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涵义
民法典总则编解读之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视为完 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视为”属于推定,并且属于不可推翻的推定。本 条作如此规定,从理论层面来讲,是为了缓和自然人需达到法定成年年 龄后才能取得完全行为能力规定的僵硬性;从体系上看而言,是为了与 其他单行法规定保持一致。
劳动收入的内涵:劳动收入应当是固定的收入,如工资、 奖金,而非如 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偶然、不确定的收入。 “主要生活来源” 一般是指未成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能够维持当地 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不需要借助其他人经济上的资助。需要注意的是, 一般生活水平并非完全可量化、恒定的标准,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程度有直接相关性,不同地区的一般生活水平标准也有重大差别。
关于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我国采取“三分法”,将自然人的民事能力分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情况,并依 此顺序依次规定。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健全的辨识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独立进行与其辨识能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活动。
《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 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该条文将16周岁作为常 规用人用工的年龄界分,本条规定则与此相协调。
此外,如此规定也充分关照生活实际。当个人能够独立参加工作、独立 生活,也就预示着其具备了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心智水平和独立 的判断能力,能够独立参加各类民事活动。基于此,需要充分肯定其完 全民事行为能力。
在实践中,可以结合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进行判断。考虑到16 周岁未成年人在实践中一般难以完全达到成年人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 因此在判断时,还需要综合工作地点、是否独立生活等内容进行考量, 以避免完全依照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作出判断的僵硬性和不现实性。
【司考】考点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星考点)
基本概念1.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实施一个有效法律行为的资格。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
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6.监护: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
重点考点详解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一)通常情况下的开始与终止1.开始:始于出生。
(1)自然人出生时间的确定:出生证明——户籍证明——其他有关证明。
(2)特殊民事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或婚姻能力受国籍、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如外国人在我国不得以律师身份执业,外国人在我国不得充当引水员,我国同性间不得结婚。
16岁之前的劳动合同,女(20岁)、男(22岁)之前的婚姻,无效,2.终止:生理死亡。
死亡时间的确定:死亡证明——登记时间——其他有关证明。
生理死亡顺序的推定:(1)继承法(一般法)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①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之间无继承关系,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2)保险法(特殊法)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3.终止:宣告死亡(后面详述)(1)一般情况下判决宣告之日视为死亡之日;但因意外事件被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视为死亡之日。
(2)拟制主义:宣告死亡判决只有被撤销后才能不发生宣告死亡产生的法律效力。
如果自然人并未死亡,死亡宣告的判决不影响其于改判决作出之后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二)特殊人群的开始与终止1.胎儿利益的保护(1)胎儿自受胎之时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①若胎儿活着出生,胎儿自受胎之时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与认定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公民取得、行使民事权利的能力;公民承担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公民对自己违反民事义务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我国的《民法通则》根据公民不同年龄智力发育的不同状况或者公民的精神健康状况,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的行为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
一般来说,公民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完全能独立的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完全的辩别能力。
我国《民法通则》从人的智力发育状况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将一定的年龄确定为十八周岁,即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进行独立的民事活动。
法律赋予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要考虑是是公民的智力、辩别能力等自身状况,而并不是考虑公民的经济状况,而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公民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因此,我国《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又作了特殊规定:1、十八周岁以上没有经济收入的公民的民事责任能力问题,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有完全辩别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但不一定有相应的经济能力承担民事责任。
如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在家待业的高中毕业生,虽然他们已满十八周岁,依法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没有经济收入,无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能力。
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这类十八周岁以上公民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了既承认这类公民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又保护有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中指出,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
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并不影响十八周岁以上公民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享有。
2、有经济收入但不满十八周岁公民民事行为能力问题,不满十八周岁但已达到一定年龄有一定的辩别能力有经济来源的公民依法也享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对此作了具体规定,即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姚欢庆老师讲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姚欢庆老师讲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享有主体地位的标志。
所有自然人,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宗教等差别,其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即使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也享有同样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权利能力的开始《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因此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实际也就是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在实际中要注意:1.出生时间《民通意见》第1条规定,自然人出生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故在出生时间的认定上,户籍证明的效力高于出生证明, 出生证明的效力高于其他证明。
2.胎儿利益的保护既然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因此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胎儿毕竟具有成为民事主体的现实性,故法律上一般均设有特殊规定,以保护胎儿的利益。
《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律继承办理。
注意,保留胎儿的法定继承份额,只是给胎儿利益的保护问题, 并没有承认胎儿是民事主体。
另外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原来的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办理。
若胎儿出生时是活体,但旋即死亡的,原来的被继承人的财产先由胎儿继承,再转由胎儿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例,甲孕妇怀有胎儿丙,被乙打了,丙出生后有伤残。
伤残结果与乙打击有关系。
胎儿丙能否对当年侵权人提起侵权诉讼?分析:有权利提起诉讼。
因为在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里并不强调在侵权发生的时候,当事人权利主体已经存在。
例,甲是丙的父亲,丙还未出生时,甲被车撞死。
这种情况,是否包括胎儿抚养费?分析:胎儿的出生是确定的事实,所以包括胎儿的抚养费。
民事为能力的名词解释
民事为能力的名词解释民事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具有行为能力和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资格。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民事为能力是个人在法律层面上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它是人们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和进行民事交往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在法律保护下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前提。
一、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民事为能力的基础,也是人身权利的体现。
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采取行动来主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能力。
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人,可以签订合同、买卖财产、继承遗产等。
行为能力的形成具有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标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岁成人”。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条的规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已满十八周岁,没有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满十五周岁,取得劳动收入的;已出嫁或者已婚的女子,满十六周岁的。
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
二、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法律层面上享有民事权利和利益的能力。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条的规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已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未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与其法定代理人签订法定代理人签订合同的;未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的。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可以享有家庭、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权利,例如:享有婚姻自由、言论自由、财产继承等。
而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则需要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帮助和保护,以确保其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不受侵害。
三、承担民事义务能力承担民事义务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法律层面上具有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条的规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自然人,具有承担民事义务能力:已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已出嫁或者已婚的女子,满十六周岁的;未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劳动义务的。
《民法典》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要点分析
《民法典》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要点分析首先,根据《民法典》第十三条的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从出生时即开始,到死亡时终止。
这意味着每个成年公民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可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而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则受到限制,需要监护人的代理或同意才能有效。
其次,根据《民法典》第十四条的规定,未成年人实际上可以自行承担并行使的民事行为能力有限,包括日常生活消费、常见侵权行为的承担等。
未成年人通过劳动取得的报酬,可以由监护人代为管理。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防止其在未成熟的状态下做出不可控制的行为。
第三,根据《民法典》第十五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精神疾病、智力缺陷、未成年人等,可以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监护人应当尽到必要的义务,保障被监护人的利益,代为处理其民事事务。
同时,监护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并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第四,根据《民法典》第十六条的规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在民事活动中由于精神疾病、智力缺陷或其他原因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他人权益,防止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滥用自己行为能力的不完整性给他人造成损失。
最后,根据《民法典》第十七条的规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在与他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其民事行为的效力进行确认。
如果在民事行为过程中,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已经超越其法定权限范围,且没有得到监护人的同意,可以对其民事行为的效力进行追认或者撤销,来保护其本人或者其他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民法典》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要点包括: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从出生时即开始,到死亡时终止;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到限制,需要监护人代理或同意;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并承担相关责任;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在民事活动中可能请求人民法院对其民事行为进行确认。
这些规定旨在平衡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稳定,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法律秩序。
民事行为和法律行为的概念内涵
《 民法》 普 通高 等教 育 “ ( 十一 五 ” 国家级 规 划教 材 , 全 国高 等学校法 学专 业 核心 课程 教 材 ) 在结 构 上 明 确地把 法律行为 置换 为 民 事行 为 , 写作 实践 中完 在 全 以民事行 为 的概 念来 统辖 “ 民事权 利 变动 ” 实际 , 主张抛弃 民事 法 律行 为 的概 念 。[] P3 ) 平 主 1 (16 江 编 的《 民法学 》 一方 面依照 《 民法通 则》 的体 例 , 民 以
化 为 民事行 为和 民事法律行 为两个 概念 。 第二 , 民事法 律行 为和无效 民事行 为的关 系 : 二
者完 全相反 , 同点 是 都 为 民事行 为 。从 法律 的规 共 定和 前面 的分 析可 以看 出 , 二者 是正好相 反的关 系。 所 以民事法律 行 为就 是 完全 的民事 行 为 , 者 效力 或
事法 律行为 的概念 为统 辖 , 另一 方 面 , 明确 认 为 “ 民 事行 为是 民事 法 律行 为 的上 位概 念 ” [ ] P8 ) , 2 ( 1 但 4
概念 , 是没有 具体定 义 。根 据《 则 》 但 通 的相关 规
定 , 以推断 出民事行 为的含 义 , 可 但前 提是确定 民事
行 为和 民事 法律行 为 的关 系 。
是教材在体 系上 并没 有 按 照这 一 逻 辑关 系 去安 排 。
造成 这种 困惑 的 原 因是 民事 行 为 与 法 律 行 为 的混 淆, 实质上是 如何 训 诂 法 律 行 为 这 一概 念 中 的 “ 法
律 ” 词 的问题 。 一
一
第一 , 立法表述 。《 通则》 详细规定 了民事法律 行为 , 同时规定 了无 效 民事 行 为 和效 力 不完 全 的 民 事行为 ( 即可 变更 和可 撤 销 的 民事 行 为 ) 。其 中第 五十五条 规定 了民 事 法律 行 为 的条 件 : ( ) 为 “一 行 人具 有相 应 的 民事 行 为 能力 ; 二 ) ( 意思 表 示 真 实 ; ( ) 三 不违反 法律或 者社会 公共 利益 。 概括讲 就是 : ” 主体合法 , 内容合法 , 以及 意思表示真实 ; 第五十八 条规定 了无效 民事 行 为 的条件 。概 括 起来 就是 , 主
2016年司法考试卷三《民法》考点详解:民事行为能力
2016年司法考试卷三《民法》考点详解:民事行为能力司法考试专栏给考生提供民法考点解读,希望对考生备考复习能有所帮助。
民事行为能力概念:1、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获得参与民事活动的资格,但能不能运用这一资格,还受自然人的理智、认识能力等主观条件的制约。
易言之,理智不健全的权利能力者,若任其独立参与民事活动,可能会损害自己,也可能会损害别人。
所以,有民事权利能力者,不一定就有民事行为能力,两者确认的标准不同。
2、民事行为能力的有无与自然人的意思能力有关。
意思能力是对自己行为所发生何种效果的预见能力,自然人有无意思能力属于事实问题,我国现行立法技术对心智正常人采取年龄主义划线,即达到一定年龄即认定其有行为能力;而对成年精神病人,则采取个案审查制。
自然人在因过错侵害他****利而须负民事责任时,能不能自负其责,不仅取决于意思能力,还与责任能力有关,责任能力是自然人对自己行为加害后果承担责任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同时也是有民事责任能力人,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有责任能力的,而不是限制责任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的开始: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1“出生”指胎儿脱离母体并生存的法律事实。
出生须具备两个条件:A.“出”,即脱离母体;B.“生”,即脱离母体离后保有生命(无论存活时间之久暂)(2)根据《民通意见》第1条的规定,应“依次”按照下列顺序确定出生时间:A.户籍证明;B.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C.其它有关证明(如接生婆的证言)(3)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在我国,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法律对胎儿的利益提供一定的保护,包括以下两种情形:A.继承时的特留份(《继承法》第28条;《继承法意见》第45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此时,胎儿与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地位相当。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它的划分及具体条件如下: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完全有能力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包括签订合同、买卖物品、进行财产交易、作为诉讼的当事人等。
具体的条件包括:
(1)年满18周岁,已成年;
(2)没有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如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
(3)没有被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某些人在法律上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仍然可以独立实施某些民事行为。
主要的条件包括:
(1)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具有部分监护能力的人,如部分智力障碍人、部分精神病患者等。
这些人在实施某些民事行为时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监护人的指导下进行。
3. 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某些人因为自身原因无法独立实施民事行为。
这些人需要通过他人代理或者由法院、政府相关机构担任监护人或者代为行使权利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的条件包括:
(1)未满7周岁的儿童;
(2)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者精神障碍的人;
(3)被法院宣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这些人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全面照顾和照护。
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
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各样的民事行为打交道。
而在参与民事行为时,民事行为能力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民事行为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我国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进行了具体规定。
一、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范围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法律规定,能够独立进行民事行为并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的具体范围包括民事权利能力、意思表示能力和行为能力。
1. 民事权利能力:指一个人享有和履行民事权利、义务的能力,包括事实权利能力和法定权利能力。
事实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具有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法定权利能力则是指法律规定的具体年龄和条件下的权利能力。
2. 意思表示能力:指一个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意思表示和表达意图的能力。
在民事行为中,当事人必须具备完全的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发出有效的意思表示。
3. 行为能力:指一个人在民事行为中具备独立实施法律行为的能力,即能够独立进行法律行为和管理自己的民事权益。
行为能力的核心要求是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能力。
二、民法典对不同年龄段的民事行为能力规定1.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尚未满足法定年龄且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未满七周岁的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其意思表示均为无效。
2. 有限民事行为能力:指满足法定年龄但尚未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满足十六周岁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有限民事行为能力人。
有限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有效,但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后事先获得法定代理人的批准。
3.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满足法定年龄且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满足十八周岁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和保护除了年龄的限制之外,民法典还规定了其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形。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中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立条件成立要件又称“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并产生法律效力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有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之分。
中国规定的实质要件有:(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和。
公民的权利能力不受限制,但行为能力则有所不同。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其他活动须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进行。
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一致,故法人也只有在其相应的能力范围内才能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2)意思表示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与其真实意志相符。
如因欺诈、虚伪、胁迫、重大误解而发生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该行为则依法无效或被撤销。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
当事人的行为内容(权利义务关系)、、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否则无效。
(4)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
《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依照法律规定”。
此外,《民法通则》还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之时起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其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是一致的。
但在学理上,有人认为成立不等于生效,有民事主体(当事人)、意思表示和行为内容(权利与义务)即构成成立要件,而生效要件则要求民事主体须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和行为内容合法。
什么是民事行为能力
一、什么是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简言之,民事行为能力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提供了现实性。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成年人(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此处的“视为”是指法律拟制,也就是本来没有达到一般的条件,但是法律授权与达到一般的条件一样的法律效果。
并且这种情况不会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一经达到条件就自然的延续下去,除非出现一般条件下的改变行为能力的情况。
二、民事行为能力特征
民事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权利能力实现的条件。
权利能力表明了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行为能力则表明了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为民事行为的资格。
(1)由国家通过法律确认和赋予,不由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志决定。
法律确认一个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就承认他有资格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主体对其民事活动的法律后果负责的资格。
只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主体
实施的民事行为才有效,才能对其不法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3)民事主体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
有民事行为能力就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并通过民事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权利和设定义务。
民事行为能力依民事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合同中的民事行为能力要求
合同中的民事行为能力要求一、合同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一致,建立起的约束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
在合同中,当事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才能有效地达成协议并履行合同。
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合同当事人、合同内容、合同形式和合同目的。
其中,合同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合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分类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个体在民事法律范围内,凭借自己的意愿和行为能力,独立进行民事行为的能力。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情况。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独立进行一切民事行为,享受完全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一般情况下,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具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同意或者由监护人代理才能进行民事行为。
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等。
3.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由于年幼或者精神疾病等原因,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独立进行任何民事行为。
三、在合同中,要求合同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具体要求如下: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要求:成年人在合同中享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订立合同、合同的内容和履行义务。
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并能够理解合同的含义和后果。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要求:对于具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需要监护人的同意或者代理。
监护人应当在合同中代表被监护人参与合同的订立,并对合同的效力负有相应的责任。
3.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要求: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独立进行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需要监护人代表其参与合同,并对合同的效力承担责任。
四、合同中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保护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合同法对于合同中的民事行为能力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保护:对于未成年人和部分特殊群体,合同法规定了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其权益不受侵害。
什么叫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什么叫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什么叫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在生活生产过程中能完全的判断自己的行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般指满18周岁的成年人,或者年满16周岁并且以自己的劳动订入足以养活自己的公民。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年龄有上限吗? 完全骇事行为能力的人年龄法律没有规定上限。
只要其神智正常,没有通过法定程序被认定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论多大年龄都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什么人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1.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穿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上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的是什么《民法通则》第11 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行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当然,这里还要求自然人精神健康、智力健全,不属于《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的精神病人。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法律确定年满18 周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要考虑是自然人的智力状态,而不考虑自然人的经济状况。
因此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没有经济收入的,仍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校学习的大学生。
这些人如果因为违法行为需要承担责任的,首先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没有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
16 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所谓“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民通意见》第2条的规定,指“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
将这些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利于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要点分析
《民法典》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我国民事行为能力的判断主要以“年龄”为标准:《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以“年龄”为标准划分的逻辑,其实质为“意思能力”。
未成年人行为能力判断较为简单,我们通常认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具有意思能力;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部分不具有意思能力。
但是年龄无法完全反映意思能力这一内在的实质,因此,民法在立法上就设置一些规定来缓和仅以“年龄”为判断标准的僵化问题,其中以“是否能辨认自己的行为”作为判断成年人的行为能力的标准,形成了民法上判断民事行为能力除达到法定年龄外,还要具备意思能力。
《民法典》据此规定了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判断标准:第二十一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二十二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及恢复就如何判断成年人的意思能力,进而认定其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第二十四条做了进一步规定,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第二十四条将认定“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是否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了法院,认定启动权交给了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恢复启动权增加了“本人”,均采用“申请+判决”模式。
民事行为和法律行为的概念梳理
民事行为和法律行为的概念梳理民事行为和法律行为的概念梳理李敏[摘要]《民法通则》的民事行为在涵义上等于传统民法学的法律行为。
二者混淆的原因是望文生“训”,把法律行为中的“法律”一词解释为合法性,导致法律行为原有内涵的缺失,需要用民事行为的概念来填补。
“法律”一词正确的涵义是法律约束力。
这一理解基于法律行为的特点:法律行为是具体法律行为的概括,是意思自治的体现,和法律规范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行为和国家立法的共同点是:形式上制定的都是思想关系,内容上都确定权利义务,效力上都产生法律约束力。
基于二者的差别,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的立法行为。
[关键词] 法律行为、民事行为、具体法律行为民法学是比较古老而成熟的法学门类,法律行为虽然不古老但也是历史较久的概念,但是许多法学教材让教师和学生充满困惑。
例如魏振瀛主编的《民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在结构上明确地把法律行为置换为民事行为,在写作实践中完全以民事行为的概念来统辖“民事权利变动”,实际主张抛弃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1](P136)江平主编的《民法学》一方面依照《民法通则》的体例,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为统辖,另一方面,明确认为“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2](P184)但是教材在体系上并没有按照这一逻辑关系去安排。
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民事行为与法律行为的混淆,实质上是如何训诂法律行为这一概念中的“法律”一词。
一、《民法通则》中的民事行为就是传统民法学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面临的第一个困惑是,它在立法上的用法和传统民法中的用法相去甚远。
在立法上它转化为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两个概念。
1、民事行为的含义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制定民事关系的行为。
依据有两种,一是立法规定,二是学界观点。
(1)民事行为在我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为《通则》)中的含义。
《通则》多处使用了民事行为这一概念,但是没有具体定义。
根据《通则》的相关规定,可以推断出民事行为的含义,但前提是确定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
民事能力的名词解释
民事能力的名词解释民事能力是指个体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它是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所做的一种限制和规范,涉及到人们在经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各种行为和决策。
一、民事能力的基础概念民事能力是个体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是自然人在法律上活动的基础。
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社会地位、自主权和享受法律保护的能力。
二、民事能力的等级划分1. 完全民事能力:指个体在法律上完全具备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完全民事能力的具备条件主要包括年满18岁(法定成年年龄)或已婚等。
2. 限制民事能力:指个体在法律上受到部分限制,需要法律规定或监护人同意才能行使某些权利或履行某些义务的能力。
限制民事能力的主要情形包括未成年人(未满18岁)、智力不足或精神障碍等。
3. 无民事能力:指个体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无民事能力主要发生在严重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的情况下。
三、民事能力与法律责任民事能力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法律责任。
完全民事能力的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有全部法律责任;限制民事能力的个体在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时,可能需要取得监护人的同意,同时承担相应的必要法律责任;无民事能力的个体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法律后果。
四、民事能力界限的调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会对民事能力的界限进行调整,保护特定群体的权益。
例如,未成年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获得行为能力,如就业、结婚等;精神病患者可以通过法院的认定恢复行为能力等。
五、民事能力的影响与保护民事能力不只是个体的法律地位,也关乎到个体的生活和发展。
具备完全民事能力的个体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享受法律保护;而部分限制或丧失民事能力的个体需要社会和法律的保护,以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总之,民事能力是法律规定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规范。
它基于年龄、婚姻状态、智力等方面的考虑,对个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界定。
了解和保护民事能力对维护个体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及其效力
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及其效力1. 引言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的能力。
对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是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其标准和效力直接关系到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个人权益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以及其效力。
2. 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包括年龄标准和精神能力标准。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年龄是最基本的认定标准。
通常,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
八周岁至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行使民事行为需由其监护人辅助或者代理。
而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行为。
除了年龄标准外,精神能力也是民事行为能力认定的重要依据。
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情况会对个人的精神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在核定民事行为能力时需要考虑个体的精神状态。
我国法律规定,具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
此外,对于具有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的人,法律规定他们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需由其监护人协助或代理实施民事行为。
3. 民事行为能力认定的效力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对于个人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认定标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个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
只有在合理的认定标准下,个人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地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也为社会机构和个人提供了辨识和应对的依据。
在与未成年人或精神障碍者进行交易等民事活动时,一方能根据其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结果选择相应的权益保护措施,从而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
此外,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也会涉及到其他法律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婚姻法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其婚姻的有效性具有直接影响。
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认定标准
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认定标准在法律上,完全行为能力人是指能够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自然人。
在认定一个人是否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法定年龄、认知能力、精神状态、身体健康、意识清醒、行为与责任能力相匹配、无犯罪记录和无精神疾病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认定标准进行分析:1. 法定年龄首先,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达到一定的法定年龄。
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成年人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
通常,成年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即十八周岁。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可能规定其他年龄为成年标准。
2.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时,认知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行为的含义和后果,并能够理智地作出决策。
3. 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情绪、思维等。
完全行为能力人应具备正常的精神状态,能够理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志。
在判断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时,医生或专业人士可能会考虑诸如情绪稳定、思维清晰度、是否存在心理疾病等因素。
4.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一个人身体生理状况良好,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
虽然身体健康状况不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能力,但对其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会产生影响。
例如,身体残疾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动能力,从而影响其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5. 意识清醒意识清醒是指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行为的能力。
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时,医生或专业人士会考虑其是否处于清醒状态。
例如,醉酒状态下的人可能暂时失去完全行为能力。
6. 行为与责任能力相匹配行为与责任能力相匹配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应相适应。
例如,一个人如果因饮酒导致行为不当,进而造成损失或伤害,那么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人强迫或诱骗而导致的,那么他可能不承担全部责任。
此时,判断其是否具备完全行为能力需考虑其是否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涵义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