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流动的空气-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
流动的空气-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物质,并能学会使用“空气”一词进行描述。
2.掌握风是空气流动的表现形式。
3.学习风的作用,如风能吹动物体,使物体运动等。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确生活中控制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空气的物质属性。
2.学生能够掌握风的基本知识和表现形式。
3.学生能够理解风是一种能量,并能描述风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A. 教学内容1.空气是物质。
2.空气对人体和万物的重要性。
3.风是空气流动的表现形式。
4.风的作用。
B.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风筝飞行、各种玩具车等实际物品来帮助学生理解风的表现形式。
2.对话教学法: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有趣的对话来引导学生对风的认识和理解。
3.示范教学法: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风的图片或视频,加强学生对风的感性认识。
四、学习环节及时间分配A. 掌握空气是物质(10分钟)1.老师向学生讲授空气是物质,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与验收。
2.老师利用一段段小视频,让学生感受空气的重要作用,并进行总结。
B. 了解风的基本知识并探究风的表现形式(20分钟)1.老师向学生讲解风作为空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描述风的表现形式各异。
2.老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不同材料、大小的风筝,与学生一同探究风筝飞行的表现形式。
3.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车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车辆的运动轨迹理解风对物体的影响。
C. 理解风的作用(25分钟)1.老师通过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风可以吹动物体,使物体运动的作用。
2.通过小游戏等活动,学生成为“风”角色,利用嘴唇、肺等模拟风的吹动作用。
3.让学生通过环保大讨论来了解空气污染对生态和环境的危害。
D. 探究风的能量(10分钟)1.老师向学生解释风是一种能源,并介绍风能的作用。
2.老师通过展示风力发电机等实物工具,增加学生对风能的感性认识。
空气的流动教案及反思
4.3《空气的流动》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空气的流动》一课是《科学》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中的第三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理解风的成因。
本课是继《热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热空气的进一步研究,主要是研究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同时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实验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风的研究,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特别是推理想象的能力。
在一年级,学生已认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无色透明、花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能流动,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学生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些知识储备对本课学习十分重要。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前一课热空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与前面的知识有沿袭性。
学生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运动的能力,能够观察并操作热空气性质的实验,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但能力还有所欠缺,具有初步动手制作的能力,但实操能力还不成熟,同时学生在设计实验,记录、分类、小组合作意识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初步具有可逆性的意识。
但此时还十分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因此仍需要大量的实物,更需要实验、分解、同化等支撑,同时还需要进行归纳概括。
语言及注意力的发展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基本维持在15-20分钟。
言语发展水平方面,口头语言还不够规范,书面语言刚刚涉及。
应通过接触现象、记录现象及猜想、发言汇报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能力。
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存在,部分学生知道风的存在与它们有关,但对空气具体的运动不了解,对风形成的原因了解微乎其微,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联想,推想和验证风的形成,聚焦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流动的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
教材分为:(1)认识风;(2)谁闻到了香味;(3)烟带来的消息;(4)制造风学生分析:1、科学知识:(1)学生对自然界中的风十分熟悉,对识别周围是否有风有许多的方法;同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对空气在某种情况下会流动也有认识;(2)但是学生对“空气流动就是风”这种认识尚未建立。
2、过程与方法:(1)在混合单元,学生已经对事物变化的观察有一定的基础;(2)同时对基本的探究学习过程即“针对问题做假设或推测,再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到结论”有了初步的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2)对于活动时的目的性容易忽视,而且容易被一些无关事物所影响。
学习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流动就是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快慢,大小;(2)通过对教室里的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知道教室里的空气也在流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讨过程;经历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过程;(2)初步体验“问题-推测-设计-验证-结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的设计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2)通过实验的验证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探究教室里的空气流动建立空气流动与风之间的联系,即“空气流动就是风”的真正理解。
教具准备花露水一瓶;每组锦香,蜡烛,小纸条,火柴等。
教学流程一、谁闻到了香味1、教师出示一瓶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一比谁的鼻子灵敏。
教师打开瓶子,闻到气味的小朋友马上举手。
(打开密封的不透明的装有花露水的瓶子)2、闻到的小朋友说一说是什么气味。
3、花露水的香味是怎样在教室里传播的呢?4、(空气的流动把香味带了过来。
)出示课题“流动的空气”5、说说平时生活中感受过的空气的流动。
(让学生用比赛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空气是流动的)二、烟带来的消息1、老师身边的空气在流动吗?说说如何让大家感受到。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流动的空气》说课稿
首师大版科学《流动的空气》说课稿(一)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流动的空气》,选自首师大版科学教材。
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讲述空气的流动特性以及风的形成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流动的基本概念,认识到风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概念,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流动的基本概念及风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空气流动的特点及风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风的视频或展示风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空气流动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讲解风的形成原理,包括温度差异、气压差异等因素对风的影响。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空气流动的现象,如风扇转动产生的风、纸片飘动的方向等,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空气流动及风的形成原理的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空气流动的重要性和风的形成原理,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空气流动的基本概念及风的形成原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流动的空气1》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流动的空气”
年级
三年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教学设计设计了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一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去体验、去体会。引导学生借助探究活动认识流动的空气形成风,最终达成教学的目标。
理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把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拓
展
延
伸
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学生课外收集资料。
课外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过程。
1分钟
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其中以学生亲自探究和研究为主的活动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类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以学生自行的探究和研究为主,教师引导贯穿始终。“流动的空气”就属于这种活动课,因此这节课在设计上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主动地探究与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流动的空气与风),把学习知识过程和探究知识过程统一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引领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如何推理论证,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并在学生亲身探究过程中,发展归纳概况等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自行探究:学生根据所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并亲自观察实验。
分析研究:每个小组搜集并整理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并把自己小组的信息在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空气在教室里流动,并有一定的流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学案-6 流动的空气- 首师大版 (1)
流动的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流动性,初步建立空气流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实验和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空气流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空气流动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空气流动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空气流动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实验和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空气的流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空气的流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用塑料袋兜一些空气。
怎样让袋子里的空气流动起来?2.探究新知(活动二)照图中的方法,在一个实验箱内放一支蜡烛,在箱的左侧面开一个圆孔。
①不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把点燃的香放在实验箱的左外侧,观察香冒出的烟朝向什么方向?②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把点燃的香放在实验箱的左外侧,观察香冒出来的烟朝向什么方向?三、汇报展示,建构新知自然界的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的地方的热空气就会上升,这样,冷的地方的冷空气会向热的地方流动,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风。
四、延伸课堂,拓展观察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流动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空气的流动。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们还学到了哪些知识?流动的空气(学案)【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流动性,初步建立空气流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实验和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空气流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空气流动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空气流动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空气流动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实验和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空气的流动。
【学习过程】一、思考导入空气的流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用塑料袋兜一些空气。
怎样让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2.探究新知(活动二)怎样用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三、展示研讨自然界的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理念来自“做中学”。
做中学强调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要动手动脑,要和小伙伴一起合作。
学会语言的学习、也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流动的空气》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小组实验的学习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并且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使三年级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三、教学内容分析《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是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课的。
例如: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气体,还知道了空气受热会上升这一性质。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风这种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常见,但是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将这一环节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处理,有助于分散难点。
四、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转变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
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即使是无形的事物,也要借助有形物体把它表现出来,例如:风,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才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与表达。
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分为了两个层次,原因也是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
第一个层次是体验,通过自身的感受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第二个层次是推想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
利用观察实验方法,借助香产生的流动的路线,了解形成风时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的流动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解释自然界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风(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不提压力这个词)。
流动的空气教案
流动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特性和组成。
2.掌握空气的流动规律。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空气的流动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空气的特性和组成。
2.空气的流动规律。
3.空气的流动实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空气的流动规律。
2.空气的流动实验。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空气的特性和组成,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空气的流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空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特性和组成。
2. 讲授环节1.讲解空气的特性和组成,包括空气的成分、密度、压强等。
2.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规律,包括气流、涡流、湍流等。
3. 实验环节1.实验一: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流的流动规律。
2.实验二:用吹风机吹出气流,观察气流的流动规律。
3.实验三:用烟雾机制造烟雾,观察烟雾在空气中的流动规律。
4. 总结环节1.总结空气的特性和组成。
2.总结空气的流动规律。
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归纳总结空气的流动规律。
六、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测学生对空气的特性和组成、空气的流动规律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吸管、气球、吹风机、烟雾机等。
2.实验材料:烟雾液、气球等。
八、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环节的设计需要更加详细和具体,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空气的流动规律。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验和探究。
3.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比较简单,需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流动的空气》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流动的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掌握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3.理解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空气的基本概念2.空气的成分3.空气的性质和特点4.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5.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2.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四、教学难点:1.理解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2.理解大气的层次结构及其对地球的重要作用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和成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4.游戏法: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成分、性质和特点等内容。
2.实验器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3.游戏道具:环保游戏卡片。
七、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大气图,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并提出问题:“空气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2.讲解:介绍空气的基本概念、成分和性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实验:进行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空气的特点。
4.讨论:分组讨论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展示成果。
5.游戏:开展环保游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6.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
八、作业要求:1.观看一个关于空气的科普视频,并写下你的感想。
2.调查家庭周围的环境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并写成实施计划。
九、评价标准:1.作业完成情况2.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3.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效果十、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发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有所提高,也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操作不够细心,需要加强指导。
下节课我将采取更多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科学“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学生个别上来演示方法。
由会做风车的学生说说做风车的方法。
做风车在玩中调试风车Fra bibliotek发散学生思维
给懂得的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体会风有力量
四、各种各样的风车
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
2、提出问题: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
3、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
学生观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猜谜导入
1、出谜面
2、谈话: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
3、提出问题: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谜
学生回答
用猜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关于风的知识。
引出课题
二、风的形成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气球里有什么?
2、指导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五、巩固与拓展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学生自主回顾,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学会提问。
对教学的反思
1.教学成功之处:
(1)“气球放气”的活动让学生感性的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在制作风车活动中,学生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三、做风车
1、出示一个风车: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
小结: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会不会做?
首都师大版小学科学6.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6.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模拟实验知道空气在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会流动,而且总是由冷空气向热空气的方向流动。
2.在教师的指点下初步学会设计“空气在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会流动”的模拟实验,在实验中能够认真视察,能在教师指点下分析空气流动的规律,即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的规律。
3.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初步的意识到科学规律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2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是一种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能流动的气体。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还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有冷有热,热空气会上升,这些内容都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能力基础:学生能够利用借物视察的方法对空气的流动现象进行视察,具有初步的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没有设计模拟实验的经验,缺乏独立的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因此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差异归纳法等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以提高分析能力。
认知特点:三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因此要通过实物、实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
前概念水平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空气流动起来就是风,但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都认为“风”是自然界的现象,并不认为平时的空气流动现象也可以称为“风”。
同时,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自然界的风的成因,虽然有学生提到风的形成和冷空气、热空气有关系,但是对具体的风的形成原因还是只有模糊的认识。
因此应该讲本课分为2-3课时,分解教学目标的难度,第一课时只使用“空气的流动”这样的词语而不提“风”,从而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建构“风的成因”的概念。
3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模拟实验中空气流动的规律,从而建构“冷空气会向热空气的方向流动”的概念。
难点:设计“空气在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会流动”的模拟实验。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引导学生视察空气流动的现象,聚焦研究问题1.出示点燃的香,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空气的知识,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香产生的烟会向上升?学生发言。
湘教版科学三上52《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上52《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湖南省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52课时《流动的空气》进行设计。
该教材主要讲解空气的流动和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适合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流动方式和原理;•理解热空气上升而冷气下沉的原理;•掌握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勇于创造和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解空气的流动和一些气象知识。
2.教学方法•实验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感受空气的流动方式,认识热、冷气的上升和下沉。
•观察法:通过观察天气变化的过程,感悟风的形成原理。
•讨论法:进行小组讨论,在思考和交流中深化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感受空气的流动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如何流动的。
同时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过程。
2.实验环节然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 用塑料袋卷成管状,将其中一端吹气,然后用另一只塑料袋扇拍,观察另一端袋口的情况,了解空气的流动方式。
•实验2: 把一张纸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使其对准嘴吹气,观察纸的行动,理解热气上升而冷气下沉的原理。
3.讨论环节接着,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谈谈你观察实验的收获,你理解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4.总结最后,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课堂所学的知识,概括掌握重点,加深学生对气象学科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学生根据今天的实验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热气如何上升、冷气如何下沉”的小论文,并配合实验和自拟图片。
流动的空气-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
流动的空气-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空气的特点和作用;2.能够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不停地运动;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2.学会用实验的方式观察和探究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不停地运动;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两个大玻璃瓶,一块小木板,两个气球,火柴,冰水,盐。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PPT等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来导入本节课。
例如,当我们吹口哨时需要用到什么?当天气变热时我们怎么解暑等等。
2. 感受空气的存在(10分钟)教师将两个大玻璃瓶颠倒着摆放在桌子上,将一块小木板放在其中一个瓶子上,然后向另一个瓶子中吹气球,使其中排放出来的空气填满这个瓶子。
接着教师用手捂住瓶子,学生观察瓶子内部情况。
发现瓶内有一层水气凝结在瓶壁上。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它的一些特点。
3. 理解空气的分子不停地运动(20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它们不停地运动。
举个例子,把两个气球依次放置在两个瓶子内,然后在其中一个气球上点燃火柴,再将瓶口紧贴另一个气球,移开两个气球后,可以发现点燃火柴的气球内的气体被传递给了另一个气球。
这表明气体在原地不停地运动着,同时传播着。
4. 用实验探究空气的特点(30分钟)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特点。
例如,观察气球的扩张和收缩,用盐和冰水制作冷空气,用气球制作热空气等等。
六、实验设计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实验,故本节课所介绍的实验都是基础性的实验,但是依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实验器材的准备要充分,避免实验失败。
湘教版科学三上5.2《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上5.2《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流动的空气》是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概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空气的流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流动。
2.风的概念:介绍风的形成和分类。
3.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流动的现象。
4.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空气流动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空气的基本知识,对科学实验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空气流动和风的概念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流动,理解风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概念,知道风的形成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概念。
2.难点:风的形成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概念。
2.利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流动。
3.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车、气球、扇子等。
2.学具:记录本、画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风车的转动,引起学生对空气流动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流动和风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球和扇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流动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描述空气流动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流动的现象。
要求学生用画笔在记录本上绘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空气流动的特点。
小学科学《流动的空气》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流动的空气》课堂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引导、诱发的身份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在《流动的空气》教学中,我用复习导入,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效果非常好。
让学生不仅通过用鼻子闻,还尝试用线路图画一画。
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的感受到空气的流动、香味的传播轨迹。
紧接着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
观察香“*”的流动轨迹。
感受空气的流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知道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改变外力的大小制造了各种风。
最后问一问学生:我们能制造风吗?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制造了微风、大风、阵风、冷风、热风。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益处。
立志长大后充分利用风,让风为人类服务。
本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画的线路图没形成评价,让学生发生混淆。
再有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没对学生进行安全点火*作。
在做实验前如果能对实验结果先猜测效果就更好了。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丁锋)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思南县合朋溪镇王家沟小学丁锋一、简介本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知道流动的空气就是风,并依此自己制造风。
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对于风已司空见惯,个别学生对风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愿意了解风的形成,从而消除这一心理。
2、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对空气有所了解,本课是对空气的进一步了解,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了解风的形成原理是学生们易于接受的。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通过学习知道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2、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进一步理解风的形成,能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想象图。
3、能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分别制造凉风和热风。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1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1、课件演示:微风、大风、狂风不同的风的幻灯片,让学生能了解大自然中有不同的风。
2、课件演示:教室里空气流动图、动画片。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1、教学准备阶段(1)、准备风油精、香、火柴、电吹风、扇子、吹足气的气球、碎纸屑、小针等材料和实物。
(2)、自制课件、自制教具(风的形成演示箱)2、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课需要1课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各小组内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他们有学习小组长、汇报员、书记员、纪律安全员,且轮流担任。
导入环节(1)、我的办法最妙。
教师出示一堆碎纸屑、一只吹足气的气球、一枚不起眼的小针。
提问:谁能利用这只装满空气的气球让碎纸屑慢慢地飞走?小组讨论(动手实验),汇报可行的办法。
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让球内的空气慢慢流出来吹动纸屑而进入主题“流动的空气”(2)、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已经看到了球内的空气流出来就吹动了纸屑,那我们这就来研究这流动的空气。
板书课题:流动的空气学习新课(1)知道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讨论:纸屑为什么会动?气球内装的是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是风吹动了纸屑,那么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流动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明确空气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能源,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空气流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空气的特性与重要性。
2.空气的流动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问题探究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空气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有没有想过气球为什么会飘起来?”“夏天为什么会感觉凉爽?”等。
2.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简短地讲解和呈现PPT,介绍空气的特性与重要性。
包括空气是由无数微粒组成的,气体的形态等。
3.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个透明的塑料水杯、烛台、盖子等实验器材。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3.1实验一:火焰与空气a.学生将烛台上的蜡烛点燃,观察火焰的形态。
b.学生将塑料杯盖住烛台,观察火焰的变化。
c.学生用手指轻轻抬起塑料杯上方的一角,观察火焰的变化。
3.2实验二:汽球和气体a.学生将气球充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b.学生将气球放在温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c.学生将气球放在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4.讨论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确空气是一种物质并了解空气的流动现象。
5.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空气流动的现象,如风的形成、气流的运动等。
并介绍与空气流动相关的知识,如气象学、风力发电等。
6.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向学生出示反思问题: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以实验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对流动空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进而体会到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流动的空气教案
流动的空气教案教案标题:流动的空气教案目标:1. 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它有质量和体积。
2. 理解空气的特性,包括它的压力和流动性。
3. 掌握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一个气球充气并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气球里面有什么?为什么气球会膨胀?探究活动:2. 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装置,例如一根吸管、一个空的塑料瓶和一些水。
让学生团队合作进行以下实验:a. 将吸管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指捏住吸管的上端,再将吸管拔出水面。
观察吸管里面的现象。
b. 将吸管插入塑料瓶的盖子上,然后用手指捏住吸管的上端,再将吸管拔出瓶子。
观察瓶子里面的现象。
讨论和总结:3.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以下结论:a. 吸管插入水中,水会上升到吸管内部,但不会溢出。
b. 吸管插入瓶子后,瓶子内部的空气会被吸管带出,瓶子内会形成真空。
拓展活动:4.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空气有质量。
他们可以使用一个空瓶子和一个带有盖子的秤。
a. 学生首先称量空瓶子的质量。
b. 然后,他们打开瓶子的盖子,将其置于秤上,观察秤的指示。
c. 最后,他们将瓶子的盖子盖好,再次称量瓶子的质量。
评估活动:5. 提供一个小测验,测试学生对空气的理解程度。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空气的特性、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等方面。
延伸活动:6.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与空气相关的现象,例如风的形成、气球的漂浮等,并记录下来。
教学资源:- 气球- 吸管- 塑料瓶- 水- 秤- 小测验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他们将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并通过讨论和总结来加深对空气的理解。
延伸活动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流动的空气》的教学设计
《流动的空气》的教学设计《流动的空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香的烟的飘散轨迹,观察教室里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而感知风在教室里的运动情况,并画图或记录下来。
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白,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有冷也有热,从而为学生以后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乐于亲近自然,研究自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本课的难点:室内各处空气流动的方向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瓶花露水或一瓶风油精,电吹风。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支香,一盒火柴,学生每人准备一把扇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导入新课课件1、课件显示谜语:脚踏千江水,手捧路边沙。
惊动林中鸟,吹落满院花。
2、今天我们这里刮什么风啊?你是如何知道的?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4、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讨论,猜谜;思考,回答。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二、探究1、了解风实物投影1、关于风的问题,课前同学们收集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
2、提问:风既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看到风呢?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学生汇报,其中有文字资料也有风的图片。
得出空气的流动可以形成风。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
2、游戏实物投影1、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2、这是我们的鼻子不一样灵敏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3、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说香味是怎样在教室里飘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猜想
(1)不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把点燃的香放在实验箱侧面通风口,观察香冒出的烟向( )飘。圆筒上方的风车( )。这说明了( )。
(2)点燃实验箱中的蜡烛,观察香冒出的烟向( )飘。圆筒上方的风车( )。这说明了( )。
5、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记录
汇报
小组讨论
6分钟
让学生猜想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前认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实验比较难,但是还是想让学生试着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一)初步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
1、谈话:既然空气会流动,你有哪些办法能让空气流动?
2、提问:在空气流动时你体验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
3、教师板书:空气流动形成风。
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初步体验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教师小结,再一次强化自然界风的成因。
学生汇报
(二)推想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
1、谈话:刚才我们用吹、扇的方法让空气流动,使我们感受到了风,自然界也有风,自然界的风是谁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呢?
2、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自然界的空气流动,就要利用实验观察
2、提问: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你有办法让空气流动起来吗?(提出中心问题)
回答:空气或什么都没有
回答: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的、透明的气体。
通过学过的知识引入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分钟
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课的。例如: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气体,还知道了空气受热会上升这一性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风这种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常见,但是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将这一环节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处理,有助于分散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不同的方法使空气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能形成风。
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然界的风是由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流动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与观察实验中,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科学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并且喜欢做小研究。
建立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实验记录单的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分散教学难点。同时还起到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作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个杯子,问:杯子里有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火柴注意安全)
(2、)自然界中,有的地区冷产生( )空气,有的地区热产生( )空气,( )空气向(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9、教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中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就形成了风。
6、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困难。
7、要求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8、分析:
(1、)点燃蜡烛后,演示箱外面的空气是( )空气,演示箱里面的空气是( )空气,( )空气向(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教学方式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围绕着一个主题:空气流动形成风,来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逐步深入,认识风的形成。第一,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使空气流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初步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第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冷热差别促使它流动而形成的,分散了教学难点。这种探究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学生说方法:如 吹、扇等
学生在试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空气流动产生风。
生:空气流动形成风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出示了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空气的流动一定能产生风,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冷热差别产生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体验与观察实验过程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在冷热差别条件下流动形成风。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转变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即使是无形的事物,也要借助有形物体把它表现出来,例如:风,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才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与表达。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分为了两个层次,原因也是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第一个层次是体验,通过自身的感受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第二个层次是推想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利用观察实验方法,借助香产生的烟流动的路线,了解形成风时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的流动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解释自然界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风(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不提压力这个词)。这样,在学生亲身的感受,亲眼的观察,亲自的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风形成的原因。
风的形成实验演示箱,一支香,火柴,蜡烛。
学生设计实验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理念来自做中学。做中学强调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要动手动脑,要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学会语言的学习、也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流动的空气》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小组实验的学习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并且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三年级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
3、介绍实验仪器:
让学生观察实验仪器,并汇报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香的用途,教师要演示,让学生知道看香产生的烟,就能知道空气流动的路线)
提问:你能试着说说怎样实验吗?
4、教师完善实验方法: