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昌图县十八家子中学2018- 2019 学年度下学期九年月考 语文试卷
2018- 2019 学年度下学期九年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1.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项是( ) (2 分)A.诓骗(kuāng)撩逗(liáo) 鲁钝(dǔn)不足为据(jù)B.簇新(cù) 隧洞(sùi) 飞窜(cuàn) 伤痕累累(lěi)C.灌溉(gài) 中伤(zhòng) 勾当(gòu) 火山暴发(bào)D.白晰(xī)刁难(nán) 辨析(biàn) 英雄辈出(bèi)2.依次填入下边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一个富于想象的人,会幸运地避免①在个人的狭窄的情感角落里,把挫折与悲痛化作一柄银锄,不断拓展他的情感世界,从而去爱每一个善良的人,每一棵青绿的草,每一条伸向远方的路,并在这爱中,把善良撒播得更加善良,把青绿②得更加青绿,把路伸向更远的远方。
想象这种对心灵世界的无尽拓展,不是许多人都③的魔力吗?A.①关闭②滋生③孜孜以求B.①幽思②温润③梦笔生花C.①幽闭②滋润③梦寐以求D.①幽静②湿润③求之不得3.对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关键是市场主体要能够承担维护农产品安全。
修改:在句尾加上“的责任”。
B.2018年省工商局公布的维权数据显示,关于汽车质量的投诉逐年提高。
修改:把“关于”去掉。
C.罗阳同志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修改:把“榜样”去掉。
D.市教育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区相关部门在组织学生“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修改:把“不”去掉。
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我们学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也是出自《孟子》。
保定市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习题(含解析)
蠡县中学高一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选择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漫溯(sù)阙(què)秦挥斥方遒(qiú)戮(nù)力攻秦B. 彳亍(chíChú)卮(zhī)酒忸怩(niǔ ní)不安以飨(xiǎng)士卒C. 悲怆(chuàng)参乘(shèng)浪遏(è)飞舟目眦(zì)尽裂D. 火钵(bō)瞋(chēng)目百舸(gě)争流失其所与(y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本题考查的字音多为平时容易误读的,A.阙(quē))秦,戮(lù)力攻秦。
B.彳亍(chìChù)(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C.瞋(chēn)目(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字音题是个难点,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记忆相当数量的字音。
下面这些方法也许会对考生有些帮助。
(1)根据词义不同辨别读音。
如“间”字,当“时间、中间” 的意思讲读“jiān”,其余读“jiàn”。
(2)根据词性辨别读音。
如“创”字,名词读“chuāng”,动词读“chuàng”。
(3)根据口语、书面语的区别辨别读音。
如“给”字,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壳”字,口语读“ké ”,书面语读“qiào ”。
(4)用简便记忆法辨音。
如“遂”字,除“半身不遂”读“suí”外,其余都读“suì”。
(5)根据《审音表》上规定的读音辨音。
如“氛”读“fēn”,“倾”读“qīng ”,“戚”读“qī”。
(6)根据古今读音习惯辨析读音。
如“说”,古汉语中一般读“shuì”,现代汉语中一般读“shuō” ,(现代汉语的“游说、说客”等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还要注意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如“绿(lù)林好汉”、“商贾(g ǔ)云集”、“否(pǐ)极泰来”等。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19套)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全部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包括16道小题,1-6题每题2分,7-16题每题3分,共42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 拊心 星辉斑斓 功亏一篑 风华正茂 B . 忸怩不安 寥廓 金壁辉煌 氾南C . 漫溯 寒喧 忸怩 揠苗助长D . 竟自由 惆怅 寂寥 笙萧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6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3.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4装┆┆┆┆┆┆┆订┆┆┆┆┆┆┆线┆┆┆┆┆┆○┆┆┆┆○┆┆┆┆○┆┆┆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4.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5.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分)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夫晋,何厌之有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6.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2分)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语文)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第一次月考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A “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
2、B “不属于消遣品”错误,原文说的是《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并“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
3、C“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D 【解析】“欲抑先扬”错。
5.①春雨滋润庄稼,农人在劳作之后喜滋滋地听雨;②夏雨不停,农人在家中愁闷地听雨;③暴雨(白雨)倾盆,农人在仓皇躲雨时,喜悦兴奋地听雨;④秋雨连绵,农人在劳动的疲惫中伴着雨声人眠。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6.①展现了自然清新的乡村风景,营造了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②烘托出作者平和惬意的心态,表达了他对故乡风物(农村生活)的眷恋与喜爱。
③以景作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收尾耐人寻味,意蕴悠长。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7.B(“一直呈递升态势”不对,第三、四批公布的数量不变。
)8.B(A“夸张的形式”不对。
C“触角最敏锐”无中生有。
D强加因果,也不一定是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9.①汤敏更注重实践,做古村保护公益活动,创立“古村之友”,拥有庞大志愿者团队;②胡彬彬更重研究,提出“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的观点,以及古村落开发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
(每点2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B原文标点: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
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
11.C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没有用“天干”表示。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科参考答案201810选择题(17题5分,其余每题3分)1.A试题分析:“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此题“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强加因果。
2.C试题分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混淆逻辑范围。
3.B试题分析:“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可以看出,从“有”外去寻找“无”的诗意之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选项B曲解文意。
4. B【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
解答此题时要通读全文,关注细节,明确主旨,分析手法,结合内容做出准确判断。
B项,“事件是不真实的”理解错误。
这句话的是意思是史书记载的多是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战争,史书中看不到生活的丰富和趣味,感悟不到历史永远前行而不可逆转的形势。
江苏省镇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试题、作文大全、写作练习、文学阅读、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诗词鉴赏、成语词典、时评借鉴、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books, writing exercises, literary reading,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oetry appreciation, idiom dictionary, time evaluation reference,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江苏省镇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江苏省镇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2019.3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0分,共18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看过许多民国时期的文人论战,___地说,鲁迅跟林语堂斗嘴,比鲁迅跟叶灵凤斗嘴,好看多了。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测试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长河里,文字出现得非常晚,书法是随后的创造,出现得更晚。
它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是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
中国人擅长书法创作,尤其是在石头上的书法——取其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可以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有所区别。
中国人也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石上书法的样式。
但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没有再次间断的“石文”时代。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碑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
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南昌十九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B (作品三百零五篇是确数,五百年的跨度才是“大约”的)2、A(应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的一种体裁”,屈原只是发挥和完善者)3、 B (因果倒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4、C(“是因为老妇人就坐在扁豆花旁”错,是因为扁豆花的自由生长不受打扰,而老妇人淡泊生活,清静幸福,豆如其人。
)5、C(“因为看到扁豆花且开且落,在秋雨中寂寥地开放,难免会为扁豆花悲伤”错,因为人生至此年老力衰,被冷落,受孤独,难免会产生寂寥的心绪。
)6、①排比、拟人、比喻、对比(写出一个没有分,两个1分,任意答出三个得2分)。
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扁豆生命力的顽强,以及扁豆花的美丽,(1分)为下文写扁豆的主人——老妇人作铺垫(1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7、(1)CB(A.概括不当。
原文只是就饶宗颐自己的情况进行介绍,不具有普遍性,过于绝对。
E.“范围最广,成果最多”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在同时代学者中很少能与之相比”。
D.“饶宗颐充满‘士夫气’”错,原文是说饶宗颐的书画艺术充满“士夫气”。
)8、①突出特点。
交代了饶宗颐是以学者兼而为艺术家的突出人物,②赞扬了他对艺术的探索永不停止的品质。
③承上启下。
上承对饶宗颐的学术成果的介绍,下启对饶宗颐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的介绍。
④呼应题目。
提到饶宗颐学者兼艺术家的身份和地位,与题目呼应。
(写到一点1分,写到两点3分,写到三点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9、(3分) C(A聘请/问;B派遣/休弃;C都是指旧交;D诚挚的样子/愚拙)10、(3分)D (A介词,引出地点/比;B代词,指严光/还是,表商量语气;C于是,就/人称代词,你的;D都表修饰)11、(3分)C(“差增”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武帝很生气他的不逊”选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2018-2019学年度高一语文9月月考卷(普通用卷)
绝密★启用前2019-2020学年度河南省许昌市长葛第三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卷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
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
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
“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
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
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
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
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
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高一年级九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九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藤蔓wàn载歌载舞zài创chuāng伤麦糟zāo)2、A(感慨惨不忍睹好高骛远人才荟萃贸然一副笑脸)3、C(搭配:体恤百姓体察民情。
宁愿……也要,宁可……不可。
品行,行为;品性,性格。
)4、D(A加快规模不对B与否两面对一面C句式杂糅从……出发以……为出发点)5、C(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6、C(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7、A(从第4段。
“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厨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俗词”的。
)8、D(文章并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9、D(见,我)10、C(状语后置,其他是宾语前置)11、A[柳氏子是“大怒骂”;“寻死”意为“不久死去”]12、(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2)依靠别人的力量却伤害别人,是不仁的行为。
失去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3)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
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1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4.(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1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到了颓圮旳篱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风萧萧兮易水寒16、(1)孩童时代的友谊只是嬉戏,并未获得真正意义。
2018—2019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卷高一语文(含答案)
2018—2019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卷高一语文试题第Ⅰ卷一、阅读(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身:身体C.士大夫之族族:类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复:恢复2.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助词,的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对于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3分)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III)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III)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
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
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
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
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
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
《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
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
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
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1)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
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精选-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元帅型人物,新月派的副帅就是徐志摩。
他们的主张虽然差不多,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
徐志摩跟闻一多相同的是他也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向人炫耀他的学历。
但他那些文章看来看去,你总觉得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道理讲得比较差。
在新月派里,论理论修养他不如闻一多,不如梁实秋,这也未必就是缺点,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
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一般以青少年为主,在中文系待着,二年级以上的人恐怕就没有喜欢徐志摩的了。
徐志摩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依靠灵感,所以在当时被看成是天才诗人。
徐志摩的确是天才,他自己也说,他写诗是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这没法用道理来解释。
胡适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郭沫若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闻一多也有,但徐志摩所依靠的就是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
其实徐志摩最好的诗不是《再别康桥》,比如他的《沙扬娜拉》写得更好。
这首诗非常短,不整齐,不押韵,好像不符合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但是你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整齐,内在的韵律,它的表达形式和它的表达对象完美地统一了。
另外有一首既整齐又自然的诗叫《雪花的快乐》,可以说既能代表徐志摩,也能代表新月派。
这诗一共是四节,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
这首诗每一节选的韵也是很见匠心的,潇洒的时候用的花韵,飞扬用的是比较明亮的韵,最后落到姑娘身上的时候变成消融,变成鼻音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
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
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
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
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
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
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
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
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
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
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
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这么喊,又像是喊牛。
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
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
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
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
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真的。
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
年轻女人又来了。
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
住在山里?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
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
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
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
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
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
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
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
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
今后也不打柴了。
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
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
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
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
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
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
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青树喊:爹,我转弯了。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4.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二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5.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6.“爹,我转弯了”这句话,即是理解青树的关键,也是理解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