介石政策开始受到挑战。

苏联对华政策的这一调整,为中共进军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是,苏联对于中共的支持,更多地是基于其对华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侵略的战争中,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从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外国援助。

这些援助不仅提供了物资、武器和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了对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和友谊,使中国能够在敌人的围攻中坚持下来。

一、苏联的援助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

1937年7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随即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苏联不仅提供了装备和军事顾问,还向中国派遣了空军部队参与战斗。

苏联还在华北、东北地区建立了大规模的军事基地,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持。

此外,苏联还通过援华基金会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支持中国发展军工和重工业。

二、美国的援助美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就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1940年7月,美国通过“援华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此后,美国陆续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军事装备,包括飞机、坦克、迫击炮等。

同时,美国还向中国派遣了许多空军顾问和军事专家,提供技术和战略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了筹款活动,为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三、其他国家的援助除了苏联和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支持和援助。

英国是中国最早的援助国之一,他们提供了军事设备和武器,并派遣了许多顾问团来协助中国作战。

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经济援助。

此外,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在他们自己的国内面临困境的同时,也向中国伸出援手。

四、外国援助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援助,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援助国家的支持向中国人民传递出了友谊和团结的信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日斗志。

其次,外国援助的物资和军事装备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提高了中国在战场上的战斗力。

美苏争霸中对华政策的变化

美苏争霸中对华政策的变化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年代以来 ——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时而紧张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1、“和平演变”在苏联、东欧得逞,使 和平演变”在苏联、东欧得逞, 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这是由其 本性所决定的。 本性所决定的。 2、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 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 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 益增长,中美和好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益增长,中美和好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第二阶段(70、80年代): 第二阶段(70、80年代): 年代 ——缓和,走向正常化。 ——缓和,走向正常化。 缓和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1、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侵越失败, 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侵越失败, 美苏争霸处于劣势,调整对华关系; 美苏争霸处于劣势,调整对华关系; 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 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3、美国霸权政策遭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界各国人民的反 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 国人民的支持; 国人民的支持;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石油输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出国组织成立的背景和该组织的性质。 出国组织成立的背景和该组织的性质。 背景:中东石油业发展迅速, 背景:中东石油业发展迅速,对西方 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长期受到西方 的控制和剥削。 的控制和剥削。 性质: 性质:是发展中国建立的旨在反对西 方剥削维护自身利益的国际经济组织。 方剥削维护自身利益的国际经济组织。
材料一:在杜鲁门决定让美国再次干预中国内战 材料一: 之后的十年里, 之后的十年里,反华态度及反华政策进一步发展及 强硬化。国务卿杜勒斯------许诺 许诺, 强硬化。国务卿杜勒斯------许诺,要结束对远东的 忽视,并努力孤立、包围中国。使北京政府崩溃。 忽视,并努力孤立、包围中国。使北京政府崩溃。 他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他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除了经济上、政治上采取行动反对中国以外, 除了经济上、政治上采取行动反对中国以外,艾森 豪威尔政府还通过发展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和与 亚洲的反共国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亚洲的反共国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并加强了 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美国]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 ——[美国]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苏联:俄国是初期为“中立”,后来对华的军事及经济援助,出兵东北击溃日本精英部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苏联在这一时期为巩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其援华抗日的重要表现。

”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

苏联援华态度积极,不仅在国联“为我尽力声援”,而且派出志愿空军和军事专家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9月21日国联会议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现有之事实,岂不是证明日本之罪状。

”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李维诺夫警告与会各国不要纵容和鼓励侵略,他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

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

以后又于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

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

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

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

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抗战期间美苏对华援助并非“免费的午餐”

抗战期间美苏对华援助并非“免费的午餐”

抗战期间美苏对华援助并非“免费的午餐”作者:关山远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51期说起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很多人都会说:美国不是一直支援中国的抗战吗?其实,历史从不因为人类的善良想象而前行,观察20世纪西方国家对华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的那段历史,不可否认有“道义”的存在,但是在“利益”面前,“道义”又能有多大的栖身之处?美国曾同时向中日两国出口武器1938年底,银行家陈光甫奉命赴美国,通过私交与美国财政部长谈成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美国进出口银行将向中方公司贷款数千万美元,年息4.5厘,期限5年,中方公司在此期限内向美方公司出售22万吨桐油。

这笔贷款主要的用途,是购买汽车及改善滇缅公路运输。

这是中国与美国达成抗战期间的第一笔贷款协议,也被后人视为美国援华和战时中美合作的开端。

后人研究“桐油贷款”,认为对中国颇为苛刻。

学者任东来在专著《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中写道,桐油贷款与接下来的华锡借款和钨砂借款,不是中国最希望得到的平准基金贷款,没有满足中国稳定通货的首要需求;其次,它是小额商业贷款,不能采购军火。

为了偿还借款,中国政府不得不在国内用大量法币收购锡、钨等矿产,而法币的来源只能是印钞机。

尽管如此,这些凭中国土特产品和矿产品换来的贷款、借款,还是缓解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其实,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美国就保持“中立”,同时向中日两国出口武器。

相对于当时孱弱的中国,作为工业大国的日本,购买力无疑要强得多。

根据战后统计,抗战爆发后,日本所需钢铁的90%来自美国,铜的进口量也超过了80%。

日本所需要石油的65%也必须依赖美国,就连生产坦克和飞机的机床也有70%来自美国。

以石油为例,1937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2900万桶,1940年为2300万桶,各占日本当年进口的80%和60%。

对美国来说,这是一段颇不光彩的历史:抗战初期,在中国苦苦支撑的时候,美国却在助纣为虐。

抗日战 争如何影响了中 国的对外关系

抗日战 争如何影响了中 国的对外关系

抗日战争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也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对较低。

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了大量的特权和利益,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之中。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中国。

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和巨大牺牲,逐渐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同情。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战场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苏联也派出了军事顾问和志愿航空队帮助中国作战。

这种合作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力量,也为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这一地位的获得,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得以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秩序的维护,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也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

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与朝鲜、越南等邻国的抗日力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这种共同的战斗经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为战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抗日战争也让中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也意识到只有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威胁。

这一认识在战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得到了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的国际秩序。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中国不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一个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英勇国家。

抗战中期(1939—1941年)美国对华援助初探

抗战中期(1939—1941年)美国对华援助初探

抗战中期(1939—1941年)美国对华援助初探抗战中期,苏联在继续援华的同时,为预防纳粹可能的侵略,迫切地与日本谋和;英国援华脚步徘徊;法国维希对日退让;德国停止援华行动。

中国政府、各党派和人民苦撑待变。

此时,美国为了其远东和全球利益挺身而出,为中国坚持抗战注入了强心剂。

一、对日禁运随着美国民众逐步了解中日战争的真相,美国的民意也开始发生变化,孤立主义思潮有所削弱。

1939年春夏,美国的民意测验表明绝大多数人赞成对日本实行武器禁运并抵制日货。

6月16日公布的一份民意测验显示,同情中国者为74%;赞同不买日货者为66%,反对者为34%;赞同对日禁运军用品者为72%,反对者为28%(《抗战时期封锁与禁运事件》)。

1939年7月,美国政府鉴于其在国会内修改中立法的努力未获成功,又考虑到日英“有田—克莱琪协定”的签订对中国士气的不利影响,决心采取有力的措施,以表明美国政府对于远东局势的态度,鼓舞中国人的抗日士气。

美国政府选择了预告废除日美商约这一方式。

此举将为美国日后对日本经济进行制裁铺平道路,同时也向日本发去明确的信息:如果它一意孤行,半年后就将失去美国重要物资的供应。

7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通知日本驻美大使,声称:“在最近几年中,美国政府一直在审查美国与外国签订的商业和通商的有效条约?在这一调查过程中,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和日本于1911年2月2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商业和通航条约中的某些条款需要重新考虑。

”赫尔通知日方,要求终止这一条约,根据该约所规定的程序,宣布该约将自即日起六个月后失效。

日美商约的废除,消除了美国对日禁运的法律障碍,国民党方面深感振奋。

中央社发表评论说,“我国朝野对于罗斯福总统采取此种断然措臵,莫不钦佩其高迈之认识与果敢之决心,日寇在过去两年间所受打击,以此次为最重大,其将成为致命之打击。

”蒋校长称赞美日商约的废除是“总统和国务卿的伟大而辉煌的举动”,在日英“有田—克莱琪协定”达成之时,美国采取的这一行动“减轻了中国自卷入冲突以来所面临的极严峻的危机”。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中国抗日战争完整的历史阶段。

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迅速改善,1932年中苏复交,到1945年8月14 日中苏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时期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德国建立反苏反共同盟,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既是中国的敌国,也是苏联的敌国,应对日本的侵略战争是这一历史阶段中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弱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争取国际援助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苏复交之日起,国民政府就极力争取苏联直接对日本参战,建立中苏抗日同盟,共同战胜日本。

在整个抗战前期中国始终将与苏联建立战略同盟列为整个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只是到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之后,才将建立战略同盟的目光转向美国。

苏联是强国,但同时面对来自德日两方面的威胁,分化德日同盟,中立德国和日本,至少避免德日同时进攻自己,是苏联外交的重中之重。

苏联对华政策从属于苏联的对德日政策,而不是相反。

中苏彼此战略要求的不同,决定中苏在对日关系上只能结成一定程度的、而且是不巩固的同盟。

因此在与日本订立中立条约、达到中立日本的目的之后,苏联就停止了对华援助。

恰在此时,在新疆问题上中苏之间发生了矛盾,国民政府迅速与美国建立起战略同盟,将对苏关系降到次要地位。

以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为界限,抗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4月2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为前期,该约签订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后期。

前期。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占领东三省。

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不抵抗日本,谋求东北问题通过国际外交解决。

但美英大国和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蒋介石外交解决东北问题无望,转而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争取得到近邻苏联的援助。

“满洲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远东地区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者已不再是不堪一击的地方军阀,而是强大的日本关东军。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摘要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

1945年2月苏联与美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为了兑现它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取得的在华利益,以及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全国胜利,采取了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关键词苏联对华政策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形势。

1937年前后,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步步紧逼苏联,苏联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性逐渐增大,为此,苏联确定了援华抗日的对外政策。

但随着欧洲形势的更加紧张,特别是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发生逆转,与此同时,罗斯福与斯大林在维持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方面取得了一致。

1945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苏互相妥协而产生的重建世界秩序的全盘方案,划分了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范围,为了进一步落实其协议,1945年8月14日又与中国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有好同盟条约》,不顾中国的民族利益与领土主权完整,支持蒋介石压制共产党,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一、秘密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发展,苏、美两国各自勾画着世界格局的蓝图,中国是他们蓝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既有争夺,又有妥协,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全局地位。

美国根据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确定了一个近期的军事目标,即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力量,减少美军在对日作战中的牺牲;一个长远的政治目标,即在战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成为美国可以用来抗衡亚洲共产主义和反美势力的主要力量。

对此,美国政要们是直言不讳的。

然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还必须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承诺,否则是办不到的。

赫尔利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相信,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他认为只要“苏联应允支持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则“将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如无苏联支持,则中国共产党终将以一个政党的地位参加国民政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与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与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与支持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作为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更加艰苦的新阶段。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人民需要外国援助与支持。

在抗战期间,中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帮助,这对于中国的抗战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苏联的援助中国与苏联自20世纪初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就呈现出密切的势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积极支持中国,派遣专家和军事顾问前往中国,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援助。

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还派遣了一批军事专家协助中国军队的训练和指挥。

此外,苏联还通过公开渠道和秘密渠道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二、美国的援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选择了中国作为其在亚洲的盟友,大力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美国曾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装备和技术支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援华飞虎队的组建和行动。

飞虎队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战斗机部队,他们奋勇作战,对日本军队形成了有效的威慑。

此外,美国还通过外交手段支持中国,积极争取国际支持。

1943年,美国和英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向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为中国争取了更大的外交空间。

三、其他国家的支持不仅是苏联和美国,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和支持。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派出了陆军和空军部队协助中国作战。

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也陆续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

此外,还有一些中立国家对中国表达了支持和声援,如瑞典、瑞士等。

这些国家的援助虽然规模较小,但对于中国抗战事业的士气和国际声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外国援助与支持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扩大了抗战的国际声势,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力量。

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心和支持,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了击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不仅依靠国内自力更生的努力,还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宝贵援助。

这些外援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和援华国家的贡献。

一、苏联援华苏联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外援国家之一。

自1937年淞沪会战以来,苏联就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

苏联援华主要包括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和战略合作。

苏联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火装备和物资。

同时,苏联还在远东地区与中国展开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苏联的援助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抗战能力,对中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美国援华美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另一位重要援助国。

在抗战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日本侵略的认知加深,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

美国援华主要包括军事援助、物资支援和经济援助。

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物资和装备,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基金、贷款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帮助中国战时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促进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三、英国援华英国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重要援助国。

在抗战爆发后,英国政府积极响应中国的抗战呼吁,向中国提供了军事装备、物资和金融援助。

英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和大炮等,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英国还派遣了军事顾问来华,协助中国军队的作战计划和战略指导。

英国援华的贡献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其他国家援华除了苏联、美国和英国,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援助。

例如,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物资运输船只,为中国的战时需求做出了贡献。

澳大利亚支援了中国的航空部队建设,并积极参与中国的后勤保障工作。

抗日战争前期的中外关系

抗日战争前期的中外关系

三、抗战前期的中英关系 1、战前的对日绥靖
2、远东慕尼黑阴谋
四、抗战前期的中美关系
1、美国的孤立主义 2、美国对中国的实质性援助 桐油贷款,1939年2月 滇锡贷款,1940年4月 钨砂贷款,1940年10月 金属贷款,1941年2月 年5月
第三编 第六讲 抗日战争前期的中外关系
一、抗战前期的中苏关系
1、《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7年8月
2、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3、苏日中立条约和中苏关系的
冷淡 4、中苏关系中的新疆
二、抗战前期的中德关系 1、战前中德友好关系和战争初期德国的
中立 2、陶德曼调停 3、德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美国援华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美国援华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美国援华1941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让美国无法再继续保持中立,直接投身于二战的战争舞台。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着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

美国加入战争后,成为中国的重要外援,提供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援助,为中国的抗战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也为中美两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美国援华可追溯到战争初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压迫。

国共两党联合起来,组成了联合阵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然而,中国在物资、军事技术和财政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欠缺。

此时,美国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外援之一。

在政治层面,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对华援助法案》,这一法案批准了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美国不仅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武器,还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并为中国提供了贷款和物资援助。

这些援助帮助中国军队增强了战斗力,有效地对抗了日本的侵略。

除了政治支持,美国在军事技术方面也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支持。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飞机、坦克和火炮等,并帮助中国进行了军事训练和组织建设。

此外,美国还秘密派遣了一些特种部队进入中国,协助中国军队进行战略打击。

这些军事援助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除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援助,美国还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

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物资援助,帮助中国发展经济,恢复社会秩序。

并且,美国还向中国提供了大规模的贷款,用于购买战争物资和人民的生活物资。

美国的经济援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除了政治、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后方救助工作。

美国派出了一批医疗队和物资来支持中国的救援工作,为中国战区提供了宝贵的人道主义援助。

这些援助不仅缓解了中国战区的人道危机,还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和抗战的信心。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福建福鼎茶痴老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

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提出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不断破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支持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等。

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苏、日等大国为争夺远太地区的霸权和利益的斗争愈演愈烈。

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不但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也受到苏联的强烈抵制。

当时,美、日、苏三国在远太地区的争夺和斗争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格局。

基于此,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同处理日、苏关系紧密相联的。

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1年到1945年的近15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历经了“不干涉”政策,“以华制日”政策和中美结盟共同抗日的三个阶段。

现本文略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是远东慕尼黑阴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夺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

前者反映日美矛盾,因美国不愿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后者反映美日妥协,即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以期使美国实现“坐山观虎斗”和“渔人得利”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以美日为主导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下面简要介绍这一阴谋的演变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并威逼南窥中原。

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威胁和沉重打击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利益。

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政府交涉,对日本的侵华行为表达了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 " 联力量的有用的平衡力量。 ”! 根据罗斯福的上述战略思想,
&’援华抗日,成为盟友
美国 《租借法案》 出台, 这样, 罗斯福在对 外 !"#! 年 ! 月, 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 驻重庆的美国总统特使劳克 林・居里向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访华报告,建议美国加 强援助中国继续抗日,促使蒋介石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防 止内战。 居里还说, 这样的 “改革也将使中国成为美国战后较 有吸引力的伙伴” 。 罗斯福虽然没有明确表态, 但此后的 实
%’帮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树立蒋介石的大国领袖形象
到 !"#% 年 时 , 中 国 人 民 已 进 行 了 ( 年 的 抗 日 战 争 , 这 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是: “对于中国我们有两 个 目 标 : 第 一是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 作 为 主 要 大 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 方 建 立 稳 定 和繁荣。 ”为此,美国极力树立中国的大国地位和蒋介石的 大国领袖形象。 战争前期罗斯福采用的亚洲战略是 着 重 把 国 民 党 中 国 抬高到 “大国”的地位。 !"#% 年罗斯福 对 英 国 外 交 大 臣 艾 登 说 : “ 将 中 国 包 括 在 四 大 国 之 内 ……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 ” “中国既不会侵略,也不会成为帝国主义,而将成为抵消苏
"
#(隔岸观火,绥靖日本
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西 方 大 国 无 动 于 衷 。 #$!’ 年 & 月 #) 日, 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声明说: “ 我们一贯主张和平。 我们 主张在本国和国际上的自我克制。 我们主张所有国家在推行
& 政策时都不使用武力, 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 此类 声 明

抗日战 争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抗日战 争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首先,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抗战之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往往处于被轻视、被压迫的地位。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资源,侵犯中国的主权。

然而,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巨大的牺牲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中国战场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制了大量的日本侵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使得中国在战后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了在国际事务中发声和决策的重要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秩序。

二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主导着世界。

但随着战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抵抗法西斯侵略中的表现,使得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日本作为法西斯侵略势力在亚洲的代表,其战败标志着旧有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体系开始瓦解。

中国的胜利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推动了亚洲乃至全球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战后,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再者,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团结。

中国在抗战中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紧密合作,共同抗击敌人。

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协同作战,还包括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的交流与支持。

例如,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苏联也派出志愿航空队支援中国抗战。

这种合作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战后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各国更加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推动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建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以促进国际和平、安全与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牛军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曾经对战后中国政局的发展,包括国共内战的爆发、中共取得全国政权、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和中美走向对抗等等,均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学术界对一问题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

这主要表现在有关成果多数集中于抗战结束到1946年。

对此后不同阶段中美苏国共关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分别展开的,包括对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国共关系等等的分别研究。

迄今为止,只有台湾学者邵玉铭曾经在80年代专文系统地论述整个这一时期的三国四方关系。

由于当时历史档案的欠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该文中一些重要观点至少也是需要调整和补充的。

本文的目的是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疑问,进一步探讨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关系的特点和是否存在避免中国内战的机会,冷战发生与中国内战爆发的关系,以及中国革命胜利对东亚政治格据的影响等。

(一)"蒋(介石)之下的和平":机会是否存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东亚政局正处于大变动之中,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美苏对华政策的矛盾和国共关系等等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团乱麻千头万绪,其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能否在中国实现"蒋之下的和平",美苏国共关系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蒋之下的和平"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战后蒋介石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和蒋在这个政府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其二是有没有以及通过什么方式避免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时,美苏国共均面临着两个国际协议,即美英苏达成的雅尔塔秘密协议和苏联与国民党政府达成的中苏同盟条约。

在这两个国际协议的背后是美、苏和民国政府间的一系列外交折冲,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试图为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作出它们均可以接受的国际安排。

至少美苏领导人当时还是认为,那种安排的结果最终会对东亚政治格局和大国的战略利益产生至关重要和有益的影响。

抗日美国为什么帮中国原因是什么

抗日美国为什么帮中国原因是什么

抗日美国为什么帮中国原因是什么美国在二战中,对中国做了很多支援,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这个表示疑问,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抗日美国帮中国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抗日美国帮中国的原因1、美国与中国同属反法西斯联盟。

2、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被迫向日本宣战。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

4、美国帮助中国作战可以牵制日本兵力,防止其投入欧洲战场。

5、美国和中国南京政府关系良好,向中国提供援助,派部队与人员帮助中国抗战。

二战中日本打美国的原因地缘政治与战略选择:日本在远东的活动绕不开的两块绊脚石是苏联和美国。

苏联与这个话题关系不大,北进计划在诺门槛失败后基本搁置,准备捡德国的便宜。

美国:1、日本对美国的态度:美国作为太平洋上的大国,占有菲律宾这个重要据点。

日本为取得东南亚这个主要的战略物资供应地(英、荷占,法国不计)一定绕不开美国治下的菲律宾;即所谓的A-B-C-D包围圈(美、英、中、荷)。

2、日本的战略选择,是否一定与美国开战。

南进计划,主要以占领东南亚为主,孤立澳大利亚、新西兰。

这是日本的主要战略方向;东进计划,主要针对美国在中、西太平洋的据点,包括夏威夷、威克岛、关岛、菲律宾等,可见东进计划的目的是侧卫南进计划,而并非战略核心。

轴心国同盟条约虽然于1940年签订,但细观条文中只规定了日英发生战事时的情形。

个人认为日本战时的决策机关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攻击英属殖民地必然引发美国军事介入。

故而决定对美国先进行有限度的攻击,迫使美国接受日本在远东的利益(外交或保守的军事策略),保障东南亚-日本航线安全。

日本并没有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的能力,相信日本自身也意识到这一点。

抗日战争的介绍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苏联:俄国是初期为“中立”,后来对华的军事及经济援助,出兵东北击溃日本精英部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苏联在这一时期为巩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其援华抗日的重要表现。

”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

苏联援华态度积极,不仅在国联“为我尽力声援”,而且派出志愿空军和军事专家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9月21日国联会议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现有之事实,岂不是证明日本之罪状。

”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李维诺夫警告与会各国不要纵容和鼓励侵略,他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

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

以后又于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

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

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

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

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抗日战争进行到中期,苏联对华政策突然由热而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对立。

苏联因对德作战的需要,停止了对华的军事援助,调回了在华的军事顾问。

为避免激怒日本,不能“给人以对日联合战线的印象”,苏联甚至避免与中国政府的直接接触,并拒绝了中国政府欲打开西北运输通道的要求,再加上新疆盛世才的弃苏投蒋,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在国共关系上,苏联则分别对国共均施加了压力。

对国民党,通过外交途径发出暗示和警告。

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洛佐斯基要中国大使邵力子转告国民政府,“勿做使敌人快心之事”。

驻华大使潘友新则直接面见蒋介石,指出进攻新四军损害了中国的抗战力量。

军事顾问崔可夫更明确暗示何应钦、白崇禧,国民党如再进攻中共军队,苏联将停止对华援助。

对共产党,通过共产国际发出指示。

事变前,季米特洛夫便一再要求中共不要对国民党采取任何行动,停止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冲突,即要中共忍让。

事变后,季米特洛夫更明确指示中共不可主动破裂国共关系,不可另起炉灶,要集中火力打击亲日派。

军事顾问崔可夫则再三叮嘱周恩来要设法延长同国民党的关系,并拒绝了中共提出的停止援助国民党之要求。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并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条约和联合声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

据有关材料证实:两国于1939年6月签订的1.5亿美元信贷协议到1941年6月后就没有履行,苏联据此协议而向中方提供的最后一批物资是在1941年6月以前,加上根据这一协议而提供的前3批物资,中方只动用了其总款额不足一半的钱,即7317.6万美元,余款始终未动用。

1942年3月,苏联还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

抗战后期: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

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

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

8月8日,对日宣战。

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在极短的时间内,苏军击毙、击伤及俘虏日军即达68万余人,日军面临灭顶之灾。

由于同盟国的联合打击和震慑,日本陷入绝望,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国: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坚持“中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主张国共合作,联共抗日。

抗战后期,扶蒋反共。

1937—1941年的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对日绥靖,对中国抗战持消极、“中立”态度到积极、坚定的支持中国抗战的演变过程。

抗日战争前期:从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到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基本上是以绥靖日本为主的所谓“中立”政策。

1931年,日本出兵侵占我国东北。

美国伙同英、法,共同执行纵容、姑息日本侵略的政策。

在此后的数年间,美国基本上采取了一种“不付诸任何行动,而且毫无刺激性的远东政策”。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国这些对战争双方不加侵略和被侵略的区分,虚伪地主张所谓和平解决争端的声明,实际上是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偏袒和姑息,也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义性质的歪曲。

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虽发表了“防疫隔离”演说,却不改变中立观望政策,布鲁塞尔会议美国居然拒绝讨论制裁日本侵略问题,致使解决中日冲突问题的会议不了了之。

1938年12月美国向国民党政府提供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1939年7月,几乎与英日签订《有田——克莱琪协定》同时,美国宣布废除《美日通商航运条约》,取得了对日贸易的主动权。

美国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起了对日警告的作用,也多少鼓舞了国民党政府抗日的士气。

表明美国已由“中立”观望开始向援华制日转化。

此后,美国为防范日本南进,对日态度日趋强硬,不仅宣布废除了美日通商条约,宣布对日全面禁运废铁与钢铁,而且修改了《中立法》,中国可直接向美国购买军火。

就在日本宣布承认汪伪政府的同一天,美国竟针锋相对地宣布向国民政府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和50架新式战斗机。

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即一方面企图借用日本的力量在远东对抗苏联,镇压中国革命,因而纵容、姑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美国决不愿意放弃在中国的利益,让日本独占中国,因而又给予中国抗战以有限的援助,对日本侵略进行一定的节制,反对向日本做更多损害美国利益的妥协。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被迫卷入战争,从而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政策。

于是,美国政府对待中国的立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威逼中国向日本妥协转而联合中国共同抗日。

因为美国当权者认为,美国要争取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单靠它本身孤军作战是不能实现的,而坚持了5年抗战,有5亿人口的中国,则是最理想的同盟军和进攻日本的战略基地,从美国立场的转变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中国抗战时期的对华政策,是以美国自身的利益为转移,它的实质是对中国的利用和掠夺,这就是美国在这个时候自动放弃在华特权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真相。

美国则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了中国同一战壕的战友。

为使中国政府能更积极有效地组织对日作战,牵制日军在太平洋的行动,为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服务,罗斯福总统不仅提议成立了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联军统帅,而且将中国列入了“联合国家宣言”四个领衔国之中,与美英苏三国并列,这就使中美关系达到了空前热切的程度。

从欧战爆发(1939年9月)到1941年初:美国对华政策初步完成了由以绥靖日本为主到以支持中国抗战为主的转变。

面对日本咄咄相逼的“南进”势头,美国远东政策开始变化:1939年12月,美国扩大对日本的“道义禁运”(禁止将制造飞机用的主要金属铝、镁、钼和生产航空汽油的一切方法、设备和技术资料运往或转让日本);1940年7月,宣布对日实行重要原料、军需物资的出口许可证制;9月26日,宣布禁止对日本输出废钢铁;12月,美国再次扩大对日本出口禁运的范围(包括铁矿石、钢、钢制主要商品和许多种工具)。

由于这些措施,1940年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资源的供应不断减少。

以石油为例,美国输往日本的石油1938年为2120万桶,1940年为1150万桶。

美国对日本采取逐渐强硬态度的同时,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援助明显增加了。

1940年3月,美国发表声明,谴责日本炮制的南京汪伪政权是“一个国家用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邻国的又一个步骤”,表示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并宣布再次向国民党政府提供2000万美元的贷款;9月,美国决定追加给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10 月,被封锁的滇缅路在美国的要求下于期满后开放;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继续承认“合法的重庆政府”。

不久,美国政府又答应向中国提供50架新式截击机并“采取步骤给那些希望去中国任驾驶员或飞行教练的美国公民发护照”。

到1940年底,美国对华新政策已大致清楚:即一方面较坚定地支援中国抗战,一方面仍保持对日本一定程度的妥协,二者相较,以前者为主。

从1941年初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这一时期以坚定支持中国抗战为基本内容的美国对华政策最终确立下来。

进入1941年,美国对华政策沿着“以支持中国抗日为主”的方向继续前行:1941年1月,罗斯福派白宫高级助理劳克林·柯里赴华“帮助蒋介石解决他的经济困难,并表示美国决心提供额外援助”;4 月25日,美国向国民党政府交付5000万美元的贷款;同月,罗斯福批准了美国空军人员为参加筹建陈纳德上校的“飞虎队”(美国航空志愿队)而提出的辞呈;5月6日,美国宣布“租借法”适用于中国,“接着制定了一项用于中国的紧急租借计划,这项计划的要旨在于增加滇缅公路上的运输,美国派了一个技术组去帮助中国改进这项计划的实施,结果每月通过这条路线到达中国的物资增加为原来的4倍光景,即从1941年5月的4000吨增加到同年11月的15000吨”;5月27日,罗斯福在演说中声称:“中国抗战是反对希特勒征服世界计划的两种因素之一”;大约在6、7月间,“飞虎队”组成并参加对日作战,9月底,在华的美国志愿飞行员有100名,地勤人员181名,负责驾驶和维修100 架根据租借法案提供中国的P40型飞机;7月底,美国向中国派遣以马格鲁德将军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开始“形成与日本相抗衡的AECD(美英中荷)阵线”;10月10日,美国又向国民党政府交付五千万美元的贷款。

又存在着企图以局部牺牲中国利益来延迟日美公开武装冲突的倾向。

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1941年4月—1941 年11月的日美秘密谈判中。

1947年春末起,杜鲁门政府一面恢复对国民党的军火供应,一面酝酿新的援蒋计划。

在此酝酿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魏德迈使华,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援华法案》在日美谈判的同时,美国援华较前几年更为积极,且对日态度表现在行动上也是日益“强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