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唯物论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考点名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点内容: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预习导读:一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观因素: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客观因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3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2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实事求是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 不正确: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 5、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
程。
❖ 不正确: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 6、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6、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
❖ 不正确(注意:颠倒了二者) ❖ 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 不正确: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
改变、消灭)规律。 ❖ 8、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 不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 9、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 错误(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
❖ 2、真理的含义真理及其属性
❖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属性:
❖ ①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是指人 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期 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 人平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方法论要求:学习科学理论,树立正
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
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
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真理。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和
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是否认识到、是否承 认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能被任意创造 或消灭。规律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也不因任 何人而灭亡。
木匠心中很烦乱,抽起了烟。咕嘟嘟地抽了一袋又一袋烟,又 捧起了烟袋,围着截短的木料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绞尽脑汁, 想了又想,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高兴地拿起锯子,又 把木料锯成两段。主人一见更发火了,一跺脚便走出家门,四 处逢人就说,木匠把他最好的一块木料糟蹋了。他走了一天, 直到黄昏才扫兴地回家来。然而,主人一走到家门口,奇迹出 现了。原来,门槛不单是做成了,而且还雕上了美丽的花纹。 仔细一看,两边是活灵活现的两条龙,中央部分两条龙嘴之间 嵌了一只球,正好把短缺的部分补上了,成了“二龙戏珠”横 卧门下。主人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伸出大拇指,钦佩地说: “巧木匠!巧木匠!” 从此,巧木匠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例:石头风化,铁生锈,含羞草,向阳花等。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的物理反应
岩石风化的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草履虫的应急反应
葵花向日
(2) 由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这种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 动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高级动物能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 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形成动物 心理,不仅指简单动机,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这依 赖的是大脑。
2014年考研题(单选)
2、俄国早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 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 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 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C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作用(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
调控性——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本章结束
• 2、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 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 日心说
布 鲁 诺
人因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 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 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 无所知。 •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 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 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 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 括了宇宙。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 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决 定作用
•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 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3)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事物就反复出现。
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而磁场的变化,必须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就是电流与磁场之间稳定的关系。
再比如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一单元唯物论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十分紧迫的课题。企
业要挑起自主创新的大梁,就必须树立信心、
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我国自主创
新的局面才能得到真正的改观。这说明
❖( ) ❖ A.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 B.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影响 ❖ C.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有着导向和选择作用 ❖ D.有时候意识的反作用是决定性因素 ❖ 【答案】 B
❖
(2008年海南单科,16)某地利用当地
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
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
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
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 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 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 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 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 请做考说不
来,也等不来,关键只有一个字:干!干,
就要实,就要苦干实干。干,就要巧,就
要尊重科学。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B.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C.勇于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
世界
❖ D.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 来
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 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 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 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①④
❖ 【答案】 B
浅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浅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浅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由于世界是联系的和永桓发展的,顺势⽽下就会引出规律是啥的概念?规律,亦称法则,是指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法则,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定条件下经常起作⽤,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尽管规律和本质,在这⾥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配现象的⽅⾯。
然⽽本质是指⾃⾝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所具有的特殊⽭盾构成。
⽽规律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类事物现象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的内容。
井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例如,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依次更替,每⽈昼夜的循环,⽣物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级形态的发展等表明,⼀切物质运动发展过程都具有某种确定⽆疑客观的、普遍的、重复的基本秩序,这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具体基本秩序如下:第⼀,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是哲学的⼀个中⼼概念,⼜称真实性。
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应,指是事物的本来⾯⽬,不掺杂个⼈主观的性质。
⼀⽅⾯,某⼀事物从不同观点或⾓度来思考或判断都有其合理性;另⼀⽅⾯,某⼀事物不受⼈的思想、感觉、意识、⼯具、计算等主观⼿段的影响,并保持独⽴存在的客观事实。
缘由,⾸先不管⼈们承认与否、喜欢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其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感官不能直接把握;再次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
只能隨客观事物的本⾝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不能由⼈们以主观意识任意改变。
例如,⾏星围绕着太阳转的周期运动规律,在哥⽩尼和开普勒发现之前,⼀直在宇宙世畀发⽣作⽤;⽣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盾运动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之前,也⼀直在⼈类社会发⽣作⽤。
因此说,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作⽤不以⼈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政治基本理论
一.政治基本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二)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等。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
(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结合实际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结合实际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我们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谁你所愿,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
它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
那就是客观规律所谓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首先是一种本质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规律,其次是一种必须联系。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规律最主要的性质就是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改变规律,人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例如:“万有引力规律”。
正如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须受到规律的惩罚。
例如:“拔苗助长”的寓言,1958年我国大跃进。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大家都知道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故事。
居里夫妇当时在十分简陋和极其原始的实验室里花了45个月的时间,耗费了2000吨药品和800吨水,才从400吨粗杂的沥青矿石中提炼出一克镭的化合物,这个过程可说是千辛万苦、呕心沥血了。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含义
实 事 求 是
地位 解放思想含义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 求是是统一的
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世界观就是哲学?
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 学 和 世 界 观 的 关 系
联系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 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 的观点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需要经过系统的 学习才能掌握
区别
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而哲学则把自发 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意识的反作用 二者都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挥 二者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 重要特征
意识的反作用 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将观念性的东
西变为现实,从而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范围不同
主观能动性
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
意识的反作用 侧重表明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中,意识对 物质具有一种与物质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
高考考点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唯 物 论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关系 3.一切从实际出发 4.实事求是
相关基础知识
1.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2.意识 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说练就练
1.(最佳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的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商品和货币 C.“九五”计划 D.日月星辰
唯物论
辩证法
哲学常识
人生观
认识论
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 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马克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两个特点,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简答)答: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性的产物③社会劳动性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4.意识的本质(简答)答: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简答):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简答):答: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①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的知识点,在高二哲学教材中也是一个难点。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好它们一、规律及规律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规律,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①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②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③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因而规律是普遍的,没有无规律的运动着的事物。
这是规律普遍性原理。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我们要把握好规律的特征。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就否认规律是事物固有的联系。
②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
③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讽刺的就是,把偶然的联系当必然的联系,把现象当规律的做法。
④规律是同类现象中的稳定的联系,它具有可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以上四点是对各类事物发展规律共性的概括。
也就是说,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尽管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必然具有这四点共同的特性(共性)。
我们要把握好规律和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联系。
马克思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五讲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
……本质的关系成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肖像)2、规律的类型按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划分,可区别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按其起作用的领域,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规律。
各门具体科学,是以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为对象的,哲学则是以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最普遍的规律为对象的。
(规律类型示意图)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在那里起作用。
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和规则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
虽然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实际,可以修改和取消。
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规律是人们的意识的产物,例如康德,他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实用主义者认为,科学规律仅仅是人们为着暂时的利益而作的有用的假设,这种“人造规律”的说教是非常荒谬的。
4、规律的特点【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内部固有】。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
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反映为万有引力定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为元素周期律;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的本质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1、范畴定义①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内在性和条件性。
②主观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强制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导致失败。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主体条件。
因为规律具有内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规律;规律具有条件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美国总统的“零年当选必死”规律 “特科抹人诅咒”还被称作“蒂皮卡诺诅咒”或 “零年份诅咒”。根据传说,1811年,美国将军威 廉· 亨利· 哈里森在蒂皮卡诺大战中击溃了印第安人 首领特科抹人的军队,并对印第安人实施了大屠杀。 面对强大的敌人,可怜的特科抹人只能用咒语来反 抗,他们的酋长临死时诅咒说:我告诉你们,哈里 森将死;继他之后每隔20年,每个在尾数是零的年 份当选的总统都必须在任上死去;他们每个人的死 都会让美国人记起我们的人民。
庖丁解牛
2、规律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规律的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它永 远烧不死“日心说”。
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不是人类在规律面前就无所作为,只能被动 接受规律的安排即听天由命呢?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透过现 象,认识和发现规律。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来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造自然和 社会,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我们正确对待规律的态度应是:既反对藐视规律的 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 为的思想。
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 只,树上还有几只? Ο只 !
9只 !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为什么要发 挥主观能动性?
(1)只有发挥主观 能动性,才能揭示 事物本质与规律, 正确指导行动。
么 没 看 到 万 有 引 力 我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怎
我怎么就 想不到?
,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 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2)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规律的客观性(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难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推演归纳法教学过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基本内容: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3)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基本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固有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3、(1)、关于规律的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2)关于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规律。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把握规律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联系;联系: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人们以通过现象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4)把握规律和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联系: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三、规律客观性1、基本内容: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只有以认识的自然、社会规律为基础,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成功。
3、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指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
不能误解为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主观意识活动的规律,但从本质上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即思维规律所反映的内容易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
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要起作用。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
不论思维规律促进人的认识,还是惩罚人的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人的认识的关系上,思维规律显示出了它的不同作用方向。
而且也只因为思维规律从两个方向起作用,才要求我们加强思维训练,及早达到对思维规律的自觉遵循,促进我们不断的得到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2)规律是客观的,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这并不是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条件。
事实上,任何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
条件不同,事物运动的规律的表现和发生作用的结果后是不同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某一规律是永恒的。
任何规律随着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
(4)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注意发现规律不是创造规律。
人能认识规律是因为: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而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
如同学们所举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人利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利用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
(5)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从而决定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四、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2、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3、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3、人们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主要表现在: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人们能够把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其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
4、4、明确“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的区别“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它既包括“想”——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也包括“做”——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既有意识范畴的东西,又有实践范畴的内容。
“意识能动性”一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主要属于意识的范畴。
“意识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因此: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意识的能动性又属于主观能动性的“想”这个方面。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基本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1)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充分利用规律和条件并创造新的条件去改造世界,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胜利。
(2)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2、基本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附针对训练针对练习:1、下列各组联系,属于规律的是(A)①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②价值决定价格③苹果落地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⑤生物体的新陈代谢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A.②⑤⑥B.①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2、从“神舟”一号载人实验飞船到“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事实说明(C )①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②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扩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这首诗表现( B )A.事物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B.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C.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D.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说是( B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B.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C.人可以认识规律D.规律是客观的5、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D.想用长绳系太阳,向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6、《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强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要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始终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这是因为:(B)A.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以基础C.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D.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7、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
这就要求我们(B)A.把理想变成现实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D.承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8、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创造就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为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第一,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第二,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第三,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第四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懈攀登。
试分析这些重要经验和启示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提示:(1)抓主要矛盾。
——“先导”。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共创伟业”。
(3)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