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合集下载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1)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1)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笔者听过不少课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公开课,细细复盘后发现,恰恰是师生之间的细、浅、滥的所谓的问答支撑起了课堂的繁华,这样的问答不但将古诗词的美感肢解殆尽,而且无法达成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目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无效课堂问答,是因为授课者缺乏顶层设计古诗词教学主问题的意识。

那什么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呢?余映潮老师说:“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

它指的是语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1] 因此,所谓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就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以古诗词文本及学生实际为依据,从整体出发,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创新审美等而进行顶层设计的中心问题、关键问题或主要问题。

它必须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它应该“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那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呢?下面,笔者根据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实例谈谈体会。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切入角度(一)从诗词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所谓的关键处就是解读诗词的关键点、焦点、重点或难点等,它可以是诗词的题目、注解、诗(词)眼,也可以是揭示诗词情感变化的词句或主旨句等。

抓住关键处,就等于占领了解读诗词的“战略高地”。

所以,若能精准抓住诗词关键处并设计出带有全局性的主问题,定能轻松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主要内容,培养他们探究诗词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诗词概括能力。

下面以从诗词的题目切入设计主问题为例谈谈。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可见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额头、窗户、眼睛,它富含着诸多信息。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蕴含了地点、事件信息,柳中庸的《征人怨》蕴含了思想感情倾向和诗歌类别信息,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蕴含了事件、描写对象信息。

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例小说导语设计导语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通常不会超过5分钟,导语设计也只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分量不大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一堂成功的课,导语设计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不但是一堂课的开启,设计精当了还能够以悬念迭起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以情境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情绪感染带动学生深化理解,作用不可小觑。

同行前辈的论述当中都对导语设计进行过详尽的总结,听名师讲课的过程中也亲身体会过导语妙不可言的精彩,然而在实践中还是感觉那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外”的导语更让人叹服。

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够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启文本的学习,又能在学习之初就把重点内容暗伏于中,随着重点内容的展开、推进,结尾时还能够再次以导语为生发点,提挈起整堂课的脉络,导语在这堂课中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于导语设计的美好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正好教到九下小说单元,就在导语设计上做了一点尝试,列举如下:《范进中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讽刺小说,对人物形象举手投足、言行神态淋漓尽致的生动描写是文章的一大看点。

试想:任何一个读者,在读到胡屠户那些前后自相矛盾、丑态百出的言语举止时,怎能不觉得他是可笑之人?任何一个读者,面对范进疯癫之前的屈辱、苟且和疯癫时的蓬头垢面、癫狂失态,怎能不心生怜悯?进而,为他的迂腐不争可悲可气?经典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能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感受,作为初三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已经足够他们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判断,我的导语设计就是抓住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评判去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理解主题。

------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大家已经看过了,请交流一下看完小说之后你的感受。

(学生先同伴之间交流,再全班内交流。

老师在听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谈感受的关键词,板书:可笑可怜可悲)------师:请解释一下,你觉得为什么可笑(可怜/可悲)?(学生代表发言:胡屠户的可笑在于他对范进的态度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天壤之别,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太势利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一.导言新课程改革提倡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学问、技能转变为教会同学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

老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同学乐观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育同学的乐观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老师用多媒体展现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的行道树,让同学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日,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

(给同学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给同学阅读的时间,是要同学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生1:我认为可以用“苦痛”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爽,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苦痛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的确证明白行道树的苦痛。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

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苦痛,孤独,但仍旧在固执的制造清爽,制造清爽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

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肯定的讨论的。

你是一个擅长发觉问题的好同学,不知道哪位同学情愿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肯定的道理的。

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假如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

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虚心嘛。

(众生笑)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者:朱开娟陆其勇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03期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

一、关于主问题设计的思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这里的“问得巧”指的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杨振宁也说过,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

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

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问题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我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 , 时 放弃了结构分析 、 人物形 象分析、 主题归纳的旧模式 , 设
计 了“ 小弗郎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 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 格 的老师” 这样两个大问题 , 让学生从文中找理由找根据 。 结果 学生个个有理有据 , 争得面红耳赤 , 引出了小弗 郎士和韩麦尔
先 生 前 后 变 化 的原 因 , 解 了失 去 国土 对 人 心 的震 撼 , 理 自然 而
出文 章 的 结构 比解 牛 更 难 。 同是读 一 篇 文 章 。 的人 读 出 的只 有
是一大堆文字符号, 的人却能从文字符号 中捕捉到作者的意 有
图和 主观 的情 感 。 这 样 的 高下 之分 . 有生 活 阅历 、 化 素 有 固然 文
养等因素的影 响, 但与一个人能否迅速找到阅读一篇文章的切 入点, 是否具备抓住关键 的“ 一发 ” 而牵动“ 全身” 的能力也是有
课堂设 问必须精心设计 , 触动“ 神经” 所谓触动神经 , 。 一要 触动课文的“ 神经” 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 问题 ; , 二要触动学 生 的“ 神经” 把他们 引领到探求问题 的忘我境界 , , 以达到开发
智 力 , 能力 的 目的 , 培养 唯有 如此 , 堂 提 问才 更 为科 学 有 效 而 课
重要 关 系 的。 那 么 如何 能做 到 牵一 发 而 动全 身 呢 ?通 过 问题 的设 置 , 提 起 学 生 学 习与 思 考 的 兴趣 , 而 登堂 入 室 , 握文 章 的主 题 和 进 把
番提 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
找答案。 最后 , 当学生理解 了“ 的三个不 同含义时 , 死” 也掌握 了 死海的特征 以及形成过程。 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 的说明文却 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 抓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切入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切入

引发学 生 质疑 , 以此 为 主 线 展 开
感受“ 娘俩 的好好 活 ” , 探究 “ 我 俩 的好好 活 ” , 思考
语 文 能 力 的训 练 及 情 感 的 熏 染 。 如孙双 金老 师执教《 只拣 儿 童 多 处 行 》 , 就从题
目人 手 , 用两个 问题统领 教学 : “ 从哪看 出冰 心老人 只拣儿 童多处 行呢 ? ” “ 冰 心 老 人 为 何 不 找 人 少 的地 方清静 , 要 拣 儿 童 多 处 行 呢 ?” 前 一 个 问 题 贯 穿 第 一 课时 , 帮助学生 梳理课 文脉 络 , 感受 “ 儿童 多” , 后 一 个 问题 直 指 课 文 重 点 ,然 后 给 学 生 充 足 的 时 间 读 书、 讨论 、 感 悟 和体 会 , 激励 学生 “ 能找 一处 了不起 , 能找两 处不简 单 , 能找 三处不得 了 。 ” 在 孙 老 师 的激
“ 我 们 的好 好 活 ” ,层 层 推 进 。 窦 老 师 深 入 研 读 文 本 , 走 进语 言 的深 处 , 紧扣 人物 语 肓 、 动作 等 细节 ,
反 复感悟 研读 , 引领学 生情 感 的共 鸣 。在感 受“ 我 俩 的好 好 活 ” 时 , 她 抓 住 了 三 个 哨悄 地 ” , 感 受母 亲 的耐 心 、 细心 、 小心 , 又 抓 住 了母 亲 的 三 个 动 词 “ 扑” “ 抓” “ 忍” , 以此细 节 为切人 , 让 学生 深刻 地体 会到 : 母 亲这 一 扑 , 是 要 扑灭 儿 子 想 死 的心 ; 母 亲 这 一抓 , 抓住 的哪里仅 仅 是儿 子 的手 . 更 是 要 抓 住 儿子 活下 去的欲 望 ; 母 亲 的“ 忍” , 忍 住 的 是 自 己作
的“ 间” , 只要 找准 了“ 间” — — 文章 中最能起 到 “ 牵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阅读教学的几个源头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阅读教学的几个源头
生、 发展和结果 。
四、 过 渡 句 为 链
抓住过 渡句来理解课文 内容 。过渡句在文 中起着承上启下 的 接物的处 事智 慧 , 更体现 了中国思想文化 的博大精深和源远 流长。 作 用 , 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 志。 在阅读 教学 中突 出 ( 课件① : 奥运会开幕式“ 和” 字部 分的精彩镜 头)
大多数文章都 有中心句 , 不仅概括主要 内容 , 还能体现课文结 两个中心词 , 读懂两个重点段落的 内容 ,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 构, 反映中心思想 , 表 达作者 的思想 感情 , 它们往往是理 解一篇文 特点写具体的。
章的捷径 。如果将 其选 作突破 口, 课堂教学就会形成破竹 之势 , 一
地方体现了他爱国? ( 1 ) 詹 天佑面对 国内外 的压力 , 毅然 而然接受 了修 筑“ 京张铁 路” 的任务和他在修筑铁路过程 中面对遇到 的困难 时所 想的 , 这些 都 能体现詹天佑的高度爱国之心。

如, 《 养花》 以“ 有 喜有忧 , 有笑有泪 , 有花有果 , 有香有色 , 既须
过渡句的教 学 , 也可 以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内容 , 弄清作者要表达 的 两千 多年前 , 孔 子 曾沿 黄河 奔波 , 把“ 和为贵 ” 的信条 四处传 前 因后 果。
师: “ 和” , 一个简单 的汉字 , 不仅渗透着 中国人几千年来 待人
播 。他经常 以“ 和” 训导 自己的弟子 : 立身处 世要“ 克 己” , 要 由“ 人
流泪 ; 既让人有“ 香、 色、 花、 果” 带 来 的感 观 上 的 享 受 , 又有看 到 自
难为易,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 性、 主动性 , 从 而迅速 、 高效地 完成 阅读教 学任务 , 切 实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 : 阅读教学 ; 标题 ; 中心句; 重点句; 过渡句 是本文的难 点 , 可 以抓住重点句来 教学 。 本人通过 观摩他人课堂和 自己的课堂探索 ,总结 出以下几种 生命 的感想 , 常见 的寻找阅读教学 突破 口方式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篇一【导言】《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文章以诗一般凝练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飞扬。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与生命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诵读品评、自由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深刻理解和欣赏课文独特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深度认识和多元解读。

【课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录象,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文章外形与内蕴之美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为了打破现代语文以割裂为美的僵化阅读模式,在《安塞腰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安塞腰鼓表演部分的文字。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或语段来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使教学富有整体阅读的意味。

三、探寻美点,品读赏析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自主阅读。

在赏析《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动,学生自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用我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是因为的句式相互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从而避免学生的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暴力接受。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
谈《 最后 的姿势》 教学设计
葛 祥 淮安 2 30 ) 20 2
(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 江苏
体 性 、 次性 。 层
摘要 : 作者认 为教 学设计 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 找到 上阅读课 的切入 点, 牵一发 而动全身 , 体现 阅读教 学的整

们用敬 佩 的语气读 “ 张开双臂 , 护住 学生 , 了他生命 成 中最后的姿势” 2 习环境描写 的语 句 , . 学 体会其作用 。①提 出 自学 要求 : 画出环境描 写 的句子 , 想一想你从 这些语句 中体 会到什么 。②学 生 自主学 习。③ 指名读 环境 描写 的语 句 ,品析其 表达作用 。A 学生谈谈读 了这些环 境描写 . 的句子的感受 。说说三个 “ ! ”和一个 “ ……”的表达 作 用。B 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描 . 写 , 用意。 有何 如果 不写环境 , 可不可 以? ④指导学生读 环境 描写的句子 , 出地震来 临时的危急与 险恶 。⑤小 读 结: 地震是可怕而无情 , 然而 , 愈是 可怕 , 愈能体 现谭老 师那伟 大 的精 神——牺牲 自己 , 保护 学生 ; 愈是 无情 , 愈 能反衬谭老师心 中的大爱 。让 我们再 以崇高 的敬意 读( 老师指 着板 书 ) 张开 双臂 , “ 护住学 生 , 了他生命 成 中最后 的姿势” 。 3 . 学习侧面描写 的语句 , 体会其作用 。① 提出 自学 要求 : 画出描 写人们 语言 的句子 , 想一 想 , 从这些语 你 句 中体会 到什 么。在旁边加上批注 。②学生 自主学习。 ③指名读一读 , 说一说 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老师引导学 生认 知 : 这些写别人表现 的语句 , 写作上我们称 之为 在 “ 面描 写” 侧 。其作用是 让读者更全 面地感知主人公 的 高大形象 , 从侧 面衬托 主人公谭老 师的精神 。 指导学 ⑤ 生 分角色 朗读 , 出救援人 员 的敬 意 、 生 的感 动 、 读 学 同 事 的怀念之情 。⑥ 出示语句 :在学生眼里 , “ 谭老师讲课 绘声绘色 , 不仅妙语连珠 , 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 , 同学 们再也 听不到谭老 师的声音 了,讲 台上再也见不 到那 个充满 活力的身影 了” 指导学生理解 :然而” 。( “ 一词起 到转折作 用 ,把人们从 对往事 的追忆 中拉 回令人 悲痛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者:吴刘芳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35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为什么能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故游刃有余。

如果把文本比作“牛”,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要找准了“间”——文章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即有效的切入点,就能事半而功倍。

因此,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从文章的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蕴含着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

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质疑,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及情感的熏染。

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从题目入手,用两个问题统领教学:“从哪看出冰心老人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冰心老人为何不找人少的地方清静,要拣儿童多处行呢?”前一个问题贯穿第一课时,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感受“儿童多”,后一个问题直指课文重点,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感悟和体会,激励学生“能找一处了不起,能找两处不简单,能找三处不得了。

”在孙老师的激励启发下,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熟悉文本,边读边悟,纷纷说出自己感受:“儿童多处春光美。

”“儿童本身就是人间最美的春光,充满朝气,充满生命活力,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显得更加饱满和烂漫。

”“儿童给冰心以启示,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太阳,就是花朵,就是春天。

”接着,孙老师以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优美的伴乐中适时拓展,朗读了冰心的作品《雨后》《小白船》,作者的童心和那颗博大深厚的爱心深深的感染着每个孩子,浓浓的爱意回荡在他们的心头,课文的主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从文章的题目切入,以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温度,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从文章细节处切入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计
活 动 .这样 的课 堂交 流显 得 有 针 对 性 、 目的性 .有 时 大 家 会 结 合 人 对海 鸥如 同亲 人 一 般 ?
主问题展开争辩.不过 ,万辩不离主线 ,老师轻松地成为课堂的 掌舵手.
第二次试教 时 ,围绕课 堂主问题 ,学 生交流感 受深刻 的渊 句 ,诉说感受 ,朗读与交流 中学生体 会到 “ 老人爱 海鸥 ,胜过
/ / / / ,
_ _ _ _ _~\ 、 \
\ \ \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 —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 J E 问题的设计
厉 娉 娟( 浙 江 省 永 康 市 小 学 ) / / /
\~ \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 些零 碎的 、肤 么来 写的? ”课堂 中的提问都足一些简单 的、表面的I 叫题 ,答案 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 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在课 堂教学过 要 么 是 预 设 好 的 ,要 么 是 课本 L的 , 要么 是 简 的 是 非 问 ,这 程 能起 主导 、支撑 作用 ,是能从 整体参 与性上 引发 学生思 考 、 样 的课 堂既费时义无效.深入钻研教材 ,找准重难点精心 切人 , 讨论 、理解 、赏析 、创造等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 主问题”设计 精 心设计主 问,使问题能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和欲望.以下笔者 有利 于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有利于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用一 在 教研活动 中的二次磨 课经历 : 《 老人 海鸭》( 第一次试教 : )感 个 主问题 就替代 了繁多的教学环节,达到语文课堂的高效.如何 受 老人 对 海 鸥 的 爱— — 在设计课堂主 问题 ,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 ,谈点看法.
二 、 找准 重 、难 点 ,设 计课 堂主 问题
三 、抓 住 课 文 标 题 。设计 课 堂主 问题

案例二 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二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故事,老师就在旁边陪着你。

”小叶从柜子里挑了一个物件放进沙盘。

“火烈鸟!”突然她发出了声音,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丝笑意,于是马上回应:“哇,火烈鸟的名字你都知道。

”小叶很开心,放松下来,在沙盘里放满了各类物品,但想不出沙盘作品的名称。

一周后,戴着口罩的小叶再次走进咨询室。

这次她直接来到沙盘前摆弄沙子和沙具,并向我介绍摆放的物品。

我用赞许的目光回应她,并试探性地问她戴着口罩会不会有点闷热,她看了看我后把口罩拉到下巴底下。

她给这次的沙盘作品取名为“森林世界”。

通过两次沙盘辅导,小叶和我建立起信任关系。

3.系统合力,满足安全需求。

两周后,班主任和小叶爸爸如约而来,这一次他们带着满面笑容而来。

我请他们交流这半个月为小叶做了什么以及小叶有什么变化。

班主任说小叶变化特别大,会主动交流了。

小叶爸爸向我表达了感谢,他说小叶告诉他学校有个神奇地方,以后不怕去上学了。

他们分享了自己为帮助孩子提升安全感做的三件事,我肯定了他们为小叶做的努力,确定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小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沙盘辅导,激发内心力量。

第三次沙盘辅导,小叶已经不再戴着口罩。

她一进门就愉快地叫了声“老师”,然后主动问我能不能继续玩沙盘。

她很快就摆好了沙盘,拿的物件数量是原来的三分之一。

我问她愿不愿意跟我分享她的故事,她非常乐意。

她说自己是那只红色的小鸟,白色的大鸟是爸爸,爸爸睡前经常讲故事,她开始喜欢爸爸了。

她还和我分享了一个小秘密:其实妈妈有点凶,但她还是很喜欢妈妈。

四、辅导效果一个多月后,不愿上学的小叶不但天天来上学,脸上还时常带着笑容。

班主任反映小叶变得合群了,能主动表演唱歌和举手回答问题。

她的这些变化是对辅导最好的肯定。

本次辅导,咨询师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信念。

首先确定了对小叶来说意义重大的系统成员,通过角色代入让他们体验小叶行为背后的安全感缺失,确定了辅导的目标。

然后,咨询师借助沙盘为小叶营造了一个安全、可控、美好的世界。

最终,系统合力让小叶感受到了安全和接纳,打开自己,和周围重建良好的关系。

牵一发动全身

牵一发动全身

牵一发动全身——浅议王君《老王》教学设计切入点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过:“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

”尤其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本内容而言找准切入点便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所以恰当的切入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正如串联珍珠的线,不仅可以使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也有人把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比作外科医生的一台成功的高难度的手术,或是切除,或是接合,或是移植,最终要保全一个鲜活的生命。

语文教学就像这台成功的手术,要在认真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上好一堂高效课。

只要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找到了,找准了,并且充分地阐发深入下去,必使一堂语文课富有情趣,充满生机;引发思考,获得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抓取文本的任意一句话或一段话,这需要细腻的品味文本,仔细斟酌,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不同课文的特点从课文标题处、主旨凸显处、重点情节处、描写精美处、关键过渡处等“有嚼头”的地方,对之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一、以题目为切入点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它是对一篇文章主题高度唯美的概括。

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品读;以题眼切入,可收到高屋建瓴、梳理文路之效,犹如登高览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且直接切入主旨,是迅速触摸文路之关键所在。

二、以中心句为切入点不论什么文体的文章大都有中心句,或出现在文章开头、或中间、或结尾,常常为了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理解文章内容、理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主题大多老师会选择中心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与此同时透过文章的中心句还能看看清课文结构,以及反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对课文内容、教学过程、课堂活动、教学节奏有着牵引力、支撑力、凝聚力和调节力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人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1],在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新颖高效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方法,让它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呢?有,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主问题”教学设计。

1.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理解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就是教师为实现有效阅读而设计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讨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与一般性的课堂提问相比,“主问题”设计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主问题”设计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理解和赏析,强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品读课文,所以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3]。

2.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策略要设计出高含金量的“主问题”,需要教师厚实的技能基础,除了科学求实的教学理念外,还须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具体来说,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拟定“主问题”。

2.1 设计主问题,须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所以教师要设计出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的各种阅读“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

如:著名作家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所说: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可依据“人类的命运和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旨,在深度阅读课文的环节上,设计了主问题:学生既明确了文章要反映的主题,也达到了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的要求。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者:吴刘芳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入手处,是阅读教学思路的起始点,它不是随意的静态孤立的点,而是有条件的动态联系的点。

从这一点出发,能向教学各部分发散、辐射,教学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它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特征。

切入点的选择对于阅读教学事关重要,可以决定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和优劣。

一、从文章的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蕴含着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

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质疑,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训练及情感熏染。

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从题目入手,用两个问题统领教学:“从哪看出冰心老人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冰心老人为何不找人少的地方清静,而拣儿童多处行呢?”前一个问题贯穿第一课时,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感受“儿童多”,后一个问题直接指向课文重点,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感悟和体会。

并激励学生“能找一处了不起,能找两处不简单,能找三处不得了”。

孙双金一会儿俯下身子听听这组的讨论,一会儿问问那组的想法,在他的课上,他总是夸这个学生“独具慧眼”,那个学生“火眼金睛”。

在他的启发下,学生边读边悟,在充分感知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本身就是人间最美的春光,儿童给冰心以启示。

接下来,孙双金朗读冰心的《雨后》和《小白船》,让学生感悟冰心的童心和那颗博大深厚的爱心。

伴着优美的音乐,那浑厚而有磁性的音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回荡在教室,紧紧地抓住了孩子的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黑板上出现了巴金评价冰心的一段话,“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后,孙双金用力地在课题的后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教学戛然而止。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变序教学中“突破点”的选择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变序教学中“突破点”的选择

难 点 在 于选 准 突 破 点 . 如 何选 择 呢 ?

词语 。在 教 师 的 引导 下 . 学 生 很 快 找
《 千 里 跃 进 大别 山》 讲 的 是 刘邓
寻 找 关键 词 语
到了“ 纹丝 不 动 ” 这 个 成 语 然 后 . 教 大 军 在 跃 进 大 别 山途 中 强 渡 汝 河 的 师“ 顺藤 摸 瓜 ” . 提 出一 个 富 有 挑 战 性 战 斗 片 断 课 文 中有一 句 话 集 中 体现 了先 头部 队战 士 不怕 牺 牲 、 顽 强 拼搏
时. 紧紧抓住“ 借” 这个 词 . 引 导 学 生 学 生 写 道 : “ 是 谁 为 了 整个 班 . 为 了 整 刘 伯 承 司 令 员 说 出 的 .这 是 战 术 指 围绕 “ 借” 箭 还是 “ 骗” 箭 展 开辩 论 在 个 潜 伏 部 队 .为 了这 次 战斗 的胜 利 .
理 ,把 一节 课 里 学 生精 力 最 充 沛 、 精
特 级 教 师 王菘 舟 在 教 学 《 我 的 战 懂 句 子 在众 多 的 句子 中 . 能作 为 “ 突
神 状 态 最好 的时 间用 在重 点 学 习 上 . 友邱 少云》 时. 首 先 引 导 学 生 寻 找 这 破 点 ” 的 往往 是 那 些 对 表 现 文章 的主 有 利 于 提高 教 学 效率 . 发 展 学 生 的思 篇 文 章 的 突 破 点 : 自读 课 文 . 找 出 最 要 内 容 、 表达 作 者 的 思 想情 感 起 重 要 维 能 力 和创 新 意 识 实施 变 序 教 学 的 能 体 现 邱 少 云 严 格 遵 守 纪 律 的 一 个 作 用 的句 子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例谈 变序教 学中“ 突破点” 的选择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可以这样教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可以这样教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可以这样教
1. 建立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始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拼音、词汇和语法。

学生需
要理解语言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类型的词语和句子来
构建有意义的语言表达。

2. 强调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强阅
读理解和语法技能,同时提高词汇量。

写作则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用语言表达想法或思想,也是培养思辨
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挑战学
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和发现新的知识。

4. 引入文化和历史
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加深他们对语
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5. 创造性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通过绘画、写作、戏剧和讲故事等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
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并引
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创造和发现。

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语言、积累词汇、增强语法技能和提高表达能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可以这样教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可以这样教

语文2014·5“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

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主题”,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过程;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和廉洁等传统美德。

课堂教学中,我以“认识古代英才”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

特别是将《三顾茅庐》与“练习3”的教学整合起来,欣赏“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勇武,再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故事。

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让学生整体掌握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

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大了学习的张力,具有激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生平进行探究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不仅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二、抓住一条“主线”,明晰学习思路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条内在的主线,即文章的线索。

它或以人物,或以时间,或以感情等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导语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通常不会超过5分钟,导语设计也只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分量不大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一堂成功的课,导语设计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不但是一堂课的开启,设计精当了还能够以悬念迭起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以情境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情绪感染带动学生深化理解,作用不可小觑。

同行前辈的论述当中都对导语设计进行过详尽的总结,听名师讲课的过程中也亲身体会过导语妙不可言的精彩,然而在实践中还是感觉那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外”的导语更让人叹服。

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够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启文本的学习,又能在学习之初就把重点内容暗伏于中,随着重点内容的展开、推进,结尾时还能够再次以导语为生发点,提挈起整堂课的脉络,导语在这堂课中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于导语设计的美好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正好教到九下小说单元,就在导语设计上做了一点尝试,列举如下:
《范进中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讽刺小说,对人物形象举手投足、言行神态淋漓尽致的生动描写是文章的一大看点。

试想:任何一个读者,在读到胡屠户那些前后自相矛盾、丑态百出的言语举止时,怎能不觉得他是可笑之人?任何一个读者,面对范进疯癫之前的屈辱、苟且和疯癫时的蓬头垢面、癫狂失态,怎能不心生怜悯?进而,为他的迂腐不争可悲可气?
经典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能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感受,作为初三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已经足够他们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判断,我的导语设计就是抓住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评判去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理解主题。

------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大家已经看过了,请交流一下看完小说之后你的感受。

(学生先同伴之间交流,再全班内交流。

老师在听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谈感受的关键词,板书:可笑可怜可悲)
------师:请解释一下,你觉得为什么可笑(可怜/可悲)?
(学生代表发言:胡屠户的可笑在于他对范进的态度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天壤之别,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太势利了。

)(范进让胡屠户骂的那么可怜,日子过的那么穷,好不容易中了举人还疯了,很可怜。

)(范进中了举人本来是个喜事,但是自己却喜极而疯,真是悲剧啊。

)(老师在引导学生解释原因的过程中,板书:中举前中举后胡屠户范进)
------师:那么咱们就从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时间段来看看,胡屠户的言行对比,以及范进的是怎样的一个疯癫状态。

(老师板书:言行表现。


(至此,板书展现了这堂课的脉络,顺着板书提示,课堂进入人物形象的感受和分析。

)这堂课的结尾是这样的:
------师:吴敬梓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

我们在笑声之余,在悲叹之后,是否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范进周围的这些人一个个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可笑?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算不上奸恶之人的范进遭遇如此可怜可悲?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出作者对科举制度和清朝末期社会风气的批判,明确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智取生辰纲》属于水浒故事,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是吸引读者之处。

课文情节围绕生辰纲展开,一方要保护生辰纲安全送到,一方要夺取生辰纲据为己有,杨志和吴用都不是等闲之辈,双方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在一护一夺中上演了一场好戏,如何施展计谋就是读者所关心的。

我的导语设计从课题入手,抓住“智”,起于杨志护送中显示的计谋老到,止于吴用一行人夺取中的巧妙心机,故事谜底揭于课文最后一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交代,人物形象也在情节推进中展示尽致。

------师:从预习中,我们了解到生辰纲最终被吴用给劫走了,那么题目中的“智取”应该就是指吴用为首的梁山好汉很聪明,那么杨志是不是很笨的一个人?
(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是:如果杨志很笨,那么故事就没什么看头了,吴用也就没法显现出他的智慧。


------师:既然杨志不笨,请仔细读课文,找找哪些情节能够反应出他的智慧。

(学生依据故事情节,体会杨志护送生辰纲的苦心安排和丰富经验,为后面吴用如何计高一筹、导致杨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做好铺垫。

)
《杨修之死》属于三国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统古典小说的笔法,即在事件中展现人物性格而几乎不做人物心理的描绘。

这与现代小说重视人物心里描绘是不同之处,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就需要读者去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人物就活了,性格特点就显现出来。

我的导语设计就从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入手,通过在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反映,来感知人物特点:
------师:杨修死于谁之手?(曹操)
------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杨修做了很多曹操不喜欢的事情。


------师:做了哪些曹操不喜欢的事情?(学生阅读文本,整体上把握情节。


------师:在杨修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曹操心里是怎么想的?请模仿曹操的口气说出他看到杨修的所作所为时的心里话。

(学生在了解事件之后,模仿曹操的口气,说出对杨修的态度,这是一个阅读再创造的过程,同时,曹操所说的心里话就是他性格特点的体现。

)
这些设计说不上高明,但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感觉有不错的效果,一堂课的流程和主要走向都在导语中得到了提示和体现,避免了课堂的思路不清和低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